当期目录

    2016年 第37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16-03-01
    法学研究
    论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刑法保障
    皮勇,张启飞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37(2):  1-8. 
    摘要 ( 1785 )   PDF ( 1015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互联网金融是互联网时代的新金融活动,对我国经济社会的现代化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面临互联网金融违法犯罪、法律和监管方面的风险。我国应为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尽快确立甄别互联网金融创新与相关违法犯罪的刑法标准。从社会危害性和刑事违法性两个方面、出罪标准和定罪标准两个层次上来设定互联网金融的刑法保障标准,出罪标准是有利于实体经济和经济社会发展,定罪标准是行为同时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和刑事违法性,保护互联网金融合法经营活动,宽宥对待其中的轻微违法行为,严厉打击互联网金融犯罪。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规范应首先考虑运用民商、行政等法律,只有在其难以有效发挥保障作用时,才需要刑法介入。

    我国野生动物外来物种入侵的法律应对——兼谈对环境法“调整论”反思的反思
    杨朝霞,程侠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37(2):  9-22. 
    摘要 ( 1913 )   PDF ( 1280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为有效应对野生动物外来物种入侵问题,我国应当借鉴美、日等国家的有益经验,及时修改《野生动物保护法》等立法,健全完善由外来物种的分类管理、风险评估、引进和放生许可、监测预警、应急反应等组成的制度体系。同时,还应当修改《侵权责任法》,将生态破坏侵权纳入统一的环境侵权责任制度;修改《刑法》,创设破坏生态罪的新罪名。此外,还应推进行政监管体制改革,成立专司生态保育工作的生态部,并在其下设立生物多样性管理局,实现对生物入侵应对事宜的统一监管。从理论上看,研究应对外来物种入侵的法律调整机理,不仅有助于理解关于环境法可以调整“人—自然”关系之“调整论”的可贵之处,还有利于揭示“自然体权利论”和“非人类中心主义”等极端观点的谬误所在,进而修正和完善环境法“调整论”。

    政治学研究
    选举与协商:村民自治的双轮驱动
    袁方成,罗家为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37(2):  23-29. 
    摘要 ( 1923 )   PDF ( 996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选举与协商是农村基层民主的两种实践形式。村民自治使民主的价值深入民心,民主选举逐渐成为村民政治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民主协商则因缺乏制度保障和技术支撑而进展缓慢。重选举而轻协商的民主实践造成了村民自治民主选举单兵突进,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进展缓慢,导致了选举与治理绩效的脱节。民主选举具有间断性、阶段性、单一性、规范性;民主协商具有常态性、全程性、灵活性、多样性。在坚持民主选举的基础上,必须加快协商制度化建设,探索协商实现形式与程序设计,培育协商主体,加快协商支持体系建设,推动农村基层民主协商发展,实现村民自治的良性运行。

    政治认同的建构:主体与对象之间
    王茂美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37(2):  30-37. 
    摘要 ( 1833 )   PDF ( 1069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政治认同是政治系统得以持续稳定运行的前提,国家认同是政治认同的最高形式。政治认同的建构与形成是认同主体、认同对象及相关因素的“三位一体”互动过程。政治认同主体的社会存性是其基本特质,作为集多种特性于一身的“社会复合体”,政治认同主体具有一定的利益与意义追求,同时兼具理性和非理性特质。政治认同对象是由内(政治价值理念)、中(政治制度规范、政治组织机构)、外(政治行为)三层次构成的“四位一体”结构。政治认同主体从心理(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评价、政治态度)和实践(政治参与)两个维度,体现着其对政治体系的认同状态。

    管理学研究
    公共物品供给复合主体“复合型”协同机制研究——基于“价值链”理论视角
    何继新,陈真真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37(2):  38-45. 
    摘要 ( 1694 )   PDF ( 1007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公共物品供给复合主体是由国家、市场和社会三大主体力量构成,在实现过程域中多主体协同合作、互联互通及提升供给效能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之义。而塑造公共物品供给复合主体的“复合型”参与,是重构公共物品供给结构,寻求“供给变革”的重要突破口。“价值链”理论和复合治理理念的引入,为公共物品供给复合主体内部行政化供给、市场供给和社会组织参与供给的治理逻辑及其治理结构图示的构建提供理论支撑和模型借鉴。提升公共物品供给效能,有赖于协同机制的创新和制度安排,通过促进公共物品复合主体内部不同供给结构间的糅合互动、相互支撑和互惠共享,准确把握社会公共需求的“脉搏”,及时应对公民多样化公共需求。

    城市公用事业公私合作的机制框架及其内涵解析——基于“有限竞争”与“有效竞争”兼容的视角
    付金存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37(2):  46-52. 
    摘要 ( 1614 )   PDF ( 900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城市公用事业具有自然垄断特征,在城市化快速发展背景下,必须超越“垄断”与“竞争”独立的二元治理范式,推行公私合作制。在公私合作制下,需构建以风险分担机制和收益分配机制为核心的合同治理机制,以实现私人部门参与的经济性目标;同时,为避免私人资本盲目逐利损害公众利益,还应匹配相应的规制政策。由此引申,设定政府的行为边界,设置激励性的资本收益规制模式,激励被规制企业主动提高效率,构成城市公用事业公私合作机制的基本内涵。

