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郭剑鸣,蔡文婷.规约与激励:精准问责的二维逻辑及其实现机制[J].学习与探索,2021(7):56-64.
[2] 盛明科,李悦鸣.改革开放四十年干部问责制度:历史图景与发展逻辑[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1):40-46.
[3] 刘畅.国家治理中问责与容错的内在张力与合理均衡[J].政治学研究,2021(2):125-135.
[4] 尹利民,田雪森.“责任兜底”:基层政府的避责行为与逻辑——基于J县精准扶贫实践的经验分析[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3):63-71.
[5] HOOD C.The Risk Game and the Blame Game[J].Government and Opposition,2002,37(1):15-37.
[6] HOOD C.What Happens When Transparency Meets Blame-Avoidance? [J].Public Management Review,2007,9(2):191-210.
[7] 田先红.基层政府卸责行为的逻辑及其治理[J].求索,2021(5):96-101.
[8] 宋艳玲,夏飞朋.权力制约:中国问责制的形成与演变[J].学术交流,2021(9):19-29.
[9] 段治文,李极.中国共产党问责制度建设的百年进程与内在逻辑[J].浙江社会科学,2021(3):4-11.
[10] 张贤明.当代中国问责制度建设及实践的问题与对策[J].政治学研究,2012(1):11-27.
[11] 徐双敏.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的问责制度[J].学习与实践,2020(3):18-27.
[12] 李贞,高敏.“打虎”“拍蝇”“猎狐” 中共反腐决心坚如磐石[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8-01-11(4).
[13] 陈朋.容错与问责的逻辑理路及其合理均衡[J].求实,2019(1):48-62.
[14] 赵聚军,张昊辰.被动担责与集体共谋:基层官员问责应对策略的类型学考察[J].江苏社会科学,2022(1):125-136.
[15] 吕德文.监督下乡与基层超负:基层治理合规化及其意外后果[J].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2022(1):34-42.
[16] 盛明科,杨可鑫.行政问责过程中的目标替代与执行工具化——对基层问责乱象的一种新解释[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132-140.
[17] 贺雪峰,郑晓园.监督下乡与基层治理的难题[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2):10-18.
[18] 杨华.县乡中国:县域治理现代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2:252-253.
[19] 黄毅.风险约束情境下基层干部避责的机制诱因、策略逻辑与治理对策[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21(5):15-22.
[20] 刘滨,许玉镇.权责失衡与剩余权配置:基层减负进程中的“问责悖论”[J].求实,2021(3):19-35.
[21] 田先红.从结果管理到过程管理:县域治理体系演变及其效应[J].探索,2020(4):26-36.
[22] 周雪光,练宏.中国政府的治理模式:一个“控制权”理论[J].社会学研究,2012(5):69-93.
[23] 许玉镇.避责与剩余控制权:决策避责类型及治理研究[J].政治学研究,2020(4):27-37.
[24] 欧阳静,王骏.形式主义地“讲政治”:基层策略主义的新表现[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1):88-96.
[25] 李棉管.精准扶贫中的基层分包制——挤压型情境下的行政动员[J].中国行政管理,2021(3):62-69.
[26] 黄新华.基层干部“工具化” 倾向的治理之道[J].人民论坛,2020(27):49-51.
[27] 陈辉,陈晓军.内容形式化与形式内容化:精准扶贫工作形式主义的生成机制与深层根源[J].中国农村观察,2019(3):52-63.
[28] 孙良顺,吴上.基层避责的内涵属性、表现形式与生成逻辑——基于基层政府减贫实践经验分析[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2):77-85.
[29] 倪星,王锐.从邀功到避责:基层政府官员行为变化研究[J].政治学研究,2017(2):42-51.
[30] 盛明科,陈廷栋.基层官员避责行为:逻辑·危害·治理——一种组织行为学的观点[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5):39-47.
[31] 谷志军.问责政治的逻辑:在问责与避责之间[J].思想战线,2018(6):146-152.
[32] 吕德文.基层中国:国家治理的基石[M].北京:东方出版社,2021:194.
[33] 谷志军,陈科霖.责任政治中的问责与避责互动逻辑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19(6):82-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