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17年 第38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17-03-01
    “中华崛起的哲学视野”笔谈
    主持人语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38(2):  1-1. 
    摘要 ( 1320 )   PDF ( 527 )  
    相关论文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心有中华
    李德顺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38(2):  1-3. 
    摘要 ( 1074 )   PDF ( 682 )  
    相关论文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价值”与“理性”的历史性整合 ——对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的反思与前瞻
    张曙光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38(2):  3-7. 
    摘要 ( 1147 )   PDF ( 730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顺应信息时代发展的逻辑
    孙伟平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38(2):  7-9. 
    摘要 ( 1244 )   PDF ( 693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在“求是主义”大道上迅跑
    易小明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38(2):  9-12. 
    摘要 ( 1278 )   PDF ( 650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专题研究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生态价值观的重构
    王雨辰,吴燕妮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38(2):  13-19. 
    摘要 ( 1626 )   PDF ( 846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西方“深绿”思潮把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看作是当代生态危机的根源,强调只有破除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确立以“自然价值论”和“自然权利论”为主要内容的生态中心主义价值观,才能解决生态危机。西方“浅绿”思潮在为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作辩护的同时,对近代强式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做了必要的修正,最终形成以“开明的人类中心主义”和“弱式人类中心主义”为主要内容的现代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西方“红绿”思潮中的有机马克思主义则批判现代性价值体系本质上是一种漠视人类之外的存在物的价值和利益的人类中心主义,由此必然导致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扭曲和生态危机,因此应当以承认自然存在物的内在价值为前提,展开共同体价值观培育的有机教育。“红绿”思潮中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则是在批判“深绿”和“浅绿”思潮所主张的生态价值观的基础上,重建了“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和“生态中心主义价值观”,但他们与“深绿”、“浅绿”思潮的本质区别在于他们重建的两种价值观始终是与对资本主义制度和生产方式的批判联系在一起的。
    马克思漠视熵定律吗?——生态经济学与生态马克思主义的论争
    蔡华杰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38(2):  20-25. 
    摘要 ( 1643 )   PDF ( 929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以阿里尔为代表的生态经济学家与以福斯特、伯克特为代表的生态马克思主义者,就马克思与熵的关系问题展开了批判与反批判的深度交锋。鉴于熵定律在生态经济学中的重要作用,阿里尔批判了马克思对熵定律的漠视,指责其忽视了自然条件对人类经济社会生活的限制。对此,福斯特、伯克特展开了反批判,论述了马克思将热力学应用到劳动力价值的形成和剩余价值的创造的分析中,并借此阐释了马克思主义之于生态经济学的多重意义。福斯特、伯克特是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反对将生态环境问题作能量还原论的阐释,并借此阐述了马克思的“新陈代谢—热力学”思想,进一步夯实了马克思主义生态学何以可能的学理支撑。
    论格伦德曼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
    刘英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38(2):  26-31. 
    摘要 ( 2124 )   PDF ( 715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格伦德曼通过对西方绿色思潮的批判,提出重返人类中心主义的口号,并对马克思“控制自然”观念和“生产力发展”概念进行了辩护和重释。系统阐述格伦德曼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理论特质,为我们反思和探寻解决全球性生态问题的途径提供了有益启示。
    哲学研究
    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形上之维
    王向清,谢红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38(2):  32-36. 
    摘要 ( 1674 )   PDF ( 691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批评与自我批评不仅是一种德性的修养理论,更是一种哲学的方法论,其提出具有深厚的哲学意蕴:一是意见两重性的制约,二是认识非至上性的呼唤,三是主观能动性合理发挥的要求,四是理想人格培养的驱使。
    君子如水:东坡西湖的思想始基
    杨兴玉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38(2):  37-42. 
    摘要 ( 1564 )   PDF ( 690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东坡西湖”作为一种新命名,彰显了苏轼与西湖的双向书写所生成的文化精神。在苏轼的著述中,《苏氏易传》构成了东坡西湖的思想根基。该书对于周易坎卦作了诗性阐发,由此呈现了因物赋形的水之性。其诗性特征尤其见诸苏轼所阐发的水之心。这种曲折多致的写法虽有悖于思维的简单性原则,却开启了诗化哲学的可能之境。
    伦理学研究
    环境正义的分配、矫正与承认及其内在逻辑
    郁乐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38(2):  43-49. 
