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年文章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Vol.30
    按期号、起始页码排序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马克思的货币批判理论及其当代意义
    赵文力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30 (1): 1-4.  
    摘要1763)      PDF(pc) (400KB)(1356)    收藏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以及《资本论》中认为,货币在本质上不过是人的产物,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物化形式,体现的无非是在劳动交换中人与人之间的社会联系。而货币拜物教将货币从手段变为了目的,剥夺了一切事物的价值,扭曲了人的感觉与需要,甚至使之成了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马克思对货币异化、货币拜物教的这种批判,对于生活在当今越来越成熟的市场经济下的人们来说无疑具有很强的现实启发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 朱子“新民”诠释的理论意蕴及其内在紧张
    刘依平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30 (1): 5-9.  
    摘要1805)      PDF(pc) (454KB)(1303)    收藏
    朱熹认为古本《大学》首句“在亲民”当作“在新民”,并在“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的三纲领的整体关联中诠释了“新民”的理论意蕴,即以“明明德”为根基、以“止于至善”为意义指向、以政教为手段实现社会整体的归化。若以周文王典范,“新民”则成为道德主体由内而外自我开显的历时性过程中的一个必然阶段;若以孔子为典范,“新民”则成为主体成德过程中一个受时势限制的偶然性事件,只具备纯粹的外王意义。相互否定的“文王之道”和“孔子之道”在朱注中的并存凸显出高度的内在紧张,并消解了成德的确定性和必然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 形而上学、人与自然——海德格尔与康德的“先验想象力”
    屠兴勇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30 (1): 10-14.  
    摘要2248)      PDF(pc) (434KB)(1094)    收藏
    康德在海德格尔解释策略中不过是海德格尔对存在问题追问旅途中的一根拐杖。一切对存在的追问都必须以对人的存在的追问为先导。先验想象力是使对象能够被给予人这样的有限存在者的纯象或发生域,海德格尔以康德的先验想象力为契机绽出存在。在康德根本精神里,由于掺进了先验想象力这种硬性的形式,人在认识上为自然“设立”法度和先天框架;而海德格尔认为,自然是人类生存的根基,因其运行尺度遵循内在的规律,最终不以人的认识活动而受制约。在他试图剥离康德在认识上所凸显出来的人全面统治自然的意愿及追问形而上学进程中,康德“先验想象力”在海德格尔哲学中得以消解与演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 等级夷平的悖论——论卡尔松的肯定美学
    周泽东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30 (1): 15-20.  
    摘要1897)      PDF(pc) (498KB)(1155)    收藏
    卡尔松的肯定美学即是一种主张所有自然物都一样美的观念。其产生有一定的内在逻辑:以瓦尔顿的审美理论为依托,卡尔松通过科学为自然创造新的审美范畴,从而避免了艺术欣赏中的等级与优劣之分。但肯定美学的产生潜藏着更深层的美学动机——即拯救那些为人类视角所遮蔽的自然,对当下人类精英式占有自然环境的批判。自十八世纪以来,建立在如画性基础上的自然审美传统抛弃了自然本身,而仅以人为基准。尽管肯定美学符合内外逻辑,但自身却蕴涵着巨大的悖论:它的实现以自然自律为充要条件,而自然完全摆脱人类视角回归自身只是理想的假设。肯定美学的矛盾源自卡尔松企图超越但仍无法超越的二元对立自然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5. 现象学视野下的审美经验精神结构
    王焱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30 (1): 21-24.  
    摘要1641)      PDF(pc) (413KB)(1202)    收藏
    在现象学视野的观照下,审美经验的一般精神结构包括意向性、想象与理解。意向性是审美经验发生的起点,它廓清了审美对象的所指,揭示了审美对象与审美主体的亲密关系,呈现了经验的内在时间性。想象是审美经验中最活跃的精神结构,是一种在直观中再现一个其本身并不在场的对象的能力。理解是审美经验中具有理性功能的一种精神结构,意味着审美意义的生成。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6. 从经典化到大众化——建国以来实践美学的传播
    王伟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30 (1): 25-29.  
