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年文章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 Vol.33
    按期号、起始页码排序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植物与文化:人类历史的又一种解读
    杨庭硕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33 (1): 1-7.   DOI: 10.3969/j.issn.1007-4074.2012.01.001
    摘要2514)      PDF(pc) (624KB)(2201)    收藏
    马林诺夫斯基认为,文化的功能正在于能够满足人类社会的需要,而人类社会要得以维持,必须要确保其成员有充分的食物保障,而且食物的来源主要得仰仗于植物。这将意味着人类社会一旦形成,就会与植物结下不解之缘。以人类社会的演化为研究对象的历史科学,如果无视植物与文化的制衡互动关系,那么社会演进的动力及作用机制就无从得到合理的解释。遗憾的是,保存至今的文本史料主要关注人类的活动,特别是精英阶层的活动,既不关注建构相关社会所依托的文化,更不会特意记载与相关文化结下不解之缘的植物。这正是对文本史料的解读难以深入和切中要害的关键所在,但如果借助年鉴学派所倡导的社会要素的演进具有非等速性这一原则,确认与特定社会和文化密切关联的植物,其物种的延续具有无可比拟的长时段性,那么只需从文本史料中提取与相关植物直接或间接联系的历史信息和文化信息,即令传承至今的文本史料没有正面提及植物与文化,其社会演化的动因和机制也可以得到复原,历史科学的研究也可以因此而做到另辟蹊径,取得意外的收获。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 全球化背景下的人类生态维护理念
    罗康隆, 邹华锋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33 (1): 8-12.   DOI: 10.3969/j.issn.1007-4074.2012.01.002
    摘要2936)      PDF(pc) (512KB)(1807)    收藏
    人类已有的生态维护都是从具体文化出发所做出的。生态安全是一个文化概念,不同文化规约下的不同民族对生态理念内涵的界定也因文化而异,以至于我们所今天从事生态人类学研究,也需从具体民族入手,对其传统生态知识进行发掘与整理,激发当各族人民对自己拥有的传统知识的自信,不断地提升该区域生态知识技能,充分地发挥该区域各民族生态知识价值,实现对区域生态环境的高效利用与精心维护。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 论族群的原生性文化
    傅安辉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33 (1): 13-18.   DOI: 10.3969/j.issn.1007-4074.2012.01.003
    摘要2671)      PDF(pc) (537KB)(1772)    收藏
    在世界范围内,先有族群的原生性文化,然后有地区的国家的甚至全世界的共享文化。族群的原生性文化孕育着世界的共享文化。族群的原生性文化是指族群最初创造的文化事项经过了漫长历史演进仍然能够保持其本质特征和基本状态的文化现象。它具备原创时的本真意义,保留着诞生时的基本状态,在历史长河中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因自成体系而独立,又被世界所接纳。“本真”是族群的原生性文化的显著特征。对它进行研究,有利于保护文化的多样性和地方性知识。“族群的原生性文化”的理论构建是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时代需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 由外源及内发:民族传统文化重构反观——以金龙布傣天琴文化的发展为例
    秦红增, 宋秀波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33 (1): 19-23.   DOI: 10.3969/j.issn.1007-4074.2012.01.004
    摘要2686)      PDF(pc) (529KB)(2126)    收藏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民族传统文化的重构是必然的。中越边境金龙镇布傣族群的天琴,从一种民间法器演变为民间乐器,最终走向国际舞台,证明布傣族群天琴文化的重构是成功的。反思其整个重构过程,由外源及内发,内外合力促重构是一重要的模式或规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5. 地方性药物认知与分类特点——基于湘西一个土家族村落的人类学考察
    梁正海, 柏贵喜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33 (1): 24-28.   DOI: 10.3969/j.issn.1007-4074.2012.01.005
    摘要2499)      PDF(pc) (539KB)(1842)    收藏
    地方性药物认知是村落民众在其所处的生态空间中,对药用动植物的表征、特性、功能、效用等的实践经验和认知体系,也是对具体对象及其性能的一种抽象表达。其外延包括药物生态认知、命名规则和分类体系等。药物生态认知主要基于实践而呈现出具体科学的特点;药物命名源于一种生产实践和日常生活的需要,且有规律可循;药物属性划分既具有传统民间分类结构的普遍性,又具有地域的特殊性,而以药味为标准的分类体系既是对民间分类学内涵的丰富,又是对民间分类科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6. 历史场景隐喻价值的当代激活——越南老街省达芬村教堂之于红头瑶生活实践
