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19年 第40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19-03-01
    名家访谈
    地缘政治挑战时代的资本主义与民主——日裔美籍学者弗朗西斯·福山专访
    弗朗西斯·福山/著 禚明亮,张欢欢,武黄岗/译,唐淑臣/校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40(2):  1-6. 
    摘要 ( 1688 )   PDF ( 530 )  
    相关论文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由日本国际经济交流财团(Japan Economic Foundation)主管的学术杂志《日本聚光灯》(Japan Spotlight)2018年5—6月刊发表了弗朗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的访谈文章(具体访谈时间是2018年2月6日)。内容聚焦地缘政治挑战时代的资本主义与民主,涉及地缘政治危机、资本主义制度、老龄化社会、收入差距、日本经济社会制度等诸多课题。
    生态环保论坛
    中国环境政策变迁逻辑与展望——基于共词与聚类分析
    郑石明,彭芮,高灿玉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40(2):  7-20. 
    摘要 ( 1401 )   PDF ( 833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基于环境污染的负外部性,政府需要以环境政策等社会规制手段进行治理。自1973年以来,国家及各部委先后颁布了三千余项环境政策(不包括各省市区的环境政策),用以全面推进环境治理,提高我国环境质量。运用共词与聚类分析的研究方法可以展示政策聚焦点的变迁轨迹,反映出我国环境政策的变迁逻辑。研究发现:中国环境政策变迁经历了“开创”、“调整”、“战略发展”、“深化”和“稳定成熟”五个阶段,显示中国环境污染治理尤其是大气污染治理能力日益提升。同时表明,生态保护政策在特定时期成为政策热点、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日趋完善以及环保标准体系日益健全等政策演进规律,这对以后的生态环境政策的制定与执行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经济探索
    财政分权与晋升激励下环境规制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游达明,张杨,袁宝龙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40(2):  21-32. 
    摘要 ( 1189 )   PDF ( 700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面临严峻的资源环境约束瓶颈,依靠产业结构升级来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学术界和政策制定者关注的重要议题。基于这一问题,利用2000—2015年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采用空间杜宾计量模型,基于财政分权和官员晋升激励的视角,检验环境规制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结果发现:(1)单独来看,环境规制能够显著促进区域产业结构升级;(2)在考虑财政分权这一制度背景的条件下,由于财政纵向失衡和地方官员“自利性”的行为方式,会导致环境治理政策的“缺位”,进而不利于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3)在考虑“唯GDP论英雄”的晋升激励机制下,会出现环境规制的非完全执行,进而抑制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4)分区域来看,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环境规制能够显著促进地区产业结构升级。而且,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财政分权与官员晋升激励的调节作用也呈现相反的特征。
    消费者民族中心主义、产品介入度与国产产品购买意愿
    李雪欣,张正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40(2):  33-43. 
    摘要 ( 1581 )   PDF ( 845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消费者的购买决策是直觉思维与理性思维相互碰撞的过程,人们会出于民族中心主义情感购买国产产品,但也会理性地对某产品产生介入再做决策。论文基于消费者民族中心主义和产品介入相关理论,通过问卷调查获取数据,经统计分析得出结论:消费者民族中心主义对国产产品购买意愿有显著的提升作用,但不同维度的消费者民族中心主义对国产产品购买意愿的影响存在一定差异;产品介入度负向调节消费者民族中心主义与国产产品购买意愿的关系。最后给出建议:国家品牌战略实施和企业管理实践过程中,不仅要培育“中国制造”的质量竞争优势,还要巧妙运用中国消费者的“自反性”,从而有效提高消费者对国产产品的购买意愿。
    管理观察
    基于“结构-行动”分析框架的宅基地退出机制研究——以宁波市为例
    刘卫东,郑凯文,吴宇哲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40(2):  44-54. 
    摘要 ( 1157 )   PDF ( 708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基于“结构-行动”分析框架和面板数据模型,以宁波市为例,对宅基地退出机制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1)2000—2015年,宁波市宅基地规模和退出潜力持续增长;(2)人口和劳动力转移、耕地保护是驱动宅基地退出的主要机制。虽然农户个人建房受到一定限制,但是农户收入的增长推动了宅基地规模持续扩张;(3)宅基地退出机制缺失主要表现为正式制度的不完善和治理制度的低效。研究表明:符合土地市场机制的土地产权制度设计、多主体行动协同的退出模式构建和空间规划引导是宅基地退出机制完善的努力方向。
    当代中国公共服务的话语逻辑与概念阐释
    曹爱军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40(2):  55-62. 
