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美]昂格尔.现代社会中的法律[M].吴玉章,周汉华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2] 冯亚东.理性主义与刑法模式[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3] 张明楷.刑法学(第2版)[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4] 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5] 刘志远.二重性视角下的刑法规范[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3.[6] 马克昌.比较刑法原理——外国刑法学总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7] 梁漱溟.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8] [英]洛克.政府论:下篇[M].叶启芳,瞿菊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9] [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M].张雁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10] 何士青.法与人:从对立到和谐[J].现代法学,2005,(6).[11] 李龙.人本法律观简论[J].社会科学战线,2004,(6).[12] 梁治平.法辩——中国法的过去、现在与未来[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13] [美]库利.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M].包凡一,王源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14]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15] [英]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法律、立法与自由:第1卷[M].邓正来,等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16] 苏力.送法下乡[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17]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18] 李海东.刑法原理入门(犯罪论基础)[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19] 陈兴良.本体刑法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20] [日]曾根威彦.刑法学基础[M].黎宏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21] 陈兴良.社会危害性的理论:进一步的批判性清理[J].中国法学,2006,(4);陈兴良.刑法知识的去苏俄化[J].政法论坛,2006,(5).[22] 杜宇.当代刑法实践中的习惯法[J].中外法学,2005,(1).[23] 刘作翔.法律文化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24] 陈兴良.罪刑法定司法化研究[J].法律科学,2005,(4).[25] 左卫民,周长军.刑事诉讼的理念[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26] 陈瑞华.看得见的正义[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27][德]拉德布鲁赫.法学导论[M].米健,朱林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28] [美]伯尔曼.法律与革命——西方法律传统的形成[M].贺卫方,等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29] 孙国华.法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30] 孙育玮.法治文化:都市法治化的深层底蕴[J].新华文摘,2006,(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