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13年 第34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13-09-15
    特稿
    宪政的“名”“实”之辩
    莫纪宏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34(5):  1-7. 
    摘要 ( 1905 )   PDF ( 1558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针对近期学术界关于“宪政”概念内涵争论日趋白热化的沉重氛围,应当将目前关于“宪政”概念的争议区分为“名相之争”与“实相之争”。“名相之争”涉及到“宪政”概念是有独立内涵的独立词还是仅仅作为汉语长句的缩写;“实相之争”在于如何赋予“宪政”概念相应的价值内涵。由于“宪政”概念在近百年的演变史中已脱离了原先的概念“名相”,成了目前学术界使用过度泛化的概念,无法产生概念上的基本共识;由于“名相之乱”导致了“实相之乱”,“宪政”价值从法律事实到“梦想状态”,已经成为人云亦云的麻烦概念。为不因“宪政”概念上的无谓之争影响了当下的宪法实践,可以在学术上暂时“去宪政”,围绕着“依宪治国”的价值理念,扎扎实实采取一些维护宪法权威、加强宪法实施的制度举措,以此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贯彻落实。
    自由、教育、生活——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育?
    高兆明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34(5):  8-14. 
    摘要 ( 1542 )   PDF ( 1111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中国梦中有教育梦。教育是保持文化传承的社会自身再生产过程。教育是塑造人性的艺术,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具有自由生活能力的主体,有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全格公民。生活共同体即为教育共同体,学校是特殊的生活共同体。
    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
    论经济人类学与社会发展问题
    罗康隆, 田广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34(5):  15-22. 
    摘要 ( 1739 )   PDF ( 1340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不同形态的社会均离不开发展问题,且与不平等问题密切相关。发展不仅仅关系到全球的贫富差距,也对一个国家/地区的经济发展前景产生重大影响,如规则经济与非规则经济在社会生活中的博弈。为了未来的发展,学者们提出了超越发展的构想和可持续发展思路,后者似乎更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与此密切相关,经济人类学理应探讨世界发展的不平等性、发展人类学、非规则经济与超越发展等问题。
    20世纪以来中国傩文化研究述评
    刘兴禄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34(5):  23-29. 
    摘要 ( 2116 )   PDF ( 2144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自20世纪以来,众多学者投入到中国傩文化研究阵营,其研究重点随着社会政治文化变迁而产生变化,呈现出一条富有特色的中国傩文化研究之路。通过研究者的努力,虽然出现了众多成果,但是也暴露出诸多争议和问题。随着新的研究理论和方法的引入,中国傩文化研究已由本体研究转向人类学、民俗学、社会学视野下的考察与研究。当下,人们更关注傩与民众日常生活的关系,更倾向于整体研究。
    经济学研究
    城镇化:比较中的路径探索
    吴晓燕, 赵普兵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34(5):  30-39. 
    摘要 ( 1572 )   PDF ( 1278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经过六十多年的发展,到2012年我国城镇化水平已达到52.6%,城镇化处于快速发展期。但“进城易、定居难”、“发展速度不平衡”等问题已成为我国城镇化顺利推进的障碍。政府干预过宽、过深是制约我国城镇化良性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影响城镇化的其它因素如城乡二元户籍管理制度、经济发展水平、农业现代化水平中都可以看到政府的“影子”,这些因素互相交错,互相影响,综合牵制着我国城镇化发展进程。新的发展时期,政府要重新进行角色定位,转变政府职能,在城镇化建设中实现政府与市场双向互动,同时改革城乡二元户籍管理制度、加强农业现代化建设,促进我国城镇化“又好又快”发展。
    货币贬值成因考察
    谢圣远, 李亚莲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34(5):  40-45. 
    摘要 ( 1558 )   PDF ( 1207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货币贬值是指货币购买力的下降。传统观点把它等同于货币供给大于需求,即货币超额供给现象。实际上这是国内、国际经济和政治几个方面因素影响的结果,归结起来,是货币需求原因与货币供给动因的错配导致的。从货币职能来看,货币贬值源于货币需求学说偏离货币价值尺度的职能而导致的货币发行量超过了社会财富量的增长速度。
    哲学研究
    论文化价值的三维整合
    王征国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34(5):  46-58. 