    经济学研究
    TPP、RCEP背景下的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挑战与应对
    邹国勇,吴琳玲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37(2):  53-61. 
    摘要 ( 2871 )   PDF ( 2423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亚太区域的经济合作从整体上存在两条路径,即美国所主导的以TPP为代表的“美国自贸区版图”和东盟等16国所开展的以RCEP为代表的“亚洲自贸区版图”。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在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双向投资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但TPP协定的签署和RCEP的谈判使亚太区域经济合作格局变得更加复杂和微妙,加上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出口竞争关系,使中国—东盟自贸区面临着受冲击、被稀释的可能。在此情境下,中国需要以开放的姿态对待TPP中的“新一代”高标准规则,明确RCEP谈判中的攻守利益,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尽快构建以中国为核心的自贸区体系,这样才能更加从容淡定地在TPP、RCEP框架下建设好中国—东盟自贸区。

    TRNs推动全球金融规制体系走向善治
    王萍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37(2):  62-67. 
    摘要 ( 1726 )   PDF ( 806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依据全球治理理论构建金融规制体系是各国应对次贷危机的有效渠道,而作为全球金融治理领域内除国际条约、国际组织外的另一种重要力量——跨国规制网络,正在全球推动着“硬壳”金融软法的发展、最优金融规制体系的形成和应对金融危机的全球性合作。跨国规制网络以协商一致为基础,具有灵活性、专业性、及时性等优势,尽管“软法”性质的跨国规制网络存在分配问题和执行问题,但是政治因素与国家利益考量也使得它的有关规则得到良好的遵从。

    三农问题研究
    我国农地产权制度变迁的逻辑及动力
    王磊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37(2):  68-73. 
    摘要 ( 1649 )   PDF ( 1098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农地产权制度变迁是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核心内容。我国农地产权制度变迁的内在逻辑主要表现为农地产权结构从“权能合一”到“两权分离”,再到“三权分离”的变动过程。农地产权制度变迁的内部动力来源于宏观层面上的原有农地产权制度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微观层面上的农地矛盾、农民的主观创造性、原有农地产权制度安排对各项权能的分配不合理而导致的较高交易费用;外部动力来自于变迁主体的动机及变迁环境。完善农地产权制度变迁的动力机制需要规范政府力量在制度变迁中的作用,促进经济性因素在制度变迁中的推动作用,并有效发挥农民在制度变迁中的先导作用。

    中国农业劳动力代际转换危机:效应分析与逻辑判断
    韩占兵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37(2):  74-80. 
    摘要 ( 1752 )   PDF ( 851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农业劳动力代际转换危机主要指新生代农业劳动力严重匮乏,无法满足农业生产所需的劳动力正常新老更替的现象。从负向方面来看,农业劳动力代际转换危机的影响效应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对现代农业发展构成严峻挑战;二是减弱农产品有效供给,威胁国家粮食安全;三是使得新农村建设面临主体匮乏威胁;四是对农村土地资源形成错配,亟待制度创新;五是冲击传统农村社会运行体系。从正向方面来看,农业劳动力代际转换危机也同时为中国实现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和现代化提供了“减少农民”的历史机遇。国家应当鼓励弱质农业劳动力退出农业生产,构建起城乡间劳动力双向流动机制,培育新生代农业劳动力,着力促进农民由兼业化向职业化过渡。

    社会治理研究
    邻避冲突治理:权利困境及其超越——基于环境公民权视角
    孙旭友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37(2):  81-86. 
    摘要 ( 1969 )   PDF ( 984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邻避冲突是围绕生活环境而争取权利和利益的社区实践和环境运动。这一冲突过程生成的环境权利维护与公民责任外推的道德困境、重利益诉求轻环保理念的转型难题以及生活环境与社会发展的优先性问题,既构成“邻避冲突”权利困境的三个维度和邻避冲突双方三种差异化理念,也为治理“邻避冲突”提供了可能。而走出“邻避冲突”及其权利困境,需要在融合“邻避冲突”双方理念的基础上达成三种实践转向,即环境权利与公民义务平衡、利益诉求与环保理念同构、社会发展与生活环境共进。

