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年文章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Vol.25
    按期号、起始页码排序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股份制:导向社会主义的经济哲学诠释——论马克思的股份制理论及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对它的重大发展
    胡义成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25 (1): 1-7.  
    摘要1610)      PDF(pc) (1896KB)(1037)    收藏
    《资本论》最精彩的部分之一,是其对股份制的分析及预见。它认为,由于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企业逐渐向股份制演进,形成“两权分离”,即企业财产所有权和占有权(即法律上的经营权)的分离是客观趋势;“两权分离”必然导致企业财产占有使用社会化。由此出发,马克思曾设想通过股份制实现社会主义,但“反修”使马克思科学的股份制理论被长期淡化,形成社会主义经济的近百年曲折。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直接继承并发挥了马克思科学的股份制理论,形成了关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理论的一大突破,即使股份制成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主要实现形式。可以把这种“新公有制”称为“股份制社会主义”,它实际上也是在“重建个人所有制”(马克思语),为包括个人自由全面发展在内的共产主义创造经济和主体的前提。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 科学实践观念的建构与实现
    刘国章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25 (1): 8-14.  
    摘要1175)      PDF(pc) (986KB)(987)    收藏
    支配人们实际地改造自然与社会的实践观念是否科学合理,取决于建构人的实践观念的根据是否正确或具有真理性,这一根据就是人们对自然和社会认识的正确与否。认识越正确越具有真理性,据此而建构的实践观念就越具有科学合理性。而人的社会活动这一更为重要的过程和方面,却被已经习惯了的哲学思维以认识的活动过程所遮蔽,进而把人们认识社会实践活动所形成的描述性的实践概念等同于实际支配人们活动的实践观念,由此而导致了现实的人们对建构科学实践观念的忽略,从而使人们在改造自然与社会的过程中付出了许多不必要的代价。认真地揭示实践观念的建构与实现过程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 齐泽克的意识形态幻象理论
    卢永欣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25 (1): 15-23.  
    摘要2433)      PDF(pc) (1791KB)(2419)    收藏
    拉康的主体理论是齐泽克意识形态学说的理论基础。拉康的主体是被阉割的主体,主体只有被阉割、分裂,才能进入象征秩序中。主体的阉割是不完全的,总会留有残余,这些残余作为创伤性的原质进入象征界,会形成能指秩序的不一致和空缺。意识形态幻象就是用来修饰、填补能指秩序的空缺,隐藏其非一致性,赋予社会以整合的意义。这种功能是通过主人能指、移情、认同等运作环节来完成的。从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学的角度出发,齐泽克认为意识形态批评的主要任务,就是要穿透意识形态幻象,揭示其运作机制,破除其崇高之逻辑,通过征兆性解读,洞察意识形态的本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 亚当·斯密的个人自利及其道德性
    聂文军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25 (1): 24-29.  
    摘要1635)      PDF(pc) (752KB)(2095)    收藏
    亚当·斯密对个人自利的强调是古典经济学理论建构的基础。斯密的个人自利不仅具有道德上的正当性,而且具有道德上的优越性,这一个人自利在斯密的时代就蕴涵和表现出了一定的道德局限性,现代兴起的对正义的研究正是对个人自利局限性的克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5.  “合理经济增长率”的消解——一个经济伦理的视角
    王玉生, 陈剑旄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25 (1): 30-34.  
    摘要1561)      收藏
    经济增长极限的仍然存在,说明任何一具体的经济增长率都是通向极限的阶梯。代际关系上的经济增长率的合理性过份依赖于技术乐观主义,人与自然关系中的经济增长率的合理性只是形而上的玄想,代内关系的经济增长率的合理性只能衍生于单一的效率价值取向。这说明合理的经济增长率在经济伦理的应有视角里是虚幻的。人类必须在人口、科技、经济、政治和社会等制度结构方面建立起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相适应的经济伦理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6. 论管理的道德性
    戴木才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25 (1): 35-39.  
