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年文章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Vol.31
    按期号、起始页码排序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灾疫伦理研究的基本内容·核心问题·多元维度——灾疫伦理学:通向未来的桥梁(下)
    唐代兴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31 (1): 1-8.  
    摘要1596)      PDF(pc) (530KB)(1066)    收藏
    灾疫伦理学所探讨的根本内容,是如何为当代灾疫防治和灾疫后重建提供全新的伦理认知、伦理人性和伦理方法论;为此,它所必须解决的核心问题是灾疫制度重建。在此基础上,灾疫伦理研究展开为时间和空间两个序列:在时间序列上,灾疫预防伦理研究、灾疫预警伦理研究和灾疫后重建伦理研究构成其基本内容;在空间序列上,灾疫生态环境伦理、灾疫生命伦理、灾疫生境-家园重建伦理、灾疫康复伦理和灾疫教育伦理,此五者构成了灾疫伦理学的完整表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 鲁迅“顺自然”的家教伦理观
    李建华, 王丽萍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31 (1): 9-13.  
    摘要1970)      PDF(pc) (459KB)(1123)    收藏
    家庭教育伦理是鲁迅家庭伦理思想的重要内容。家庭教育首先任务就是要去除奴性,将儿童当“人”看,使其确立起独立的人格,要从多方面来培育人性“致人性于全”,以此来实现培育“新人”的任务;家庭教育的伦理原则就是“理解孩子”、“指导孩子”、“解放孩子”;家庭教育方法也要注重伦理性,这就是要反对以打骂的方式来虐杀孩子的天性,提倡尊重孩子天性的游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 论坛哲学对教坛哲学的清理、超越与重构
    崔永和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31 (1): 14-20.  
    摘要1594)      PDF(pc) (555KB)(1000)    收藏
    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的哲学经历了一条特殊的跌宕路程:在论坛哲学对教坛哲学的清理、反思和超越中前行。这条道路不仅取决于传统哲学教科书严重存在束缚人的思维、拘泥于僵化体系的弊端,而且也取决于哲学本身在自我否定中不断前行的辩证法则。哲学只有坚持以“从事实际活动的人”为出发点,立足于不断发展深化的社会实践,才有望得到现实人的选择,在理论和方法的创新中引导人们在思维活动与实践活动中解放思想,开启智慧,实现自身的自由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 中国共产党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途径的历史启示
    宋钧文, 王延平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31 (1): 21-25.  
    摘要1864)      PDF(pc) (433KB)(1214)    收藏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的政党,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领导核心,在其近90年的奋斗历程中,党带领全国人民探索到了一些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行之有效的途径,从中也得出了一些重要启示,如与时俱进,不断提出并解答新的实践课题;推本溯源,处理好坚持与发展的辩证关系;求真务实,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鉴往知来,在总结历史的基础上展望未来等。这些启示对于拓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5. 地方性医药知识传承模式及其内在机制与特点——以湘西苏竹村为个案
    梁正海, 马娟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31 (1): 26-31.  
    摘要1540)      PDF(pc) (550KB)(1157)    收藏
    纵向承继和横向交换构成了地方性医药知识传承的基本模式,也决定了传承的基本特点。无论纵向承继,还是横向交换,它们都是知识密码创造和再创造的基础,是知识活力和生命力得以保持的根本之所在。忠诚和互惠是地方性医药知识传承实践共同遵循的内在机制,离开了这一内在机制的约制,传承将难以实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6. 土家族传统农业生产知识的实践内容及其现代价值——基于红烈和龙桥两个村寨的田野调查
    李技文, 柏贵喜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31 (1): 32-38.  
    摘要1756)      PDF(pc) (642KB)(1365)    收藏
    传统农业生产知识是指人们在长期生产实践中,所创造出与农业生产相关、且世代承续的一整套技术、智慧、诀窍和方法等知识的综合体系。通过对红烈和龙桥两个土家族村寨的田野调查研究,发现土家族传统农业生产知识具有显性的经济价值;弥补现代科学技术的缺憾;为现代自然科学研究提供知识标本与素材等重要的现代价值,这种现代价值对人们反思知识的传统与现代性具有启示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7. 沈从文的文化阐释视阈与创作价值取向
    何小平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31 (1): 39-43.  
