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06年 第27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06-07-15
    沈从文研究
    沈从文与他笔下的湘西世界—— 从文化比较的角度看沈从文文学作品的独特性
    王继志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27(4):  1-6. 
    摘要 ( 1746 )   PDF ( 2284 )  
    相关论文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沈从文为世人第一次完整生动地塑造了一个神奇、浪漫、多情的湘西世界,从而也为中国的新文学开辟了一个新声部。湘西的文化特征和沈从文的文化秉赋是一种杂糅了当地的多种文化因素而又以楚巫文化为主的文化。沈从文的作品之所以至今仍“缺乏应有的理解”并且“始终与并世同行成就少共同处”,就因为他以现代的美学观念对家乡的独特的人生形式和生命形态作出了苦苦的追寻与思索。
    沈从文与湘西方言——兼论沈从文对现代汉语文学的贡献
    董正宇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27(4):  7-12. 
    摘要 ( 1601 )   PDF ( 1661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沈从文非常年轻时就离开其母语方言环境,出于一种自觉的“乡下人”身份认同,60余年语言面貌“湘西的根”未改。湘西根性的坚守,在创作上就表现为母语资源的充分利用和语言自我的不懈探求,并在其“湘西世界”的建构过程中展现出独特的语言形象。这是沈从文对现代汉语文学的独特贡献。
    哲学研究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儒家哲学的融合——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一个重要途径
    高予远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27(4):  13-18. 
    摘要 ( 1703 )   PDF ( 1487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根据中国革命斗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结合中国现实,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即从学理的层面、从理论的核心深处促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文化的融合。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主要是指与儒家哲学的融合,两种哲学融合的基础在于两种理论的核心深处存有着人类社会的共同法则,即对人的终极关怀与强烈的实践思想。当马克思主义哲学能很好地将中国儒家思想包融于自身时,这无疑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又一次伟大飞跃。
    西田哲学的儒学来源
    顺真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27(4):  19-24. 
    摘要 ( 1407 )   PDF ( 1056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以日本明治维新初期传统儒学在日本国民教育中的巨大作用为背景,通过分析明治人和大正人的不同,着重阐释西田早期的汉学素养在其建构西田哲学中的基础作用,并通过对王阳明在西田心灵内在转换中的决定性作用的具体分析,展示中国儒学的心学体系对西田哲学之产生的棒喝作用。文章的言外之义是说,在我们今天这样的时代,若想真正进入哲学真理的殿堂,对古典精义在体验层面的把握将是绝对必要的,同时当然也是完全可能的。
    净空“佛陀教育”思想初探
    李安泽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27(4):  25-30. 
    摘要 ( 1439 )   PDF ( 1833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净空法师的佛陀教育思想是站在教内立场对于传统佛教的一种具有创造性的现代诠释,它对传统佛教的现代转型和当代的佛教复兴运动,都具有一定的启发和影响的意义。他首倡将佛教正名为“佛陀教育”,凸显传统佛教的文化教育内涵,同时又顺应时变,使佛教主动与现代社会相适应,从而使他的佛学思想既涵有传统的精神特质,又具有很大的适应性、融贯性的特色。净空佛陀教育思想是当代佛学发展和佛教现代化思潮的一个典型代表。
    伦理学研究
    “行己有耻”的道德底线与中国伦理学的近代转型——论顾炎武道德伦理思想中的近代性因素
    许苏民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27(4):  31-40. 
    摘要 ( 1466 )   PDF ( 1502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明朝的灭亡,不仅是中国传统社会经济、政治危机的总爆发,而且也是道德危机的总爆发。顾炎武以一种历史的自觉,深刻反思明王朝覆灭的教训,致力于探寻中国社会道德文明之重建的道路。其道德伦理思想具有三个重要特点:第一,他在中国思想史上第一次对传统社会的负面国民性作了全面而系统的批判,发近代学者“改造国民性”的思想之先声;第二,不像宋明道学家那样讲玄之又玄的高妙道德“境界”,而只给人们预设了一个“行己有耻”的道德底线;第三,他反对朱熹所说的对“狂者”要加以裁抑的观点,认为“大凡高迈亢爽之人易于入道”,主张带有个性解放意味的豪杰精神。这一切,都是顾炎武的道德伦理思想中的值得重视的近代性因素,是中国传统伦理学从道德理想主义向着经验主义或现实主义转型的重要标志。
    环境正义——一种新的正义观
    张登巧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27(4):  41-44. 
    摘要 ( 2144 )   PDF ( 1493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环境正义代表了一种新的正义价值和向度,是一种新型的正义观。其实质是基于人之差异性与同一性相统一的社会正义,它从权利和义务相互对称的角度,强调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区结成的是有差异的共同体。
    环境正义实现的主体维度
    杨盛军, 莫香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27(4):  45-48. 