    马燕坤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33 (1): 29-33.   DOI: 10.3969/j.issn.1007-4074.2012.01.006
    摘要2580)      PDF(pc) (555KB)(1765)    收藏
    历史场景是客观存在的,却能以“反历史事件”本身的刻板性而衍生出深层价值。人们会因某种历史场景的特性而将之激活,达到记忆效果。随着历史事件的日渐远去,这一做法以逆向之劲得到加强。将市场经济条件下,红头瑶如何从历史场景中获得隐喻性价值作为参照点,能够发掘曾经作为支配力量而奴役红头瑶的西方势力,当内容消失徒留形式后,是怎样被红头瑶从实践中激活出来的,并产生了一定的社会效应,从而创造出意识形态权力处理显现社会问题的一种独特的社会空间方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7. 生活政治:边境社会有序秩序的生成原理——滇越边民地方性社会构造的“本己观”探讨
    谷家荣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33 (1): 34-37.   DOI: 10.3969/j.issn.1007-4074.2012.01.007
    摘要2284)      PDF(pc) (452KB)(1852)    收藏
    秩序是一个多维概念,基于不同层面,有不同的意义和内涵表达。国家秩序是基于国家“大一统”意志来建构的,而跨境民族则依据族群自有的惯习来维持共同体秩序。国家秩序与边民秩序经常处于一种不调和的状态。边境民族地区有序秩序的生成必须坚持边民“生活政治”的理念。国家在进行整体性边疆制度设计和建设的过程中,要还“心”于民,充分尊重跨境民族自有的行为逻辑,决策咨询对象尽可能地“下移”到地方边民,让边民感受并充分享有作为国家公民的自觉意识,进而积极参与到国家边境秩序的建设中来。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8. 《凤子》中反讽的各个侧面(上)
    焦石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33 (1): 38-45.   DOI: 10.3969/j.issn.1007-4074.2012.01.008
    摘要2472)      PDF(pc) (732KB)(1730)    收藏
    在《凤子》中,沈从文破除了归隐的基础、文化预设、物质可能和终极目的,涉及的是归隐的不可能性。沈从文以反讽为特色的隐士的归隐应当被理解为哲学和神秘意义上的归隐。沈从文的所有思考经过了反讽的筛选都被改头换面了,反讽性的超脱,相对于严肃的彻底超脱只是局部的。另外,这是一种双重的超脱:一方面,作者虽不乏公民与政治意识,但这却不成为一种崇拜;另一方面,生命的张力和对知识的相对化阻止了向神秘主义的转变。沈从文的人物并不逃避,他们生活在现实中。从根本上,沈从文将一个以极端化为特色的时代加以相对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9. 沈从文创作初期的人类学诗学创作
    何小平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33 (1): 46-50.   DOI: 10.3969/j.issn.1007-4074.2012.01.009
    摘要2756)      PDF(pc) (493KB)(1888)    收藏
    创作初期,沈从文在湘西题材的创作中,用审美的方式对湘西文化的地方性知识系统进行深度描写,为我们保存了一个异质于现代文明的文化空间,他这种异质的文化空间成为了现代文明的种种堕落的反观之镜,这使得沈从文湘西文学题材选择与创作具有了极高的人类学价值,也使得他的湘西题材创作具有了鲜明的人类学诗学特征。沈从文湘西题材的文学创作本身具有比较鲜明的原始主义倾向,沈从文梦回湘西,营造了一个审美乌托邦世界,把湘西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复兴的文化资源之一,这是沈从文的艺术审美思想在现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的重要原因。但此时沈从文的人类学诗学创作面临着困境,缘于沈从文对湘西文化的思考缺失历史理性。站在历史理性的高度,从为湘西文化到为中华民族整体文化甚至是为人类整体文化而代言,创作思想着眼于关爱人类整体的命运,这种悲天悯人、大仁大爱的思想立足点,是沈从文的人类学诗学创作困境突破的根本途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0. 道家美学之“清静”说释义
    李天道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33 (1): 51-55.   DOI: 10.3969/j.issn.1007-4074.2012.01.010
    摘要2739)      PDF(pc) (527KB)(1901)    收藏
    就人生美学看,“清”则应该表征一种人生的审美构成域和构成态势。如老庄所倡导的清静无为的审美心理态度,虚心应物、涤除玄览的审美体认方式、超脱尘俗的审美情调等都以“清”为学理依据。作为道家人生美学的重要组成,“清”的审美意识深深烙印在中国古代文人的生活观念和审美趣味中。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1. “以美育代宗教”:蔡元培审美信仰建构的双重价值追求
