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年文章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Vol.27
    按期号、起始页码排序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作为自由意志定在的财产权——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读书札记
    高兆明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27 (1): 1-6.  
    摘要2036)      PDF(pc) (1026KB)(1394)    收藏
    财产权是自由意志的定在。一个人通过对物的占有而成为现实的存在。离开了财产权,个人自由、人格独立就是一个空洞的东西。平等的自由权利并不意味着平均占有财富,劳动是个人占有财富的基本方式。私人所有权的出现既是社会的一大进步,更是构成共同所有权的现实基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 分配正义的两种不同诠释——罗尔斯和诺齐克之辩解
    崔延强, 屠兴勇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27 (1): 7-11.  
    摘要2426)      PDF(pc) (209KB)(1127)    收藏
    针对正义如何来分配,尽管罗尔斯和诺齐克都赞同正义首要性,但罗尔斯更为强调平等。他通过设定“原初状态”,在此基础上借助正义的两个原则来解除“无知之幕”,使得最少受惠者得到补偿,从而实现平等;诺齐克认为正义的首要问题不在平等,而在于权利的神圣不可侵犯。他借助“持有正义原则”通过“最弱意义的国家”来反驳罗尔斯的分配正义理论。尽管二者对如何分配正义分歧很大,但他们都是围绕经济领域中自由与平等孰更优先的问题展开。罗尔斯和诺齐克的正义观的矛盾反映了西方社会自由与平等观念的矛盾,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与谐社会的构建有着重要的借鉴与启示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 卢卡契:从认识论到本体论的总体性概念
    杨道圣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27 (1): 12-18.  
    摘要1738)      PDF(pc) (1653KB)(1103)    收藏
    总体性概念贯穿在卢卡契思想发展的整个过程之中,在早期的《小说理论》中,总体性被理解为生活与本质的统一,一个特定的社会历史阶段即古希腊的文化形式,近代只是在艺术中得到了表达;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总体性指的是只能由无产阶级认识到的资本主义的社会的本质,是无产阶级的意识与其存在的辩证统一,这一总体性只能在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中得到表达;直到《审美特性》,总体性才被理解为客观存在的社会的历史必然性,因而总体性终于成为马克思主义的本体论的概念。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 中国思想传统中的自由语词、概念与观念
    吴根友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27 (1): 19-26.  
    摘要1571)      PDF(pc) (2081KB)(1980)    收藏
    自由在中国古代思想传统中一直被视为一个否定、消极的概念而始终得不到肯定。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自由与礼教文明牢牢的捆绑在一起,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接触到西方政治文明时,自由才逐渐被当作一种肯定性的精神价值为国人所关注。自由在中国传统思想里经历了被否定——被认可——被呼唤——被误解的艰难过程,这个过程是与国人思维与我国社会历史发展同步的,即使到现在,我们对自由的理解仍需要不断拓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5. “九·一八”后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取向——以“新年的梦想”为中心的考察
    郑大华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27 (1): 27-34.  
    摘要1621)      PDF(pc) (2236KB)(973)    收藏
    1932年11月1日,《东方杂志》“新年的梦想”的征文反映出了20世纪30年代初(九·一八后)大多数知识分子的思想取向。他们认为:首先,国民党政府应变对日妥协为积极抵抗;其次,国民党应废除其一党专制,实行宪政,给人民以人身自由和其他种种自由权力,以便动员和团结全国抗日力量;第三,应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建立一个没有阶级和压迫、人人平等的社会主义社会。后来随着民族危机的进一步加深,知识界反对对日妥协,要求民主宪政的呼声更加高涨。“七七事变”后,他们中的不少人积极投身到抗日斗争的滚滚洪流,践行着知识分子个体和整个民族“新年的梦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6.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苏大论战的原因分析
    何一成, 黄爱英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27 (1): 35-39.  
    摘要1874)      PDF(pc) (655KB)(3439)    收藏
    意识形态的分歧是中苏论战的深层根源,国家利益的冲突是引发论战最重要的内在原因。另外,中苏之间民族传统的差异及其影响下的个人因素无疑也起到了重大作用,再加上其它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最终引发了激烈的中苏大论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7. 抗战前后:民族意识的强化与返本开新的困顿——中华民族精神的现代转型研究之四
    黄岭峻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27 (1): 40-45.  