    摘要 ( 1185 )   PDF ( 1023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环境正义力图将人与自然的伦理冲突在人类自身中予以解决,它包含人与自然的种际正义、当代人之间的代内正义与当代跟后代之间的代际正义三个维度,要实现环境正义,人类需要形成自觉的类意识、自律的群体意识,以及自觉、自律、自由的个体意识。
    美学研究
    论美的客体性和客观性
    张玉能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27(4):  49-54. 
    摘要 ( 1993 )   PDF ( 1963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在后现代语境下,由于主客对立二分的思维模式遭到质疑和消解,美的客体性和客观性仿佛已经不言而喻地被取消了。但是,从本体论(存在论)角度来看,美作为客体的存在是不可能取消的,审美对象与审美主体不可能构成现实的“主体间性”;从认识论角度来看,美只能是人们认识的对象,美和美感不能混淆,美是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意识的客体的属性;从价值论角度来看,美是客体的审美价值,美离不开人的审美需要和人类社会,但是美可以而且事实上独立于每个审美主体的美感而显现出审美价值和意义。
    天地大美贲饰有道——论《周易》贲卦的美学意蕴
    黄黎星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27(4):  55-60. 
    摘要 ( 1525 )   PDF ( 990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周易》贲卦,有着深刻而丰富的古代美学思想之蕴涵。历代学者所分析的《贲》卦中象数、义理内涵,涉及美学范畴者颇多,而其中关于“天文”与“人文”的会通,“白贲无咎”与“绘事后素”的联系,以及由《贲》卦引发出的“文”“质”关系的论述,构成了传统美学观念中“文饰之道”的思想要素。
    欲望:诗意的“放松”与“离开”——“本体性否定”视角下的人生观
    王晓华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27(4):  61-65. 
    摘要 ( 1317 )   PDF ( 1169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在这个充满诱惑的时代,如何健康地对待欲望而又不是轻视性地超越欲望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放松地对待欲望”包涵着对“自然性”的新的理解,而“离开欲望”则是指“不满足于欲望”的“穿越美学”所致。如此,人才能成为一个现代“完整的人”。
    历史学研究
    中国上古社会政治文化的转型:从神权政治到伦理政治
    杨高男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27(4):  66-70. 
    摘要 ( 1408 )   PDF ( 1136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中国上古社会政治文化经由夏商周三代以神权与王权合一为特征的神权政治到周秦时期以仁政礼制、王霸杂陈为治国圭臬的伦理政治,呈现出由多元走向一元的总体趋势。
    《阿尔弗雷德法典》与英国社会的变迁
    徐良利, 段凤华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27(4):  71-77. 
    摘要 ( 2166 )   PDF ( 1387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阿尔弗雷德法典》的研究在我国尚属空白,但阿尔弗雷德法典时期构成了英国社会由野蛮到文明、由无阶级社会到阶级社会过渡的重要一环,法典反映了英吉利王国统一前的社会梗概。通过阿尔弗雷德法典的研究,既可以明晰这一时期盎格鲁—撒克森人封建化的基本情况,同时可以进一步说明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封建社会形态的科学论断。
    论《大公报》在反袁称帝斗争中的影响
    喻春梅, 郑大华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27(4):  78-82. 
    摘要 ( 1565 )   PDF ( 1075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大公报》创办之日,正是拥袁称帝与反袁称帝斗争酝酿之时,在反袁称帝斗争中产生了重要的历史影响。《大公报》态度明朗,高举反对帝制,维护共和的旗帜,其办报主旨第一条即是反对帝制,维护共和。《大公报》的反帝制宣传可分为三个阶段。《大公报》坚决的反对帝制立场,赢得国民的好感,使其销数激增,成为民国时期湖南地区有影响的大报。
    民族学研究
    《百苗图》对(乾隆)《贵州通志•苗蛮志》的批判与匡正(上)
    杨庭硕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27(4):  83-88. 
    摘要 ( 1599 )   PDF ( 1190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乾隆)《贵州通志•苗蛮志》(为了行文的方便,(乾隆)《贵州通志•苗蛮志》在下文一律简称“乾志”。)与《百苗图》两书写作的时间相近,所处社会背景相同,叙述的对象都是今贵州境内的各民族传统文化,所述内容也十分接近。不同者在于,前者是官方著述,采取的是官方立场,评议标准具有鲜明的官本位色彩,参与编修者一般未经实地查勘,大多靠摘编前人著述或凭当事人的转述材料成文,因而疏漏错讹在所难免。后者则是陈浩凭借本人的实地经历,参阅前人著述,编成的文图并茂的民族志专著。由于位卑言轻,陈浩对“乾志”的疏漏错讹和立场观点的不满,虽然多有批判和匡正,但言词委婉,手法隐讳,以至于后世研究者若不加细究,不免误以为《百苗图》仅靠摘编“乾志”成文,因而史料价值不大。本文在逐字对校两书相关记载的基础上,结合《百苗图》的附图,发现陈浩对“乾志”的批判极为严厉,所作的匡正也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因而要了解当时贵州各民族的实情,理应看重《百苗图》,不能偏信“乾志”的记载。
    关于民族发展问题的几点理论思考
    龙先琼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27(4):  89-93. 