    摘要1549)      PDF(pc) (560KB)(1232)    收藏
    在接受视阈下,透视以李泽厚为代表的实践美学,在建国后数次美学论争中逐步发展为主流学派,以及作为经典文本被最终消解的过程。当中的学术传播历程,不仅是美学版图的变动,更体现出时代精神对学者个人的征召质询、媒介主导学科演进的议程设置,以及理论话语和资本权力的交往互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7. 政治秩序变动与区域社会生活的变迁——对改土归流前后湘西社会生活演变的历史考察
    龙先琼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30 (1): 30-33.  
    摘要1479)      PDF(pc) (459KB)(1265)    收藏
    自宋元至明清,随着土司统治的确立及改土归流的实施,湘西地区的社会政治秩序发生了剧烈变化,并对该区域的社会生活变迁产生了多方面深刻的历史影响。改土归流是湘西地区社会政治秩序的重构,由分散割据的土司统治转化为封建王朝统一的国家统治,社会生活环境、社会生活主体、社会生活内容及质量、社会生活方式等均发生了历史性变迁,区域社会生活的开放性、主体性、结构性、社会性明显改善。改土归流对湘西社会生活变迁的历史影响,折射了区域政治秩序变动与社会生活变迁的互动关系,包含着深刻的历史蕴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8. 科举制与古代封建政治之关系简论
    彭武麟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30 (1): 34-38.  
    摘要1685)      PDF(pc) (482KB)(1376)    收藏
    科举制与古代封建政治之关系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一是科举制是封建政治发展的产物,二是科举制是中央集权政治运行的重要机制,三是科举制是官僚政治的重要纽带,四是科举制是中央君主集权政治的附属品。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9. 清代湘西商业市镇的发展及其原因
    曹端波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30 (1): 39-44.  
    摘要1822)      PDF(pc) (551KB)(1432)    收藏
    清代,经济并不发达的湘西崛起了一批规模不小的商业市镇,成为湘西历史上一道独特而亮丽的风景。原因主要表现为山区开发促进了整个湘西经济的发展,为市镇的崛起奠定了经济基础;大量外来移民为其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具有较高素质的劳动力资源;交通的发展为商品生产和流通提供了条件;教育的进步为其兴盛提供了智力支持。四种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促进了湘西商业市镇的发展与繁荣。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0. 《溪洲铜柱铭文》古奥难字解读
    彭武文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30 (1): 45-49.  
    摘要1991)      PDF(pc) (944KB)(1221)    收藏
    《溪州铜柱铭文》中的古奥难字难倒了无数历史学家,上千年以来,尽管解读者无数,但一直没有一个令人信服的结论。本文从古代书写中的“避讳”规律入手,对其中的古奥难字进行逐一解析。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1. “毛古斯”戏剧表现形态历史衍变的人类学考察
    陆群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30 (1): 50-53.  
    摘要1487)      PDF(pc) (454KB)(1282)    收藏
    “毛古斯”戏剧的表现形态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一个“层累递进”的复合化过程,衍变的痕迹隐约可见。在其表现形态中,一方面不断加进体现新的时代内容的表现元素,另一方面又包含了原有戏剧形态的某些“残留”,造成奇异的古今“混同”状态。这种看似矛盾的表现形态恰恰反映出“毛古斯”作为一种民族原始戏剧发展的内在逻辑性和有序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2. “国家权力”的“地方”运作——以清代湘西苗疆“边墙-墟场”结构为例
    暨爱民, 赵月耀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30 (1): 54-59.  
    摘要1603)      PDF(pc) (571KB)(1353)    收藏
    清代湘西苗疆“边墙”的完成是“国家权力”切实进入该地的一个重要表征。依托“边墙”而设的墟场,在为民苗交往提供一个合法平台的同时,又在“国家”与“地方”的互动过程中起到了有效的折冲作用,形成了清代“国家权力”的“边墙—墟场”结构及其“地方”运作机制。这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国家”与“地方”的对抗性紧张,促进了湘西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和民族融合。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3. 民族历史记忆的价值重构——以湘西苗疆边墙为个案的分析
    彭永庆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30 (1): 60-63.  
    摘要1467)      PDF(pc) (484KB)(1142)    收藏
    民族历史记忆是民族历史发展的必要条件;历史重构不仅是保持民族历史记忆的基本方式,而且也是实现历史记忆价值的主要途径;历史记忆建构通过整合历史文化资源实现价值重构,因此应以发展的视角去认识民族历史记忆的当代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4. 清代边墙与湘西苗疆开发
    伍孝成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30 (1): 64-67.  