    摘要 ( 2117 )   PDF ( 989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在环境正义问题中存在着三个基本环节:分配的正义、矫正的正义与承认的正义。分配正义作为程序性正义,以市场经济与公共决策的方式对环境恶物与善物进行分配。矫正正义是对分配过程中出现的环境恶物的不公平分配及其可能的风险与伤害进行矫正,包括对基本权利的保障、对风险与伤害的补偿、对应负责任者的惩罚。承认正义的道德价值在于尊严与尊重,是对基本权利与价值的承认,在对不公平带来的风险与伤害进行矫正之外,还需对他们的付出与牺牲表示肯定与感激,具有实现正义的救济甚至救赎功能。
    转型期道德教育展开的四个前提
    唐代兴,慕霜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38(2):  50-57. 
    摘要 ( 1496 )   PDF ( 681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道德教育是基于人和社会的需要。这种需要在社会转型期呈现,是因为个人道德缺乏和社会道德危机。形成这种缺乏和危机的社会动力是贫困驱动型的惟经济增长发展模式,它诱逼人和社会片面追求物欲,消解精神和沉沦道德。这一日趋恶劣的社会状况潜在地呼唤其根本性变革。因而,再造人性、重建社会精神、构筑生境主义道德,不仅使道德教育获得可能,更成为必需。由此,当代伦理学必应为当代道德教育提供充满活力的生境主义道德资源、智慧和实践理性生活方法。
    法学研究
    不作为的共同犯罪
    [德]弗尔克尔·哈斯/著,王德政/译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38(2):  58-64. 
    摘要 ( 4126 )   PDF ( 648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不作为的共同犯罪如何区分正犯与共犯,可提出以下判断标准:若待归责的行为实现了相关构成要件,且不作为者具备必要的正犯者身份与主观构成要件要素,该行为会被论以正犯而受处罚。相反,若待归责的行为只是具备了教唆犯或帮助犯的要件,只能将这一行为评价为共犯。具体来讲:守卫型保证人有责任保护第三人不遭遇危险或不受到侵害,且能防止直接正犯者实施作为,他对此负直接正犯者的刑事责任。若第三人的行为是教唆犯或帮助犯,保证人的不作为是共犯;对某法益负责的保护型保证人有义务防止他人实施犯罪却没有防止,其行为成立直接正犯。若他人行为是教唆犯或帮助犯,保证人的不作为是共犯。
    网络云端服务提供者侵犯著作权罪的刑法应对——刑法实质解释论之运用
    李永升,袁汉兴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38(2):  65-71. 
    摘要 ( 1860 )   PDF ( 974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网络云端服务提供者侵犯著作权罪具有犯罪主体新颖、犯罪方式独特、犯罪情节复杂的特点。刑法学界关于网络服务提供者是否需承担刑事责任问题以及网络中立帮助行为是否成立帮助犯问题未能达成共识,使得网络云端服务提供者侵犯著作权罪的认定面临着理论上的困境。我国关于侵犯著作权罪的刑事法律规范大多形成于网络云端技术诞生之前,网络云端技术的出现给网络侵犯著作权罪的认定带来了新问题。在侵犯著作权罪刑法规则尚未作出更新性应对之前,应当积极发挥司法的自我适应功能,对于网络云端服务提供者侵犯著作权的行为,可以基于实质解释论的立场,在不违背罪行法定原则的前提下,对“复制发行”、“以营利为目的”、“犯罪主观”等犯罪构成要件进行扩大解释。
    “精准扶贫”专题研究
    中国精准扶贫治理体系研究
    冷志明,茹楠,丁建军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38(2):  72-77. 