    摘要1809)      PDF(pc) (481KB)(1052)    收藏
    沈从文价值取向呈动态特征。湘西独特的文化精神,20世纪初中国传统文化的转型,西方社会科学理论与方法的采借下对中国文化的重新理解和再阐释,这些因素共同铸就了沈从文的理解前见,渗透进了其文学活动中,就使他能够运用文化整体、文化相对论思想,对各种文化进行跨文化比较,走向对湘西文化乃至整个国家民族文化进行全方位和整体性的解读,实现了文化理解、文化阐释视阈的融合,使创作视野不断突破,从创作初、中期的湘西文化本土阐释到创作后期的国家民族整体文化理解与阐释后,提高到创作晚期的对人类整体文化的理解与阐释。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8. 《青色魇》:沈从文40年代对佛经故事的重说
    许君毅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31 (1): 44-49.  
    摘要2544)      PDF(pc) (571KB)(1652)    收藏
    写于1946年的《青色魇》,讲述了佛经典籍《法苑珠林》中驹那罗王子的故事。同《七色魇》其他文章一样,《青色魇》也呈现出晦涩难解的文本状态,评论多将之称为“抽象的抒情”。从佛经故事重说的角度将之与上世纪30年代的《月下小景》进行比较,不难剖析这种“抽象抒情”文风形成的深层原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9. 合三为一论《边城》
    杨瑞仁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31 (1): 50-54.  
    摘要2109)      PDF(pc) (582KB)(1317)    收藏
    一部《边城》,主要地点并不放在茶峒城,而是放在茶峒河支流“碧溪”上溯三里,或翻山而过仅一里的碧溪岨。碧溪岨是主人公主要活动场所,而茶峒城只是他们重要活动场所。就这两个空间来说,作品向我们展示了两个层面世界,加上主人公生活的大小自然地理环境,《边城》实际向我们展示了三个层面的世界,即:美丽而愁人的自然、天人合一的碧溪岨、被“文明”浸染的茶峒城。这三个层面的世界不是分割存在,而是“合三为一”的艺术独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0. 文学理论的功能极限——兼及30年文学理论研究与未来突破
    赵建军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31 (1): 55-61.  
    摘要1382)      PDF(pc) (487KB)(1021)    收藏
    文学理论的主体性是文学理论身份存在的根本问题,此为以往学界所忽略。30年文学理论的发展,由于缺少自觉的理论主体意识,而使文学理论的效力发挥受到限制和影响。文学理论的主体性及其功能效力,以建立文学理论与文学事实的合理互动关系为基础,而以往的文学理论在楔入文学事实时,或因聚集于文学特质的本体追问而陷于某种普泛失根的困窘,或因局限于某些文学母题的单向涉入,而使理论与现实的对话造成错位、脱节乃至整体感的迷失。总结30年文学理论的发展经验,应在明确文学理论功能指向性的前提下,拓宽拓深文学理论与文学事实的对应领域,通过强化文学理论的主体性,最大限度地突破文学理论的功能极限,使中国文学理论绽现出新的历史景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1. 抵抗的文化政治:霍米·巴巴的后殖民理论
    章辉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31 (1): 62-69.  
    摘要2831)      PDF(pc) (555KB)(4366)    收藏
    巴巴通过分析殖民主义意图与其实际后果之间的错位,呈现殖民话语文化旅行的复杂性和矛盾性,颠覆殖民话语的霸权,并在殖民和被殖民的历史交错中开辟新的文化空间,重构被殖民者的主体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2. 日常生活:女性主义批评新的话语生长点
    陆兴忍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31 (1): 70-73.  
    摘要1653)      PDF(pc) (426KB)(1303)    收藏
    日常生活视角的引入和众多日常生活理论资源的借鉴、吸收和转化,是中国女性主义批评走出研究的危机和困境,获得新的话语生长点和兴奋点的内在要求。从日常生活视角出发,不仅有益于女性主义批评超脱男性中心创作和批评观念的束缚,认识到女性在日常生活叙事的创造天赋以及这种创造天赋的优越性,自觉构建一个女性主义的日常生活诗学体系;还有益于女性主义文学和批评走出“话语象牙塔”,以对日常生活的叙写和阐释影响、沟通、连接中下层女性的生存经验,使自己与时代生活息息相关并发挥积极的社会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3. 巫风浸润下中国现当代小说的抒情性
    易瑛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31 (1): 74-78.  