    摘要1734)      PDF(pc) (1279KB)(1025)    收藏
    抗战前后,随着民族危机的日益加深,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得到加强。从民族自保的角度,思想界相当一些人士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态度发生了变化,认为一个民族要延续,作为其象征的文化传统应该得以保存,并由此得出了返本开新的结论。然而,他们同样面临着自清末以来中华民族精神转型的一个悖论:即如果改变中国传统中的实用理性因素,那么新的民族精神必定是一个非传统甚至反传统的东西;如果不改变其中的实用理性因素,那么所谓民族精神的转型便是换汤不换药。正因为此,直至抗战结束,中华民族精神的现代转型并未成功。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8. 里耶秦简九九表初探
    王焕林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27 (1): 46-51.  
    摘要1435)      PDF(pc) (2178KB)(1617)    收藏
    里耶秦简九九表的文字、内容、句数均有其独特之处,它可以修正王国维《流沙坠简》考释中的某些结论:其一,先秦“小九九”并非只有36句一种。其二,九九表中“而”“如”通用。王国维“改‘而’作‘如’,始于宋代”之说不确。其三,敦煌汉简九九表末尾总合实为1113,而非1110。就数学史意义而言,秦简九九表体现了三个重要的数理内涵:乘法定义、乘法交换律、筹算基础。就文化史意义而言,秦简九九表与《周易》存在一定的比附关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9. 中华传统美德对于当代公民道德建设的意义
    张博颖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27 (1): 52-57.  
    摘要2207)      PDF(pc) (227KB)(1460)    收藏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存在过的、在今天仍有着生命力的优秀道德理论、规范、行为等等的总和。在中国传统社会里,它对于中华民族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健康的文化心理、良好的民族习惯等方面起了积极作用。在当代,它既是中国公民道德建设的文化资源,也是公民道德建设的文化基础和条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0. 广告的社会伦理责任
    周中之, 吴欢喜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27 (1): 58-61.  
    摘要1611)      PDF(pc) (512KB)(1192)    收藏
    广告是一种经济现象,同时又具有伦理意义。广告在实现其经济目的的同时,也承担着重要的社会伦理责任。强调广告的社会伦理责任是和谐社会思想道德建设的需要,是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的需要。当代中国的广告事业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特别是在履行社会伦理责任方面的问题值得研究和反思。要加强当代中国广告社会伦理责任建设,必须 “贯彻制度建设、行政手段和道德自律”三位一体的原则。首先,要完善广告的法规制度建设,为广告的社会伦理责任奠定基础。其次,要加强广告的行政监督管理,为广告的社会伦理责任的履行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再次,要提高广告主、广告代理商和媒体的道德自律水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1. 雪球:汉族形成时期的族群结构、互动与认同
    徐杰舜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27 (1): 62-67.  
    摘要1614)      PDF(pc) (595KB)(1495)    收藏
    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汉族犹如一硕大无比的雪球,在雪球的滚动中形成、发展和壮大。在汉民族形成时期,其族群结构复杂而多变,在历时两千余年的沧桑中呈现出互动融合之势,这其中主要包括夏、商、周三族融合的浪潮及其向夷、蛮、狄的波及和扩展。其间的族群认同,即族群身份的确认(其标志是汉族族称的确定)也经历了一个从分散到集中的转型过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2. 论我国少数民族原始宗教的法制管理
    陆群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27 (1): 68-72.  
    摘要1426)      PDF(pc) (490KB)(1000)    收藏
    我国传统宗教事务管理一贯采取诱导多元宗教信仰制衡的作法,让不同宗教在相互制衡中消解其负面效应,这是我国传统宗教事务管理的宝贵经验。同时,儒家思想的“严华夷之分”又导致对原始宗教的冷漠歧视,将其排除在宗教信仰规范管理之外,致使对原始宗教的法制管理长期脱控,这是今天我国宗教事务管理应吸取的教训。原始宗教有其自身的特点,它不应当隐蔽在一神教初始阶段的阴影之下,应加大对原始宗教的调查和研究,从宪法、民法、刑法及社会治安管理诸层面强化对原始宗教的法制管理,使之成为我国宗教事务管理部门正常的工作任务之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3. 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创世神话的哲学审视
    田清旺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27 (1): 73-76.  
    摘要1516)      PDF(pc) (1578KB)(1099)    收藏
    西南少数民族流传着无数创世神话,这些神话反映了西南少数民族先民对天地、万物、人类来源的认识。用哲学眼光审视,这些认识包含着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体现着西南少数民族先民的世界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4. 中国传统叙事中时间意识的演变
    高小康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27 (1): 77-82.  