    摘要 ( 1263 )   PDF ( 442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在中国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深度调整的时期,以公共服务保民生、兜底线,是推动共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途径,也是回应社会公共需要、保障公民权利的基本依托。作为关乎国家发展和社会团结的重要议题,当代中国的公共服务,需要在元理论层面给予“给养”,对公共服务的发生逻辑、正当性与合理性做出论证。为此,需要回到中国的文化传统、制度环境和现实情境中,梳理公共服务议题生成的背景,阐释公共服务概念的生成逻辑,从而建构起面向政策议题的概念框架,合理引导社会预期、恰当规划行动路线。
    教育论丛
    新时代高等教育创新驱动发展的使命诠释
    陈恩伦,易兰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40(2):  63-69. 
    摘要 ( 1739 )   PDF ( 579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时代赋予了高等教育创新驱动发展新的使命和责任感,在新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创新驱动发展的意蕴突出表现为着力于新时代科技创新教育,着眼于新时代社会创新文化,服务于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换三个方面。其内容涵盖自主创新能力、大学创新文化、创新师资队伍和创新人才培育等内容。为保障新时代高等教育创新驱动发展使命的实现,不仅要倚重创新科技需要助推高等教育自主创新能力养成,强调以新时代任务标准指导高等教育文化创新发展,同时还要重视以创新驱动引领高等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注重以智创目标理念建构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育模式。
    新时代高等职业教育的模式改革
    马陆亭,宋晓欣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40(2):  70-77. 
    摘要 ( 1447 )   PDF ( 564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模式难以真正建立起来,其主要问题在于产教“两张皮”分离现象突出,企业缺失主体意识,产教融合的利益机制尚未形成。学校和企业“双主体”办学是推动高职教育模式改革、实现产教融合的根本出路,而这需要学校主动作为、政府推动落实、行业积极尽责、企业增强意识等多方努力。落实到具体的推进路径,建议把实施现代学徒制作为开展教学模式改革的突破口,把推动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职能的融合作为办学改革的着力点,从而共同促进校企“双主体”模式的实现。
    哲学动态
    道德行为选择中的“道德想象力”——读杜威《人性与行为》
    高兆明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40(2):  78-87. 
    摘要 ( 2029 )   PDF ( 648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杜威反对道德行为选择中脱离经验的教条化与僵化做法,提出了“道德想象力”概念。“道德想象力”是使不在场成为在场、从“能是”感知“所是”的能力。道德行为选择过程离不开想象、慎思、抉择等道德想象力的发挥,其要旨是理解当下行动的意义并努力增加当下行动的意义,使道德行为成为充满活力与创造性的艺术。
    论共同价值的几个问题
    李永胜,肖圆圆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40(2):  88-94. 
    摘要 ( 1299 )   PDF ( 481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从主体、客体及主客体关系存在的维度来看,共同价值是一种客观真实的存在,有其存在的哲学依据,但共同价值不同于价值共识。从生成论的视角看,经济全球化进程是人类共同价值形成的深厚现实基础,全人类共同利益的形成,是人类共同价值形成的主体条件与牢固基石,共生文化是共同价值形成的文化源泉与精神给养。共同价值有其鲜明的精神特质,它是一种开放包容的价值,它是一种共建共享共赢的价值,它是客观真实的可触可感可及的价值,它是历史的、相对的、动态的、发展的价值。共同价值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应当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政治科学
    言论自由及其边界的政治哲学反思
    韩升,刘晓慧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40(2):  95-101. 
    摘要 ( 1518 )   PDF ( 673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言论自由能够促成知识与真理形成和分享以开启民智,能够规范和约束政治权力以确保民主健全,能够促成和完善互信体系以降低社会运行成本,能够培育和养成正直健全的公民人格以达成积极自我实现。在肯定言论自由的价值与意义的同时,还必须要考虑言论自由的边界与限度。强调言论自由并非意味着国家和政府的退场与缺席,言论自由意味着言论主体自身具有理性负责态度和能力。要把言论自由放大到自我与他者和谐交往所构成的生活共同体中来看待,将自身生活于其中的生活共同体视为自身言论表达的背景和处境,由此通达去暴力的现代话语政治。
    政治营造与社会自主:基层社会组织公共性的生长机制——以H市H工作室为例
    耿依娜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40(2):  102-112. 