    摘要1610)      PDF(pc) (520KB)(1288)    收藏
    巫术思维是一种情感性思维,它激发了作家丰富的想象力。沈从文、迟子建等中国现当代作家在巫术思维的启示下,注重表现带有原始遗风色彩的风俗画面,形成了非理性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追求小说的诗化,使小说具有浓郁的抒情意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4. “二二八”文学:战后台湾文学的重要转折
    黄万华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31 (1): 79-83.  
    摘要1648)      PDF(pc) (574KB)(1451)    收藏
    在1947年“二二八”事件前后反映、表现台湾社会的“二二八”文学迅疾纪录了战后台湾现实的真实面影,凸现了台湾回归祖国后台湾民众“当家作主”的愿望和国民党专制统治的矛盾冲突,以丰富的历史细节化解了“二二八”中的族群冲突,在社会心理和台湾历史的层面上揭示了“二二八”事件症结所在,其中包含的反思尤为深刻。“二二八”文学是战后台湾政治文学的滥觞,其主导是左翼文学思潮,这种在野的左翼文学根植于台湾社会,呼应于中国大陆的革命形势,但又有自觉、鲜明的台湾本土建设性,其影响存在于日后台湾文学的发展脉络中。“二二八”文学反映了战后台湾文学遭受的重挫,但它提出的台湾文学课题及其表现出来的建设性构成了台湾文学的重要转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5. 实践本体论的关系性与美
    张玉能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31 (1): 84-90.  
    摘要1718)      PDF(pc) (477KB)(1004)    收藏
    实践本体论是以自然本体论作为不言自明的前提的社会本体论,即阐明人类及其社会的存在本原和存在方式是社会实践的存在论。实践美学以实践本体论为本体论基础,把实践美学推进到新的阶段。实践是一种关系性哲学范畴,它超越了传统哲学和美学的形而上学视野,消解了主体和客体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在主体和客体、主体和主体、客体和客体的相互关系之中探讨美的存在本原和存在方式,使得美学成为了关于人对现实审美关系的科学,在人对现实审美关系之中来把握美和审美,因此,美和审美就是在社会实践之中生成的关系属性和价值属性以及自由创造。实践的关系性也就是 “间性”,但是,它全面地包括“主客体间性”、“主体间性”、“客体间性”,它们全面地生成着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及其审美。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6. 实践本体论美学思想建构的历史语境
    石长平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31 (1): 91-95.  
    摘要1706)      PDF(pc) (428KB)(1171)    收藏
    实践本体论美学思想是刘纲纪对马克思主义美学中国化的重要贡献,这一思想体系的建构具有特定的历史语境:国外历史语境主要表现在对葛兰西实践一元论、卢卡奇社会存在论以及南斯拉夫实践派的考察和批判上;国内语境则表现为同朱光潜、李泽厚等国内实美学家和哲学家的研究成果的碰撞和影响上,同时,接连不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美学的争鸣与讨论,也在客观上为这一思想的构建营造了浓厚的理论氛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7. 新实践美学对传统美感理论的超越
    黄健云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31 (1): 96-99.  
    摘要1691)      PDF(pc) (398KB)(1113)    收藏
    在当代美感理论研究中,代表中国美学研究主流的新实践美学在美感研究中从以下几个方面超越了传统的美感理论:第一,在研究思路上,克服了反映论美学循环论证和旧实践美学局限于美感源于物质生产实践这个单一纬度的缺陷;第二,在实践和美感关系的认识方面,强调只有自由创造性实践才是美感之源;第三,在实践向美感转化之途中,肯定审美意象的中介作用;第四,在主体感受方面,肯定美感是对主体有价值的满足感、愉快感、和谐感和自由感。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8. 蒋孔阳:新实践美学的奠基人
    张弓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31 (1): 100-103.  
    摘要1924)      PDF(pc) (396KB)(1157)    收藏
    蒋孔阳力图消解、突破西方形而上学主客二分思维方式,以全球化的视野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美学、中国传统美学、西方美学,创造性地提出了“美在创造中”、“人是世界的美”、“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和“美是自由的形象”等命题,对美的本质以及美的规律、美感、审美范畴等美学基本问题作出了系统的阐释,有力地推动了美学学科基础研究的现代进程,为新实践美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9.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与金融制度变迁的相互关系
    许经勇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31 (1): 104-108.  