    摘要1457)      PDF(pc) (854KB)(1481)    收藏
    管理伦理是管理学和伦理学交叉研究的一个崭新课题。管理和伦理都是人类社会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的产物,人们对管理和伦理关系的认识早已随同两者的产生而产生。近现代以来,由于管理对象不断扩大的普遍化趋势、人在技术革命和社会生产力发展中作用的主体化趋势、管理的人文化趋势和企业竞争加剧与社会压力的扩大化趋势,更加强化了管理与伦理的内在联系。管理与伦理的结合不是人们人为的外在强加,而是管理本身的结构和内在要求所决定的,其内在根据在于管理的道德性。管理的道德性表现为管理的外在道德和内在道德两个方面双向互动的有机统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7. 道家美本质观——以“无”为美
    祁志祥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25 (1): 40-49.  
    摘要1339)      PDF(pc) (2353KB)(1567)    收藏
    以“无”为美的思想,由老、庄发端,《吕氏春秋》、《淮南子》发展,王弼集大成,自魏晋起,成为人们生活践履和艺术创作中的美学追求。中国美学因而出现了“无为”之美、“无声”之美、“无形”之美、“无言”之美、“无味”之美等一系列“全美”、“大美”的表现形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8. 从“意象说”到“意象符号系统”论——对中国诗歌的意象审美思考
    陈朝霞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25 (1): 50-54.  
    摘要1412)      PDF(pc) (2202KB)(5806)    收藏
    中国诗歌的意象艺术是中国美学范畴一个永恒的话题。通过分析、比较中国古典诗学“意象显性及多维性特征”和中国现代诗学“意象符号系统”,对中国诗歌的意象进行了深层次的审美思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9. 政治宪法与宪法政治的逻辑反思
    张义清, 向明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25 (1): 55-57.  
    摘要1240)      PDF(pc) (646KB)(1232)    收藏
    “政治”与“宪法”在逻辑上相结合可能生成两种价值形态:即“政治宪法”和“宪法政治”。百年中国立宪的逻辑怪圈可归结为“政治立宪”,由此造成当前中国通往宪政的种种路障。“宪法政治”内涵了现代政治文明应然的价值指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0. 行政性垄断的现实危害及其规制创新探析
    李茂华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25 (1): 58-62.  
    摘要1559)      PDF(pc) (500KB)(1225)    收藏
    行政性垄断是目前对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和壮大破坏最严重、阻碍最大的垄断形式。通过行政立法,依法行政,加强政府法制建设和反垄断立法,以及大力推进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来实现对行政性垄断的规制,以避免和防止各种形式的行政性垄断给国家和社会造成损害,是我国刻不容缓的大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1. 关于中小企业特许经营权的几个法律问题
    莫守忠, 苏友明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25 (1): 63-65.  
    摘要1301)      PDF(pc) (271KB)(1115)    收藏
    在人类历史上,很早就出现了类似特许经营的经济活动。中小企业特许经营权的典型形式是契约型的特许经营权,其含义也早已不仅限于政府特许的范畴。由国家特权向民事权利转变是中小企业特许经营权发展的轨迹与历程。中小企业特许经营权与商业连锁经营权的区别是:权利的从属关系不同;权利的内在联系不同;法律关系的范围不同;运用权利开展业务的方式不同。中小企业特许经营权的取得,是指作为受权方的企业获得从事特许经营事业的资格或能力。特许经营的双方当事人是相互独立的法律主体,特许经营的责任分担,应以自己责任为原则。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2. 计算机犯罪的相关问题研究
    刘哲石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25 (1): 66-70.  
    摘要1316)      PDF(pc) (423KB)(1093)    收藏
    计算机犯罪与普通犯罪相比,社会危害性更大,但目前,国际国内对计算机犯罪定义没有达成共识,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计算机下了不同的定义,因此,有必要对计算机犯罪及其相关问题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3. 女性主义文论在中国的发展
    禹建湘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25 (1): 71-77.  
    摘要1374)      PDF(pc) (1708KB)(1903)    收藏
    经过20多年的探索,中国女性主义文论已基本建构完成,但也存在一些理论盲点或不完善之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一些学者以一种多视角的姿态,开辟了新的女性主义文论研究领域。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4. 论铁凝与残雪小说的窥视心理描写
    姚艳玉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25 (1): 78-80.  