    摘要 ( 965 )   PDF ( 522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社会组织公共性是指社会组织在维护组织成员利益、参与公共治理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善的行为与理念。通过对H市H工作室公共性的生长历程考察,梳理出当下中国基层社会组织公共性生长的两种机制——政治营造与社会自主。在社会组织的萌发、生长及成熟各阶段,政治权力分别以“父爱主义者”、“强制者”以及“扶持者”等多个面孔及多重治理逻辑来推动社会组织公共性的生产。而社会组织则会采取依附、合作和博弈等多重自主性的行动策略来拓展其自身的公共性。然而,政治营造与社会自主相互耦合催生出的社会组织公共性也有其不足的一面,如社会组织公共性的不完整性、两重性、有限性以及社会组织发展的内卷化带来的公共性再生产的困境。
    文化视界
    从“意义混乱”到“意义重构”——从1949年来木版年画的发展看“非遗”生产性保护中的意义转换
    田阡,陈雪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40(2):  113-119. 
    摘要 ( 1121 )   PDF ( 671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人们习惯于将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视为意义固定的事物,忽视其本身意义变迁的动态过程,从而引发对于生产性保护中文化本真性等问题的争议。而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和开发的实践过程中,其意义的转换是不可避免的。通过对木版年画意义变迁的动态过程和“意义混乱”现象进行考察,来探讨生产性保护中的“意义重构”问题,认为只有建构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重构为生产者、消费者和文化精英所共享的、整体性的新意义,才能在生产性保护过程中产生“合力”,让“见人见物见生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念成为现实。
    战后冲绳混杂文化的文学表征
    丁跃斌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40(2):  120-126. 
    摘要 ( 1298 )   PDF ( 851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战后冲绳文化的混杂性并非是在本土文化之上对美日文化的简单叠加,而是在多重文化的矛盾冲突中走向文化重组,进而形成一种混杂的新型文化。而在这一过程中,冲绳民族在历史舞台上也经历了从“迷茫”到“发声”再到“觉醒”的成长蜕变。战后冲绳文化的混杂性于文学书写中再现的不仅是冲绳民族的成长与蜕变,也是冲绳作家在历史流变中对自我身份及民族身份的认同。
    民族学与人类学
    乡村日常生活与帝国经略政治——关于清水江文书整理与研究的几点思考
    张新民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40(2):  127-140. 
    摘要 ( 1321 )   PDF ( 599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清水江文书规模越来越大的整理编纂和刊布出版,预示着区域学研究“史料环境”的彻底改善。具体总结其史料利用价值,则约有五个方面的突出特点:(一)全息性;(二)完整性;(三)民间性;(四)归户性;(五)民族性。充分利用清水江文书展开研究,能够揭示民间社会长期受到遮蔽的空间,还原百姓日常交往生活的实况,同时也能了解 “苗疆”开辟后社会经济文化变迁的细节,看到王朝国家与地方社会的复杂互动关系,回应西方学者殖民叙事话语的挑战。而以“盛衰连环”的方法论展开边地社会研究,则可看到边疆体系建构的重要,有助于把握王朝帝国拓殖开发的政治策略,提升区域学研究宏(观)微(观)互补的学术价值与意义。
    文献学
    《汉语大字典》简帛例证释读之误及相关问题
    张显成,刘婕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40(2):  141-149. 
    摘要 ( 1241 )   PDF ( 656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汉语大字典》是当今规模最大的高水平字典,具有广泛的影响。出土简帛文献是任何大型语文辞书编纂都应充分利用的材料。经全面统计,《汉语大字典》第二版中的全部简帛例证共432条,通过逐一查核,发现有162条例证存在释读问题,占简帛例证总条目的37.5%。这些释读错误可归纳为四个方面:一是例证文字隶定误,计141条;二是例证文字释义误,计4条;三是例证文字断句误,计10条;四是例证文字脱文误,计9条。除此以外,还存在其他相关问题,一是第二版不但未对第一版简帛例证的释读错误予以改正,而且还产生了新的释读错误;二是其《主要引用书目表》未能正确反映所引简帛文献的情况;三是对简帛文献的利用很不够。
    新时代 新青年 新学术:博士生论坛
    “双生”循环系统下的生态农业与乡村振兴路径探析——基于生态与经济的视角
    王云华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40(2):  150-160. 
    摘要 ( 1457 )   PDF ( 704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区域发展不协调的重大举措。在乡村振兴实施的多元路径中,生态农业与“生态农业+”共同形成“内生”与“外生”的“双生”循环系统。主路径是以生态农业为主体,支路径是“生态农业+”即由生态农业衍生的产品加工、乡村旅游、乡村教育、乡村养老等附加产业链等。生态农业的“内生”循环可从根本上解决农业供给侧问题,有效促进乡村的三产融合;“生态农业+”的“外生”循环可在相应区域内构建农业市场机制有效、农业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最终实现马克思经济循环理论中提到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
版权所有 © 2021《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技术支持: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公众号 电子书橱 超星期刊 手机浏览 在线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