    潘黎勇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33 (1): 56-60.   DOI: 10.3969/j.issn.1007-4074.2012.01.011
    摘要3705)      PDF(pc) (478KB)(2075)    收藏
    蔡元培提出“以美育代宗教说”是意图在宗教精神阙如而儒家礼乐法度业已崩解的现代中国文化场域中,以美育为手段实施一种信仰重建方案。美育所含之审美精神的特殊性和现代中国的社会政治语境决定了“以美育代宗教”的信仰建构逻辑包含了某种双重性的价值追求,具体表现在信仰的世俗性与超越性、个体性与社会性这两组二元对立之中,这也反映出现代知识分子在信仰重建过程中复杂的文化现代性心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2. 主流价值认同的现代价值困境
    刘怀光, 刘雅琪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33 (1): 61-64.   DOI: 10.3969/j.issn.1007-4074.2012.01.012
    摘要2781)      PDF(pc) (474KB)(1986)    收藏
    转型期的中国不但经历着生活方式的转变,而且经历着主流价值重构、认同过程的无序与冲突。中国文化传统中的价值体系、计划经济时代的集体主义诉求、市场经济转型后引入的西式价值规范,在社会变迁和时代话语的冲击下呈现出尴尬的价值残片化趋向;传统与现代、异域与本土以及社会内部诸结构之间诸价值观念的遭遇带给多元价值时代更为复杂剧烈的冲突;价值传播文化模式的转变使得主流价值宣传播讲和认同接受变得更为困难。这些因素构成了当代中国主流价值认同的困境所在。传统"根"性文化价值的创造性转化,开放、包容的价值平台与交流、对话性的价值传播文化模式的构建,将是形成与社会发展良性互动的主流价值认同文化氛围的可能性路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3. 科学的他者:论人文学的词源意义及其学理品性
    李亚旭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33 (1): 65-68.   DOI: 10.3969/j.issn.1007-4074.2012.01.013
    摘要2506)      PDF(pc) (506KB)(1520)    收藏
    国内外学者多从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对举讨论人文科学的逻辑,这种思路有助于将人文科学从自然科学中解放出来,但也存在着以科学反观人文的局限。人文学的研讨还可以从人-文-学的词源入手,揭示人文学的精神气质。人文有自己的品性,人文学的辟性、史性与超越性用于连的理论表述是:智慧,科学的他者。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4. 古典诗学解释的双重路向及其现代性前景
    李咏吟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33 (1): 69-74.   DOI: 10.3969/j.issn.1007-4074.2012.01.014
    摘要2102)      PDF(pc) (492KB)(1805)    收藏
    诗学解释的双重路向,就是“艺术化或形式化路向”和“功能论或生存论路向”,即“诗论”与“诗思”。现代中国诗学解释学的变革,是时代历史的必然要求,我们必须回应这一要求,所以,就需要重估中国诗学解释学传统。从中国古典诗学解释学的合理性出发,并以此为根基,同时,与西方诗学形成真正深层的文化对话和精神对话,就可以重新确立中国现代诗学的生命价值观念,重新确立新的诗学解释学原则和价值意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5. 中国文学人类学历史起点中的理论问题及反思
    代云红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33 (1): 75-78.   DOI: 10.3969/j.issn.1007-4074.2012.01.015
    摘要2813)      PDF(pc) (440KB)(2009)    收藏
    从神话维度、剑桥神话仪式学派和弗莱神话原型理论的关联性、还有方法论方面去探究中国文学人类学的历史起点及其现代学术传统,是中国学术界在探讨中国文学人类学历史起点问题中的一种“共识”。这种“共识”既造成了对20世纪上半叶“中国文学人类学”多元性研究的遮蔽,也造成了介绍台湾“文学人类学”研究状况时的某种“偏狭性”认识。中国文学人类学历史起点问题的探讨内蕴着“文学人类学是什么”的问题,只有对“文学人类学”的内涵做出较充分地解释,才能最大限度地划定其对象、疆域及范围等,中国文学人类学历史起点的问题才能够在逻辑上自洽,理论上被言说,被讨论。这就须注意“中国文学人类学”历史生成的思想史语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6. “趣味”的角逐——论“十七年”诗人审美趣味的重塑及危机
    巫洪亮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33 (1): 79-83.   DOI: 10.3969/j.issn.1007-4074.2012.01.016
    摘要2501)      PDF(pc) (569KB)(2114)    收藏