    摘要1555)      PDF(pc) (1803KB)(1143)    收藏
    在中国传统叙事中,人物、情节、时间是三位一体的。早期的历史叙事呈现的是历史规律在时间过程中的客观流变,这与中国古典社会的意识形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唐以后的通俗叙事中,人物、情节在时间的展开中渗透了浓厚的道德与文化意识,其中不自觉的流露了人们在那个时代的一种怀疑意识;明清以后的长篇叙事却凸现了生命意识与自我意识的觉醒,这恰反映了人意识与时代的藕合。整个中国传统叙事中隐含的时间意识,反映出的是基于中国传统文化内部的一种世界观与意识形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5. 永远的幽灵:20世纪西方文学中的狼意象
    殷国明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27 (1): 83-94.  
    摘要1807)      PDF(pc) (575KB)(2560)    收藏
    叛逆精神是20世纪西方文学的主题之一,这种叛逆精神植根于动荡不安的历史环境与被重新审视的人类文化。战争与科技在满足了人类膨胀的欲望的同时,又揭露了人类本性中的人性与兽性的对立。这种对立在西方文学中以一种独有的“狼意象”表现出来,人类一度“仇狼”并以战胜狼来表现人的力量与智慧,在20世纪人类面临生存危机的时候,这种思想转而让位于对“狼”的重新认识与对人类自身的反思。西方这种文学中的“狼意象”反映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新界定,也表现了人类思维方式的转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6. 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湘西书写
    张邦卫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27 (1): 95-99.  
    摘要1487)      PDF(pc) (212KB)(1492)    收藏
    在20世纪的中国文学中,湘西是一个被众多作家一再书写到的地域性乡土。湘西书写,是指以湘西为表现背景,展示20世纪中国人在湘西乡土中的生活习俗、情感方式、价值判断和生存形态,以及书写者本身在这种书写过程中所体现出对湘西的认识、期待、回忆和想象。湘西书写可分为“诗意化”与“审美化”的湘西书写、“写实”与“批判”的湘西书写、“左翼”与“革命”的湘西书写、“传奇”的湘西书写四种形态。这是由不同类型的知识分子从诸如反现代与反都市、追求现代化、追求左翼与革命、追求形而上的终极与民间狂欢的立场和角度将自己对湘西的记忆、想象、感受和期盼文学化的结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7. 钱穆的文言世界及其现代视域
    韩军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27 (1): 100-104.  
    摘要1489)      PDF(pc) (1435KB)(1321)    收藏
    从现代语言学理论出发,钱穆始终坚持的书写方式——文言,就不能仅仅被视为某种因循、保守的表意工具。其中,由对中国文字特性的深刻体认和书写传统的自觉继承,文言就成为钱穆看待传统文化的本根性、人间性、贯通性的特定方式,成为突破现代性中古/今、新/旧二元对立,使传统进入现代生活的积极经验。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8. 新实践美学的告别——答章辉博士
    张玉能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27 (1): 105-109.  
    摘要1261)      PDF(pc) (1448KB)(1008)    收藏
    新实践美学既要告别传统实践美学,又要告别后实践美学,走自己的路。新实践美学根据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原著对于实践概念本身进行了开掘,但是,其核心仍然是物质生产。物质生产制约着精神生产和话语实践,审美活动就是在它们之中超越出来的。新实践美学要建设的是审美的家园,而不是历史的或审美的乌托邦,因为它立足于现实的实践,而不是主体间性的精神活动。新实践美学揭示了,人之所以需要美,是实践使人的需要由实用需要上升为审美需要,美是实践之中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必然产物。新实践美学在运思上是回到现实的生活本身,在方法论上是以历史唯物主义的元方法为基础,充分运用各种学科方法和各种具体方法,建设以马克思主义实践唯物主义为指导,以中国传统美学为本根,综合西方美学精华的,中国特色的当代美学。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9. 简论客体性美学
    杨春时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27 (1): 110-114.  
    摘要1545)      PDF(pc) (866KB)(1052)    收藏
    客体性美学的哲学基础是古代西方的客体性哲学,它的的重要特征是把美当作某种实在,当作客体的属性,而把主体排除在外,在方法论上,客体性美学仅研究美的本质,而不关注审美。美学史上,古西方艺术是一种典型的客体性美学,它将艺术与美分离开来,在东方,早期辩证唯物主义也流露了客体性美学的倾向,它把美的自然性与客观性割裂开来。因为客体性美学只关注客观对象的性质,却把主体忽略了,这种美形态必然要被高举主体性的近代美学所取代。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0. 文学形象谱系与审美道德价值判断
    李咏吟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27 (1): 115-120.  
