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兵临.打击网络造谣促进舆论公义[N].京华时报,2013-08-23(7).
[2] 童之伟,等.网络言论自由的法律边界[EB/OL].[2016-01-12].
[3] 陈菲,华春雨,杨维汉.解读两高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司法解释五大焦点[N].新华每日电讯,2013-9-10(4).
[4] 陈兴良.走向学派之争的刑法学[J].法学研究,2010(1).
[5] 李立众,吴学斌.刑法新思潮——张明楷教授学术观点探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6] 陈兴良.形式解释论的再宣示[J].中国法学,2010(4).
[7] 许浩.刑法解释的基本立场——对实用主义法律解释观的论证[J].东方法学,2008(6).
[8] 刘艳红.走向实质解释的刑法学——刑法方法论的发端、发展与发达[J].中国法学,2006(5).
[9] 张明楷.实质解释论的再提倡[J].中国法学,2010(4).
[10] 阮齐林.刑法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
[11] 张明楷.刑法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
[12] 陈珊珊.诽谤罪之省思[J].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12(2).
[13] 吴永乾.美国诽谤法所称“真正恶意”法则之研究[J].中正法学集刊,2004(15).
[14] 郑文明.诽谤的法律规制——兼论媒体诽谤[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
[15] New York Times v.Sullivan,376 U.S.254(1964).
[16] Garrison v.State of Louisiana,376 U.S.64(1964).
[17] 山本祐司.最高裁物语——日本司法50 年[M].孙占坤,祁玫,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8] 陈小彪,田文军.论网络诽谤的刑罚限度——评“'两高'关于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的解释”中的相关条文[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
[19] 魏永征.对网上言论自由法律边界的有益探索——评“微薄第一案”两审判决[EB/OL].[2016-01-13].http://www.360doc.com/content/12/0206/03/4310958_184454 436.shtml#.
[20] 王永茜.集体法益的刑法保护[J].环球法律评论,2013(4).
[21] 阎二鹏.共犯行为正犯化及其反思[J].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13(3).
[22] 苏彩霞.实质的刑法解释论之确立与开展[J].法学研究,2007(2).
[23] 大塚仁.刑法概说(总论)[M].冯军,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4] 曾根威彦.刑法学基础[M].黎宏,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
[25] 陈小彪,佘杰新.网络谣言刑法治理的基本立场[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
[26] 张明楷.许霆案的定罪与量刑[N].人民法院报,2008-04-0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