    在“十七年”诗歌的成长过程中,诗人审美趣味的重塑不仅是知识分子实施自我革新和国家权力主体再造“新人”的有效手段,同时也是推进当代诗歌新的美学风格生成与建构的重要方略。当代诗坛的主持者们通过趣味的“区隔化”、阶级指认和合法趣味的再生产等方式,根治了知识分子(诗人)的“审美偏执”和“审美惯性”,促使当代诗人审美趣味“工农化”并最终走向权力化。由于这种不断“权力化”的审美趣味具有鲜明的排他性和授予性,不但造成当代诗歌“美学趣味”的变异与失衡,而且随着语境的变迁“工农兵”趣味也将遭遇合法性危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7. 湘西地域文化与现当代湖南文学的发展
    刘中顼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33 (1): 84-87.   DOI: 10.3969/j.issn.1007-4074.2012.01.017
    摘要2578)      PDF(pc) (479KB)(1702)    收藏
    湘楚文化是湖南古老的地域文化之源,湘西的古湘楚文化及少数民族文化底蕴尤其厚重。湘西的湘楚文化不仅深刻地影响了现当代湖南文学的发展,甚至对文学湘军的形成都具有不可低估的特殊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8. 鲁迅的革命叙事:革命与复仇的张力
    万杰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33 (1): 88-91.   DOI: 10.3969/j.issn.1007-4074.2012.01.018
    摘要2818)      PDF(pc) (494KB)(1901)    收藏
    复仇意识是鲁迅独特生命气质与存在体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反抗非正当的生命境遇确立其作为人而非奴隶性存在的证明,也是鲁迅意欲构造国人新的精神与人格的切入路径之一。鲁迅开启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中的革命叙事,复仇被纳入其中。鲁迅的革命叙事一方面是书写革命运动被造反、个人复仇等动机混淆造成的失败;另一方面是呈现高渺的革命理念在真实的牺牲之痛与仇恨感、虚无感中的坠落。鲁迅在自然论与道义论叙事眼光之间犹疑,其革命叙事所呈现的道德困境和悖论正是后起的革命文学所用力弥合之处。在鲁迅的革命叙事中被点到为止的“处境的劣,即道德的善”命题,被后起的革命文学组织成为其革命话语的一部分而被权威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9. 多元族群视域下台湾多元文化主义的反思与批判
    付翠莲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33 (1): 92-96.   DOI: 10.3969/j.issn.1007-4074.2012.01.019
    摘要2504)      PDF(pc) (501KB)(2136)    收藏
    台湾向来是一个由多元族群所共同组成的移民社会,在全球化语境和台湾本地特殊情境影响下,其自身所蕴含的多元文化特质而发展为多元族群的社会。但台湾的多元文化主义被高度意识形态化,对真正的宽容、民主和多元的造成伤害,导致台湾版的“多元文化主义”的异化和畸形,无益于台湾形成真正宽容多元的社会文化形态。在台湾文化多元的社会背景下,应怀抱平等、尊重、学习的方式,面对不同文化,达成相互理解;少数族裔的文化认同必须在自身的文化传统以及主流文化之间作抉择或取得平衡点;透过多元沟通,建立起台湾人民对新移民的同理认识,促进国际文化交流与融合。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0. 从消费者主权看现代民主制度
    谢江平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33 (1): 97-100.   DOI: 10.3969/j.issn.1007-4074.2012.01.020
    摘要2518)      PDF(pc) (470KB)(1695)    收藏
    现代民主制度建立在消费者主权之上,它是消费者主权在政治领域的延伸。消费者主权民主有其固有局限:一、消费者理性有限,经常做出不利于自身的短视选择,二、消费者主权民主难逃“有钱人民主”的指责。正因为消费者主权民主的这种缺陷,有人认为它是资产阶级的假民主,而欲将其改造成生产者主权民主,但这种改造并没有取得很好的效果。消费者主权民主虽有其局限,但与生产者主权相比,它最能保护少数人的权益,最符合民主一词的本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1.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
    崔志胜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33 (1): 101-104.   DOI: 10.3969/j.issn.1007-4074.2012.01.021
    摘要2490)      PDF(pc) (457KB)(1749)    收藏