    摘要 ( 1464 )   PDF ( 1250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首先从界定“发展”和“民族发展”概念入手,指出民族发展是民族社会形态的整体和系统的转变,特别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进而分析了民族发展的主体性、历史性、文化规定性和一般同质性的基本特征;疏理并概括了建国后民族发展理论的演变轨迹,即从政治平等发展理论到经济不平衡发展理论再到全面协调发展理论,并进行简要评述;最后提出要推动民族发展理论的当代创新和发展应着重认识民族发展的主体地位、文化重构和人力增值等三个基本方面。
    经济学研究
    上海证券市场分阶段收益率与波动性的实证分析
    陈守东, 马辉, 才元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27(4):  94-102. 
    摘要 ( 1341 )   PDF ( 1135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采用基于广义误差分布的GARCH类模型,对上海证券市场的收益和波动进行分阶段研究。GARCH和GARCH-M模型结论表明股市波动趋缓,投资者由风险偏好转为风险厌恶。GJR-GARCH模型对波动的非对称性研究发现,股市存在不对称性并且杠杆效应逐渐明显。实证分析表明股市投机成分日益减少,投资者渐进理性。
    也谈信用证欺诈与风险防范
    张寒阳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27(4):  103-107. 
    摘要 ( 2317 )   PDF ( 1466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信用证作为一种依赖于银行信用的重要的结算方式已广泛应用于国际贸易中,但是由于信用证采取的是纯粹的单据交易的方式,为一些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信用证欺诈已逐渐成为严重影响当代国际贸易的一种非暴力犯罪。通过分析信用证欺诈在国际贸易实务中的主要表现形式,并根据近年来信用证欺诈呈现的新特点,探讨性提出信用证的各主要当事人进行欺诈防范的相关措施。
    论落后地区的工业化道路与后发优势的发挥
    彭秀丽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27(4):  108-111. 
    摘要 ( 1393 )   PDF ( 1025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我国落后地区的经济增长实质是二元经济制约下的“落后的增长”,要打破“落后的增长”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培育以竞争优势为核心的“赶超”能力,发挥自主创新型后发优势;转变建立在传统工业化道路上的梯度推移发展思路,选择某些先进产业或优势产业进行突进,实现优势产业的技术区位的反梯度推移发展战略,从而带动落后地区经济持续发展和赶超。
    基于全球供应链的产业集群发展战略
    彭玉兰, 李君华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27(4):  112-117. 
    摘要 ( 1384 )   PDF ( 964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产业集群和供应链管理是提升地区或产业竞争力的两种重要途径。将两种竞争战略结合在一起,可以最大化地获得分工经济和规模经济,促进地域专业化分工体系的形成,并强化地区或产业链持续的竞争优势。
    湖南工程机械产业集群发展对策研究
    刘凤根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27(4):  118-122. 
    摘要 ( 1552 )   PDF ( 1150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湖南工程机械产业初步具备了产业集群的基本特征。本地结网、信息化、产业园区、区位名牌以及国际化发展对策有利于集群优势的取得,而产业群文化和创新环境等的建设又是这些基本对策得以实行的必要保证。
    政治学研究
    始终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规律
    廖胜刚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27(4):  123-126. 
    摘要 ( 1612 )   PDF ( 1323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贯穿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全过程并起主导作用的基本规律。掌握并自觉运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规律,始终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一要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历史必然性;二要从理论和实践层面上回答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必要性;三是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加强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建马克思主义话语权。
    毛泽东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为纪念毛泽东逝世三十周年而作
    陆源辉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27(4):  127-134. 
    摘要 ( 1466 )   PDF ( 1028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从1956年到1976年,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经历了20年的艰辛探索,找到了许多带规律性的东西,确立了许多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如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把经济建设当作中心任务,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思想文化建设和党的建设,必须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等等。也由于种种原因违背了客观规律,遭受挫折和损失。但不论是成功的经验还是失败的教训,都应视作党的宝贵的思想财富,毛泽东不愧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先驱者、开拓者和奠基人,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继续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奠定了基础,提供了借鉴。
    舆论监督中的公务员名誉权保护与限制——兼论公务员名誉新闻侵权责任的认定
    郑文兵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27(4):  135-138. 