    摘要1492)      PDF(pc) (426KB)(1154)    收藏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之所以滞后于城市经济发展,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滞后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以及与其相联系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滞后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农村金融体制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培育农村金融交易条件。当前应当把深化农村信用社的改革放在突出的位置,并因势利导地发挥民间信用在农村资金融通中的补充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0. 农地流转与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
    丰凤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31 (1): 109-113.  
    摘要1441)      PDF(pc) (522KB)(997)    收藏
    农地流转是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是农地流转的基本保障,农地流转与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呈正相关的关系,只有正确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才能对中国农业现代化发挥应有的作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1. 行业协会失灵的原因解读——从公益与私益冲突的角度
    吴东民, 宋敏, 王海祥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31 (1): 114-118.  
    摘要2042)      PDF(pc) (490KB)(1171)    收藏
    转型时期中国行业协会失灵的直接原因就在于其自身定位的公私冲突,其根源则在于政府和民众过分追求政治意义上的公益高于私益,忽视了行业协会作为市场经济的产物本身所固有的正当的私益追求。作为政府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产物,行业协会定义的或公或私是民营化、市场化、非营利化三者之间博弈的结果,不具有任何褒贬意义。因此,继续纠缠于公益高于私益的行业体制改革已经走上了歧途。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2. 基于农民权益保护的倾斜性权利配置研究——以利益和利益机制为视角
    李长健, 邵江婷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31 (1): 119-125.  
    摘要1681)      PDF(pc) (494KB)(1129)    收藏
    在当前社会权利配置过程中,农民群体由于自身的弱势性以及其他外部社会原因导致其正当利益得不到有效的保护。然而,社会公平正义以及农民的正当利益为对农民进行倾斜性权力配置提供了内在的法律基础,使其有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性。现阶段农民增收坚持的“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已经远远不能够满足农民利益诉求。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农民利益保护必须坚持“促生原则”,即通过组织促生、经济促生和主体促生来提高农民在利益博弈中的力量,实现农民的主体作用,使农民以自己的力量来保护自身的正当利益,从而真正实现农民权益的保护。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3. 行政判决既判力本质论
    向忠诚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31 (1): 126-129.  
    摘要1778)      PDF(pc) (387KB)(1126)    收藏
    既判力的本质是在理论上如何说明既判力的效果来自何方以及作为什么现象来对待。借鉴民事诉讼的研究成果,行政判决既判力的本质应当同时包括实体法上的确定力和程序法上的确定力。由行政判决既判力的根据所决定,实体法上的确定力是对被诉行政行为的确定力,并不直接指向行政相对人,只有程序法上的确定力才同时约束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人。为了实现行政诉讼的目的,行政判决的既判力,不仅包括对诉讼程序的确定力,而且包括对行政程序的确定力,不仅在后诉的诉讼程序中表现出来,而且原则上也适用于以后的行政程序。行政主体不仅不得在其他诉讼中提出与确定判决相反的主张,也不能在以后的行政程序中实施与产生既判力的判决相矛盾的行政行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4. 泛动画人才的文化素养
    黄鸣奋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31 (1): 130-136.  
    摘要1427)      PDF(pc) (532KB)(1002)    收藏
    由于新媒体革命的推动,传统动画产业正朝以新媒体动画为龙头的泛动画产业演变,成为各国文化软实力的有机组成部分。处在这样的时代,动画从业者必须具备文字文化素养、计算机文化素养与视觉文化素养。这些文化素养是他们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做出贡献的必要前提。这种贡献的具体方式是将个人爱好转化为大众文化取向、将专业技能转化为大众文化素养、将审美趣味转化为大众文化追求。泛动画人才要提高文化素养,必须明确文化使命,培养文化品格,树立文化理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5. 新媒体环境下青少年亚文化的“新风格化”
    刘怀光, 乔丽华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31 (1): 137-140.  