    在当前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各种社会思潮相互激荡的思想文化背景下,必须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当代中国的主导价值观地位,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各种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以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与道德基础。有效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必须充分认识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的必然性,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努力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能力,着实把“引领”工作融入到文化建设各个方面,并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队伍建设,使其牢牢掌握多样化社会思潮的引领主导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2. 刘易斯二元经济结构理论与我国现实
    许经勇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33 (1): 105-108.   DOI: 10.3969/j.issn.1007-4074.2012.01.022
    摘要7308)      PDF(pc) (420KB)(2789)    收藏
    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是建立在以自由竞争为基础的市场经济的基础上。而我国现阶段的市场经济,还称不上是完善的市场经济,只能称为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因此被扭曲为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体制。由此而派生的农民工劳动力市场和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大发展以及出口导向型的发展模式。我国农村劳动力无限供给的“人口红利”时代即将结束,“刘易斯拐点”即将到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转变的“倒逼机制”越来越强化。建立在农民工劳动力市场基础上的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已经走到尽头了。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3. 关于商品价值的几个规律
    王海明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33 (1): 109-113.   DOI: 10.3969/j.issn.1007-4074.2012.01.023
    摘要2188)      PDF(pc) (431KB)(1540)    收藏
    单位商品边际效用必定随着该商品的增多而递减,因而其交换价值必定随着该商品的增多而递减。因为交换价值实体是使用价值,说到底,是商品边际效用,亦即商品最后单位增量对人的使用、消费需要的效用。这样一来,商品越多,人的需要和欲望得到满足便越多,而没有得到满足的需要和欲望——亦即剩余的需要和欲望——便越少且越不重要,最后的单位增量所能够满足的需要和欲望也就最少且最不重要,商品的边际效用也就最小,单位商品的使用价值也就越小,单位商品的交换价值实体也就越小,因而单位商品的交换价值也就越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4. 理性选择理论的价值观体系研究——女性主义经济学的视角
    崔绍忠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33 (1): 114-118.   DOI: 10.3969/j.issn.1007-4074.2012.01.024
    摘要2311)      PDF(pc) (485KB)(1902)    收藏
    理性选择理论应用于经济学被很多经济学家看作是“成功”的,毕竟它为经济学增添了清晰和严密等特性。然而,这一“成功”观点的背后隐含着非常重要的价值观体系,它重视简约性、精确性等学术价值观而轻视丰富性和真实性等学术价值观。这种等级制二元论价值观体系有着非常重要的社会性别内涵。经济学研究要想避免走向教条主义、避免得出荒谬的结论,就必须崇尚“阴阳和合”的价值观体系,平等地重视丰富性和真实性等价值观,这些价值观就像精确性和简约性等价值观一样,是经济学价值观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不应遭到忽视和贬低。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5. 产业集群“大共生”治理的形成逻辑及运用框架
    谌飞龙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33 (1): 119-123.   DOI: 10.3969/j.issn.1007-4074.2012.01.025
    摘要2379)      PDF(pc) (491KB)(1711)    收藏