    社会质量理论视角下中国社会风险治理
    王晓楠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37(2):  87-94. 
    摘要 ( 2365 )   PDF ( 801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转型期中国社会风险的凸显及所引发的严重后果,预示我国已步入了风险社会。面对转型期的中国社会风险,需要选择不同的视角进行分析使其更适用于当前所面临的问题。社会质量作为一种全新的理论和研究范式,不仅诠释传统意义上的社会福祉,而且与社会风险理论的有着内在联系和价值的耦合。社会质量框架将社会风险的各种碎片化概念整合在一个框架内,从宏观到微观,从制度到文化,从组织到个体呈现了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的四类社会风险,挖掘了风险社会的深层秩序空间,使社会质量视角中风险治理就有了独特的内容。它不仅包含传统意义上的安全保障,而且凸显构成要素间的互动及关系的调整,从而构建了广泛意义上的风险治理,也正是社会质量的理论诉求——谋求制度世界和生活世界、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之间的平衡。

    治理体制、治理机制与国家治理的逻辑转换——中国国家治理变迁的一个观察视角
    吴瑞财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37(2):  95-102. 
    摘要 ( 1851 )   PDF ( 1058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国家治理逻辑转换为观察中国的国家治理变迁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改革以来中国的国家治理经历两次深刻的逻辑转换过程,并相应地按照各自的逻辑塑造了国家治理的体制与结构。第一次国家治理逻辑转换实现了由“革命国家”向“发展型国家”的转变,并相应地通过一系列的行政体制改革与机构改革基本满足了“发展型国家”的要求。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国家治理正经历第二次的逻辑转换过程,这一转换过程试图实现由“发展型国家”向“监管型国家”的转型。一方面,“发展型国家”的弊端日益显见。但另一方面,变革的动力还不足以实现彻底的转换。从而,当前的国家治理交织着两条逻辑主线之间相互博弈的关系。这深刻地影响着当前的国家治理实践,并将深刻影响未来国家治理体系的进一步变革与国家在治理工具和治理机制方面的创新。

    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
    论北宋前期中央政府对湘西边地的控制——以彭仕羲之乱为中心的考察
    黄义军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37(2):  103-109. 
    摘要 ( 1723 )   PDF ( 1302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北宋前期酉水流域最大的“蛮人”集团溪州彭氏与宋廷保持着博弈关系。一方面,他们充当着边地守护者,负责维护“蛮”汉交界地带的秩序,平定其他人群的叛乱,以此换取宋廷的赏赐,亦提高其在地方的统率力;另一方面,当宋廷的边地政策或地方官员的举措损害其利益时,则会利用其影响力起而叛乱。尽管在经济与军事上处于优势,但宋廷对湘西边地的政策以抚绥为主,经济制裁和武力威慑为辅,不主张介入“蛮人”内部事务,反对轻易挑起边衅。平定彭仕羲之乱,成为宋廷在湘西边地建立正式行政区的前奏,为内地边疆最终纳入统一中国做了必要的准备。

    边疆治理视野下跨界民族成员的身份选择与公民身份建构——以云南省为例
    刘永刚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37(2):  110-115. 
    摘要 ( 1845 )   PDF ( 817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处于国家中心之外、疆域之内、跨国界而居的跨界民族是国家疆域治理的特殊对象。在国家建设过程中通过政治法律、文化心理、公民文化等途径构建跨界民族成员的公民身份时,边疆社会落后、文化心理联系薄弱、现代政治文明缺乏等状况导致了跨界民族成员政治法律公民身份与公民合法权益未能匹配的客观现实,并表现为一定程度的身份选择困境与国家认同问题。跨界民族成员政治法律公民身份与事实公民权益的匹配当是实现国家边疆治理的客观基础。

    文学研究
    除了“阐释”,文学理论还能干什么?
    陈莉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37(2):  116-121. 
    摘要 ( 1784 )   PDF ( 1054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阐释”是对既有文学现象和理论现象的解释,是文学理论研究中的重要研究方法。“文化诗学”和“文学理论的批评化”的实质都是对作家、作品及文学现象进行“阐释”。避免以前在立场和模式对文学现象进行“强制阐释”,追求“对话性阐释”、“适度阐释”是文论界的共识。“阐释”的过程中虽然也会有理论观点和理论态度,但“阐释”的侧重点却不在于面对纷繁的文学现象提出新的理论话题。中国文学理论研究的危机并不仅仅在于“强制阐释”,而在于“阐释”本身。对“阐释”的较多关注,对新的理论建构的有意回避,是导致文学理论研究缺乏个性和创新的重要原因。

    视觉文化语境与新世纪文学的图像转向
    陈雪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37(2):  122-128. 
    摘要 ( 1719 )   PDF ( 956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新世纪文学与视觉文化语境有着深刻的联结,这导致文学发生了一种潜移默化的图像转向。这种转向不再是传统文学形式的一种简单延续或推进,或文学写作素材与主题的某种扩展,而意味着整个文学存在形态的一次“典范的转移”。这种“转移”表现在这样几个层面:文学经验的媒介化,文学感知方式的图像化与文学叙述空间的虚拟化。由于这种“图像转向”仍处于一种现在进行时中,因此对其的描述带有试探性质,而对其进行价值判断也为时过早。

版权所有 © 2021《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技术支持: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公众号 电子书橱 超星期刊 手机浏览 在线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