    摘要1564)      PDF(pc) (466KB)(1373)    收藏
    清代统治者办理苗疆的主导思想一开始就是力图在苗疆建立正常的行政管理体系,既使边墙的修建也是政治意义大于军事意义,在边墙框架下的湘西苗疆,经济社会得到极大发展,湘西苗疆逐步融入到统一的中华大家庭中,中国文化版图就是在这样一种民族文化融合中逐步形成的。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5. 社会转型:文化转型和文化创新
    董翔薇, 董驹翔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30 (1): 68-72.  
    摘要1739)      PDF(pc) (484KB)(1282)    收藏
    在当代中国社会的转型中,文化的发展出现“离异”,究其根源在于我们长期信奉和运用的“马克思主义”在某些方面背离了马克思主义“原本”、中国文化传统和民族的思维方式、知识分子失去“自我”。新时期我们要在马克思主义基础上正确认识文化转型,走综合创新之路,发展出既有继承又有创新的新文化、新哲学。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6. 发掘与重构:一种文化生态学的阐释——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几点思考
    田茂军, 吴晓玲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30 (1): 73-78.  
    摘要1454)      PDF(pc) (494KB)(1232)    收藏
    湘西民族文化生态在现代化进程中日益受到冲击,湘西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已成为湘西社会与经济发展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应充分认识湘西民族文化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在发掘和重构中建设好湘西自治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在保护自然生态的同时,采取多角度、立体性地保护民族文化生态,将有利于进一步扩大湘西的影响,促进湘西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7. 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安全隐患及对策研究——以湖南凤凰山江苗族文化生态保护为例
    石群勇, 龙晓飞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30 (1): 79-83.  
    摘要1577)      PDF(pc) (487KB)(1354)    收藏
    建设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运行良好能够实现民族文化遗产的原地活态保护及传承。本文指出了在建设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工作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即政府主导力量不足,为保护而保护,造成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失去长效机制;原住民的文化主人身份未能得到充分体现,造成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原动力的缺失;民族文化开发过度,造成对民族生态文化的严重伤害。并以此对正在建设的凤凰山江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工作提出建言,以推进凤凰山江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工作健康、有序、规范、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8. 教育法庭在中国——我国首例教育法庭的钩沉、反思与启示
    张义清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30 (1): 84-90.  
    摘要1401)      PDF(pc) (496KB)(1155)    收藏
    我国首例教育法庭实际上是“特别专审非独立型”教育审判机构模式的一种尝试。作为特殊历史阶段的改革伴生物,这一模式与我国当下的“兼审非独立型”教育司法审查模式相比较,特殊之处就在于其形式上的“独立性”和实质上的“半司法半行政”特点。随着我国现阶段涉诉教育案件日趋复杂化和专门化,教育审判组织和从业人员亦需要走向独立化和专职化。因此,反思我国首例教育法庭的经验和教训,根据各国教育司法实践,中国特色的“普通专审相对独立型”教育法庭当为我国未来教育司法审判模式改革的理性选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9. 论中国古代获取证据的方法
    郑牧民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30 (1): 91-97.  
    摘要1702)      PDF(pc) (633KB)(1514)    收藏
    中国古代获取证据的方法是随着文明历史的不断进化而逐步得到完善的。归纳起来,古代获取证据的方法主要有“情讯法”、“刑讯法”、“勘验鉴定法”、“察访询问法”和“运用易术、鬼神之术”等,这些方法既有其历史合理性,但也存在重大缺陷。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0. 论个人信息的法律保护
    杨佶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30 (1): 98-102.  
    摘要2080)      PDF(pc) (448KB)(9412)    收藏
    在世界主要国家已就个人信息进行专门立法保护的背景下,我国个人信息保护研究的薄弱以及个人信息保护法律的空白既不利于我国公民基本权利的保护,也不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及其与全球经济的互动。加强个人信息保护的研究,明确个人信息法律保护制度的立法模式、内容和保护机制,制定符合我国国情又与国际接轨的高水平个人信息保护法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1. 破除城乡二元结构 着力化解“三农”难题
    许经勇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30 (1): 103-107.  
