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16年 第37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16-11-01
    海外撷英
    全球正义与健康——全球健康责任的基础
    (英)乔纳森·沃尔夫/著,易小明/译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37(6):  1-11. 
    摘要 ( 2075 )   PDF ( 852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名家访谈
    漫谈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访乐黛云教授
    乐黛云,邹赞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37(6):  12-16. 
    摘要 ( 2315 )   PDF ( 912 )  
    相关论文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经济学研究
    我国农村要素市场发育之剖析
    许经勇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37(6):  17-23. 
    摘要 ( 2051 )   PDF ( 843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发育农村要素市场是建立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农村产业结构与农业结构的调整优化,有赖于市场化了的要素结构的调整优化。要素结构调整在前,产业结构调整在后。发育农村要素市场,还有利于提高农村要素的利用率和生产率,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不断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别。农村要素市场发育滞后于城市,是导致城乡差别较大的重要原因。农村要素市场发育之所以滞后于城市,是源于赶超型经济发展战略、资本原始积累与城乡二元体制是相辅相成的。通过城乡二元体制,强制性压低农村要素价格,由此形成的要素价格剪刀差,是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途径。发育农村要素市场的关键,是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因势利导地改革城乡二元体制,在城乡一体化基础上实现城乡要素的平等交换。
    物流企业与供应链成员多边合作价值创造机理及实现——基于组织间学习效应视角
    骆温平,戴建平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37(6):  24-30. 
    摘要 ( 1893 )   PDF ( 780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物流企业与上下游企业构成的供应链本质上是一个集知识获取、知识共享与利用为一体的学习系统,知识在供应链中的转移是一个非线性的过程。在物流企业与供应链成员多边合作的过程中,供应链整体的知识吸收能力对供应链成员间学习产生直接的影响,通过供应链成员间的学习实现了基于供应链的知识共享与知识创新,而知识共享与知识创新对于供应链价值具有明显的增值效应。物流企业与供应链成员的多边合作需要从“为顾客解决问题”的知识共享与创新视角出发,建立和完善供应链内部的知识体系及学习机制,由此实现供应链的价值创造。
    管理学研究
    政企分开的迷思与解构——以国家所有权为切入点
    徐亚文,涂罡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37(6):  31-35. 
    摘要 ( 1708 )   PDF ( 793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政企分开作为当前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革的主要模式,在国家职能层面、商事公平、国家形象等层面具有理论上的合理性,但历史和现实都无一例外地印证了政企分开只不过是学者们的臆想而已。政企分开困境的真正原因在于作为重要价值的国家所有权的存在,而二者具有不相容性的特征,即国家所有权的公共性权力面向决定了政企分开并不可能真正地实现。国家所有权的必要性决定了转变改革思路,抛弃政企分开的理论进路,将国家所有权界定为一种公共性商事权力而尝试用公法体系约束之,不失为政企分开困境下的一种有益尝试。
    公共物品价值链供给治理内涵、生成效应及应对思路
    何继新,陈真真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37(6):  36-45. 
    摘要 ( 1679 )   PDF ( 844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在嵌入信息化、平台化和网络化管理组织技术中,公共物品供给是一个以价值链模态体现的多场域、多环节、多主体、全程化的协同合作整体治理创新体系和供给实践新形态。公共物品价值链是以满足公众公共物品需求和实现供给价值增值为目标,基于供给价值链全生命周期和泛资源整合,构建的纵向环节及多元主体交互联结参与集聚的适宜性公共物品供给创新模式。与传统公共物品供给治理模式比较,公共物品价值链供给治理在生成背景、需求响应度、主体关系、供给绩效、供给方法和供给主体能力具有独特属性,具有公众消费需求导向、多维叠加流程、网络平台化组织技术手段、供给价值增值目标塑造和整体有机协同合作等特征,其治理生成效应表现在公共物品供给侧创新发展的整体性治理及协同机制、共同价值创造的价值链供给生态圈和差异化优势、公共物品供需匹配及无缝衔接的三重效应、效能和价值双重目标框架下的“三性”治理逻辑,可以通过利益协同、主体接点对接、需求管理及整体激励等策略实现对公共物品价值链供给治理的长效驱动。
    社会治理研究
    国家治理研究的知识图谱——基于CSSCI(2001—2015)的文献计量分析
    冉连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37(6):  46-57. 