    摘要1205)      PDF(pc) (1090KB)(1037)    收藏
    形象的创造,就是对真实生活的“意向性追踪”。“罪恶形象的创造”,在艺术创作中,既给人带来新鲜刺激感,又给人带来道德警示;艺术的审美道德目的,最能通过英雄形象获得自由体表现,不少英雄形象就是审美道德正义的象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1. 我国水污染防治法基本原则的界定和建构
    蔡守秋, 杨朝霞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27 (1): 121-126.  
    摘要1913)      PDF(pc) (1802KB)(1059)    收藏
    我们认为应该从“外在的形式标准”、“内在的价值追求”、“应遵守的科学性原理”以及“结构和功能上的整体性和层次性”四个维度科学界定和建构水污染防治法基本原则所必需遵循的准则。 “生活饮用水优先和重点保护原则”;“预防为主,科学防治原则”;“权责均衡原则”;“政府主导和公众参与相结合的原则”应该构成我国水污染防治法的基本原则体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2. 论壮族的民族精神——以民族法文化为视角的考察
    曾代伟, 郝廷婷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27 (1): 127-130.  
    摘要1760)      PDF(pc) (1196KB)(1851)    收藏
    从民族法文化的角度审视壮族的民族精神,壮族的法律精神作为其民族精神的次生系统,可以概括为:集中体现于壮族《麽经·布洛陀》中的和谐精神,反映在壮族伦理道德《传扬歌》中的正义精神,壮族民间故事中蕴含的善良精神。三种精神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共同构成壮族社会的法律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3. 加快城镇化的关键在于繁荣农村经济
    许经勇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27 (1): 131-135.  
    摘要1321)      PDF(pc) (507KB)(908)    收藏
    我国城镇化正处在高速发展时期。实践经验表明,用人口的城乡地域分布来评价城市化水平是不科学的、不准确的。居民的生存条件、生活方式、生活质量等指标,才是评价城市化的最本质的指标。我国城市化的重心应当放在强化农村建设上,也就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所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基础性条件。与此相联系,在我国城镇化过程中,发展小城镇的战略地位是不可动摇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4. 和谐社会的公平效率关系
    李松龄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27 (1): 136-141.  
    摘要1576)      PDF(pc) (380KB)(795)    收藏
    生产力和谐与生产关系和谐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只有生产力的和谐,才有可能提高效率;只有生产关系的和谐,才有可能实现公平。是因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生产力和谐与生产关系和谐的对立统一,才有公平和效率的对立统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够做到公平与效率兼顾。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5. 基于共生营销理念的中小企业营销平台建设
    于正东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27 (1): 142-145.  
    摘要1496)      PDF(pc) (333KB)(996)    收藏
    市场营销能力弱已经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障碍。为了提高中小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必须以共生营销理念为指导,积极促进中小企业建设营销平台,通过营销平台来实现共同市场研究、共同开展品牌宣传和市场推广、共同开发营销渠道。营销平台的建设可以通过以专业市场为基础或以龙头企业为核心或以行业协会为纽带来实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6. 湘鄂渝黔边区中小企业发展现状及成长定位研究
    鲁明勇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27 (1): 146-150.  
    摘要1492)      PDF(pc) (658KB)(1261)    收藏
    湘鄂渝黔边区中小企业区域分布不均,农业和农业相关联行业的企业集中度高,高新技术企业偏少,企业规模小质量差。基于这样的现状,边区中小企业要在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泛珠三角区域大联合和中国产业发展梯度转移等动态环境变化的大背景下,利用资源禀赋优势和空间区位优势,确立以农业产业化相关联的生物资源型企业、与生态环境相适应的矿产资源型企业、以产业带动为目标的旅游资源型企业等三种发展定位,以求快速成长壮大,促进边区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7. 文化定义辨析
    陆扬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27 (1): 151-154.  
    摘要3535)      PDF(pc) (766KB)(3241)    收藏
    文化的定义从教育、艺术到日常社会生活的重心转移,揭示文化是意义和意识的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是社会意义和意识的生产、消费和流通的过程,它不光是静态的,也是动态的,不光是社会生活的产物,也是社会生活何去何从的一个决定性因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8. 大众文化反抗意识的表现与被遮蔽
    禹建湘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27 (1): 155-160.  