    摘要 ( 1740 )   PDF ( 1201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文化价值的三维整合以其三维属性为背景。文化价值的三维属性,是指人们正面对着文化发展的三大矛盾,即在历时性上表现为传承与转换的矛盾,在共时性上表现为民族化与国际化的矛盾,在现时性上表现为现实与理想的矛盾,只有在协调这三大矛盾的过程中才能实现文化价值的整合。由于文化模式的选择及其价值整合是创造性的文化运作过程,需要探讨文化模式选择的一般原理与方法,包括价值整合方法、辩证整合方法、社会整合方法,以为当代中国文化模式的选择提供方法论指导。当人们运用了三维整合方法之后,便会发现当代中国文化模式选择也是个三维的实践过程,即以内源价值选择为实践目标、以多元价值整合为实践手段、以价值体系重构为实践结果。
    存在论视域下康德哥白尼式革命及其困境
    聂海杰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34(5):  59-63. 
    摘要 ( 1811 )   PDF ( 1270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康德的哥白尼式革命,在洞察哲学存在论疑难的基础上,通过对旧有存在论架构的颠覆,力图先验地赋予为柏拉图主义所摒弃和撇除掉的感性世界的实在性。在实施这一“先验转向“的过程中,其内在矛盾和困境集中到了“主观演绎”部分,导致康德最终无法真正冲破传统哲学形而上学的藩篱。
    美学研究
    美是生活的真谛与物欲时代的精神现象批判
    李咏吟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34(5):  64-70. 
    摘要 ( 1593 )   PDF ( 1384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当代审美文化思潮有关“美是生活”的理解,已经出现了严重的分化;过分物欲化的审美生活理解,阻碍了我们对自由生活的想象。按照马克思的理想,“美是生活”,应该造就全面发展的人,只有全面发展的人才能创造“真正美的生活”。
    早期民间道教美学的本体论转向与审美内涵拓展——出土汉代神仙题材画像及铭文的辑录与研究
    刘克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34(5):  71-79. 
    摘要 ( 1709 )   PDF ( 1430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早期民间道教是尚美的宗教,成仙是它的最高理想。神仙境界是中国古代生命美学和身体美学的重要资源。早期道教对于自由享乐生活的珍视和对于安静和谐环境的肯定,开拓了身体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自由和享乐代表了早期道教生活方式方面的审美理想,神仙题材汉画所表现的以生为美、力抗自然和肯定自由享乐的观点,折射出早期道教得道以超越时空和社会限制,获得生命永恒欢乐这一极富审美价值的人生态度。汉画对安静和谐仙境的描绘是对传统形式论美学和认识论美学自然全美理论和“自然的人化”理论的框复与超越。这些修仙证道汉画从生命生存角度对生命文化所做的阐释和开拓,给世人领略宇宙人生带来了新思路、新理念和新空间。
    文学研究
    中国现代诗学建构中的意象鉴赏观
    张文刚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34(5):  80-84. 
    摘要 ( 1538 )   PDF ( 1227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在中国现代意象诗学建构中,诗论家就诗歌意象的鉴赏来说,主要从意象鉴赏的标准和意象鉴赏对读者的要求两个方面进行了理论阐述。意象鉴赏的标准主要体现为新颖、丰富和浑融;意象鉴赏对读者的要求主要体现为想象力、分析力和领悟力。
    政治消费视域下文学与政治的关系——以建国30年的文学现象为例
    毛郭平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34(5):  85-90. 
    摘要 ( 1597 )   PDF ( 1075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政治消费是人诸多消费中的一种。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在政治优先性的前提下,文学的生产、消费与政治消费都产生了紧密的关系。在文学创作中,政治消费主要体现在作者如何对政治进行诠释、演绎,文学是对政治的直接表达还是将政治隐蔽在文学的书写中;在文学批评中,政治消费主要体现在受众对文学中政治因素的挖掘与分享,对文学中政治因素的牵强附会解释还是通过情理的描述来展示政治之于人的意义。政治消费是探讨政治与文学关系的出发点,消费的政治为何,决定了文学与政治关系的发展方向。从马克思关于美的相关定义可以得出,文学中的政治应是人的本质力量感性显现形式,而不是权力的竞技场。
    政治学研究
    我国民族地区地方治理研究综述
    郭春霞, 潘忠宇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34(5):  91-98. 
    摘要 ( 1744 )   PDF ( 1292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治理理论的兴起为我国民族地区地方治理提供了许多可借鉴之处。国内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基础、治理主体、基层社区治理、治理模式和类型等方面,但研究对象和领域过于分散,缺乏对民族地区地方治理理论的整体关照和系统研究,因而需要从民族地区地方治理的实际出发,突破传统理论的局限,积极寻找新的途径,及时总结治理实践中的新经验,探索适合民族地区地方治理的新模式和新路径。
    “三维安全”视角下的中国周边安全优化分析
    许晓丽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34(5):  99-104. 