    摘要 ( 2187 )   PDF ( 1213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现有中国精准扶贫治理体系建构主要为实现目标、实现路径、根本要求、保障体系等四个方面。由于信息不对称,我国精准扶贫脱贫实践面临各级政府及帮扶对象之间的“道德风险”、社会公众与帮扶对象之间扶贫“供需脱节”、多主体不协同产生的“碎片化扶贫”三大难题。故精准扶贫治理体系建构要依托“互联网+”技术,发挥第三方专业化服务、资源整合转化和双边市场支持的优势,尽量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
    农户感知视角下的扶贫政策成效评价与优化路径
    蒋辉,刘兆阳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38(2):  78-84. 
    摘要 ( 1743 )   PDF ( 1120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对扶贫政策成效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估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础性工作。以湖北省来凤县后坝村为个案,通过农户视角对生计资本的改善、可行能力改善、经济脆弱性改善、经济包容性改善、地理资本改善、社会排斥降低状况等方面的扶贫政策成效进行了感知性评价。研究发现:扶贫政策成效总体比较显著,扶贫政策在改善村域发展能力和机会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在提升农户个体发展和改变地理资本方面效果还需进一步提升。从强化培育贫困地区内生发展能力的政策导向、健全贫困个体生计资本方面的政策体系、加大对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配套条件建设支持力度和进一步激发制度优势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扶贫政策优化建议。
    经济学研究
    武陵山片区茶叶流通效率测评与演进趋势
    李定珍,王星欣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38(2):  85-90. 
    摘要 ( 1946 )   PDF ( 750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茶业是武陵山片区的特色产业,也是当地精准扶贫的重点产业。利用因子分析法对2005—2015年武陵山片区五个产茶基地的茶叶流通效率相关数据进行分析,认为武陵山片区茶叶流通效率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且分为低效、有序、稳步增长三个阶段;并基于各阶段演进趋势特征及阻碍发展的原因分析,从促进茶叶流通协同联动发展、完善茶叶流通现代组织体系、推进实施茶叶流通品牌战略、营造良好的茶叶流通环境等方面提出提高武陵山片区茶叶流通效率的政策建议。
    生态补偿标准的成本核算体系构建——基于环境会计的研究视角
    周信君,邱凯,罗阳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38(2):  91-96. 
    摘要 ( 1686 )   PDF ( 921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制定合理的生态补偿标准是构建生态补偿机制的关键,而生态补偿标准成本的核算是生态补偿机制的核心内容。将生态补偿标准成本核算纳入环境会计信息系统之中,对生态环境涉及到的环境成本业务和事项进行确认,是构建生态补偿标准的成本核算体系的关键,生态补偿标准的成本核算体系的构建必须以可持续发展、环境公平正义和边际机会成本等相关理论为支撑,遵循全面性、重要性和可操作性等环境会计原则。另外,在进行生态补偿标准的成本核算时,需考虑运用不同的核算方法对成本的影响。
    教育学研究
    耗散结构理论视域下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机制探析
    李洪雄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38(2):  97-101. 
    摘要 ( 1580 )   PDF ( 809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信息技术时代背景使高校网络舆情呈现出易发性与高发性特质。高校如不能对网络舆情进行及时监测、分析以及科学应对,将使高校网络舆情汹涌发展,进而形成舆论。以耗散结构理论与高校网络舆情内在关联性解读为切入点,依托此内在关联性的分析探讨高校网络舆情耗散结构演进路径,并据此提出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机制构建策略,即资源性保障机制构建、动因性应对机制构建以及进路性导引机制构建,以期为政治经济新常态下高校网络舆情应对提供有益的参考范式。
    网络语言视域下大学生文化价值认同探究
    谢群,徐建军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38(2):  102-108. 
    摘要 ( 1519 )   PDF ( 802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大学生文化价值认同主要是对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网络语言是基于信息技术发展的语言变体,是当前网络文化的表征,它折射出大学生作为主要使用群体的文化价值认同困境,这种困境从认知、情感、行为上体现出来。破解这种困境需从确立文化身份,获取文化认知,树立文化意识,提高行为能力四个维度构建个体认同路径;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个层面构建社会认同路径;从构建大学生文化价值认同网络话语、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两套体系强化大学生文化价值认同的实效。
    广东高等教育国际化提升策略研究
    罗剑平,周慧,胡罡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38(2):  109-118. 
