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黄群慧.“新常态”、工业化后期与工业增长新动力[J].中国工业经济,2014(10).
[2] 刘伟,蔡志洲.我国工业化进程中产业结构升级与新常态下的经济增长[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
[3] 金碚.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5(1).
[4] 赵昌文,许召元,朱鸿鸣.工业化后期的中国经济增长新动力[J].中国工业经济,2015(6).
[5] 代明,陈景信,姜寒.后工业经济时代主导要素协同动力模型——起跨国企业联盟成功案例剖析[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
[6] 简新华,黄锟.中国城镇化水平和速度的实证分析与前景预测[J].经济研究,2010(3).
[7] 杜传忠,刘英基,郑丽.基于系统耦合视角的中国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实证研究[J].江淮论坛,2013(1).
[8] 朱显平,王锐.区域经济增长与城镇化的关系实证分析[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
[9] 朱显平,王锐.金融发展、城镇化与经济增长[J].经济问题探索,2015(11).
[10] 张自然,张平,刘霞辉.中国城市化模式、演进机制和可持续发展研究[J].经济学动态,2014(2).
[11] 万广华,朱翠萍.中国城市化面临的问题与思考:文献综述[J].世界经济文汇,2010(6).
[12] 何建武.城市规模与城市产业结构的关系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5(8).
[13] 柯善咨,赵曜.产业结构、城市规模与中国城市生产率[J].经济研究,2014(4).
[14] 毛丰付,潘加顺.资本深化、产业结构与中国城市劳动生产率[J].中国工业经济,2012(10).
[15] 王锐,朱显平.产业结构、城镇化与经济增长——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J].中国流通经济,2016(4).
[16] 范红忠,岳文涛.城市规模与中国工业企业生产效率[J].工业技术经济,2015(10).
[17] 豆建民,汪增洋.经济集聚、产业结构与城市土地产出率——基于我国234个地级城市1999—2006年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财经研究,2010(10).
[18] 邱灵,方创琳.城市产业结构优化的纵向测度与横向诊断模型及应用——以北京市为例[J].地理研究,2010(2).
[19] 樊纲,王小鲁,朱恒鹏.中国市场化指数——各地区市场化相对进程2011年报告[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