    摘要 ( 2139 )   PDF ( 706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实现有效的国家治理,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和中国梦实现的关键突破口。国内关于国家治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国家治理相关的概念与内涵、国家治理现代化、国家治理的国内外经验以及国家治理框架下的国家审计等四个部分,但在研究深度、研究方法、研究视角、中国特色国家治理的经验总结、话语体系构建方面缺乏整体关照与系统研究。未来国内国家治理研究将在构建和完善中国特色政治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基础之上,推动中国特色国家治理研究朝着理论研究的系统性、实践研究的纵深性以及方法运用的整合性方向发展。
    从市场治理到自主治理:公共资源治理理论研究回顾与展望
    鲍文涵,张明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37(6):  58-66. 
    摘要 ( 2328 )   PDF ( 1054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公共资源由于其非排他性和竞争性的特征经常面临“公地悲剧”的威胁。针对如何对公共资源实行有效治理来避免“公地悲剧”的问题,市场治理强调对公共资源进行私有化和界定清晰的产权,从而避免“搭便车”的问题。政府规制侧重对公共资源进行国有化来解决市场失灵的问题。自主治理突破了过去理论中“市场—政府”二分的思维,强调依靠资源占用者的自发行动和制度构建来避免公共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利用,开辟了公共资源治理新的路径。在未来的研究中,自主治理理论可以继续从拓展理论深度、扩宽应用范围和创新政策实践三个角度来丰富公共资源治理的理论和实践。
    整体性治理在国家治理中的适用性分析:一个文献综述
    韩瑞波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37(6):  67-73. 
    摘要 ( 2314 )   PDF ( 831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整体性治理强调政府部门之间、政府组织与非政府组织之间的协同与整合机制的综合运用,实现治理主体协同合作,为公众提供无缝隙公共服务。通过对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文献进行回顾及总结,整体性治理运作机制可归纳为协同信任机制和责任监督机制两种类型。就整体性治理的效用而言,它为治理路径优化提供了一种整体性思维,为治理绩效评估提供了一种整体性框架,为治理风险规避提供了一种整体性工具。我们需要借鉴与运用整体性治理范式,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在治理主体、治理机制、治理方式等方面的转型。
    生态环保论坛
    检察机关环境公益诉讼原告资格探析——以诉权分析为视角
    柯坚,吴隽雅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37(6):  74-80. 
    摘要 ( 1947 )   PDF ( 859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检察机关能否作为适格原告主体提起环境公益诉讼,一直是环境法学界争议的焦点,深究其因,检察机关特殊的法律地位和法定职能对环境公益诉讼的双重影响是检察机关原告主体适格问题的症结所在。无论是从检察机关的职权属性还是从检察机关的法律地位来看,检察机关介入环境公益诉讼,实属公权力的后盾式彰显,其诉讼主体资格源于公权力而非依据通常意义的诉讼权利(诉权),赋予检察机关原告主体资格无明晰的理论来源。鉴于环境诉权是依附于环境权益的程序性权利,有必要从制度层面入手,对环境公益诉讼的原告主体范围予以严格的限制而非宽泛化,严格限制和检察机关参与环境公益诉讼的范围及权力,明确其作为公益诉讼人的角色和地位,以充分发挥公力救济的弥补作用。
    利他主义、社会偏好与环境合作治理
    李胜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37(6):  81-88. 
    摘要 ( 1858 )   PDF ( 1250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在利己主义假设下,公地悲剧理论、囚徒困境理论和集体行动理论揭示了环境治理中个体理性而集体非理性的悖论,并提供了国家集权式、市场自发式和网络自主式三种克服悖论的环境合作治理模式。然而,把利己性作为人的唯一本性作为分析环境治理困境的基础并不完全符合人性是复杂而丰富的事实,利他行为的普遍存在为环境合作治理提供了另一种可能。构建环境利他合作治理机制,需要明确制度建设中的“惩恶扬善”思想,以构建对“他人”的伦理责任为基础,通过建立对利己者的约束机制和对利他者的激励机制,以及建立公平公正的合作剩余和成本分担机制促进利他合作。
    伦理学研究
    论道德治理
    邹海贵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37(6):  89-95. 
    摘要 ( 2014 )   PDF ( 822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道德治理是一个哲学、政治学、公共管理学等多学科交叉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道德治理具有阶级性、时代性、层次性和“柔性治理”属性等基本属性,其基本目的是化解社会道德问题、构建社会伦理生态、维护社会良性秩序,其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自由发展。道德治理现代化主要包括道德治理体系现代化和道德治理能力现代化。道德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包括内容体系、技术保障体系和评价监督体系等的现代化。道德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主要标志有:治理主体多元化、治理方式的制度化民主化、治理机制的协同性、道德治理与法律治理的圆融互动。道德治理具有限度。
    论心学对“良知自由”传统的复兴与发展
    李浩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37(6):  96-101. 
