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12年 第33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12-07-15
    哲学研究
    文化多元主义与后现代主义
    卢风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33(4):  1-5. 
    摘要 ( 2382 )   PDF ( 1858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文化多样性一直伴随着人类文明史,全球化不可能导致文化的统一(同质化)。文化多样性蕴涵价值和信仰多样性。社会秩序可奠定于文化多样性背景中的道德共识和民主法治之上。独断理性主义坍塌之后,解构性后现代主义开始流行。解构性后现代主义蕴涵的道德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是有害的。独断理性主义的坍塌意味着欧洲中心主义的破产。为走向世界和平和真正可持续的生态文明,来自不同文化的人们应遵循对话伦理的平等规则,怀着互相学习的动机,进行对话,以达成共识,实现“视域融合”。
    重新审视“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哲学模式
    闫顺利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33(4):  6-9. 
    摘要 ( 2037 )   PDF ( 1321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囿于历史原因,“唯物主义唯心主义”成为一种僵化的哲学认知、评价模式。这个哲学模式用“唯物主义唯心主义”衡量哲学,并把二者的分歧与对立绝对化、意识形态化,严重误读了哲学基本问题,陷入简单化、抽象化、公式化的误区,在理论和实践中产生了有害影响。有必要突破这个根深蒂固的模式。对此,马克思哲学确立了以社会实践为基础超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模式的解释原则。
    儒家政治设计思想现代重构的原则与要素
    胡锐军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33(4):  10-15. 
    摘要 ( 1953 )   PDF ( 1549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作为传统政治思想的主干,儒家政治设计思想隐含着现代重构的可能。在重构的原则上,应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抛弃、继承和改造的方针;借鉴、综合、创新的多元观念;开放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姿态;协调、辅助、补充的原则。在重构的要素上,应辩证地弘扬、超越:重民思想和利民方略、伦理情怀和天下为公精神、权威意识和大一统爱国精神、和谐稳定理念和中庸策略、小康社会理想和大同世界愿景。
    中国科学思潮的失真——重评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科学思潮
    林朝霞, 杨春时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33(4):  16-21. 
    摘要 ( 2063 )   PDF ( 1213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中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科学思潮被定性为科学主义或唯科学主义思潮,似乎已是不刊之论,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虽然中国科学思潮与西方科学主义存在渊源关系和相似之处,但是中国科学思潮诞生于救亡图存的社会历史背景,根植于实用理性的传统文化土壤,缺乏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和广泛深入的科学实践,并且存在科学派和唯物派的内在分立,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思潮,而是一种前科学的科学主义。它传入时正当民族救亡之际,填补了五四反传统之后的形而上价值空缺,带有强烈的功利性。五四之后,科学思潮进一步意识形态化,摒弃了求真的精神。中国科学思潮没有实现中西接轨,反而因其失真成为了中国现代化道路上的障碍。
    环境权的伦理特征
    冯庆旭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33(4):  22-26. 
    摘要 ( 1892 )   PDF ( 1453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对人性尊严造成的威胁和挑战需要通过确认新的人权来予以解除,环境权即是这一新型人权。环境权兼具公权和私权的伦理特征,是公权所要保护的完整性、持续性的环境公益与私权所要保护的个体性、当下性的环境私益相统一的核心。而作为具有底线伦理意义的消极权利与体现更多人本理念的积极权利相统一的环境权,其伦理特征则在最终为人类过“健康而富有成果”的生活的服务中得到彰显。
    马克思主义研究
    马克思哲学的历史之维
    张云飞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33(4):  27-32. 
    摘要 ( 1886 )   PDF ( 1185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历史是马克思哲学研究的关键维度,具有本质的重要性。历史是马克思哲学研究的逻辑起点,马克思的逻辑思维方法是从具体的、现实的历史出发得出抽象的观念,再由抽象的观念上升到思维具体的过程。历史是哲学的服务目标,“为历史服务的哲学”就是要“通过批判旧世界发现新世界”。历史是人的存在方式和根本特征,首先,完整的“合乎人性的人”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诞生的;其次,历史性是人的根本特征;最后,作为个体的人只有在历史整体中才能获得自身的定位。
    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哲学审视
    唐志龙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33(4):  33-37. 
    摘要 ( 2011 )   PDF ( 1288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从哲学视域科学审视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侧重表现在3个方面:本质认知上,必须把握核心价值体系与主流意识形态的内在联结;主体力量上,注重多维整合,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价值目标上,着力为提升文化软实力熔铸“兴国之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学科定位与精神实质
    王飞南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33(4):  38-41. 
