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17年 第38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17-07-01
    土司文化研究(“土司学”建构)
    论深化土司问题研究与“土司学”的构建
    马大正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38(4):  1-5. 
    摘要 ( 2222 )   PDF ( 646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土司问题研究正成为史学研究的热点,构建土司学也提上了议事日程。当前土司问题研究应强调历史大视野,因为土司制度的推行、改土归流的实施都是在极具中国特色的历史大背景下的历史现象和历史存在。同时,研究土司制度也要有历代边疆治理的大视野,毕竟土司制度是元明清三朝治理边疆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治理模式。土司问题研究也要力戒泛化,要努力追求研究的深化与创新。在此基础上,加快推动土司学构建的进程。另外,要重视开展土司学构建的理论研究,要注意土司研究社会基本功能的发挥,而尽快组织力量,广泛调研,集思广益,启动《中国土司学概论》的研究与撰写则是当务之急和重中之重。土司学的构建,并不是土司问题研究的终结,而是一个新起点。
    期待“土司学”的实至名归——论构建“土司学”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李世愉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38(4):  6-12. 
    摘要 ( 1509 )   PDF ( 574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土司学与土司制度、土司文化既有联系,又有明显区别。土司学是以土司制度推行运作的历史为背景,进而研究与之相关内容的一门专学。一个研究领域能否称“学”,取决于内在因素和外在条件。土司研究的对象具有重要性、独特性、广博性和现实性,说明其本身是具备称“学”基础的。土司研究的状况,无论是研究的历程,还是当前发展的趋势,都显示出其外在条件臻于成熟。因此,土司学的产生有其必然性,而专门领域研究的需要,多学科共同研究的需要,更突显出构建土司学的必要性。
    论“土司学”的独特性
    李治亭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38(4):  13-18. 
    摘要 ( 1589 )   PDF ( 666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任何一门专业研究领域,都有它的独特性。舍此,便不能称“学”。土司学的形成,不仅是土司研究长期发展的产物,更在于它有独特的学术内涵。这一独特的学术内涵源于独特的土司制度史。自元以来,土司制度就是西南地区重要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它对西南诸省的治乱兴衰,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研究西南各省之历史,土司制度的研究是无可替代的。土司制度的独特性表现是代表了一种区域社会管理的新模式;土司作为世袭的地方官,其承袭、朝贡、征调等规定,也与流官完全不同。特别是作为边疆地区的管理制度,土司制度与明代东北的卫所制,清代蒙古的盟旗制、新疆的伯克制也是差异明显的。而现存众多的土司遗址、土司文化遗产更集中表现了土司制度、土司文化的独特性。可以说,没有独特性的土司制度,就没有土司学的独特性。
    “土司学”的提出与推进
    成臻铭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38(4):  19-30. 
    摘要 ( 1575 )   PDF ( 703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土司学”的提出以及推进的速度和力度需要总体考察与评估。“土司学”最初只是明清时期学校教育实体的名称,自从作为一个专门学科概念被阐发以后,引起了政界和学界的重视,并取得类似于国家社科基金课题的扶植、土司遗产成功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等良好的社会效益。然而,“土司学”推进的力度仍然有限,这需要在重视土司资料发掘整理和研究内容视野拓展、加强土司学学科理论体系的构建两个着力点上取得突破。
    生态环保论坛
    京津冀清洁生产协同立法问题研究
    孟庆瑜,张思茵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38(4):  31-40. 
    摘要 ( 1458 )   PDF ( 657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清洁生产是治理区域性环境问题的有效手段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方面,有必要通过京津冀清洁生产协同立法为其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由于京津冀三地经济发展水平、科研创新能力以及地方发展定位各不相同,关于清洁生产的法律文件在效力层级以及具体内容上存在一定差异,综合考虑三地清洁生产发展的制约条件和相关立法与政策基础,协同立法应坚持三大产业全覆盖、标准统一、程序统一等原则,对清洁生产主管部门协调机制、专项基金制度建立、科技创新体系构建、信息共享平台搭建等进行协同设计,力求为京津冀清洁生产协同发展以及促进三地环境治理能力共同进步、产业结构同步升级提供明确的法律依据和制度保障。
    1949年以来我国生态建设战略的历史演变
    龙先琼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38(4):  41-45. 
    摘要 ( 1696 )   PDF ( 783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生态建设战略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展战略上认识和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是生态建设战略的根本要求。生态建设战略的历史演变,充分体现国家发展战略在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认识和实践的历史差异。1949年以来我国生态建设战略先后经历了“服务”型、“兼顾”型、“并驱”型和“一体化”四个历史演变阶段。这从侧面折射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历史发展。
    我国生态保护补偿概念的法学界定——基于历史的分析进路
    潘佳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38(4):  46-56. 
