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漳卫新河跨省污染6年不息[N].人民日报,2006-09-18;热点解读:上游根治排污,下游方能安然[N].人民日报,2006-09-26;赣皖环境状况:环评书成挡箭牌 排污费变人头费[N].河北日报,2006-09-22.[2] 傅人友,袁勇志,芮国强.行政改革与制度创新——地方政府改革的制度分析[M].北京:三联书店,2004.[3] 郎友兴.走向共赢的格局:中国环境治理与地方政府跨区域合作[J].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07(2).[4] 吕忠梅.水污染的流域控制立法研究[J].法商研究,2005(5).[5] 李清伟.论公共治理理念及其法律范式的构建[J].法商研究,2009(1).[6] 王学辉.超越程序控权:交往理性下的行政裁量程序[J].法商研究,2009(6).[7] 李辉,任晓春.善治视野下的协同治理研究[J].科学与管理,2010(6). [8] 罗豪才,宋功德.软法亦法——公共治理呼唤软法之治[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9] 张晓明.环境公共治理走向善治之法律支撑——以软法为视角[J].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5).[10] 夏勇.法治源流——东方与西方[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11] 张文显.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J].中国法学,2009(6).[12] 姚建宗.法治的多重视界[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0(1).[13] 张文显.和谐精神的导入与中国法治的转型:从以法而治到良法善治[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 (3).[14] 曹光辉.环境保护是重要的民生问题[J].决策导刊,2010(9)[15] JOSEPH RAZ.The Authority of Law:Essays on Law and Morality[M].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9.[16] 付子堂,常安.民生法治论[J].中国法学,2009(6).[17] 龚向和,左权.地方民生立法审思[J].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2).[18] 肖爱,唐江河.论两型社会建设中的地方环境立法转型[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19] 韩立新.强者承担责任,弱者得到补偿——日本治理环境的经验对中国的启示[J].绿叶,2010(4).[20] 徐显明.论“法治”构成要件——兼及法治的某些原则及观念[J].法学研究,1996(3).[21] 郭道晖.政府治理与公民社会参与[J].河北法学,2006(1).[22] MATTHEW LANGE.The Rule of Law and Development:A Weberian Framework of States and State-Society Relations[M]//MATTHEW LANGE and DIETRICH RUESCHEMEYER.States and Development.Palgrave Macmillan ltd.2005.[23] 郭道晖.社会权力:法治新模式与新动力[J].学习与探索,2009(5).[24] [德]哈贝马斯.在事实与规范之间——关于法律和民主法治国的商谈理论[M].童世骏,译.北京:三联书店,2003.[25] EVANS,PETER.Embedded Autonomy:States and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M].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5.[26] [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27] 梅萍.论利益均衡与伦理和谐[J].道德与文明,2010(6).[28] 曾维和.“整体政府”论——西方政府改革的新趋向[J].国外社会科学,2009(2).[29] [英]戴维·米勒,韦农·波格丹诺.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M].邓正来,等,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30] 陈国权.论责任政府及其实现过程中的监督作用[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2).[31] 张成福.责任政府论[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2).[32] [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33] 李步云.法治国家的十条标准[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8(1).[34] 肖爱,何云辉.明确法律性质、有的放矢解决跨行政区环境纠纷[J].环境经济,2013(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