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王思斌.走向承认:中国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方向[J].河北学刊,2013(11).[2] 陆士桢,郑玲.浅论我国民办社工服务机构的发展[J].社会工作,2013(3).[3] 卫小将.社会工作与社会问题:中国本土化理论与实务的探索[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4] 易松国.民办社会工作机构的问题与发展路向——以深圳为例[J].社会工作,2013(5).[5] 彭善民.上海社会工作机构的生成轨迹与发展困境[J].社会科学,2010(2).[6] 蔡屹,何雪松.社会工作人才的三维能力模型——基于社工机构的质性研究[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7] 朱健刚,陈安娜.社会工作机构的NGO化:专业化的另一种思路[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8] 肖小霞,张兴杰.社工机构的生成路径与运作困境分析[J].江海学刊,2012(5).[9] 王瑞芳.一线社工对社会工作的理解——以珠三角社工为例[M]//李昺伟,陈安娜.专业的良心——转型时代中国社会工作的守望.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10] 陆飞杰.上海社会工作者的离职原因探析——基于50位社工的访谈[J].社会工作,2011(11).[11] 陈文.场域压力与“80后”社工的耗竭预警[J].理论月刊,2008(5).[12] 黄珊珊.北京市民办NGO社会工作者职业认同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2012.[13] 马洪波.初创期社工机构治理结构的瑕疵及其完善——以深圳部分社工机构为例[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4] 罗观翠,王军芳.政府购买服务的香港经验和内地发展探讨[J].学习与实践,2008(9).[15] 王逸君.非营利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以苏州市姑苏区禁毒社工机构为例[J].才智,2013(32).[16] 王思斌.高校教师领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的跨域实践[J].江苏社会科学,2013(5).[17] 史柏年.教师领办服务机构:中国社会工作专业化的理性选择[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18] 郭慧,张书颖.高校参与社工专业机构的路径及效果探析[J].西部学刊,2013(5)[19] 苏巧平.高校专业背景之社工服务机构运作策略——以广州市北斗星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为例[J].社会工作:实务版,2010(3).[20] 周玉萍.高校教师领办社工机构的生存处境与发展前景[J].社会福利,2013(3).[21] 易松国.大学教师创办社工机构的背景、问题及建议[J].社会工作:实务版,2011(2).[22] 陈涛.社会工作专业使命的探讨[J].社会学研究,2011(6).[23] 田凯.非协调约束与组织运作:中国慈善组织与政府关系的个案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24] 董云芳.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发展初期的困境与突破——对J市的质性研究与思考[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25] 张学东.社会工作承运中政府与机构的契约关系及重构[J].社会工作,2014(3).[26] 徐宇珊.非对称依赖:基金会与政府关系的分析[J].公共管理学报,2008(1).[27] 彭善民.政府主导型社会工作NPO与灾后重建[J].社会科学,2009(2).[28] 唐斌.社会工作机构与政府组织的相互嵌入及其影响[J].社会工作,2011(7).[29] 朱健刚,陈安娜.嵌入中的专业社会工作与街区权力关系:对一个政府购买社工服务项目的分析[J].社会学研究,2013(1).[30] 王思斌,阮曾媛琪.和谐社会建设背景下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J].中国社会科学,2009(5).[31] 费梅苹.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中的基层政社关系研究[J].社会科学,2014(6).[32] 杨荣.功能与角色:中加社会工作者比较——以社区发展为视角 [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33] 王思斌.社会工作实践权的获得与发展——以地震救灾学校社会工作的展开为例[J].学海,2012(1).[34] 陈蓓丽.上海社工机构发展之制度困境及发展路径研究[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35] 腾远.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的形象塑造[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0.[36] 张雪峰,杨超.中国民办社工机构引入营销理念的路径探索[J].社会福利,2013(10).[37] 张兴杰,肖小霞,张开云.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实践检视与未来社会政策选项[J].浙江学刊,2014(5).[38] 顾江霞.独立与依附:社会工作服务评估的价值观反思——基于 H 市两个社会评估项目的案例研究[J].招标与投标,2014(3).[39] 王世翔.民间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的公众形象研究——以济南J机构为例[D].济南:山东大学,2013.[40] 乜琪.服务对象对社会工作的职业认同研究——对北京、上海两地服务对象的调查[J].新视野,2011(1).[41] 李昺伟,陈安娜.中国社会工作实践社会公平正义的现状与未来[M]//李日丙伟.专业的良心——转型时代中国社会工作的守望.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