    摘要1754)      PDF(pc) (454KB)(1148)    收藏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是从农村率先启动并由此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体制改革。但是值得人们深思的是,改革开放30年来城乡差别不仅没有缩小,而且还呈扩大的趋势。究其深层原因,就在于城乡二元结构体制还没有根本上改变,城乡差别的制度与体制基础依然存在。十七届三中全会因此把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上升到化解“三农”难题的首要地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2. 湖南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的因子和聚类实证分析
    吴雄周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30 (1): 108-112.  
    摘要1743)      PDF(pc) (396KB)(1275)    收藏
    选用14项指标,对湖南14个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因子和聚类分析,将影响其可持续发展水平的因素归结为投资和发展因子、生活水平因子、产业结构因子和基础设施因子,以综合加权因子得分为变量将湖南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划分为四个等级,分析了每个等级城市的发展情况。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3. 农民收入水平与地区经济增长关系比较研究
    徐贻军, 周莹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30 (1): 113-118.  
    摘要1719)      PDF(pc) (443KB)(1269)    收藏
    农民收入问题不仅影响农村经济发展,而且制约整个国民经济增长。本文通过对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农民收入水平与地区经济增长关系比较研究表明,所有地区的弹性值均大于1,即农民收入增加一个百分点将会拉动地区生产总值增长超过一个百分点,广东省的弹性值最大,达到3.055,辽宁省最低为1.433,湖南省为1.822,居于中间水平。现阶段农村工作要以农民增收为核心,通过系列措施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促进国民经济的稳健增长。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4. 技术进步的就业总量效应分析
    何颖媛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30 (1): 119-123.  
    摘要1617)      PDF(pc) (415KB)(1107)    收藏
    技术进步虽然在短期内不利于就业的增长,但在长期内能通过多种途径增加就业。利用协整检验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对1952—2004年我国的就业、技术进步、平均工资、国有经济固定资产投资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技术进步在长期内促进了就业,平均工资对就业并没有显著影响,国有经济固定资产投资减少了就业。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5. “后供给”管理:走出农村公共产品“公地悲剧”宿命的关键
    岑乾明, 宋卫琴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30 (1): 124-128.  
    摘要1913)      PDF(pc) (506KB)(1505)    收藏
    农村公共产品不仅存在供给不足和结构失衡的问题,还存在“后供给”管理混乱与缺失的问题。农村公共产品的“后供给”管理的混乱与缺失造成了各种形式的“公地悲剧”,加剧了供需之间的矛盾。为避免“公地悲剧”的历史重复发生,农村公共产品不仅要注重供给体制的改革与创新,同时也应该注重“后供给”的管理。乡镇基层政府应该大胆进行改革创新,依托村民、非营利民间团体组织、经济合作组织等各方主体,形成共同管理农村公共产品与服务的“多中心治理”模式,走出“公地悲剧”的宿命怪圈。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6. 基于利益博弈的共享价值观企业文化构建
    钟高峥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30 (1): 129-132.  
    摘要1533)      PDF(pc) (383KB)(1347)    收藏
    当前员工和企业利益博弈的支付结构决定了个人理性必然导致消极合作的“囚徒困境”。共享价值观的企业文化能够实现员工和企业积极合作的利益均衡,从而走出利益博弈的“囚徒困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7. 民族传统艺术旅游发展影响因素和发展阶段研究
    彭延炼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30 (1): 133-137.  
    摘要1847)      PDF(pc) (470KB)(1118)    收藏
    从民族传统艺术保护与旅游业的关系出发,提出民族传统艺术的发展、区域旅游业的发展、民族传统艺术与旅游业的联系紧密性等是民族传统艺术旅游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其中旅游业的发展是发展的基础,民族传统艺术的创新是发展的动力,而关系紧密性则是前面两个因素发挥作用的保障,并按照其影响因素,认为民族传统艺术旅游发展的生命周期分为萌芽、发展、成熟、衰退四个阶段。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8. 住房公积金贷款存在的风险及其防范
    周平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30 (1): 138-141.  
    摘要2307)      PDF(pc) (398KB)(1272)    收藏
    住房公积金贷款是职工使用住房公积金的重要方式,但住房公积金贷款制度在运作过程中存在着潜在风险。应当从建立风险管理系统、完善个人住房贷款监管制度、严格个人住房贷款的抵押管理、构建贷款风险的政策化解机制等方面加强防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9. 从“独白”到“交往”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范式转换
    肖应连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30 (1): 142-145.  