    在产业集群已超越一般产业范围,集群治理理念的生态学本源回归后,产业集群共生系统已由制造系统内的工业共生扩展至制造业与制造业、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之间的产业共生,以及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市场、行业商会、政府等主体之间的跨类共生,由此,产业集群的共生治理已由单一领域企业共生演变为在一定的集群区域中涵盖工业共生、产业共生、跨类共生在内的多产业、多领域的“大共生”治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6. 罢工权入宪新思考——规制与处理集体争议(罢工)的法权依据
    陈乃新, 楼建兵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33 (1): 124-128.   DOI: 10.3969/j.issn.1007-4074.2012.01.026
    摘要2370)      PDF(pc) (450KB)(1696)    收藏
    尽管我国已有许多人主张加强罢工立法,但是由于对罢工的认识尤其对罢工权的认识还不彻底,所以罢工立法仍迟迟没有进展。可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劳资冲突、集体争议(罢工)又时有发生,需要我们继续推动罢工立法,把罢工纳入法制轨道。这就需要对罢工权入宪做出新的更为科学的分析。罢工权实际是劳动者集体中止劳动的权利,罢工是劳动者实现自己劳动力权益和制衡雇主或用人单位财产权优势滥用的行为。罢工权入宪有利于构建劳资政三方合作共赢关系,有利于科学地开发我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有利于实现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7. 财产理论与法治型社会管理模式的建构——以自然法为视角
    刘长军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33 (1): 129-132.   DOI: 10.3969/j.issn.1007-4074.2012.01.027
    摘要2216)      PDF(pc) (473KB)(1588)    收藏
    生命、自由、财产逻辑下的财产理论,以劳动证成财产合法性,建构起内在人性到外在显现的社会场景;其中,形而上的自然法财产形式实现着人道关怀,操作性的实证法财产形式确立着历史权利;值此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初步形成之年,应基于“制定法律的目的即是保障人们的权利”的理念,践行内在心理的敬畏和外在社会的遵从两维度,以契约人为理念建构法治型社会管理模式,以法治来统领并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来化解转型期社会风险,建构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8. 社会史视野下的清代“抱告”制度研究
    吴欣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33 (1): 133-136.   DOI: 10.3969/j.issn.1007-4074.2012.01.028
    摘要2258)      PDF(pc) (478KB)(1601)    收藏
    “抱告”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诉讼制度,属于法律制度的范畴。同时它又是诉讼过程中诉讼者与代理人之间的一种社会关系,是建基于法律诉讼基础上的关系性内容。在历史学本位意识之下,“抱告”实则又是法律实践、人际关系、社会变迁乃至社会结构转变的内容,是社会史对清代乡村秩序深入探讨的关键问题之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9. 重估文化的位置——兼论新自由主义与文化研究的危机
    邹赞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33 (1): 137-141.   DOI: 10.3969/j.issn.1007-4074.2012.01.029
    摘要2833)      PDF(pc) (553KB)(2069)    收藏
    学界针对文化研究的批评和指责,其实质都指向一个核心命题,即文化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问题。种种关于文化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的观点都面临着语境变迁所带来的挑战,因此,我们有必要引入新自由主义的政治经济参照系,在新的全球性历史语境中重估文化的位置。在资本强权逻辑的胁迫下,那种精心营构的有机的、批判的文化观念不得不让位于空洞媚俗的新自由主义大众文化。由此,我们提出重构一种有机的、具有批判潜能的文化的可能途径:一方面,阿帕杜拉的“草根性全球化”无疑敞开了一种新的可能性,开启了一扇与全球资本主义若即若离的、便于开展游击战术的独特空间。那种有机的、建构的文化,正是有望从全球草根性群体中生发、蔓延,成为批判全球资本主义的另类声音;另一方面,重返英国文化研究尤其是前伯明翰时期,在文化研究学术史的脉络梳理中发掘出文化、政治、经济之间的结构性关联,以及这种关联在文化研究兴起和全球旅行过程中的动态变化,无疑为我们在当下语境中重估文化的位置提供了重要的参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0. 能指的强化与所指的遮蔽——语言学转向视域下的表征危机
    蒋晓娟, 杨向荣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33 (1): 142-145.   DOI: 10.3969/j.issn.1007-4074.2012.01.030