    摘要 ( 1805 )   PDF ( 1213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三维安全”即客观性安全、主体性安全、话语性安全,是基于经验性和规范性相结合的研究范式和以国家作为行为主体所作出的安全概念界定。根据“三维安全”理论评估当前中国周边安全的新态势,应从提高综合国力“练内功”,致力于创造“积极和平”的周边环境和采取灵活多样的外交策略等方面来优化中国周边安全环境。
    文化研究
    文化帝国主义的内涵阐释与价值选择——汤姆林森文化传播思想研究之一
    刘晗, 石义彬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34(5):  105-109. 
    摘要 ( 2012 )   PDF ( 1291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文化传播理论家汤姆林森通过以词源学为核心以语用学为分析框架的关键词分析法对“文化”与“帝国主义”进行讨论,认为文化是一种生活方式和表意实践,主张以一种非精英主义的民主的人类学的价值立场来审视和理解文化,而对帝国主义则倡导超越此前的政治体制与经济体制的解释框架,主张用一种系统的、复杂的整体性思维方式来观照。通过对文化帝国主义话语的历史考察,汤姆林森认为文化帝国主义的核心内涵主要表征为基于民族国家间的文化的不平等性和支配性的文化传播现象。正是基于对文化帝国主义的这种理解,形成了汤姆林森文化传播思想中独特的理论关照和与众不同的问题域。
    早期英国文化研究的“文化论争”与“范式转型”——以E.P.汤普森为中心
    邹赞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34(5):  110-116. 
    摘要 ( 1836 )   PDF ( 1196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E.P.汤普森结合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过程对雷蒙德·威廉姆斯的“文化”定义展开批判,进一步丰富了“文化”定义的多重面向。以佩里·安德森为代表的第二代英国新左派积极从欧陆寻求理论资源,引发与英国本土以经验为特色的文化马克思主义的一系列影响深远的论争。早期英国文化研究的“文化论争”不仅偏离了利维斯主义狭隘保守的“文化”观念,将文化的意涵进一步扩大到日常经验,并且重视“文化”作为激进政治载体的抵抗潜能。同样,围绕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与结构马克思主义、“经验”与“理论”的思想交锋,既促成了英国文化研究内部的范式转型,也为当下学界重返伯明翰,进而理清文化研究的理论系脉打开了一扇重要的窗口。
    历史学研究
    政治博弈与劳资冲突:1927年上海英美烟厂罢工
    彭贵珍, 张在兴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34(5):  117-122. 
    摘要 ( 1947 )   PDF ( 1318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寻求关税自主,力求在烟草统税问题上有所突破时,上海英美烟厂爆发了罢工。在这次罢工中,党政各部门不只扮演调停者的角色,而是在给予罢工者以经济支持、代表他们与资方谈判的同时,还发动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全民抵货运动,使罢工坚持了110天之久。在罢工的过程中,反对英美烟公司“擅抗国税”成为最响亮的口号,工人的利益被置于次要地位。显然,政府的意图不过是要以罢工和抵货给公司施压,迫使其在烟草统税问题上妥协。罢工只是中国政府与英美烟公司政治博弈的工具而已。
    汉魏之际的清谈浮华新诠
    黄前程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34(5):  123-128. 
    摘要 ( 1477 )   PDF ( 1222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对汉魏之际的清谈浮华,可尝试将其置于“文质世运”这一语境来加以讨论。汉魏之际的社会政治演变,表现为一个“质文代变、文质互救”的模式,即:汉末文弊,曹魏争之以质,曹魏中期以后,治道又由质转文。汉魏之际的清谈浮华与宦官擅权、选举不实等政治问题相伴而生,是汉末文弊的一种表现。曹魏代汉是一个“救文以质”的社会政治过程,清谈浮华在这一时期自然也遭到了一定程度的抑制。不过曹魏中期以后,汉魏之际的政治却又表现出“由质趋文”的中途转向,清谈浮华也得以重新发展。不过,正始清谈更多的是一个思想学术问题,它受玄学的主导。由此,汉魏之际的清谈浮华将到达一个新的阶段——魏晋清谈。
版权所有 © 2021《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技术支持: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公众号 电子书橱 超星期刊 手机浏览 在线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