    摘要 ( 2000 )   PDF ( 1696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学科定位有着深厚的实践依据、学术依据和政策依据。总的来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所属的二级学科,在其中处于中心地位,是一门经验性、规范性和理论性学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的精神实质在于有效地促进思想意识领域的认同性整合。
    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
    “原生态”文化的制造:河湟西纳地区阳坡人的耍“牦牛”仪式
    关丙胜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33(4):  42-47. 
    摘要 ( 2563 )   PDF ( 1225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河湟西纳地区阳坡人的“耍牦牛”仪式,依借原有山神信仰等文化资源,逐步成为独特的文化表相,阳坡人早已将其视为自己的文化传统而精心维护着仪式过程和祭拜诉求。从阳坡人的耍“牦牛”仪式历程可以看到时下被视为“原生态”的文化是如何被前人制造的,也进而可知:一些“原生态”文化或“传统”只不过是前人在特定场域下制造并用来借以宣示自己在区域社会中的阶序而已,隐匿其后的社会本相是人群间的竞争或合作关系。
    苗族村落社区消防预警教育机制的文化诠释——以黔东南苗族“洗寨”习俗为例
    麻勇恒, 范生姣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33(4):  48-52. 
    摘要 ( 2702 )   PDF ( 1156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作为黔东南苗族木质建筑村落这一特殊文化空间普遍共享的原生宗教仪式——“洗寨”是苗族先民对“火”心存敬畏的文化表达。同时,作为苗族村落社区的“重大事件”,“洗寨”仪式调用神圣与世俗的力量巧妙化解社区矛盾,强化着社区内部习惯法的公正与威严,让防“火殃”、敬“火神”以“社区指令”的形式潜入群体成员的意识中,进而实现对集体行动一致性的内化约束,降低社区消防风险,因而成了苗族村落精英借用传统的文化力量实现社区管理的策略与手段。
    侗族社区地名命名制度的文化调控——以贵州黎平黄岗侗族为例
    罗康智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33(4):  53-57. 
    摘要 ( 2801 )   PDF ( 1056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侗族社区地名命名制度是当地居民在从事与生计相关的活动中,不断积累和传承下来的宝贵的地方性知识。通过研究该制度,可以从一个侧面去了解侗族居民是如何通过文化的调控去延续自身的激励机制、对农事活动的精心组织,以及对资源的高效利用,以延续自己的生计方式,并在长期的经验积累中加以创新的。
    美学研究
    深层审美心理与艺术本质——深层审美心理与艺术的“实践-精神的掌握方式”
    张玉能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33(4):  58-62. 
    摘要 ( 2027 )   PDF ( 993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深层审美心理对于人类关于艺术本质的认识具有深刻的影响。在长期的社会实践过程中生成和发展起来的人类的审美无意识,审美潜意识使得人们逐步认识到艺术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艺术的“实践-精神的掌握方式”,艺术的生产性;艺术的现实反映性。这些都在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中得到了如实的反映。
    光明的缔造:苗族审美起源考
    周江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33(4):  63-66. 
    摘要 ( 1946 )   PDF ( 1530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在苗族先民看来,美是光亮鲜明的形式,这种观念涉及“金”、“光”两个与审美起源相关的因素:一方面,以冶金为基础的劳动创造了光亮的形式,审美就诞生在冶金活动中,是对光亮形式的创造和喜爱;另一方面,光不仅给予感官把握美的可能,赋予美以形式特征,成为审美活动的基础,而且在光明生活的意义上,展现着苗人自身生活的炫,而生活的炫才是对象性的美的根源。于是,在根本上,美是苗族先民以“炫”为特征的自身存在状态的彰显。
    文学研究
    民间英雄史诗:张承志和张炜的想象
    李咏吟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33(4):  67-73. 
    摘要 ( 2000 )   PDF ( 1227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英雄主义豪情,不仅决定了张承志与张炜创作的诗性气质,而且,决定了张承志与张炜对生活的理解,甚至直接影响到他们的英雄形象塑造。这就涉及张承志与张炜作品中的“我”或“主体抒情形象”与“民间英雄”之间的深刻关联问题,从诗学意义上说,这涉及作品中的“替代的主体”或“诗人自己”。张承志和张炜对英雄主义的深刻理解,对历史主义的真正透视,对民族命运的直接关怀,使他们的史诗性创作显示出“绝代的光华”。
    戏谑与丑化:论吴趼人的谴责小说
    李永东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33(4):  74-79. 