    摘要2859)      PDF(pc) (414KB)(1789)    收藏
    语言学转向不仅对西方哲学和语言学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也对西方文学研究产生了强烈冲击。语言学转向的现代性后果是语言的能指功能被进一步强化,而所指功能被遮蔽。在语言学转向的影响下,语言被强化为牢笼,而各种对语言表征功能的质疑也引发了当下语言表征危机的出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1. 新媒体实践与马克思主义传播取向
    王学俭, 刘强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33 (1): 146-149.   DOI: 10.3969/j.issn.1007-4074.2012.01.031
    摘要2333)      PDF(pc) (450KB)(2143)    收藏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选择与传播,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接受、发展、创新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不断吸收新营养、新见解和扬弃旧事物、旧思想的辩证否定过程,也是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的过程。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信息空间的拓展,新媒体的能量日益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已经并将更为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的意识形态、政治格局、经济模式乃至人们的生活生产方式,同时也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提供了新的平台与渠道。新媒体技术下传播功能的彰显、传播机制的优化以及传播模式的创新,赋予了新媒体实践下马克思主义传播新的取向选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借助新媒体技术发展的先进成果,通过现代新媒体技术下传播的模式的建构,将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传播和普及。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2. 名人专题数据库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探索——以沈从文专题数据库建设为例
    张筠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33 (1): 150-152.   DOI: 10.3969/j.issn.1007-4074.2012.01.032
    摘要2167)      PDF(pc) (382KB)(2191)    收藏
    名人数据库是一种以收集、整理、开发、利用具有公众效应的名人资料,并对名人资源进行重组、整合和分层次加工,实现多途径的检索和深层次地揭示名人文献的专题数据库。建设名人数据库应具备资源、数据、技术、网络和资金等方面的基础。名人专题数据库的组织结构应以人为主线,并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性能,集图、文、声、像资料为一体,具体结构框架可由索引库、全文库、视频库、照片文献库、原始手稿库构成。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3. 我国体育教育训练学科未来发展趋势研究
    白晋湘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33 (1): 153-156.   DOI: 10.3969/j.issn.1007-4074.2012.01.033
    摘要2656)      PDF(pc) (409KB)(2217)    收藏
    体育教育训练学科目前存在过于饱和、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缺乏特色等问题。未来的发展重心要向服务于高校竞技体育方向偏移,从以往的单一培养体育教学人才逐步向为竞技体育提供科技支撑进行转变;在学科自身体系的完善上,要综合内部的休闲体育与民族传统体育内容,外部综合上,要不断地吸收其他社会学科、自然学科的理念与精髓;同时体育教育训练学科自身也要保持相对的独立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4. 英国大学教师发展体系的形成、特征与启示
    胡罡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33 (1): 157-160.   DOI: 10.3969/j.issn.1007-4074.2012.01.034
    摘要2443)      PDF(pc) (439KB)(2325)    收藏
