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谢治菊,梁嘉俊.东西部协作中的社会帮扶:类型、逻辑与未来[J].贵州财经大学学报,2023(4):82-90.
[2] 谢治菊,黎明霖.共同富裕视域下的整域性帮扶与整体性治理——驻镇帮镇扶村的一个解释框架[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6):112-123.
[3] 王晓宾,马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背景下组团帮扶机制研究——以粤东J县驻镇帮扶工作队为例[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8):110-121.
[4] 马克斯·韦伯.儒教与道教[M].洪天福,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3:110.
[5] 王鸿铭.“工作组”模式: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中国经验[J].学术月刊,2021(3):85-98.
[6] 张文政,张凡.中国共产党驻村工作队制度的历史变迁与实践逻辑[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161-172.
[7] VIVIENNE S.The Reach of State:Sketches of the Chinses Body Politic[M].Palo Alto: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1.
[8] 钟海.超常规治理:驻村帮扶工作机制与运作逻辑——基于陕南L村的田野调查[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64-74.
[9] 王维,向德平.从“嵌入”到“融入”:精准扶贫驻村帮扶工作机制研究[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41-50.
[10] 谢小芹.“双轨治理”:“第一书记”扶贫制度的一种分析框架——基于广西圆村的田野调查[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53-62;156-157.
[11] 谢小芹.“接点治理”:贫困研究中的一个新视野——基于广西圆村“第一书记”扶贫制度的基层实践[J].公共管理学报,2016(3):12-22;153.
[12] 张国磊.干部驻村、部门帮扶与跨层级治理——基于桂南Q市“联镇包村”制度运作分析[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26-38.
[13] 杜永康,张新文.行政包干制视角下第一书记的驻村帮扶:生成、特征及风险——基于苏北S市“挂包帮”行动的经验诠释[J].学习与实践,2023(11):33-46.
[14] 田昕,于亚滨.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对口支援模式主要做法与成效分析[J].西藏研究,2017(4):97-102.
[15] 江星玲,李小勇.嵌入式治理:东西部协作教育“组团式”帮扶的内在机理——基于G省T县的治理实践探析[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28-39.
[16] 张运红,周盈喜,梁绍梅,等.统合治理:广东驻镇帮镇扶村工作机制的创新之路[J].南方农村,2022(6):35-40.
[17] RAY C.Endogenous Development in the Era of Reflexive Modernity[J].Journal of Rural Studies,1999,15(3):257-267.
[18] 文军,陈雪婧.国家介入与地方行动:乡村内生发展的张力及其化解[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1):1-13.
[19] 杰弗里·菲佛,杰勒尔德·R·萨兰基克.组织的外部控制对组织资源依赖的分析[M].闰蕊,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6:51-52.
[20] 张强,许浩天.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生效了吗?——以G省水路运输行业为考察对象[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126-130;192.
[21] 安东尼·吉登斯.社会的构成:结构化理论大纲[M].李康,李猛,译.北京:三联书店,1998:161;168.
[22] SIMMEL G.How Is Society Possible?[J].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10,16(3):372-391.
[23] 马林诺夫斯基.原始社会的犯罪与习俗(修订译本)[M].原江,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
[24] 郭小聪,曾庆辉.“第一书记”嵌入与乡村基层黏合治理——基于广东实践案例的研究[J].学术研究,2020(2):69-75.
[25] 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下册[M].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26] 张国磊,詹国辉.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驻村“第一书记”:名实分离与治理路径[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5):25-32.
[27] BURTR S.Structural Holes[M].Cambridge,MA:Havard University Press,1992.
[28] 叶敏.联村干部:基层治理体系的人格化运作[J].中国行政管理,2022(4):105-111.
[29] 钟海.干部驻村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实现路径——基于从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转变的分析视角[J].求实,2022(1):93-108;112.
[30] 李丹阳,张等文.驻村干部和村两委的协同治理[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6):98-107.
[31] 石文杰,马华.重估传统:构建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内生性逻辑——基于对华南村治的田野考察[J].行政论坛,2024(1):125-133.
[32] 卢飞,赵闰.村企协同与双向增能:乡村振兴的动力机制研究[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4):26-36.
[33] 王晓毅.完善乡村治理结构,实现乡村振兴战略[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82-88.
[34] 黄承伟.推进乡村振兴的理论前沿问题[J].行政管理改革,2021(8):22-31.
[35] 赵晓峰.从合约治理到行政统合——资本下乡过程中治理策略转换的案例研究[J].社会学评论,2022(4):222-239.
[36] POLANYI K.The Great Transformaion:The Political and Economic Origins of Our Time[M].Boston,MA:Beacon Press,1944.
[37] GRANOVETTER M.Economic Action and Social Structure:The Problem of Embeddedness[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85(91):481-510.
[38] 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三联书店,1985:24-30.
[39] 任敏.现代社会的人际关系类型及其互动逻辑——试谈“差序格局”模型的扩展[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50-56.
[40] 李海金.“外源内生”:乡村人才振兴的实现路径[J].人民论坛,2023(17):56-60.
[41] 岳喜优.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的财税政策探讨[J].学术交流,2023(6):134-145.
[42] 查尔斯·M·萨维奇.第五代管理[M].谢强华,等译.珠海:珠海出版社,1998.
[43] 衡霞,陈果.特大城市集成治理创新研究[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8(3):126-133;206-207.
[44] 董小君,于晓文,宋玉茹.新发展格局下宏观经济治理体系构建研究[J].岭南学刊,2024(2):120-128.
[45] 文丰安.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推进乡村共同富裕的逻辑及法治路径[J].江汉论坛,2023(11):129-135.
[46] 杨斌.地方政府的政策整合如何促进政策有效执行——云南省S县政策“组合拳”的案例研究[J].公共管理学报,2024(2):128-140;175.
[47] 何得桂,赵倩林.组织学习与集成治理:制度优势转化为集体经济发展效能的有效路径——以石泉县“三抓三联三保障”为例[J].社会主义研究,2023(1):116-124.
[48] 李祖佩.项目制的基层解构及其研究拓展——基于某县涉农项目运作的实证分析[J].开放时代,2015(2):123-14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