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A Dong. Conflicts and Expansions of the Research Angle of the Theory of Late-developing Advantage——Comment on the Late-Developing Advantage Paradigm[J]. Journal of Jishou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2007, 28(3): 68-72.
[1] 郭熙保,胡汉昌.后发优势研究评述[J].山东社会科学,2002,(3).[2] Gerschenkron A.Economic Backwardness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M].Cambridge,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2.[3] 陆德明.中国经济发展动因分析[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9.[4] 周莉珠.后发优势与企业发展[D].中国学术期刊网,中国优秀博硕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2-10-15.[5] 王必达.后发优势与区域发展[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6] Levy,M.Modernization and the Structure of Societies: A setting for International Relations[M].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66.[7] Abramovitiz,M.Thinking about Growth[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9.[8] 姜爱林.后发优势、跨越式发展与中国信息化研究[J].南部学坛,2003,(6).[9] 张红梅.后发优势与欠发达地区的城市化[J].理论与现代化,2002,(6).[10] 张伟.论后发优势对后发国家对外贸易的促进作用[J].经济评论,2003,(2).[11] 李永周.后发优势与我国信息产业跨越式发展[J].中国软科学,2002,(3).[12] 刘成昆,刘宝成.后发优势与物流产业的跨越式升级[J].物流科技,2004,(12).[13] 曹子坚.论西部地区乡镇企业的后发优势[J].甘肃理论学刊,1999,(3).[14] 魏立平.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企业后发优势[J].甘肃社会科学,2003,(5).[15] Gerschenkron A.Economic Backwardness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M].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9.[16] 侯高岚.后发优势理论分析与经济赶超战略研究[D].中国学术期刊网,中国优秀博硕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3-05-01.[17] 刘培玲.西部开发要谨防后发优势陷阱[J].唯实,2002,(1).[18] 李勃.论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的后发优势[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0,(2).[19] 曾国安,王继翔.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的后发劣势与后发优势评析[J].经济学动态,2003,(10).[20] 郭熙保,胡汉昌.后发优势新论——兼论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J].武汉大学学报,2004,(3).[21] 杨永春,张从果.论落后地区的发展与后发优势[J].兰州大学学报,2003,(3).[22] 何国勇.比较优势、后发优势与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研究[D].中国学术期刊网,中国优秀博硕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4-04-01.[23]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24] 程洪.对后发优势理论的反思——发展中国家现代化透视[J].江汉大学学报,2003,(3).[25] 陆德明,张伟.比较优势与后发优势——新世纪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的思考[J].经济评论,2001,(3).[26] 孙习祥.论西部大开发中的后发优势[J].区域经济,2000,(9).[27] 李才波,许峰.论知识经济条件下“后发优势”的减弱[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1999,(1).[28] 王晓博.中国近现代后发优势经济思想研究[D].中国学术期刊网,中国优秀博硕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3-05-01.[29] 宋利芳,熊昆.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后发优势与发展中国家的对策[J].世界经济研究,20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