    摘要 ( 1682 )   PDF ( 1116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高等教育国际化从上世纪90年代的“国际教育”模式发已展成当今的“全面国际化”模式。通过对广东省普通高等院校国际化现状进行问卷调查和分析得知: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已经得到了大部分高校的认同,但与“全面国际化”尚有一定差距,存在国际化经费不足、师资国际化差异明显、来华留学学历生比例有待提升、课程国际化差异明显、科学研究国际化水平偏低、引进国际知名大学来粤办学尚未形成气候、各校闲置协议浪费资源等问题。“十三五”期间,在借鉴国内高校高等教育国际化策略的基础上,应通过发展留学事业、提升涉外办学水平、加强高端引领、推介优秀中国文化和积极参与“一带一路”等策略,践行“全面国际化”理念、提升广东高等教育国际化整体水平。
    语言文学研究
    北宋“白体”诗风演变关捩——以张耒“效白居易体”为中心的考察
    薛瑾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38(2):  119-124. 
    摘要 ( 1889 )   PDF ( 706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以白居易为代表的“白体”,原指白诗“自然”、“浅易”之风格,其在北宋的演变历程,与时代心理、主体意识、人格力量密切相关。张耒用儒释精神重构了原以苦县之学为思想基础的“白体”诗风,其“闲适”的内涵,演变为党争下“外王”追求落空后转向“内圣”的精神补偿。自张耒拟作“白体”后,宋人学白,把儒学经世视域纳入“白体”之“闲适”范畴,宋代党祸频频,为贬谪失意下仍无所悔恨的士大夫提供了陶渊明以外另一个心灵栖息之所。
    现代汉语分裂句焦点分析
    白蓝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38(2):  125-130. 
    摘要 ( 2447 )   PDF ( 958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分裂句是用来强调句子的某一成分。现代汉语分裂句具有三种结构形式,即,“是……的”、“主……是……的……”及“主……是……的”,“是”和“的”组成了分裂句的结构形式,其中“是”为焦点标记,“的”具有时态标志性特征。现代汉语分裂句中的焦点可分为原位焦点和非原位焦点两类,非原位焦点又可分为内在焦点和外在焦点,外在焦点具有话题性特征。
    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
    神俗同归的婚念文化探析——以洱源五村“接花”习俗为个案
    李若青,杨刚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38(2):  131-136. 
    摘要 ( 1775 )   PDF ( 683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本主信仰是白族地区最具民族特征的社会文化,是白族人民在社会生活中建构起来并以某种形式反映白族社会生活内涵的文化形式,有着一套内容独特、约定成俗的崇拜仪式和活动。“接花”习俗是洱源五村本主信仰中有关婚姻观念地域特色文化的集中体现,是五村与其他白族村落本主信仰的重要差别,体现出白族本主信仰的多样性和村落的差异性。它以仪式和活动的方式展现和延承着五村地域内白族群众对勤俭、和善、孝举和忠诚等社会文化的崇尚与奉行,体现了五村地域内婚念文化文化在神性与世俗性之间的互相融通,通过对时代语境的适应性阐释地域婚念文化变迁内涵的同时凸显其独特的现实价值与意义。
    文化生态视野下瓦乡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邓婕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38(2):  137-144. 
    摘要 ( 1776 )   PDF ( 922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瓦乡文化是本真状态下的沅水流域文化,是湘西较为原始的地域文化。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瓦乡人富有特色的生计习俗、建房习俗、婚嫁习俗等原生态文化已处于濒危状态。建设瓦乡文化生态保护区,提高瓦乡人的文化自信,是保护瓦乡文化的重要举措。首先,建立瓦乡文化生态保护区应坚持原真性和整体性保护原则,建立科学的原生态文化保护体系;其次,应深入挖掘瓦乡文化内涵,提升瓦乡人的文化品位,大力推进瓦乡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深度结合,提高瓦乡文化生态保护区的经济效益。再次,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主体受益有机结合的新机制,加强对原生态文化的保护。最后,还需创新瓦乡文化的保护模式,通过营造瓦乡文化空间,创发瓦乡文化产业来促进社区的发展。
版权所有 © 2021《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技术支持: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公众号 电子书橱 超星期刊 手机浏览 在线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