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04年 第25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04-04-15
    文化研究
    “汉字文化圈”刍议
    冯天瑜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25(2):  1-6. 
    摘要 ( 1961 )   PDF ( 2297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文化圈”作为文化传播形成的文化场,指具有相同文化特质、文化结丛的文化群体所构成的人文地理区域。“汉字文化圈”包括使用汉字或曾经使用汉字并承袭汉字文化传统的民族与国家。这一文化场在地理分布和构成上以中国大陆为主体,以中印半岛东侧、朝鲜半岛为两翼,日本列岛等地为外缘,即“东亚文化圈”所囊括的范围,从泛宗教视角又可称之为“儒教文化圈”、“中华佛教文化圈”。这一区域的文化共相是:汉字、汉文,儒学、华化佛教、中国式律令制度,以及中国式生产技术、生活习俗等,它们共同组成以汉字为信息载体的“汉字文化”。“汉字文化圈”的形成是汉字文化发展并在中国境内外传播的结果。以汉字这一文化要素作为标志的“汉字文化圈”,是一个真实的、富于弹性的、有着强劲生命力的人文地理区域和文化存在。
    美学研究
    论审美解释
    杨春时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25(2):  7-12. 
    摘要 ( 1532 )   PDF ( 1612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审美解释是审美活动的必要组成部分,是在审美体验基础上对审美意义即生存意义进行的解释,是运用理智对作为生存体验的最高形式的审美体验进行反思、分析,从而获得自觉性,把握审美意义的过程和结果。审美体验是审美解释的基础和对象;审美解释是审美体验的概括和抽象。审美解释是获得审美意义的必要环节,是由审美体验到审美意义的过程。从审美体验出发,分解、打破这种体验的混沌状态,进入理解和阐释,就是文学意义的建构。审美解释包括两个环节,一是分离审美体验的身体性,产生审美意识,包括审美理解和审美判断;二是对审美意识进行反思,进入审美阐释和审美批评。审美解释必须包括审美评价(作为对审美情感的反思)和审美释义(作为对审美直觉的反思),且二者是同一的。审美解释既具有历史性,又具有超历史性,是历史性与超历史性的同一。历史性是基点和起点,超历史性是超越和终点;审美解释的历史性是过程,是外在的形式,而审美解释的超历史性是结果,是内在的实质。审美解释本质上是超越性的,它突破历史的局限,成为自由的活动,并获致终极的审美意义——生存意义。
    观:中国传统的审美方式
    陈望衡, 吴海伦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25(2):  13-16. 
    摘要 ( 1566 )   PDF ( 1145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观”是中国传统审美方式的基型,它由感性、理性、情感交织而成。“观”照自身,反“观”本心,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并在主客体的统一中达到和谐,体现出中国人本主义的审美倾向。同时,“观”体现了东方审美思维方式的独特性:即感性理性交互为用的直觉思维、内向思维、体验性思维和意向性思维。与西方局限于认识论的“观照”相比,中国的“观”是主客交融的情感体验,“观”出的是一种意象。
    宋代六言绝句的绘画美和建筑美
    周裕锴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25(2):  17-22. 
    摘要 ( 1440 )   PDF ( 1506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六言绝句在节奏、声律方面缺乏音乐美,因此作为一种补偿,写作六言绝句的诗人便在形式上强化其绘画美和建筑美,尤其是宋代诗人更自觉地意识到这种“有意味的形式”的审美特征,即“清绝可画”和“事偶尤精”。六言绝句的绘画美来自颜色字、叠字(包括联绵字)、方位词、意象并置等具有绘画性质的词汇和构词方式。与五七言绝句相比,六言绝句更适合共时性的并列呈现、静态描绘,宜于传达粗略的总体印象,刻划客观的画面。六言绝句的建筑美来自精巧用典和工整对仗的结合,尤其是“多重工对”,在语言上表现为形、音、义和语法、修辞等复杂因素的均衡对称。
    论老庄自然审美人格
    简德彬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25(2):  23-27. 