    摘要 ( 1524 )   PDF ( 702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生态保护补偿概念是相关立法的基本前提,也是相关法学研究的逻辑起点。“生态保护补偿”是特定政策实践与理论发展的产物,亟待以科学的认识论为指导,从多元化的静态分析路径转向动态的历史视角。发展至今的“生态保护补偿”一词,在法规政策中的表述或概念研究层面的理解,其彰显的“正外部性”补偿特性已获得广泛的立论支持,且被进一步认为是包含“发展利益受限”等其他各种正外部性行为的补偿。但“发展利益受限”没有被作为“生态保护补偿”的唯一特殊予以重点关怀而仅仅是点到为止。此外,总体而论,当前的概念认知仍停留在“对正外部性行为予以补偿”的传统认识论阶段——这使得所有产生积极环境效益的行为无法被区分。由于当前生态保护补偿的界定已然失之个性,生态保护概念必然无法有效解释并指导制度实践的开展。为此,很有必要基于新的理论基础对生态保护补偿概念予以再界定,旨在揭示其特殊的存在价值。生态保护补偿概念重构的理论基础为“私法层面的自然资源使用权受限与利益弥补”。该定义一方面可以解释生态保护补偿的独特本质,另一方面能够指导我国各类补偿实践的开展。
    “公平竞争审查制度”专题研究
    竞争政策视角下我国公平竞争审查豁免制度的应然建构
    孙晋,钟原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38(4):  57-67. 
    摘要 ( 1542 )   PDF ( 720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我国公平竞争审查豁免制度尚需进一步完善。就其应然建构而言,至少应从价值目标、制度构建和程序运行三个层面进行深入探讨。价值目标层面,公平竞争审查制度以竞争秩序作为基本价值,这决定了维护竞争秩序是豁免制度的优先价值选择,而社会公共利益则应是其第二位阶的价值目标。在制度构建层面,以事先控制为主的模式选择和以个案豁免为主的类型选择应成为最主要的内容。在程序运行层面,豁免制度应以防止滥用为总体要求,严格的程序控制则是实现该要求的现实路径,包括启动、审查、批准和监督程序在内的各个环节都应遵循这一具体思路。
    国有企业的特殊性与公平竞争审查之实施
    李国海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38(4):  68-75. 
    摘要 ( 2757 )   PDF ( 669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国有企业具有特殊的使命,理解公平竞争审查基本原则时应对此加以考虑,尤其应处理好“竞争优先”与“竞争中立”的关系。某些国有企业具有行政管理职能,可以成为公共政策制定者,因此会成为公平竞争审查的责任主体,在此情形下实施公平竞争审查应注意审查方式的选择,将国有企业的自我审查和竞争执法机构的外部监督结合起来。国有企业有可能受到公共政策的专向性特殊对待,这应纳入公平竞争审查制度的覆盖范围,同时也要求在实施公平竞争审查时给予特别考虑:一是在实体标准上应以合法性标准为核心,以合理性标准为补充;二是在审查程序上应借助利害关系人参与机制,发挥利害关系人的监督制衡作用。
    哲学研究
    湖湘学派对佛学的批判和吸收
    陈代湘,蒋菲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38(4):  76-81. 
    摘要 ( 1648 )   PDF ( 804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湖湘学派主要从四个方面批判佛学:一是批判佛教视天地万物为“空幻”的思想,二是批判佛教“万法皆心”的思想,三是批判佛学心与理分离的思想,四是批判佛教的禁欲主义。与此同时,湖湘学派又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佛学的影响。他们虽然批判佛教,却与寺僧来往密切。“性本论”是胡宏在《知言》一书中重点阐述的思想,也是胡氏父子以及湖湘学派哲学思想的基石,这个思想基石也与佛教有复杂的关联。
    《黄帝四经》“隆礼重法”的治道意义探析
    赵明,向达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38(4):  82-88. 
    摘要 ( 1826 )   PDF ( 514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黄帝四经》是黄老之学的奠基之作。其以道为基础,“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摄名、法之要”,对其前的中国文化进行了整合凝炼,形成“道—阴阳—文武—刑德”的治道。《黄帝四经》“隆礼重法”的治道精神彰显了理性的精神和制衡的气度,为黄老之学“隆礼重法”的治道模式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基础,同时对周齐、汉齐、汉初、唐初、明初等时代之治产生了重大影响,于当下中国科学发展和依法治国之治道实践也有重要借鉴意义。
    试论我国现当代社会中个体道德实践的选择性行善
    聂文军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38(4):  89-94. 
    摘要 ( 2011 )   PDF ( 674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在我国现当代社会中,选择性行善因受传统道德观念与道德心理的影响而受到质疑和排斥。选择性行善乃是现当代社会深刻发展的必然产物,是现当代社会基本理念与我国社会主义社会核心价值之自由理念的要求。接受、赞同与支持选择性行善,既是对每一个体道德自由的切实尊重与落实,也有利于个体道德个性的发挥、个体道德的成长发展和实现全社会道德的多样性、丰富性与全面性。
    论工匠精神对异化劳动的克服
    张璟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38(4):  95-100. 