    摘要1948)      PDF(pc) (454KB)(1644)    收藏
    青少年亚文化通过一系列符号系统表达自身独特的风格化追求,这种风格化在现代社会与新媒体结缘,新媒体环境下青少年亚文化的表达核心在于价值观的后现代性和社会观中对话语权的争夺,具体表现在个性追求和娱乐精神方面的“新风格化”。在文化意义上,这种“新风格化”与主流文化既存在着矛盾与抵抗,也存在着联系,同时,“新风格化”也在引领着新的主流文化发展的方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6. 晚清民初革命古典主义的萌芽
    管雪莲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31 (1): 141-146.  
    摘要1640)      PDF(pc) (530KB)(1134)    收藏
    晚清民初革命派文学是革命古典主义文学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萌芽,它是伴随着中国现代民族国家意识的兴起而出现的。其所蕴含的革命古典主义特点有:一、以建立现代民族国家为宗旨的鲜明的政治倾向性;二、强调民族主义的集体理性;三、崇尚以民族传统文化来陶铸国魂;四、尚武精神和悲壮风格;五、平民气质与通俗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7. 美国研究视阈中的三K党运动——以“中层结构”和“社会空间”理论为视点的论析
    李国庆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31 (1): 147-151.  
    摘要1545)      PDF(pc) (449KB)(1040)    收藏
    从美国研究的“中层结构”理论和“社会空间”理论来看,美国三K党组织作为一种“中层结构”破坏了美国社会文化正常发展所依赖的“社会空间”。三K党运动的演进过程是中层机制的消极构成在“社会空间”中的病态表征,彰显了美国多元文化的深层矛盾,成为美国文化史上一个特有的悖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8. 关于建立一门相对独立政治教育学的思考——兼论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傅安洲, 黄少成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31 (1): 152-156.  
    摘要1456)      PDF(pc) (408KB)(1187)    收藏
    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社会实践活动,既包含政治教育,也包含道德教育。国内学界把对政治教育的相关研究也主要置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之内。随着我国政治的发展,政治教育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凸现,对政治教育开展专题研究,并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之下建立一门相对独立的政治教育学成为理论和实践发展的必然产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9. 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
    石宏伟, 陈萍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31 (1): 157-160.  
    摘要1346)      PDF(pc) (382KB)(1297)    收藏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高校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理念,贯注和落实到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内容、方式和体系,不断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路、新方法和新途径。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0. 大学精神与合并高校和谐校园建设
    侯清麟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31 (1): 161-164.  
    摘要1391)      PDF(pc) (404KB)(1162)    收藏
    大学精神,是大学文化的精髓和核心所在,是铸造“和谐”思想、引领“和谐”建设的坚强后盾。合并高校创建和谐校园,尤其需要加强良好大学精神的冶铸。以人为本与执政为民的精神,平等协作与和而不同的精神,依法治校与人文关怀的精神,学术自由与开拓创新的精神,是和谐校园大学精神的核心内涵。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1. 科学发展观与高校特色化发展的三个关系
    刘在洲, 徐红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31 (1): 165-168.  
    摘要1715)      PDF(pc) (385KB)(1084)    收藏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对于高校教育事业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科学发展观是高校特色化发展的指导理论,高校特色化发展是高校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选择,高校实践科学发展观与高校特色化发展同基共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2. 修辞学与意识形态
    卢永欣, 吴林芳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31 (1): 169-173.  
    摘要1755)      PDF(pc) (472KB)(1280)    收藏
    修辞学是一门通过具体的语言操作以达到说服目的的学问。修辞所凭依的机制,一是语言的内在选择机制,二是或然式证明。语言是意识形态的实现方式,这使修辞学成了意识形态的重要实现策略。意识形态在修辞活动中的运作,是通过具体的语言修辞方法和修辞证明来完成的。修辞学和意识形态都是重要的话语实践活动,充分认识二者的紧密关系,可以为现时代的意识形态研究和传播工作提供重要启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3.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言故障及其处理
    汪国军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31 (1): 174-176.  
    摘要1700)      PDF(pc) (390KB)(16429)    收藏
    在跨文化交际中,在学习、掌握词汇的文化内涵差别、社会文化知识差异的同时,也应该注重学习、掌握词汇空缺和信息的增值与减损现象,更要注重学习、掌握不同的思维方法,遵循一定的交际原则,从而成功地实现有效交际。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4. 我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解读
    肖铁肩, 李真真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31 (2): 1-6.  
