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20年 第41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20-05-01
    “长江学者”论坛
    论中国共产党党组制度的逻辑展开
    秦前红,胡南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41(3):  1-8. 
    摘要 ( 1149 )   PDF ( 457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中国共产党党组制度是党的领导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制度力量。党组是党对非党组织实施领导的重要载体,通过党组的整合与汲取,实现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党组在中国特色的党政“条块治理结构”中,实现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也承载着打破官僚主义的希冀。党组是正确处理党政关系、实现依法执政的组织形式,将党的领导行为转化为执政行为,从而实现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笔谈
    理解《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基本框架
    杨九诠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41(3):  9-11. 
    摘要 ( 1526 )   PDF ( 641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迈向2035的中国高等教育强国建设:以资本运营为中心
    胡钦晓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41(3):  12-14. 
    摘要 ( 841 )   PDF ( 330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迈向2035的区域教育现代化新路向
    王小飞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41(3):  14-17. 
    摘要 ( 797 )   PDF ( 416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面向2035的地方政府履行发展职业教育的职责要义
    翁伟斌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41(3):  17-19. 
    摘要 ( 759 )   PDF ( 405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面向2035的民族地区教育内生发展图景及推进路径
    李祥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41(3):  20-22. 
    摘要 ( 704 )   PDF ( 366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民法典生态环境损害责任”专题
    主持人语
    竺效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41(3):  23-23. 
    摘要 ( 555 )   PDF ( 286 )  
    相关论文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生态破坏责任及其入法路径
    梅宏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41(3):  24-36. 
    摘要 ( 1368 )   PDF ( 359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责任”这一用语可以兼容“因污染环境、破坏生态造成他人损害的侵权责任”与“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责任”,为我国建立、完善环境责任制度铺就了民事基本法的基础。生态破坏责任兼具公法性质与私法性质。因其受害对象的特殊性、确定责任的复杂性、承担责任的迫切性与艰巨性,故以公法性质的责任为主要内容。其借助民事责任“外壳”的内容在民法典中有所规定,体现了环境时代的《民法典·侵权责任编》为接纳生态破坏责任所做的制度创新。其全面入法,还需要环境法针对生态破坏确立预防责任、监管责任、社会责任,实现环境法与民法的衔接与协调。
    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责任的二元耦合结构——基于《民法典·侵权责任编》(草案)的考察
    陈伟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41(3):  37-47. 
    摘要 ( 1089 )   PDF ( 472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民法典·侵权责任编》(草案)第七章“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责任”规定了两种不同类型的侵权责任。“造成他人损害”侵犯的客体是《侵权责任法》所调整的传统的人身或财产(私)权益,“造成生态环境损害”侵犯的客体则是未被现行《侵权责任法》所调整的生态环境(公)权益。由此,广义的环境侵权概念可分为侵犯私权益的普通环境侵权和侵犯公权益的生态环境侵权。无论普通环境侵权还是生态环境侵权,其行为都涉及污染环境或破坏生态的事实,因此在责任分担所考虑的因素、惩罚性赔偿等方面应适用形式上相同的规则。而由于普通环境侵权和生态环境侵权在侵犯的权益性质、原被告举证能力上存在不同,因此在归责原则、举证责任、第三人责任的规范上应体现出适用上的差异。为更合理地展现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责任的这种二元耦合结构,《民法典·侵权责任编》(草案)第七章的七个条文在排序和文字细节上尚有值得调整的空间。
    污染环境造成他人损害的归责原则——基于司法裁判的实证分析
    张宝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41(3):  48-56. 
    摘要 ( 906 )   PDF ( 481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民法典》(草案)第1229条规定了污染环境造成他人损害的归责问题,根据现行通说和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各类污染侵权均一体适用无过错责任,并排除合规抗辩。但这种大一统观念忽略了各类污染行为的内在差异及其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的不同,导致无过错责任在司法实践中难以适用于噪声、噪光、电磁辐射等拟制型污染的场合。为保持法典的稳定性与权威性,应当对第1229条的“污染环境造成他人损害”作限缩解释,使之仅涵盖排放污染物质造成损害的场合;排放能量作为“污染的拟制”,由于并未造成环境本身的污染,不符合第1229条的适用条件,应作为一般侵权适用过错责任;同时,应将第294条作为不具有实质规范效力的宣示条款,从而消除环境污染责任与相邻污染侵害可能存在的竞合。
    论生态环境损害代修复——兼论《民法典·侵权责任编》(草案)第1234条的完善
    丁霖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41(3):  57-66. 