    摘要 ( 1714 )   PDF ( 1436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舆论监督权的行使与公务员名誉权的保护由于价值取向不同经常发生冲突,其协调关键在于以公共利益为标准来界定权利的边界,在新闻侵权责任的认定上确立实际恶意、大体真实、适度容忍三原则。
    社会学研究
    唯物史观与和谐社会主体研究
    肖映胜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27(4):  139-142. 
    摘要 ( 1628 )   PDF ( 1111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唯物史观始终强调人的社会主体地位:科学的人本观是唯物史观的主线之一;人是社会的本体基础;人的存在方式并非恒定不变。这为和谐社会主体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谐主体研究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个核心组成部分,不仅拓展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研究,指明了人的发展的当代取向,也丰富了人的发展阶段论思想,是唯物史观的当代应用与发展。
    论教育公平与和谐社会
    唐琼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27(4):  143-146. 
    摘要 ( 1244 )   PDF ( 1045 )  
    相关论文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公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而教育公平又是实现社会公平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处理好教育公平问题,可以缩小贫富差距,缓解和消除社会矛盾。我国当前的教育不公主要表现在教育资源和教育机会不公,其结果将直接影响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因此应妥善处理好两者关系,将维护教育公平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作来加以落实。
    文学研究
    民间文艺制度的构成及其建构
    张利群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27(4):  147-153. 
    摘要 ( 1244 )   PDF ( 1087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民间文艺制度是相对于“官方”及其文人文艺制度而言的隐性、无形、潜在的民间约定俗成的文艺制度形式,它的构成主要有:在原始巫术、原始宗教、原始崇拜和礼仪仪式中保留、传承和发展下来的原始文艺制度形式;依附于民间风俗惯例和文化传统的习惯法、自然法而建构起来的文艺制度形式;民间文艺在传承、传播和发展中建构起自身保护和保障的文艺制度形式。它们相互作用、相互补充构成民间文艺制度整体,成为社会文艺制度必要的组成部分。
    无路的逃离——女性主义视野中的《厨房》
    田泥, 粟世来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27(4):  154-156. 
    摘要 ( 1566 )   PDF ( 959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商界新秀”枝子在事业成功之后重返家庭,重归“厨房”。一方面是因为单纯的事业成功给她带来幸福感和满足感,男权社会拒绝认同的“女强人”身份反而让她感觉孤单落寞;一方面是因为男权传统造成的精神上无法摆脱的对男性的依附。枝子爱情的失败源于她的爱情幻想与自身身份之间矛盾的不可调和。
    语言学研究
    译者的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作用
    宋扬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27(4):  157-160. 
    摘要 ( 1734 )   PDF ( 1533 )  
    相关论文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文学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主要体现在对原作思想内容和风格特色的把握和再现两个方面,其发挥直接影响着译文的质量。从译者的主观感受、语言风格、意识形态、个性和主观审美偏好、文学文化修养等角度,研究了译者的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各种影响来说明译者主体性能否得到充分发挥,对于翻译之成败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技巧
    赵宝山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27(4):  161-163. 
    摘要 ( 2108 )   PDF ( 1500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习语是语言发展的结晶,英汉习语都蕴含着各自不同的文化信息和体现着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探讨了英汉习语所反映的民族文化差异和英汉习语具体的翻译原则和技巧。
    教育学研究
    大学的课程责任与教育质量
    戴林富, 曾琼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27(4):  164-168. 
    摘要 ( 1275 )   PDF ( 990 )  
    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大学课程是实现大学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载体,大学课程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大学人才培养质量,唤醒大学课程的责任意识,强化并落实大学课程责任,排除干扰课程责任的因素,对于提高大学教育质量、培养高素质的专门人才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论影响远程教育质量的因素及评价方法
    张岳健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27(4):  169-173. 
    摘要 ( 1274 )   PDF ( 1030 )  
    相关论文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随着现代远程教育的勃然兴起,人们越来越关心它的质量问题,如何保障现代远程教育的质量,建构符合我国现代远程教育现状的质量保证体系是时代给我们提出的研究课题。现代远程教育的本质就是基于网络的,相对分离主体间的指导学习。它不是教育手段的简单更替,而是伴随着教育思想、教育模式、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的改革。在远程教育的发展过程当中,要充分认识影响现代远程教育质量的要素,正确掌握远程教育质量评价的原则及方法。
    书评
    当代认识论发展的新拓展——胡敏中教授《创造认识论》评介
    周栋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27(4):  174-175. 
    摘要 ( 1049 )   PDF ( 845 )  
    相关论文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湖南省域经济发展研究的扛鼎之作——读柳思维教授的《省域经济与产业发展》
    鲁明勇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27(4):  176-176. 
    摘要 ( 900 )   PDF ( 850 )  
    相关论文 | 计量指标 | 引用本文
版权所有 © 2021《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技术支持: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公众号 电子书橱 超星期刊 手机浏览 在线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