    摘要 ( 1840 )   PDF ( 1411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以“恢复我固有之道德”为创作旨归的吴趼人,在上海租界难免成为厌世主义者。道德理想的受挫与厌世情绪的萌发,使得吴趼人对晚清社会发出了绝望的戏谑。愤世嫉俗的心态与诙谐夸张的描述相结合,让谴责小说喧嚣着人性与道德的隐秘邪恶,走向了隐私化、情欲化的邪僻路子,所产生的叙事效应偏离了道德教化的初衷。吴趼人属于租界文化语境培育出来的“双视野人”,但其双重视野未能达到视野融合,不能为批判洋人提供有力的支持。在民族意识的敦促下,吴趼人以“士”的价值体系为尺度,转而讥讽买办的洋奴嘴脸和名分僭越,在身份与道德上极端丑化买办形象。
    论香港新派武侠小说的历史生成与式微
    黄健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33(4):  80-86. 
    摘要 ( 1961 )   PDF ( 1429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新派武侠小说的生成有其时代的必然性。在当时中西方政治矛盾尖锐对立、而港英政府采取“无政策”的政策的背景中,香港的文学语境既是受到一定限制的,也是相对开放与自由的。这不仅要求作家具有较敏锐的政治视角,而且也为其创作思考提供了较大的空间。此时的南来文人满怀被放逐的失意,在文学中展开了对现代国家、民族的想象,表现出强烈的悲剧意识。梁羽生与金庸因家变等因素亦产生类似的心态。种种原因加之一定的“触媒”作用,他们终在传统武侠小说的基础上开创了新派武侠小说。但这一小说流派在经历了繁荣期之后,却逐渐走向衰落,其中的原因是值得深思的。
    论道家美学对苏轼文艺思想的影响
    杨琦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33(4):  87-90. 
    摘要 ( 2169 )   PDF ( 1755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道家美学对苏轼文艺思想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其诗词中展现出的崇尚真朴,傲视荣贵的思想品格;提出了寓意于物,游于物外的审美态度;其被贬谪期间的作品展示了他看穿忧患,随缘自娱的超然的人生境界;在文艺创作上提出了随物赋形、成竹于胸、反对雕琢、因任自然等重要理论观点。
    法学研究
    论社区刑罚的根据
    何显兵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33(4):  91-98. 
    摘要 ( 1955 )   PDF ( 1210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社区刑罚的根据应当是报应论限制和制约下的以教育刑论为核心的综合论。具体说来,社区刑罚应当以报应论为基本的规诫,以满足正义和秩序的要求;社区刑罚应当以教育刑论为核心规诫,以满足矫正犯罪人的要求;社区刑罚应当适当考虑剥夺犯罪能力论的要求,以争取社区群众的支持。
    民事诉讼发回重审制度中的利益衡平
    李德恩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33(4):  99-103. 
    摘要 ( 2478 )   PDF ( 1388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依照现行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当案件在原审法院未获实质审理时,二审法院或再审法院应当将案件发回原审法院进行重新审理。设置发回重审制度的初衷在于保障当事人的审级利益。现行立法对审级利益的绝对保障实质上是一种法律父爱主义的做法,当事人的程序利益遭到漠视。缺少制约的发回重审有产生异化的风险,反转成为法院拒绝司法、规避审限规定之借口。民事诉讼法修订时,发回重审制度的重构应以审级利益与程序利益相平衡为前导法理,并通过确立当事人的程序选择权,即承认当事人之间以是否发回重审的合意为内容的诉讼契约之效力,以遏制审判权行使的恣意、恶意因素,最终实现当事人利益的最大化。
    少数民族习惯法的制度空间与“合法化”路径
    张殿军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33(4):  104-108. 
    摘要 ( 2124 )   PDF ( 1207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少数民族习惯法在一定范围内的民族地区至今仍然是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们行为的重要规范。民族区域自治蕴含着少数民族习惯法的制度空间,宪法和法律的诸多条款都为少数民族习惯法进入国家法提供了依据。民族自治地方并未有效地利用国家法的制度安排,通过自治立法吸收少数民族习惯法,进而导致国家法与习惯法在司法过程中的冲突。开展少数民族习惯法调查,加强相关理论研究,自治立法吸收少数民族习惯法合理的、积极的内容,在司法过程中合理借鉴优良的习惯法,能够消除少数民族习惯法与国家法的冲突,实现少数民族习惯法与国家法的良性互动。
    村民自治制度的宪法完善与法律创新
    梁成意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33(4):  109-113. 
    摘要 ( 1969 )   PDF ( 1136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村民自治属于社会自治的范畴,因而不是国家活动。据此,建议《宪法》在“总纲”中明确社会自治的地位,在“公民基本权利”中赋予公民自治权,并删除《宪法》第111条关于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的规定,从而合理界定村民自治的宪法地位。以《宪法》为依据,以村民自治权为逻辑起点,制定《村民自治法》,建立多元的自治模式,从而建立完备的村民自治法律体系。
    专利交易市场结构分析
    王肃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33(4):  114-118. 