    摘要 ( 1386 )   PDF ( 426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民法典·侵权责任编》(草案)第1234条规定了生态环境损害代修复制度,具有落实“绿色原则”、扩大环境侵权的救济范围,以及与环境公益诉讼衔接等功能。实质上,该条款规定的生态环境代修复制度将环境行政代履行这一公法制度引入私法之中,利用公法主体与公共主体实现对环境公共利益的保护,体现了私法公法化的倾向。然而,其规定的生态环境损害代修复制度还存在公法权力与私法权利如何衔接、公法主体与公共主体的引入是否必要,以及如何避免“放弃权利”等问题。因此,其规定的生态环境损害修复制度,应保留该编救济私益的特征,限于对与私益损害共同存在的生态环境损害的救济,并从代修复主体扩张与代修复顺位设计两个方面予以完善。
    政治学
    历史变局、国家兴衰与发展之路——三次千年变局叠加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蔡之兵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41(3):  67-76. 
    摘要 ( 1549 )   PDF ( 589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每当先进的发展制度开始取代落后的发展制度时,整个世界格局就会进入重大的转换阶段。在中国五千年的发展历史中,有两次重大的历史变局完全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轨迹并深远地影响了当前中国的发展模式。新时代下的中国作为前两次历史变局影响的客体,曾经既是先进发展制度取代落后发展制度的受益者,也经历过作为落后发展制度主体而被先进发展制度冲击的过程。目前世界正处于第三次先进发展制度与落后发展制度交替的历史变局阶段,作为第三次重大历史变局的主体,在三次千年历史变局叠加的背景下,能否有效地认识、适应并改造利用前两次历史变局的经验与教训,构建系统性、科学性、可行性、领先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将决定中国在本次历史变局中能否顺利成为先进发展制度的主体从而实现民族复兴。
    论民族自治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深化——基于新中国成立初期探索的思考
    陈旭东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41(3):  77-86. 
    摘要 ( 992 )   PDF ( 398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民族自治地方政府在新一轮机构改革中进行了历史性变革和系统性重塑,然而顶层设计与分层对接机制优化、机构设置细化与整合、运转协同和效能提升仍未完全到位。回溯机构改革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作为政府顶层设计和系统性构建阶段,是民族自治地方政府机构建设最富成效的历史时期之一。这一时期的民族自治地方政府机构建设强调权能配置和人员构成的民族性,逐步差异化设置机构、探索单一制下政府机构平衡设置等历史经验,可以为进一步深化政府机构改革提供有益借鉴。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化民族自治地方政府机构改革应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合理汲取历史养分,进一步深化理论研究,完善法制体系,明晰特殊性职权和民族性职能,健全顶层设计与分层对接机制,创新改革模式,强化地方参与性,切实破解改革难题,推动政府自身建设持续走向深入。
    经济学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设施联通对贸易利益的影响
    彭继增,王怡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41(3):  87-95. 
    摘要 ( 1014 )   PDF ( 444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以全球价值链(GVC)参与为视角,基于2005—2015年40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我国的增加值贸易数据,采用静态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交通基础设施和通信基础设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利益的影响。结果发现,加强交通和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提高一国出口中所包含的国内增加值,增进该国的贸易利益。作用机制研究表明,交通基础设施和通信基础设施都能够通过降低贸易成本促进贸易利益的提升,其中通信基础设施还能够通过提高贸易的时间效率对贸易利益产生积极影响。因此,“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应以设施联通为依托,加强本国的交通和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把握参与国际生产分工的主动权,以实现共同发展繁荣。
    基于交通发展的武陵山片区旅游产业集聚机理及响应路径
    张海燕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41(3):  96-103. 
    摘要 ( 804 )   PDF ( 382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区域交通改善是旅游产业集聚产生的基础和必要条件。传统经济地理学和新经济地理学及其整合,为研究区域交通发展与旅游产业集聚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定的研究范式。武陵山片区交通网络节点上发育出6个显著的旅游产业集聚区:张家界旅游集聚区、怀化旅游集聚区、凤凰-吉首-永顺旅游集聚区、恩施旅游集聚区、黔江-武隆旅游集聚区、铜仁旅游集聚区。从机理和路径解释:首先,区域交通发展对传统经济地理学分析框架中作为源区域因子的区位和资源禀赋产生影响,导致了初始的旅游产业集聚;然后,时空距离和感知距离被进一步压缩,影响到新经济地理分析框架中的金钱外部性、技术外部性以及空间成本,深层次改善了区域旅游产业集聚水平。未来,要依托交通集散枢纽,建设立体化、层次化的交通网络,以及统一的无障碍交通导向政策,以实现旅游产业集聚提质增效和可持续发展。
    区域经济发展与语言能力建设
    李琳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41(3):  104-111. 
    摘要 ( 1068 )   PDF ( 453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作为重要的人力资本,在经典宏观经济学理论框架下,语言能力通过影响微观个体的知识生产影响技术进步,进而影响区域经济增长,故语言能力的建设对于区域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配的语言能力是一项复杂任务,需要解决好单一性与多样性、工具性与人文性、同质化与去同质化的矛盾。在此基础上,需要围绕助推区域经济发展,在语言政策、人才培养、语言产业、语言服务、媒介语言等多方面积极建设,以实现语言能力要素禀赋聚合,构建和完善推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语言能力建设体系。
    三农问题
    乡村旅游发展对粮食安全的影响——基于粮食主产区的门槛面板数据分析
    方世敏,戴玉聪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41(3):  112-122. 