    摘要 ( 1127 )   PDF ( 1035 )  
    相关论文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在老庄道家思想体系中,“自然”一词的基本意义是自然而然,自己如此,自己如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既是宇宙世界的根本规律,更是人类社会的根本规律。在老庄道家人生哲学和美学中,“道法自然”落实为“人法自然”,就是人按照事物的本来样子和人自己的本来样子来理解人性,规范人生,造就一种自然审美人格。这种自然审美人格,从消极方面言,是“莫之命”,“不敢为”,“莫之为”;从积极方面言,是“常自然”,“辅万物之自然”,“常因自然”,“顺物自然”。这样一种非同凡响的自然审美人格,其立足点,不在现实社会,而在幻想的“广漠之野”,“无何有之乡”。
    伦理学研究
    制度性承诺探微
    高兆明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25(2):  28-32. 
    摘要 ( 1195 )   PDF ( 1030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制度性承诺是指社会组织通过社会结构、社会运作方式、制度体制、法律规章等方式向社会公众作出的客观正式承诺。制度性承诺给社会成员提供行为的明确可预期性,并从总体上规定社会基本秩序状态。制度性承诺是一个现代性问题。现代性社会本身的特殊存在方式与交往方式决定了人们对非当面-当场承诺的信任,这种对抽象体系的信任,实质上是对抽象体系所代表的现代性制度及其承诺的信任。制度性承诺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它不否定个体性承诺,相反需要个体间承诺及其信任的补充。正是制度性承诺及其可信任性与个体性承诺及其可信任性的交互作用构成了现代性社会的现实信任关系。制度性承诺本身的合理性并不在于其作出承诺主体的非个体性,而在于作出承诺的客观性与普遍性,在于这种承诺本身摆脱了个体的随意性与偶然性,具有内在的尊严与权威,从而成为社会成员行为可预期的凭借。这既是制度性承诺的内在规定性,亦是现代性社会的内在规定性。
    西方伦理学各期基本特征概述
    杨方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25(2):  33-38. 
    摘要 ( 1292 )   PDF ( 1523 )  
    相关论文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西方伦理学史一般被分为远古、中古、近代和现代四个时期。这四个时期各有其基本特征,它们可以从中心领域、主流精神、学术格局和争论焦点等方面予以考察。希腊罗马伦理学的基本特征:其中心领域是德性论和人生观:其主流精神有人本主义、节制主义、幸福主义等:其学术格局是紧密流派众多,各家争鸣热烈:其争论焦点主要在于人生方式论中的节制主义与享乐主义之间、道德标准论中的快乐主义与德性主义之间。中世纪基督教神学伦理学的基本特征:其中心领域是神学德性论和神学人生观;其主流精神有神本主义、禁欲主义、神秘主义等;其学术格局总体上是一派独占垄断地位;其争论焦点主要在于道德能力论中的上帝决定论与自由意志论之间、道德活动论中的信仰主义与理性主义之间。近代西方伦理学的基本特征:其中心领域是道德哲学;其主流精神有人道主义、个体主义、快乐主义、理性主义、主体主义等;其学术格局是松散流派渐多,诸家有所争鸣;其争论焦点主要在于人性论中性恶论与性善论之间、道德标准论中的功利主义与道义主义之间。现代西方伦理学的基本特征:其中心领域是道德语言学、道德心理学、道德哲学和人生观;其主流精神有新人道主义、新个体主义、新功利主义、非理性主义、相对主义等;其学术格局是各类流派纷呈,百家争鸣激烈;其争论焦点主要在于伦理学学科论中的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之间、群己关系论中的个体主义与群体主义之间。
    考察正义问题的三个层面及其相互关系
    王桂艳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25(2):  39-42. 
