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2] 吴式颖,任钟印.外国教育思想通史:第2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3] 吴式颖,任钟印.外国教育思想通史:第3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4] 吴式颖,任钟印.外国教育思想通史:第6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5] [法]卢梭.社会契约论[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6] 吴式颖,任钟印.外国教育思想通史:第7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7] 吴式颖,任钟印.外国教育思想通史:第9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8] 张文显.法哲学范畴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9] 梁慧星.为权利而斗争[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金桥文化出版社(香港)有限公司,2000.[10] 童之伟.在论法理学的更新[J].法学研究,1999,(2).[11] 石中英.教育哲学导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2] 苏力.送法下乡——中国基层司法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13] [德]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14] 谢晖.价值重建与规范选择——中国法制现代化沉思[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15] [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M].张雁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16] 蒋碧昆.宪法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17] 金一鸣.教育社会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18] 鲁洁主.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19] 梁治平.法律的文化解释[M].北京:三联书店,1995.[20] 苏永生.法治的困惑与教育的价值[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