    摘要 ( 2067 )   PDF ( 1608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专利交易主体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转让或者许可使用专利“产品”,形成各方相互影响、相互联动的专利交易市场结构。依照垄断竞争理论,专利交易市场结构可以划分为垄断竞争与寡头垄断两种类型。专利“产品”具有无形性与垄断性,并因之衍生出交易意愿的复杂性,这提示我们要关注专利交易市场结构的特殊性,并依此进行专利交易的制度设计。
    社会学研究
    论新中国腐败周期的特点及原因
    唐任伍, 刘立潇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33(4):  119-123. 
    摘要 ( 2193 )   PDF ( 1302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新中国60多年来的腐败呈现出潜伏、发生、发展、衰减的周期性特征。1949—1979年这30年,腐败处于潜伏期;1979—1989年这10年,腐败处于发生期;1990—2010年这20年处于腐败的发展期;自2010年开始,中国的腐败开始进入衰减期。衰减只是一个过程。在周期性腐败的每一个阶段,腐败都呈现出独特的特点。随着反腐败措施的深入和完善,腐败现象将经由潜伏期、发生期、发展期,走向衰减期。
    非直接利益冲突式集群行为现象的人本考量
    冉光仙, 徐玲琳, 田杰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33(4):  124-128. 
    摘要 ( 1910 )   PDF ( 1185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由无直接利害关系的社会多元主体参与并演绎的非直接利益冲突式集群行为现象,在某种程度上表征我国转型时期的集群行为由孤寂的蛰伏走向活跃的频发。此种现象之所以存在和频发,核心是直接关涉人的权利、价值与尊严问题。尤其是冲突境遇下,具虚无性的社会准群体与虚拟性的网络群极化人群,致成社会的双重“虚无”状态,引起公众的焦虑和躁动,增加新的社会和政治风险因素。因而,要真正秉承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从人的主体性上去探求,更加关注人的现实生存状态,从而使社会准群体由虚无转身现实。
    社会转型期群体性事件的预警功能分析
    聂军, 姚丹云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33(4):  129-133. 
    摘要 ( 2076 )   PDF ( 1540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群体性事件具有一定的积极功能。群体性事件是社会风险的风向标、政治生态的曝光台、社会矛盾的聚光灯、社会进步的助推器,群体性事件的这些积极功能使党和政府意识到我国当今社会存在的社会风险、社会矛盾以及政治生活的消极腐败现象,推动政府不断完善政策法规,加强社会管理及其创新,提高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
    经济学研究
    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的协作路径研究
    王志章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33(4):  134-140. 
    摘要 ( 1961 )   PDF ( 1219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区域协作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中的一项重要战略。武陵山片区区域横跨湖南、湖北、贵州、重庆4省市71个县市,集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于一体,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极为丰富。充分利用好国家政策和资源禀赋做好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必须有赖于4省市政府的通力协作,尤其是要做好发展的顶层设计和整体布局,解决好观念创新、组织机构、地方立法、协作目标、市场一体化、协作机制、协作路径等具体问题,为发展扫清法规、体制、市场、空间安排等方面的障碍。
    1990年代以来中国教育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关系——基于ECM模型的实证研究
    张兴茂, 赵志亮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33(4):  141-144. 
    摘要 ( 2185 )   PDF ( 1113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中国教育生产力水平的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长期的稳定关系和短期的协调机制:从长期来看,中国的经济增长水平与教育生产力的发展之间存在稳定的协整关系。从短期来看,教育生产力的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促进系数为0.77%,说明经济增长水平的提高不仅取决于前期教育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而且还取决于上一期教育生产力发展对均衡水平的偏离。从因果性分析来看,中国教育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与经济持续增长是互为因果的关系,教育生产力水平的提升能够促进经济增长,经济的持续增长也能促进教育生产力水平的提升。因此,对教育生产力的发展应该给以足够的重视,应安排更多的政府财政支出用于教育事业的发展,不能因为教育生产力发展的短期作用不够明显就忽视教育的长期作用。
    经济发展的幸福转向
    龙柏林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33(4):  145-149. 