    摘要 ( 1171 )   PDF ( 1112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正义问题自古以来就是人们纷争不断的话题。我们认为在既往有关正义问题的研究中存在着两种片面化的倾向:一是抽象化;二是个别化。其实,正义既是一种观念,同时又是一种社会现实,对正义问题的研究应从理念、制度以及日常生活等三个层面进行考察,这三个层面之间的关系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因此,停留在任何一个层面上的考察都不可能走出目前正义问题研究上的困境。
    论行政活动中的伦理性妥协
    刘雪丰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25(2):  43-45. 
    摘要 ( 1261 )   PDF ( 1153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行政活动中的妥协现象是经常的,但并非所有的行政妥协都应该受到道义上的批判。行政活动中的伦理性妥协是应该得到辩护的价值选择。行政活动中伦理性妥协的经常性和可辩护性并不意味着它可以成为目的。厘定行政活动的对象、标准和环境,调动行政活动主体的能动性,可以实现对行政活动伦理性妥协的超越。
    哲学研究
    市场经济的价值合理性与人的现代化新识
    袁祖社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25(2):  46-51. 
    摘要 ( 1112 )   PDF ( 1012 )  
    相关论文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市场经济禀赋着深刻的价值合理性内蕴,坚持并凸现出主体本位的价值取向以及理性活动的自主、自觉与自律的价值追求;此一理性意向与社会现代化观念对人的要求是内在契合和完全一致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无疑是全面实现人的现代化的直接契机;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健全和不断深入,必将塑造和建构出自觉适应市场经济要求,既具有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又兼容“世界性公民”精神气质的个性自由、人格独立的现代化新人,这是现代文明社会所要求的卓异的民族素质的核心内容所在。
    再度走进马克思的自然理论视域——论马克思自然理论的批判维度
    刘兴章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25(2):  52-57. 
    摘要 ( 1239 )   PDF ( 1466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当马克思实现了在“实践原则”上确立自然理论的本体论的基石后,马克思便把自己的目光转到了当下的资本主义社会,通过“面向事情本身”,经济学的且也是哲学的追问了现实存在的人与自然的状况,在这里,马克思自然理论的批判维度跃然纸上。同时,这一理论的批判维度也使马克思成为当代哲学主题对话的积极参与者。
    合理的需要与实践的合理性
    余晓菊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25(2):  58-63. 
    摘要 ( 1384 )   PDF ( 947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随着学界对人的主体性、价值问题的深入研究以及对现代人类生存困境的关注,合理性特别是实践合理性问题凸显出来。人的本质、需要和实践三者具有内在一致性;需要的合理性是实践合理性的重要前提和关键环节。需要和实践的合理化既是人的全面发展状态的题中之意,也是摆脱现代人类生存困境、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现实途径。
    文学研究
    亚里士多德与西方诗学解释学的创立
    李咏吟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25(2):  64-69. 
    摘要 ( 1586 )   PDF ( 1261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亚里士多德创立了西方诗学解释学的基本价值范式。它具体表现为:诗学解释对象的确立;文学创作的模仿本质的揭示;文学文体的联系与区别;诗的功效与悲剧快感的说明以及文学语言的核心作用。可以说,后起的诗学解释大都是在亚里士多德思想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和发挥。
     中国近现代文学的道德叙事批判
    张光芒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25(2):  70-75. 
    摘要 ( 1312 )   PDF ( 1319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中国近现代文学真正的“宏大叙事”是道德叙事。近代文学道德叙事的实质内涵表现为“道德至上,私德优先”。五四文学虽然以“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为叙事转换的革命性标志,但传统道德的某些根本价值原则仍然在深层结构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即使对新道德的高扬也在道德/艺术思维方式上与传统道德叙事纠缠不清。一方面它是“道德至上”审美原则的超常延伸;另一方面它又将近代道德叙事发展为审美上的道德实用主义叙事。
    略谈现代文学论争的思维方式和批评方法
    吴立昌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25(2):  76-79. 