    摘要1487)      PDF(pc) (1302KB)(1093)    收藏
    大众文化并不像一些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所认为的那样,是极权主义同化、控制大众的一种工具,大众通过“权力──快感──文化”的原则和“反演”的狂欢方式,对资本主义进行着一种反抗。然而在中国,中等收入阶层和平民阶层分别是“白领趣味”和“怀旧趣味”两大文化形态的消费主体,他们借助这两种大众文化形态来想像生活蓝图时,反抗意识都不约而同地被遮蔽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9. 从女性主义回到性别研究
    王进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27 (1): 161-165.  
    摘要1613)      PDF(pc) (980KB)(1348)    收藏
    女性主义是当代文化研究中的喧嚣之地。在本土女性意识与西方女性主义先锋意识的交杂中,西方解构主义理论的滥用,造成了当代女性主义学者对待性别差异与性别写作多元化的激进和浮躁,也使得其无法避免性别主义批判与学术研究价值之间的矛盾。要解决女性主义批评中的利益与价值、批判与学术之间的矛盾,就必须从根本上摆脱性别对立的意识,实现性别研究的中国文化语境转向。在研究公共性别经验的基础上,将当代女性主义带回到性别研究的学术殿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0. 加强高校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思考
    游俊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27 (1): 166-169.  
    摘要1080)      PDF(pc) (397KB)(803)    收藏
    加强高校党的先进性建设具有时代的紧迫性和现实的必要性,结合党的时代使命和党性的具体要求来开展对党员的先进性教育,是加强高校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当务之急。高校党的先进性建设必须与加快学校发展,办人民满意的大学这个历史任务紧密联系起来,这样才能真正保持和增强党的先进性,从而更好地践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1. 教育的现代化与本位观
    张义清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27 (1): 170-172.  
    摘要1416)      PDF(pc) (621KB)(942)    收藏
    教育的国家本位观彰显工具论价值取向,教育的个人本位观则彰显目的论价值取向。教育现代化的终极目标就是促进人的现代性的发展。教育的社会本位观所内蕴的教育国家本位观和个人本位观在现代教育法的价值体系中具有内在的统一性。教育法治化内蕴了教育现代化应然的价值指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2. 以人为本与我国研究生教育制度的改革
    邓刚, 陈放, 张斌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27 (1): 173-176.  
    摘要1476)      PDF(pc) (453KB)(882)    收藏
    以人为本是当代发展观的核心,实施以人为本的研究生教育是人与社会共同发展的必然要求。用以人为本的视野反观我国研究生教育,在研究生的发展需要与教育条件之间还存在尖锐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基本途径是以研究生的学习发展需求为出发点,积极推进研究生招生制度、课程制度、管理制度、评价制度等的改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3. 关于我们的价值哲学研究
    李德顺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27 (2): 1-5.  
    摘要1188)      PDF(pc) (989KB)(1182)    收藏
    从学科层面看,价值论是继存在论、意识论之后形成的一大哲学基础理论分支。在学说层面上,导致“价值论空白”的原因主要有二个:一是非学术的社会因素,二是传统哲学体系及其思维方式对于价值问题的可容纳性问题。建立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论,必须把人类生活实践及其历史发展作为价值论研究的最终“文本”,深入到实践结构的内部去揭示价值现象的基础和地位,要用具体的历史的主体分析方法来把握并揭示价值现象的本质,坚持马克思的“实践的唯物主义即共产主义”价值导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4. 哲学对实践的双重功能探微——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崔永和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27 (2): 6-10.  
    摘要1212)      PDF(pc) (685KB)(932)    收藏
    哲学的使命不仅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的在于改变世界;实践是人们理论地改变世界的现实基础和中介环节。而现实人的实践活动永远是一个指向未来的开放的、不断完善的动态过程。因此,哲学对于实践便具有双重功能:服务与批判。然而,在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中,我们曾经长期偏重于突出哲学对实践的服务功能而弱化其批判功能。在当今人类的生存境遇备受“全球问题”严重困扰的情势下,亟需认真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强化哲学对于实践的超越性、创新性和预见性,推进理论与实践的同步发展与互补机制,以期为人类社会寻求可持续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5. 超越功利主义与自由至上主义——阿马蒂亚·森的目的权利观
    汤剑波, 陈巍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27 (2): 11-16.  