    摘要1572)      PDF(pc) (427KB)(1330)    收藏
    面对当前新的形势和新的使命,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面临范式危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范式从“独白”走向“交往”的转换迫在眉睫。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范式转换的理路应当是从“主体性”走向“主体间性”、从“成材”走向“成人”、从“教材”走向“文本”、从“理论世界”走向“生活世界”。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0. 红二、六军团长征期间民族工作述略
    廖建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30 (1): 146-149.  
    摘要1518)      PDF(pc) (461KB)(1168)    收藏
    红二、六军团(1936年7月改称红二方面军)长征经过西南、西北广大少数民族聚居区,所到之处,广泛开展民族工作,宣传民族团结平等,反对民族压迫和歧视,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加强对少数民族上层人士的统战工作,帮助少数民族建立革命政权和武装,执行严格的群众纪律,切实维护少数民族的利益,得到了各族人民的理解、欢迎和支持,确保了红军长征胜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1. 中日家族衰败的历史面影——论巴金《家》和岛崎藤村《家》
    张磊, 李永东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30 (1): 150-153.  
    摘要2822)      PDF(pc) (489KB)(1382)    收藏
    巴金和岛崎藤村的同名小说《家》是中日家族叙事的经典作品,描画了中日传统家族颓败的历史面影。由于中日作家时代背景、个人经历、艺术手法的差异,造成了两部小说的家族文化蕴含既有相通之处,又有明显的不同。两部小说都以婚姻状况和家族关系作为叙述的重点。巴金《家》中的婚姻故事构成了家族衰败的纵向线索和个性解放的表征,岛崎藤村《家》中的婚姻悲剧则成了必须默默承受的苦果和促使家族溃散的遗传性病症;巴金的《家》重点描绘了家族兄弟之间、长幼之间的争斗,岛崎藤村的《家》重点描写了家族兄弟在“负欠”观念下的互相帮助,但无论是争斗还是帮助,都把家族推向了颓败的路途。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2. 碰撞、交织、融合——中国现代主义诗人与奥登的历史渊源
    黄瑛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30 (1): 154-156.  
    摘要1881)      PDF(pc) (438KB)(1089)    收藏
    中国现代诗歌受W·H·奥登的影响颇深,对这种影响作出如实的整理和辩证的分析,廓清他们之间的关系无疑是必要的。中国现代主义诗人与奥登的联系有着一种内在的必然性,他们在思想上与奥登产生碰撞的火花。而共同的生命体验和自觉追求诗歌的丰富性和深刻性架起了他们沟通的桥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3. 论广告翻译中的主体间性
    刘汝荣, 杨为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30 (1): 157-161.  
    摘要2043)      PDF(pc) (474KB)(1291)    收藏
    随着西方哲学关于主体性研究的发展,翻译领域的主体间性研究日益成为一个热点问题。广告翻译过程中,从译前准备阶段到原文本理解、研读阶段,再到原文本阐释、译文形成阶段,译者与翻译发起者、原文作者以及译文读者等各主体之间需要以“理性交往”为原则,进行平等的对话与交流,译者主体更要自觉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最后各主体达成共识,实现合作、协调的关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4. 《霍华德别业》中的意象与象征
    龙艳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30 (1): 162-165.  
    摘要3531)      PDF(pc) (503KB)(1375)    收藏
    英国著名小说家E·M·福斯特的小说《霍华德别业》(Howards End)被文学评论界认为是一部反映爱德华时代英国现状的作品。本文通过对小说中的房屋、雨伞、宝剑、汽车和枯草热等意象编排和具有象征意味的情境描写的解读,来解析隐藏在这些意象之后的被作者赋予更深刻的社会的、人文的象征意义。福斯特借此意象微妙地向我们揭示了现代文明的两难境地:物质生产与精神文明的矛盾、冷酷的工商规则与温情脉脉的人文主义的冲突以及人与自然的日益疏离和工业化、机器文明与城市化进程对宁静的传统乡村生活秩序的压迫性冲击的忧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5. 论班级管理中学生自控能力的培养
    傅学红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30 (1): 166-169.  