    摘要 ( 1507 )   PDF ( 999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现代文学论争不仅在论争的焦点和内容方面有迹可寻,而且在思维方式、批评方法方面也有不少值得汲取的经验教训。五四以来30年间的文学论争集中于文学与政治的关系问题,大致形成了干涉与反干涉、消解与反消解两极。论争中出现了四种较常见的现象:(一)论争看似热闹,实际并不针锋相对;(二)“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思维方式;(三)攻其一点、不及其余,断章取义,无限上纲;(四)缺乏理智和宽容的态度。反映在这些现象中的思维方式和批评方法都有其理论失误,并对后来文坛产生了深远的负面影响。
    挽歌低吟:作别五月的双桅船——论舒婷90年代(兼及80年代)的诗歌
    罗振亚, 王雪红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25(2):  80-85. 
    摘要 ( 1636 )   PDF ( 1005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舒婷20世纪80年代的诗歌基本属于浪漫主义范畴,90年代的诗歌则具有明显的现代主义风格,表达了生命不能承受之轻的主题,反讽犹有余温,充满表意的焦虑和快乐;舒婷契合由躯体向语词转换趋势的女性主义诗学,对后来者也不无启示意义。
    泊者的梦寻:解读《开花的女人》
    佘佐辰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25(2):  86-89. 
    摘要 ( 1304 )   PDF ( 1182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开花的女人》是一部引起文坛广泛关注的诗集,这场悲壮的“诗歌行动”的背后,体现了一个现代女性泊者的苦难梦寻。在其情感取向和价值取向里,有着对童年的回望;有着直面城市醉生梦死的清醒;有着对爱深重的期盼;有着对自我强烈的迷恋。其最大魅力在于回望与向往、刚正与柔情的交汇,关于爱的咏叹具有一种让人颤栗的美感;在对童年、城市、个人命运和生存困境的艺术反思中,彰显出了一个现代泊者的心理深度。
    沈从文研究
     《从文自传》与“边城”的意义
    董之林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25(2):  90-94. 
    摘要 ( 1189 )   PDF ( 960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边城”写作不仅描绘出被现代都市生活放逐的湘西一隅,更为出色的是,它在现代性挑战面前鸣奏出沈从文这位现代中国作家内心倔强而复杂的音律。与中国社会开始迅速向现代化转型的背景相关,20世纪20年代末至40年代的“边城”写作生动形象地说明,在逐渐被现代生活遗弃的乡土边地究竟还有着怎样的事情使人怦然心动,怎样的人性之光仍然让现代人神往。作为文学艺术与社会发展不平衡性的一个表征,“边城”写作使我们在其中体会丰富多样的人性同时,也不能不反思现代社会一体化构想的缺欠,以及在现实理性所解释的范围之外,文学艺术还有一个多么广阔的关于人性尚有待发掘和添补的表现空间。
    《边城》:废弃的反现代化堡垒
    刘永泰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25(2):  95-100. 
    摘要 ( 1598 )   PDF ( 1021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渲泄内心深处被压抑的欲望,摆脱城市文明的压力,是《边城》创作的根本动机。这一动机说明《边城》的创作是一种抵抗,它意味着怀念湘西,更意味着抗拒现代化。在价值的固守与拒绝之间,充满诗情画意的《边城》成了一座没有硝烟的反现代化的战斗堡垒。《边城》凄惨的收尾真实地展示了现代化潮流冲击下的传统社会崩溃的命运,及人性的必然要求和它在现代化历史进程中不可能实现的悲剧,它是唱给残败的湘西的挽歌。在一段轻柔、平和、明快的牧歌般的思乡曲之后,作家背叛了情感,摧毁了“边城”,归依了现代化潮流,撤出了这座废弃的反现代化堡垒而在作品中唱出了抑郁、伤感、凝重的旋律为湘西传统农业社会送葬,实际上宣告了无法抗拒的历史理性对与生俱来的民族情感的一次胜利,也昭示了中华民族捐弃前嫌,为着湘西的重造和民族的新生而热切地呼唤现代化的宁馨儿。“边城”中所有的一切是现代化必然要颠覆甚至是已经颠覆了的。这座毫无科学价值的反现代化堡垒的审美价值在于:它的美学光辉照亮了偏远的湘西边城,照亮了黯然逝去的传统社会,它还将照耀着现代人寻找精神家园,追求人性的复归,直到它永远——因为“现代化”与“反现代化”思潮的冲突的二重性模式永远持续到将来。
    《边城》研究述略
    杨瑞仁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25(2):  101-104. 