    摘要2294)      PDF(pc) (1001KB)(1234)    收藏
    权利是一个重要的观念。功利主义的“工具权利观”把权利视为实现效用的手段,而自由至上主义坚持独立于后果的“约束权利观”。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马蒂亚·森试图建立一种具有较大包容性的目的权利观,它结合了权利内在价值的考虑与结果推理的运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6. 社会公正理论辩难
    王海明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27 (2): 17-32.  
    摘要1681)      PDF(pc) (2164KB)(1104)    收藏
    只有贡献论才是社会公正理论之真理,而其他社会公正理论皆为谬误。但这些错误的社会公正理论,没有一种是完全错误的。因为不论哪一种,不论如何错误,却毕竟都确立了某种正确的社会公正原则。只不过,这些正确原则或者无不属于贡献原则,或者无不可以从贡献原则推导出来。首先,平等主义所主张的正确的社会公正原则最多,如基本权利完全平等与非基本权利比例平等以及机会平等和结果平等(政治平等和经济平等)诸原则。这些原则在平等主义论者那里虽然并非皆由贡献原则推导出来,却都能够从贡献原则推导出来,因而都可以属于贡献原则范畴。其次,需要论所主张的正确社会公正原则最少,只有一条,亦即按基本需要分配人权原则:这一条原则实际上乃是按照每个人同样缔结社会的贡献分配人权,因而属于贡献原则范畴。最后,自由公正论所主张的正确的社会公正原则是两个平等原则——基本权利完全平等与非基本权利比例平等——因而也可以属于贡献原则范畴。所以,贡献论囊括了全部正确的社会公正原则,因而堪称社会公正理论之全面真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7. 农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探析
    陈菊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27 (2): 33-37.  
    摘要1354)      PDF(pc) (452KB)(995)    收藏
    探讨了目前我国农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及其成因,分析了农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相对薄弱可能导致的严重后果。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农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途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8. 唐宋美学概观
    薛富兴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27 (2): 38-45.  
    摘要1540)      PDF(pc) (1730KB)(1230)    收藏
    唐宋是中国古典审美高峰期。唐之盛主要表现为各门类古典艺术均衡发展,量与质同时繁荣,唐代审美总体上体现为宏阔张扬,青春壮丽。宋代审美之盛既表现为对唐代审美成果之全面继承,更表现为古典艺术审美形式、趣味、手法之精致化,词即其典型代表,总体审美风格体现为内敛柔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9. 论京剧的审美特质——从休闲性与娱乐性说开去
    刘席珍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27 (2): 46-50.  
    摘要1249)      PDF(pc) (765KB)(1350)    收藏
    京剧是我们的国戏,它最本质地传递着中华文化的血脉精神。从文化渊源看,中国戏曲产生于初民劳动之余的祭祀活动,它表达出我们祖先求神庇佑的美好祝愿,宣泄出我们祖先在艰难求生中的种种情绪,载歌载舞,娱神娱人。其后汉代的角抵戏,唐代的参军戏,以至元杂剧、明清传奇,几乎都是沿着休闲与娱乐这一美学追求,在不断向前发展的。京剧,则集我国所有传统戏剧的精华于一身,那出神入化的唱、念、做、打,使它成为一种雅俗共赏的舞台表演艺术样式。京剧以其综合性、虚拟性和程式化的美学内蕴,使观众在欣赏时如醉如痴,获得无穷的审美愉悦。但随着现代生活步伐的加快,京剧需要进行改革,只有这样才能永葆其艺术青春常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0. 论民国时期日本对华侵渔活动及其特点与影响
    刘利民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27 (2): 51-57.  
    摘要1522)      PDF(pc) (738KB)(1596)    收藏
    按照国际法或国际惯例,沿岸国对于本国领海内的渔业资源享有独占权。自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中国渔业权的保护问题变得日益突出,中国的专属渔权受到了严重侵犯,民国时期日本对华侵渔活动尤其猖獗。民国时期,日本政府及私人组织对中国沿海渔业资源状况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开始了蓄谋已久的对华侵渔活动,从中国东北沿海到闽粤沿海,没有一处地方见不到日本侵渔渔轮的身影。相对于其他列强对华侵渔来说,日本侵渔具有自身的特点。日本侵渔持续了半个多世纪,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它迟缓了中国渔业发展步伐,破坏了中国领海主权完整。同时,它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领海制度的建设。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版权所有 © 2021《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技术支持: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公众号 电子书橱 超星期刊 手机浏览 在线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