    摘要 ( 1991 )   PDF ( 818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工匠精神在追求劳动产品“精益求精”的同时,对劳动方式、劳动意义、劳动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基于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分析工匠精神所蕴含的创造性、利他性、超功利性等特征,可知工匠精神是对异化劳动的一种克服和扬弃。在扬弃的过程中,工匠精神的内涵也不断得到扩展和深化。
    经济学研究
    便利视角下中国O2O模式的演进路径研究
    葛建华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38(4):  101-108. 
    摘要 ( 1418 )   PDF ( 705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O2O模式在中国商品流通领域的发展围绕着如何更好地满足消费便利性而展开。由商品信息搜寻及比较、买卖双方信息交互、购买支付方式、商品获得和退换货等构成的五大便利维度恰好涵盖了整个购物过程。五大便利维度在发展中呈现出不均衡性,对O2O模式的发展带来不同的阶段性影响并表现为一定的函数关系。这一函数关系的变化轨迹刻画了中国O2O模式不断发展的客观路径:以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和应用普及为起点,逐步经历了支付方式变革、物流配送业快速发展等所带来的便利的改善,进而促进了O2O模式的繁荣。O2O模式让消费更便利的本质是如何更快更好地将商品或服务传递给消费者,完成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相互转换,高效实现全社会扩大再生产的良性循环。这一过程中,互联网技术为O2O模式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起点和支撑,“门到门”的物流配送业则成为O2O模式发展的“天花板”,二者的发展状况共同构成了O2O模式的发展通道;在此通道内,改善便利的导向将继续引领O2O模式的发展。
    经济欠发达地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制度筹资主体负担能力分析——以湖南武陵山片区为例
    李琼,朱鹏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38(4):  109-116. 
    摘要 ( 1398 )   PDF ( 696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相关主体的筹资能力,是支持经济欠发达地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之一。以财政收入、居民纯收入等为指标,静态和动态测算分析湖南武陵山片区地方财政和居民个人主体的筹资能力。静态测算表明,财政筹资主体有完全的筹资负担能力,农民主体的最大筹资能力为500元。动态测算分析后发现,在未来20年,农民主体的最小筹资能力为300元,最大筹资能力为1 500元。为保证城乡居保制度的健康可持性运行,湖南武陵山片区需要发展特色经济,增强财政和个人主体的筹资能力,需要科学划分省财政与县(市区)财政之间的责任。
    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
    清水江下游的家族“结盟”与地方社会建构
    罗康隆,吴寒婵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38(4):  117-124. 
    摘要 ( 1310 )   PDF ( 668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华南学派关于民间信仰与地方社会建构问题的研究,有些观点与方法在清水江流域的观察中受到了某种局限,尤其在探究家族与家族的制衡关系所呈现出的地方社会建构张力时,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家族之间“结盟”的“拟血缘化”聚落家族对地方社会的“有序化”显得尤其突出。潘寨“永镇村中”碑展现出清末的五个姓氏“结盟”的“拟血缘化”历程,呈现出民间信仰在地方社会建构“有序化”的一个案例。其间,我们发现地方社会秩序的建构不仅仅是乡村的“自律”与“自觉”,在其背后还存在着国家在场的“国家权力”,这不仅是地方社会建构的背景资源,更是地方社会有秩序化的文化张力。
    侗族文化生态的局部失衡及其调适性重构——基于湖南通道阳烂村个案的分析
    廖君湘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38(4):  125-133. 
    摘要 ( 1378 )   PDF ( 759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维护文化生态是民族文化永续发展的前提。文化生态只是一个相对稳定的体系,在长期平衡与短期失衡交替过程中,文化通过不断地调适或自适应民族生境的新状况,使得自身与外部环境的关系重新协调,重构文化生态的平衡存在,并在新一轮平衡周期当中,实现该文化的稳态延续与发展传承。对此,阳烂个案的分析,提供了部分实证性说明。
    教育学研究
    文化环境视域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蒋艳,张长立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38(4):  134-138. 
    摘要 ( 1586 )   PDF ( 561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文化环境是人类主体的实践活动赖以进行的自然条件、社会条件和文化条件的总和,具有渗透性、可塑性、全面性、动态性和复杂性等特征,它影响着人们的价值选择、思维方式和行为趋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具有重要作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当构建良好的文化环境,充分发挥家庭文化环境、学校文化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的积极影响和作用,整合社会资源,形成有效合力。
    湖南“三区”支教计划实施状况及其改进对策
    单莹,吴停风,何国清,李婷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38(4):  139-144. 
    摘要 ( 1423 )   PDF ( 748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三区”支教计划是深入推进教育精准扶贫及农村师资建设的重要举措。湖南省自2014年春季正式实施“三区”支教计划以来,弥补了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一些短板,为一大批城市教师提供了锻炼和成长的机会,构建了城乡学校联系沟通的长效机制。与此同时,当前的支教工作仍存在对接机制不够健全、选派标准不够完善、激励措施不够到位等问题。因此,需要从优化区域教育生态环境,调整支教相关政策规定,健全支教校师激励措施等方面加以不断完善。
版权所有 © 2021《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技术支持: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公众号 电子书橱 超星期刊 手机浏览 在线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