    摘要 ( 2191 )   PDF ( 1321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幸福作为最高的善,既是政治学追求的目的,也是好生活与好行为的有机统一。幸福感和幸福指数则是关于幸福的操作性定义,分别代表个人生活质量的主观感受和国民幸福的评价指标。经济发展与幸福生活之间不是简单的线性对应关系,而是一种复杂性的合力关系,因而经济发展人民未必幸福。要使经济发展与民众幸福的正向作用更为突出,政府组织必须施行更具包容性的以GDP和GNH为主要内容并有机结合的幸福新政,国民个人则必须学会使用重构认知、管好欲望、善用社会支持等幸福心法。
    “用工荒”现象的经济学分析
    王一然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33(4):  150-152. 
    摘要 ( 2187 )   PDF ( 1375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当前愈演愈烈的“用工荒”现象,是由于就业流向的区域变动性、目标要求的差异性、农民工保障的不确定性等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的结构性矛盾所致。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从消除农民工流动的制度障碍,提高农民工技能,加快企业的转型升级等方面入手。
    管理学研究
    服务型政府理念下提升政府执行力的对策探讨
    谭九生, 杨建武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33(4):  153-157. 
    摘要 ( 1860 )   PDF ( 1348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服务型政府理念是提升政府执行力的内驱力,而政府执行力的提升是构建服务型政府的关键。当前我国政府执行力存在着执行政策趋利化、执行制度形式化、执行主体谄媚化的问题。服务型政府理念下政府执行力的提升,需提高公共决策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构建科学行政体制、充分发挥制度的“热炉效应”,提高执行主体的执行素质以及完善与强化政府执行监督与责任追究机制。
    我国地方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困境与对策分析
    丁辉侠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33(4):  158-161. 
    摘要 ( 2277 )   PDF ( 1600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相对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具有绝对的优势提供地方性公共服务,从而理所当然地成为公共服务的主要供给者。在我国地方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过程中,由于在能力、动力与压力方面存在多重困境,致使其提供的公共服务数量和质量不能有效地满足地方公众的需求。要提高地方政府的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应针对现存困境,从能力保障、动力激励与压力转化机制方面进行相应的改革。
    曾国藩民本思想的现代价值
    范晓明, 徐立新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33(4):  162-165. 
    摘要 ( 1697 )   PDF ( 1179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作为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之一,民本思想经过长期的积累发展,至曾国藩而集大成。尽管曾氏以维护本阶级的统治作为根本出发点,但他却赋予了民本思想“重民、忧民、爱民、卫民”的鲜明时代特色。曾氏对民本思想的贡献,不仅在于对理论内容的补充完善,还在于身体力行的具体实践,更在于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方法论。在当前的和谐社会建设中,曾氏民本思想的理论内容与实践方法都值得汲取借鉴。
    文化研究
    中国“神话”语源的生成——检讨“神话”概念中的日本因素
    赵新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33(4):  166-172. 
    摘要 ( 1851 )   PDF ( 1547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日本早期的“东方学”研究对原始儒家赖以生存的思想根基,如“圣王传说”进行了初步的颠覆性的研究,此种学术研究为日本明治维新后“脱亚入欧”社会思潮之反映。受此学术意识之影响,中国早期对神话认知成为启迪民智的工具之一,即通过改造或进行古史研究来达成某些政治夙愿。同时中日早期神话学者研究方法也有诸多趋同化的表现:如均遵从文字、音韵、训诂的传统考据法;共同推重欧洲汉学界惯用的历史与语言相结合的传统语文学研究法,而拒斥葛兰言使用的社会学与历史相结合的新方法。上述方法试图借助对材料或知识的梳理从而复原历史真相,是一种旨在追问真相的求真求实的科学主义态度,而此法对于本身以“神圣性或信仰性”为精神特质的神话来说,值得反思。
    湘西民间家具的设计思想与文化内涵
    黄艳丽, 戴向东, 宋国栋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33(4):  173-176. 
    摘要 ( 1896 )   PDF ( 1344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湘西民间家具的设计思想与文化内涵反映了湘西地区长期以来多民族文化的交融与变迁。湘西民间家具保存了当地特有的民族文化与习俗,见证了湘西地区人们的生活场景与历史变迁;湘西民间家具的文化气质体现了湘西人对对大自然的崇拜与敬畏之情,蕴含着湘西人自然观、审美观和生活观中的“天人合一”哲学思想;湘西民间家具的造型淳朴、雕工精细,雕刻题材丰富等造型与装饰特点体现了湘西地区文化与审美的多样性与融合性;湘西民间家具在布局与陈设的反秩序特征,集中体现了湘西人对人与自然的尊重;湘西民间家具的就地取材、生态环保、朴实无华、经久耐用,展现了湘西民间家具的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特征。
版权所有 © 2021《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技术支持: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公众号 电子书橱 超星期刊 手机浏览 在线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