    摘要 ( 1485 )   PDF ( 1743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概览70年来有关《边城》研究的论文、论述,其兴奋的视阈可归纳为牧歌—乡情说、悲剧说、象征说与文化—历史批评等三种类型。研究者认为,一部《边城》,牧歌——乡情是主调,主调下演绎着一幕悲剧。整个小说有浓重、深刻、多层次的象征意义,这方面用文化—历史批评的方法来审视,就看得尤为清楚。
    历史学研究
    乾隆朝黄梅案中民意的体现及其意义
    王日根, 缪心毫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25(2):  105-111. 
    摘要 ( 1493 )   PDF ( 1046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乾隆朝官员贪污现象严重,乾隆惩治贪污的决心和举措也大而多。但即使是像浙江平阳知县黄梅的一桩勒派入己案这样并不复杂的案件,也经历了颇为曲折的历程。户部尚书曹文埴与浙江学政窦光鼐在查办此案中发生意见分歧,彼此争相利用民意作为政治资源,塑造出民意的不同版本,真实的民意表达又不能顺畅上达,导致该案的审理屡经变易。案件虽然最后得到审结,但漫长的过程本身却提供了贪污得以存在的土壤,乾隆朝贪污惩治机制所发挥的效果十分有限。
    经济学研究
    解决“三农”问题与发展小城镇
    许经勇, 黄焕文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25(2):  112-115. 
    摘要 ( 1315 )   PDF ( 986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小城镇对于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小城镇经济具有增长极效应,小城镇经济的繁荣必然带动县域经济的发展、壮大。而壮大县域经济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我国之所以不采用国际通行的城市化,而是采用城镇化,其重要原因就是强调不能忽视小城镇的作用。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是和“三农”问题的解决及小城镇作用的发挥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离开小城镇的辐射带动作用,农村经济就繁荣不起来,城乡差别就不可能缩小,更谈不上有条件把“农民工”转变为市民。
    县域民营经济发展思路研究——以湖南永顺县民营经济发展轨迹为例的分析
    吕学芳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25(2):  116-120. 
    摘要 ( 1118 )   PDF ( 934 )  
    相关论文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县域民营经济的发展具有与体制创新、农业产业化、旅游产业化和小城镇建设相结合的特点,但县域民营经济的发展又被观念保守、人才匮乏、管理落后、结构单一等内部因素所困扰和市场需求、融资、税费、环境、信息、财产保全等外部因素所阻碍,因此,促进县域民营经济的健康快速持续发展必须走更新观念、创新机制、整治环境、引导投资、拓宽渠道、提供服务、铲除壁垒的新路子。
    语言学研究
    龙山靛房乡双语调查报告
    李启群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25(2):  121-124. 
    摘要 ( 1345 )   PDF ( 1064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以湖南龙山靛房乡双语使用情况为研究对象,用调查实例说明该地区的双语类型和使用特点,分析该地区双语形成和发展的原因及规律,探究土家族地区双语发展趋势及双语发展所产生的新问题。
    标记理论和英语性别名词的标记性现象
    蒋和舟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25(2):  125-128. 
    摘要 ( 1601 )   PDF ( 1575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运用标记理论讨论英语性别名词的标记性现象时,我们发现英语中人称性别名词的标记现象比较简单,主要表现为阳性可以无标记而阴性有标记,尽管有时在语用中有所不同,阴性人称名词一般不能为无标记项;动物名词的标记现象较为复杂,阳性或阴性动物名词都有可能是无标记项和有标记项,但总的来说,英语性别名词的标记性在不同的语用环境中会出现种种不对称和标记颠倒及中和的情况。
版权所有 © 2021《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技术支持: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公众号 电子书橱 超星期刊 手机浏览 在线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