    摘要 ( 1017 )   PDF ( 451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粮食主产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其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责任,现实中乡村旅游开发对粮食主产区粮食安全产生一定影响。根据旅游业挤出效应理论,基于粮食主产区10年的面板数据,借助Hansen门槛效应模型,对乡村旅游作用于粮食安全的非线性影响展开分析发现:乡村旅游发展水平较低时,促进粮食安全发展;乡村旅游发展水平较高时,对粮食安全水平有负向影响;粮食主产区各省份处于旅游发展的不同阶段,乡村旅游对粮食安全的影响存在差异。为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相关省份在区域发展规划与政策制定时应正视乡村旅游对粮食安全水平影响的非线性作用,合理调控乡村旅游的发展规模与速度,以促进区域乡村旅游与粮食安全的协调发展与利益最大化。
    影响农户收入内部差距的“干中学”效应——基于我国渔民和非渔民农户的实证研究
    肖化柱,邓玲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41(3):  123-131. 
    摘要 ( 1089 )   PDF ( 506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指出,转变农民收入增长模式是我国未来农业经济建设领域的重点工作。当前,低收入农户遭受的挤压效应导致了我国农村居民收入的分化加剧,农村高收入和低收入间的差距不断拉大、农民经营性收入增长不均衡成为我国“新三农”问题的主要构成之一。“干中学”作为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中的重要概念,是技术内生化增长模型的主要内容。当前,我国农户经营收入出现了显著内部差异,“干中学”效应对农业经营收入的影响作用日益凸显。研究“干中学”效应对农户收入内部差距形成的作用机理有着重要现实意义。为此,基于柯布道格拉斯函数模型,将“干中学”效应嵌入到人力资本因素当中,通过实证研究对我国渔民与非渔民群体的收入差异进行分解,得出了“干中学”效应对渔民农户收入增长有显著促进作用等结论,提出了政府应加强对农业生产实践活动的培训指导以增强“干中学”效应在农户收入增长中的促进作用等政策建议,以期为我国农户收入增长出现结构性失衡、农户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等问题提供解决思路。
    民族学与人类学
    民族志视域下多民族村落婚姻家庭中的民族关系——基于大理郑家庄的个案
    李若青,杨刚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41(3):  132-142. 
    摘要 ( 882 )   PDF ( 415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民族关系作为社会关系的内涵,其形成与发展以不同民族存在为前提,以民族交往为纽带,而任何民族关系都必须以一定地理空间为场域依托。国家中的村落是组成社会的基本节点,家庭是组成这一社会节点的基本单元。家庭作为民族个体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场所,是民族关系形成的重要场域,是个体与民族群体延伸内外社会空间的基础。以民族志方法考察“一村七族”的大理郑家庄婚姻家庭中的民族关系,这在理论上是对“接近从局部到整体”工具的有效尝试,在实践上可作为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微观思路与思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日常生活路径。
    湘西苗族鼓舞文化意蕴的多维审视
    张霞,龙先琼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41(3):  143-150. 
    摘要 ( 871 )   PDF ( 619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湘西苗族鼓舞集鼓乐、舞蹈、表演于一体,是湘西苗族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活动中为适应大自然和社会环境而长期凝练出来的文化产物。从鼓舞的起源、载体变迁、内容与形式的演绎流变等方面多角度审视湘西这一独特的舞蹈艺术,其表达的原始族群精神、族群生存智慧和宗教观念、文化赋义和艺术韵意等,较典型地揭示了湘西苗族丰富而深刻的民族文化意蕴。
    新时代 新青年 新学术:博士生论坛
    中国银行业竞争度测度模型改进研究
    管敏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41(3):  151-160. 
    摘要 ( 891 )   PDF ( 566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在对已有测度模型和测度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商业银行表外资产规模持续扩大、综合化经营水平不断提升、金融集团化日渐明显的发展趋势,对Boone指数的估计方法进行改进,并以2012—2018年60家商业银行的经营数据为样本进行实证研究,评估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竞争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模型类型会直接影响Boone指数的估计值,基于动态面板数据模型的估计值与随机效应模型、固定效应模型的估计值显著不同;随着时间的推移,资产规模并未随着效率的提升而增长,Boone指数呈下降趋势,银行业竞争度逐年下降;利率市场化完成之后,银行业竞争度并未上升,反而显著下降。从制度上解除利率管制并不能彻底扭转银行业竞争度不足的现状,还需要从扩大银行业对外开放、放松中小银行准入管制、硬化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的预算软约束等方面入手,进一步深化银行业市场化改革。
版权所有 © 2021《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技术支持: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公众号 电子书橱 超星期刊 手机浏览 在线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