    摘要 ( 1896 )   PDF ( 999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中国的自由是从心所欲不逾矩式的良知自由。良知自由富于伦理意义而对政治自由缺少自觉意识。明朝中叶兴起的阳明心学对程朱理学构成了一种反动,在道德主体的觉醒意义上复兴了传统的良知自由思想。之后,李贽追问了私人利益与公共道德之间的关系,他一方面将政治事务从僵化的儒家伦理评判中解脱出来,肯定政治统一与秩序稳定的首要价值;另一方面批判简单执一的良知标准,承认个人合理的私利欲求和不同主体的多元价值追求,继承并发展了阳明心学的良知自由思想,使其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现代自由的思想因素。
    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
    理解公共人类学学科内涵的四个维度
    陈兴贵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37(6):  102-108. 
    摘要 ( 2056 )   PDF ( 716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公共人类学的知识和成果要面向社会公众,民族志写作要做到思想是深刻的,但表达却是通俗的,并借助大众媒介传播人类学知识、主张和观点,使民族志成为跨专业的乃至公众的读物。公共人类学是“为公众思考”的人类学,应带着强烈的公共关怀意识,站在民众的立场服务于社会公众,为社会大众的福祉进行呼吁和辩护。公共人类学将公共领域作为一个“新的研究对象”予以常规化,其田野调查点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小社区或村落,可以是现代社会中随处可见的公共场所。公共人类学家参与公共事务的角色不仅仅是提出忠告或建议,应从麻烦解决者转变为决策者,从参与者转变为管理者。公共人类学研究者应该成为公共知识分子的一部分,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和道德担当意识,不仅要传播人类学知识、文化多样性知识,而且要充分利用学科优势和专业知识,引领新时代的价值观念,对人类的前途命运抱有终极关怀。
    警惕“与汉族切割”的民族文化研究和宣传
    卢小平,种航飞,郭静远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37(6):  109-114. 
    摘要 ( 1942 )   PDF ( 879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当前部分民族文化研究和宣传工作中,存在“与汉族切割”现象。这种民族文化研究和宣传思路,会对我国民族团结局面造成深刻伤害,会强化民族关系领域业已存在的“二元结构”,引发激进民粹主义与狭隘民族主义合流,也很容易被民族分裂势力和国际反华势力利用以达成其撕裂中国社会、分裂中国国家的目的。在民族文化研究和宣传过程中,要防范和纠正这种做法,着重强调各民族的融合而非敌对,注重共性研究而不是差异研究,从公共文化服务视角开展文化遗产保护。同时,要构建一个多维度的话语体系,与敌对势力争夺“民族问题”话语权,向国内外民众讲好中国民族故事。
    法学研究
    论现代担保法的理念——法经济学视角的解读
    曾荣鑫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37(6):  115-122. 
    摘要 ( 1995 )   PDF ( 918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现代担保法除遵循传统的安全和效率理念之外,还应当与时俱进,引入利益平衡和开放理念:作为担保制度产生根源的安全理念是担保法的根本理念和核心理念;效率理念是担保制度有效运行并在融资中充分发挥作用的关键因素;利益平衡理念是法律的公平原则和法律社会化对担保制度提出的要求;开放理念是担保法现代化和国际化的时代要求。这四大理念都具有深刻的法学和经济学基础,是当今国际担保制度改革的指引性理念,也是进一步完善我国当前的担保制度所必须遵循的理念。
    油气管道地下通过权的法律属性探析
    孙宇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37(6):  123-128. 
    摘要 ( 1785 )   PDF ( 922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油气管道地下通过权是指管道权利人为在他人地下空间建筑和保有油气管道而对他人地下空间进行占有、使用和收益的权利,其法律属性为地下建设用地使用权。当油气管道铺设于农村集体土地之下时,试图改变现行的由国家先征收集体土地再出让给管道企业的做法,由农村集体直接出让地下空间使用权给管道企业,将更有利于维护集体的土地利益。土地的立体化利用会加剧不同层次土地权利人之间的土地利用冲突,在国家给予合理空间规划的基础上,管道权利人应通过相邻关系规则和地役权关系的建立来调整其与周边土地权利人在土地利用中的冲突。
版权所有 © 2021《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技术支持: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公众号 电子书橱 超星期刊 手机浏览 在线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