    摘要1693)      PDF(pc) (424KB)(1346)    收藏
    培养学生自控能力,加强学生的自我管理,是班级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简述了班级管理的理论依据、教育培养的现实意义、学生自控能力的动因分析,探讨了学生自控能力培养的四步心理训练强化措施,即强化理念,坚定决心;坚持不懈,坚定目标;自我激励,坚定信心;耐受挫折,坚定恒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6. 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思考
    覃红燕, 宗智慧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30 (1): 170-172.  
    摘要1374)      PDF(pc) (378KB)(1344)    收藏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学生认知社会、服务社会的基础,已成为大学生接受教育的必要途径。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存在实效性差,与专业结合不紧密,激励和考核机制不健全,缺乏长远规划。针对这些问题,应加强宣传以提高对社会实践重要性的认识,加强指导以满足社会实践活动多样性和现实性的需求,加强管理以完善社会实践活动的科学管理制度和评价体系,加强规划以提高社会实践的目的性和计划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7. 从“一枝独秀”到“百家争鸣”——中国教科书制度的历史回顾
    贺璞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30 (1): 173-176.  
    摘要1865)      PDF(pc) (398KB)(1268)    收藏
    作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环,包含编、审、用等环节的中小学教科书制度也正在面临新的变革。“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回顾从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全国中小学统一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出版的教材,再到90年代选用经过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通过的六套规划教材、百余种单科教材共3 000余册,再到2001年新课程实施,无不体现着我国教科书制度逐步走向科学和成熟。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8. 孔子与“文革”
    启良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30 (2): 1-6.  
    摘要1820)      PDF(pc) (500KB)(1057)    收藏
    “文革”的反传统众所周知,何以如此学界却众说纷芸。从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中选取大同理想、内圣外王、圣人崇拜、《大学》之道、《春秋》立法与“文革”的革命旨向、思想话语、个人崇拜、新人模式、以史代法作相应的比较分析,可显明地看出传统儒家与十年“文革”之间存在的内在关联:表面上是反传统,实质上是儒家思想在现代最大规模的外王实践。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9. 关于道德的起源和目的四种理论
    王海明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30 (2): 7-13.  
    摘要3763)      PDF(pc) (524KB)(2030)    收藏
    道德与法一样,就其自身来说,不过是对人的某些欲望和自由的压抑、侵犯,因而是一种害或恶;就其结果和目的来说,却能够防止更大的害或恶(如社会的崩溃)和求得更大的利或善(如社会的存在发展),因而是净余额为善的恶,是必要的恶。美德与道德一样,是净余额为善的恶,是必要的恶。所以,道德的起源与目的不可能是自律的,不可能是为了道德自身、为了完善每个人的品德;而只能是他律的,只能是为了道德和美德之外的他物:人类与非人类存在物的利益和幸福。但是,只有道德的特殊的和直接的起源、目的以及标准,才可能是为了增进动植物等非人类存在物的利益;而道德终极的起源、目的和标准,则只能是为了增进人类的利益。这样,一方面,当人类与动植物等非人类存在物的利益一致时,便应该遵循道德的特殊的、直接的目的和标准,便应该既增进人类利益又增进动植物的利益,甚至应该为了增进动植物的利益而增进动植物的利益;另一方面,当动植物等非人类存在物的利益与人类的利益发生冲突不可两全时,道德的特殊的直接的目的和标准便不起作用了;这时,便应该诉诸道德终极目的和标准“增进人类的利益”,从而应该牺牲动植物等非人类存在物的利益而保全人类的利益。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0. 几个幸福难题之我见
    孙英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30 (2): 14-20.  
    摘要1623)      PDF(pc) (494KB)(1156)    收藏
    从分析幸福概念、幸福价值和幸福本性中可知:幸福,就其形式、样态来说,它是主观的,是主观的心理体验;就其内容、内在本性来说,它是重大需求的满足,是存在发展的完满,因而是客观的,具有不依人的意志而转移的客观本性。所以,幸福既具有主观性又具有客观性,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物,是主观幸福与客观幸福、虚幻幸福与真实幸福的统一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版权所有 © 2021《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技术支持: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公众号 电子书橱 超星期刊 手机浏览 在线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