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美]余纪元.亚里士多德论幸福:在柏拉图的“国家篇”之后[J].朱清华,译.世界哲学,2003(3).[2]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廖申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3] [美] L.R.林德.“尼各马可伦理学”的现代性[M]//刘小枫.城邦与自然.柯常咏,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10.[4] 赵敦华.西方哲学经典讲演录[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5] [德]奥特弗里德·赫费.实践哲学:亚里士多德模式[M].沈国琴,励洁丹,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6] [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1卷[M].贺麟,王太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7] [英]卡尔·波普尔.开放社会及其敌人[M].陆衡,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8] [美] N.帕帕斯.柏拉图与“理想国”[M].朱清华,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9] [德]马克斯·舍勒.伦理学中的形式主义与质料的价值伦理学[M].倪梁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10] [德]马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陈嘉映,王庆节,译.北京:三联书店,2010.[11] 汪子嵩,等.希腊哲学史: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2]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M].苗力田,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3] [荷兰]斯宾诺莎.伦理学[M].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14] [古罗马] 奥古斯丁.上帝之城[M].王晓朝,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5] [德]奥特弗里德·赫费.作为现代化之代价的道德——应用伦理学前沿问题研究[M].邓安庆,朱更生,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16] [德] 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基础[M].苗力田,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17] [德]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M].韦卓民,译.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8] [德] 康德.实践理性批判[M].邓晓芒,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19] [古希腊] 柏拉图.理想国[M].郭斌和,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