    摘要2045)      PDF(pc) (430KB)(1220)    收藏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是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形成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包含着通俗化、民族化、大众化、时代化、实际化、理论化的内涵,有一个由形式到内容、由外化到内化的过程。十月革命前马克思主义相关学说的一些观点被译介到中国,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开始被当作指导中国社会变革的思想武器,为解决“中国向何处去”的时代主题指出了方向,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角度看具有了部分的外化或内化的特征。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并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产生了中国共产党;党初步运用马克思主义制订了粗略的民主革命纲领。应该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起点就是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5. 牟宗三判定朱熹别子为宗标准的疏解与反思
    王秋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31 (2): 7-10.  
    摘要1723)      PDF(pc) (360KB)(1546)    收藏
    在儒家系统内部,牟宗三判定朱熹的思想系统是别子为宗。牟宗三认为朱熹将道德的最高本体体会为“只存有不活动”,在功夫上强调格物致知的顺取,是儒家发展的转向和歧出。这种判定活动深化了朱子学研究,但是这种判定标准割裂了儒家的内圣外王之道的一贯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6. 行政伦理失范的利益根源
    吴兴顺, 刘仁贵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31 (2): 11-15.  
    摘要1927)      PDF(pc) (406KB)(914)    收藏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各种利益相互交织、甚至相互冲突,利益间的冲突引发了公共行政领域的一系列问题,行政伦理失范是其中的一个方面。本文从个体利益角度、公共利益角度及个体利益和公共利益互动的角度对这一问题加以分析,以探寻我国当前行政伦理失范的利益根源。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7. 民初骈文小说的特质
    邓伟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31 (2): 16-20.  
    摘要1548)      PDF(pc) (596KB)(1314)    收藏
    民初骈文小说的出现,是中国文学长河中的一种独特现象。它反映出清末民初小说发展在启蒙追求退潮之后的重大转移。民初骈文小说引领了“鸳鸯蝴蝶派小说”的兴起,体现了现代市民社会的文学需求。在一种基本脱离社会政治与现实情形的“情”之上,民初骈文小说建立了自己的内蕴,也表明了清末民初“言情”的文学语言建构一度从古文转移到了骈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8. 南朝时代中原旧曲的“新声化”现象
    王志清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31 (2): 21-26.  
    摘要1663)      PDF(pc) (516KB)(1228)    收藏
    南朝时代,以相和歌为代表的中原旧曲和南方新声—吴声、西曲在共存中实现着新、旧递嬗,在此种音乐背景下,旧曲显示出“新声化”趋向。音乐的“新声化”包括曲调和体式的新变,曲辞的“新声化”主要反映为曲辞内容的艳情化。中原旧曲“新声化”在乐府史上的意义体现在:延续了中原旧曲的艺术生命力;丰富了乐府诗的创作方式;显示了音乐在乐府艺术中的重要位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9. 中国戈迪默研究论评
    杨玉珍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31 (2): 27-30.  
    摘要1645)      PDF(pc) (494KB)(1170)    收藏
    被认为是当今世界十大作家之一的戈迪默作为1991年诺贝尔文学奖的东方得主曾是中国学界广泛关注的对象,但紧随其“高出镜率”的却是“低研究度”,对其文学的研究未能真正深入展开,个中症结:意识形态化的遮蔽、地域性认同的疏阔、理论标签式阅读的空洞等,正是中国东方文学研究中的通病。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0. 《驯悍记》在中国舞台上的本土化探析——以上海人艺《驯悍记》和陕西人艺《驯悍记》为例
    肖寒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31 (2): 31-34.  
    摘要1580)      PDF(pc) (482KB)(1255)    收藏
    《驯悍记》是莎士比亚早期的一部喜剧作品,自清末传入中国后,多次被排练并上演。在第一届莎士比亚戏剧节上演的两出《驯悍记》中,上海人艺极具现代特色的《驯悍记》和陕西人艺对原著的忠实呈现形成鲜明对比。而就这部戏剧在中国的本土化来说,陕西人艺《驯悍记》因其内化的中国属性,演绎方式更为可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版权所有 © 2021《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技术支持: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公众号 电子书橱 超星期刊 手机浏览 在线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