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姜广辉,张凤荣,孔祥斌,等.耕地多功能的层次性及其多功能保护[J].中国土地科学,2011(8):42-47.
[2] 张蔚文,李学文.外部性作用下的耕地非农化权配置——“浙江模式”的可转让土地发展权真的有效率吗?[J].管理世界,2011(6):47-62.
[3] 黄薇.耕保再亮红灯——从“二调”成果看耕地质量保护[J].中国土地,2014(1):28-31.
[4] 郭珍.中国耕地保护制度的演进及其实施绩效评价[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67-73.
[5] 赵昊,吕蕾.耕地占补平衡如何破解“资源紧约束”?[N].中国自然资源报,2018-09-14(03).
[6] 汤怀志,桑玲玲,郧文聚.我国耕地占补平衡政策实施困境及科技创新方向[J].中国科学院院刊,2020(5):637-644.
[7] 郭珍.资源环境紧约束下的土地利用:竞争与冒险[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6):59-63.
[8] 赵光强,罗晓琳.生态建设与耕地保护如何统筹协调[J].资源导刊,2018(7):16-18.
[9] 韩俊.农地流转政策新解[J].西部大开发,2014(5):107-109.
[10] 王勇,陈印军,易小燕,等.耕地流转中的“非粮化”问题与对策建议[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1(4):13-16.
[11] 宋戈,白小艳,高佳.粮食产销平衡区耕地非粮化负外部效益空间分布特征[J].水土保持研究,2018(1):349-355.
[12] 薛选登,张一方.产粮大县耕地“非粮化”现象及其防控[J].中州学刊,2017(8):40-45.
[13] 张慧鹏.中国农业是如何走上石油化工道路的?——农业生产方式转型的体制机制动力[J].开放时代,2016(3):176-189.
[14] 李秀彬,赵宇鸾.森林转型、农地边际化与生态恢复[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10):91-95.
[15] 杨国永,许文兴.耕地抛荒及其治理——文献述评与研究展望[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5):279-288.
[16] 邵景安,张仕超,李秀彬.山区耕地边际化特征及其动因与政策含义[J].地理学报,2014(2):227-242.
[17] 李升发,李秀彬.耕地撂荒研究进展与展望[J].地理学报,2016(3):370-389.
[18] WU Y,SHAN L,GUO Z,et al.Cultivated land protection policies in China facing 2030:Dynamic balance system versus basic farmland zoning[J].Habitat International,2017,69:126-138.
[19] SU Y,QIAN K,LIN L,et al.Identifying the driving forces of non-grain production expansion in rural China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policies on cultivated land protection[J].Land Use Policy,2020(92).
[20] 谭荣,曲福田.土地非农化的治理效率[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
[21] 李永乐,胡晓波,魏后凯.“三维”政府竞争——以地方政府土地出让为例[J].政治学研究,2018(1):47-58.
[22] 薛梅,邓凡.对省督察:省级政府主体责任如何落地[N].中国自然资源报,2019-11-29(7).
[23] 李升发,李秀彬.中国山区耕地利用边际化表现及其机理[J].地理学报,2018(5):803-817.
[24] 匡兵,卢新海,韩璟.政策工具如何影响中国耕地保护效果[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9(11):111-119.
[25] 吴宇哲,许智钇.休养生息制度背景下的耕地保护转型研究[J].资源科学,2019(1):9-22.
[26] 彭文龙,吕晓,辛宗斐,等.国际可持续集约化发展经验及其对中国耕地保护的启示[J].中国土地科学,2020(4):18-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