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江山.人际同构的法哲学[M].台北:台湾元照出版社,2008.
[2] 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M].北京:中华书局,2009.
[3] 郭庆藩.庄子集释:上[M].北京:中华书局,2016.
[4]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1卷[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
[5] 王先谦.荀子集解:上[M].北京:中华书局,2013:362.
[6] 焦循.孟子正义:上[M].北京:中华书局,2017:54-55.
[7] 格劳秀斯,弗朗西斯·W·凯尔西,等.战争与和平法:第1卷[M].马呈元,谭睿,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5:37.
[8] 卢梭.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与基础[M].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9] 洛克.政府论:下篇[M].叶启芳,瞿菊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3.
[10]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卷[M].许明龙,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12.
[11] 斯宾诺莎.神学政治论[M].温锡增,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224.
[12] 塞缪尔·普芬道夫.人和公民的自然法义务[M].鞠成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172.
[13] 江山.法的自然精神导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182.
[14]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9.
[15]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9.
[16] SERRES M.The Natural Contract[M].Translated by ELIZABETH,PAULSON W.Michign:The University of Michign Press,1998.
[17] 卢梭.卢梭全集:第4卷[M].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18] 卢梭.社会契约论[M].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24.
[19] 尼采.悲剧的诞生[M].周国平,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122.
[20] 江山.互助与自足——法与经济的历史逻辑通论(修订本)[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342.
[21] 霍布斯.利维坦[M].黎思复,黎廷弼,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128.
[22] 奥尔多·利奥波德.沙乡年鉴[M].候文蕙,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213.
[23] 朱明哲.生态原则与民法的当代转型[J].学术月刊,2020(6):93.
[24] 李萱.法律主体资格的开放性[J].政法论坛,2008(5):50-58.
[25] 周旺生.论法律利益[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04(2):24.
[26] 刘卫先.环境法学中的环境利益:识别、本质及其意义[J].法学评论,2016(3):159.
[27] 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M].石冲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1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