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严庆,平维彬.“大一统”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5):14-18.
[2] 麻国庆.记忆的多层性与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J].民族研究,2017(6):47-57.
[3] 徐杰舜,杨军.从多元走向一体与一体凝聚多元[J].思想战线,2017(2):76-87.
[4] 朱碧波.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多维建构[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26-32.
[5] 孔亭,毛大龙.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本内涵[J].社会主义研究,2019(6):51-57.
[6] 杨鹍飞.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理论与实践[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1):83-94.
[7] 王成,宋清员.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生成逻辑及其现代启示[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2):46-54.
[8] 陈宇.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复合互嵌格局与多元一体交融[J].广西民族研究,2018(2):24-31.
[9] 张晓军.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差序格局及其文化实践[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1):58-67.
[10] 严庆.本体与意识视角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3):46-57.
[11] 郝亚明,赵俊琪.“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转变视角下的理论价值与内涵探析[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5-11.
[12] 于风政.论中华民族建设的主线与方向[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10-16.
[13] 陈茂荣.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本内涵[J].广西民族研究,2019(5):51-57.
[14] 朱碧波.建构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论新解[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115-120.
[15] 庞立生,王艳华.精神生活的物化与精神家园的当代建构[J].现代哲学,2009(3):9.
[16] 吴敬链,郑永年,享利·基辛格,等.影子里的中国[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3:7.
[17] 韩震.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10.
[18] 胡鞍钢,胡联合.第二代民族政策:促进民族交融一体和繁荣一体[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5):1-12.
[19] 马戎.理解民族关系的新思路——少数族群问题的“去政治化”[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6):122-133.
[20] 胡鞍钢,胡联合.中国梦的基石是中华民族的国族一体化[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111-116.
[21] 郭延军.采集公民民族信息的宪法界限[J].中外法学,2016(6):1580-1600.
[22] 周少青.少数民族权利保护的价值理念问题[J].世界民族,2011(6):1-10.
[23] 王敏.多元文化主义差异政治思想:内在逻辑、论争与回应[J].民族研究,2011(1):11-23.
[24] 王建娥.族际政治:20世纪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292.
[25] 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学习辅导读本[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5.
[26] 孙保全.中华民族大家庭:一种国民整合的政治符号[J].广西民族研究,2019(5):11-19.
[27] 习近平.中国发展新起点 全球增长新蓝图——在二十国集团工商峰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N].人民日报,2016-09-04(3).
[28] 张永缜.共生理念的哲学辨析[J].社会科学论坛,2015(8):218-224.
[29]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0] 陈晶,佐斌.群际接触理论介评[J].心理学探新,2004(1):74.
[31] 张维为.文明型国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31.
[32] 赵颖.超越二元对立:对自由主义公民身份理论结构的批判[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64-70.
[33] 肯尼迪·J·格根.关系性存在:超越自我与共同体[M].杨莉萍,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6.
[34] 袁祖社.社群共同体之“公共善"何以具有优先性[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102-109.
[35] 哈贝马斯.在事实与规范之间:关于法律和民主法治国的商谈理论[M].童世骏,译.北京:三联书店,2003:446.
[36] 袁洪英.当代社群主义自我理论及其价值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49.
[37] 韩升.生活于共同体之中——查尔斯·泰勒的政治哲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155-156.
[38] 霍布斯.利维坦[M].黎思复,黎廷弼,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9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