    教师是大学最宝贵的智力资源,是大学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关键性条件。英国大学教师发展体系经历了精英高等教育的形成阶段和大众化普及化的形成发展阶段。英国的大学教师发展体系的特征是:体现了大学教师发展体系建设对提高大学教育质量的重要性这一理念、设立了专门的大学教师发展体系机构、以加强科研管理来促进大学教师发展体系建设、有足够的大学教师发展体系建设经费保障,以及完善的大学教师发展体系监督和评价。研究英国大学教师发展体系的成功经验,对于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大学教师发展体系和实践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5. 从学科归类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
    尹建强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33 (1): 161-163.   DOI: 10.3969/j.issn.1007-4074.2012.01.035
    摘要2299)      PDF(pc) (375KB)(1487)    收藏
    归类问题,决定了国防教育在普通高校的隶属关系,也决定了国防教育在普通高校中的发展模式。普通高校国防教育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属于教育学的范畴。目前,国防教育机构在普通高校中隶属于党、政部门,此发展模式制约了国防教育在普通高校的普及与发展,影响着国防教育的质量与水平。对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进行准确的定性与归类,是一个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6. “指事”新说
    唐生周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33 (1): 164-167.   DOI: 10.3969/j.issn.1007-4074.2012.01.036
    摘要2394)      PDF(pc) (461KB)(1956)    收藏
    “指事”定义“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中的“识”历来被理解为“认识”,造成定义语义重复,分野不明确,分类也颇多分歧。“识”当作“分别、分辨”讲,“视而可识”是说可以从形体上将一组关系字分别开来,“察而见意”是说仔细观察就可以看出字的意义指向。这样理解,指事字的范围和分类都比较明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7. 湘西古丈县“死客话”的归属
    邹晓玲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33 (1): 168-172.   DOI: 10.3969/j.issn.1007-4074.2012.01.037
    摘要2401)      PDF(pc) (468KB)(1893)    收藏
    湘西古丈县有一种分布范围不广且归属未明的汉语方言“死客话”。从其与周边湘语辰溆片的音韵特征比较看,“死客话”具有湘语的典型特征,应该划归湘语辰溆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8. 语篇方式的互文性探析
    王馥兰, 刘仕明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33 (1): 173-175.   DOI: 10.3969/j.issn.1007-4074.2012.01.038
    摘要2998)      PDF(pc) (368KB)(1909)    收藏
    语篇方式是意义的主要表现手法,语篇方式语言单位的切分和互文性研究,即同一语篇方式形式对等的语言单位和语义对等的结构单位两种区分,强调局部结构和整体结构的关系,是语言认知与交际的经济手段,拓宽语篇分析与翻译的视角。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9. 撑肠文字三千卷  试手清凉又一篇——《王念孙之训诂学研究》述评
    王焕林, 邱亮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33 (1): 176-176.  
    摘要1648)      PDF(pc) (273KB)(1555)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0. 绝对自由与恐怖——黑格尔对法国大革命的理性批判
    李福岩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33 (2): 1-5.   DOI: 10.3969/j.issn.1007-4074.2012.02.001
    摘要3721)      PDF(pc) (459KB)(2160)    收藏
    黑格尔整个思辨的哲学体系可以视为是对法国大革命的哲学反映,而绝对自由与恐怖则是黑格尔对法国大革命理性批判系列中的一个典型意见。在黑格尔的政治哲学观念中,整个法国大革命的社会政治实践是对自由的辩证历险,它对抽象的绝对自由的追求导致了暴力与恐怖,要走出这种自由的困境,就必须经历现实的伦理国家的规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版权所有 © 2021《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技术支持: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公众号 电子书橱 超星期刊 手机浏览 在线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