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张琴.农村公共品供给与县乡财税体制改革[J].农业经济问题,2011(1):54-59.
[2] 李郁芳.城乡一体化与农村公共品的边界匹配问题[J].广东社会科学,2011(2):19-24.
[3] 常敏.农村公共产品集体自愿供给的特性和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浙江省农村调研数据的实证研究[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0(3):101-105.
[4] 叶敏.乡村公共物品内生型供给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10(1):30-32.
[5] 龙斧,高万芹.农村公共品供给中的民主治理机制[J].湖北社会科学,2016(11):33-40.
[6] 蔡起华,朱玉春.社会信任、关系网络与农户参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J].中国农村经济,2015(7):57-69.
[7] ELINOR O.Governing the Commons:the Evolution of Institutions for Collective Action[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103.
[8] 温莹莹.非正式制度与村庄公共物品供给——T村个案研究[J].社会学研究,2013(1):113-133;243.
[9] 贺雪峰,罗兴佐.论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中的均衡[J].经济学家,2006(1):62-69.
[10] 赵为民.集体行动、财政激励与村级公共产品自主供给[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5):104-119.
[11] TSAI L L.Social Groups,Informal Accountability,and Local Public Goods Provision in Rural China[J].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2007,101(2):355-372.
[12] 叶祥松.西方经济学的产权理论[J].当代亚太,2001(7):50-56.
[13] 查尔斯·H·扎斯特罗,卡伦·K·柯斯特-阿什.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第六版)[M].师海玲,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2-14.
[14] 张小军.白水社区发展基金启示:共有基础上的个人所有制——兼论破解“经济学的哥德巴赫猜想”[J].开放时代,2016(6):7,82-94.
[15] POPKIN S.The Rational Peasant: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Peasant Society[J].Theory and Society,1980,9:411-471.
[16] 何得桂,徐榕.政策变现的乡土逻辑:基于“有参与无合作”现象的分析及超越[J].中国农村观察,2020(5):24-39.
[17] 钟海.权宜性执行:村级组织政策执行与权力运作策略的逻辑分析——以陕南L贫困村精准扶贫政策执行为例[J].中国农村观察,2018(2):97-112.
[18] 李华胤.回应性参与:农村改革中乡镇政府与农民的行为互动机制——基于三个乡镇改革试验的调查与比较[J].中国行政管理,2020(9):128-134;159.
[19] 周飞舟.从汲取型政权到“悬浮型”政权——税费改革对国家与农民关系之影响[J].社会学研究,2006(3):1-38;243.
[20] 杨雪冬.压力型体制:一个概念的简明史[J].社会科学,2012(11):4-12.
[21] 周黎安.中国地方官员的晋升锦标赛模式研究[J].经济研究,2007(7):36-50.
[22] 于文轩.中国公共行政学案例研究:问题与挑战[J].中国行政管理,2020(6):105-112.
[23] 桂华.产权秩序与农村基层治理:类型与比较——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政治分析[J].开放时代,2019(2):8,36-52.
[24] 张欢.整合型精英结构及其基层治理的有效性——基于苏州市Y村的经验考察[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78-86;158.
[25] 贺雪峰.论中国农村的区域差异——村庄社会结构的视角[J].开放时代,2012(10):108-129.
[26] 韩文龙,刘灿.共有产权的起源、分布与效率问题——一个基于经济学文献的分析[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3(1):15-23.
[27] 田毅鹏.转型期中国社会原子化动向及其对社会工作的挑战[J].社会科学,2009(7):71-75;189.
[28] 李祖佩,钟涨宝.论村级治理行政化——以乡镇政府中心工作推进为切入点的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20(10):68-79.
[29] GRANOVETTER M.Economic Action and Social Structure:The Problem of Embeddedness[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85,91(3):481-510.
[30] GRANOVETTER M S.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73,78(6):1360-1380.
[31] GRANOVETTER M.Economic Institutions as Social Constructions:a Framework for Analysis[J].Acta Sociologica,1992,35(1):3-11.
[32] 蒋省三,刘守英.土地资本化与农村工业化——广东省佛山市南海经济发展调查[J].管理世界,2003(11):87-97.
[33] 贺雪峰.论农民的地权意识与公共治理——以珠三角地区为例[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8-13;20.
[34] 王会.沿海发达地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内在性质——从珠三角和苏南农民的地权问题谈起[J].甘肃社会科学,2020(4):204-211.
[35] 何继新,陈真真.公共物品供给复合主体“复合型”协同机制研究——基于“价值链”理论视角[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38-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