    摘要1408)      PDF(pc) (602KB)(1399)    收藏
    铁凝与残雪均擅长借助窥视心理的描写来展示人性的本质。残雪以审丑的方式、荒诞的超验世界表达出对人性的深刻体察;而铁凝在剖析人性丑恶的同时不忘给人类以美好的憧憬,为人类提供自我救赎的精神花园。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5. 普列姆昌德笔下“贱民”命运的沉思
    刘端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25 (1): 81-83.  
    摘要1273)      PDF(pc) (710KB)(1264)    收藏
    以印度现代著名作家普列姆昌德短篇小说中“贱民”形象为主要研究对象,试图通过对这类较为独特的文学形象的分析,探寻“贱民”这一印度文学形象的悲剧性格和他们悲剧性命运形成的社会根源及其社会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6. 汇率制度选择问题的理论之争及评析
    刘兴华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25 (1): 84-89.  
    摘要1250)      PDF(pc) (1611KB)(1464)    收藏
    汇率制度的选择是国际金融领域的重要理论问题。在对“固定”与“浮动”、“两极”与“中间”两种汇率制度选择理论上的争论进行评述的基础上,本文认为,汇率制度的选择是一个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动态体系,汇率制度选择是一国具体情况的相机抉择,任何一种汇率制度都不可能适合于所有国家和一个国家的所有时期。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7.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
    周文燕, 陈辉华, 刘微明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25 (1): 90-93.  
    摘要1693)      PDF(pc) (380KB)(3166)    收藏
    从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历史及演变过程出发,将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产生与发展分为早期战略思想、传统战略理论、竞争战略理论及动态竞争战略理论等四个阶段,并分析了每个阶段的理论基础及特点,指出这一过程是动态的,是不断重复和更新的,企业管理者要以此为依据,进行动态企业战略管理研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8. 农村土地流转制下农业经济关系分析
    刘瑞祥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25 (1): 94-97.  
    摘要1164)      PDF(pc) (384KB)(1049)    收藏
    随着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的推进,农村社会经济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享有土地所有权,承包农户凭借土地使用权获取农业地租,土地流转承租人作为农业投资人获取经营收入,从而形成土地所有权人、土地使用权人、农业投资人和农业工人的社会经济关系体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9. 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几点思考
    成红巧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25 (1): 98-100.  
    摘要1312)      PDF(pc) (385KB)(949)    收藏
    民营经济通过一个发展过程,它已发挥着重要作用,已成为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还存在一些发展的障碍因素,要促进发展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才能迈进新的发展阶段。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0. 挑战与创新——高校道德教育的前瞻性探讨
    邓万云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25 (1): 101-104.  
    摘要1268)      PDF(pc) (758KB)(1054)    收藏
    高校道德教育如何摆脱困境是教育界长期面临的严峻课题。本文从世纪之交世界性教育创新的高度,分析了高校道德教育所面临的三大挑战,提出了高校道德教育创新的三大对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1. 关于高校诚信道德教育的思考
    粟湘福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25 (1): 105-107.  
    摘要1516)      PDF(pc) (681KB)(1028)    收藏
    弄清高校诚信缺失现象的原因并加以解决已成为摆在广大高校德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任务。从对诚信的内涵的阐释着手,具体结合对当前大学生诚信缺失范式和原因的分析,最后提出了高校诚信教育须重视的几个方面。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2. 农村居民教育投资困境及对策分析
    刘艺容, 杨继莲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25 (1): 108-110.  
    摘要1318)      PDF(pc) (281KB)(997)    收藏
    随着教育收费体制的改革,高校扩招与就业压力并存,中国二元劳动力市场制度的存在,导致农村居民的教育投资正面临着困境:巨额教育投资,微小收益回报。农村居民处于社会底层,在就业过程中处于不利地位。如何帮助改变农村居民走出教育投资的困境,对改变其命运、增进社会公平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3. 论中国近代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几个问题——以《晚清文化保守思潮研究》为中心
    冯夏根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25 (1): 111-115.  
    摘要1373)      PDF(pc) (777KB)(1477)    收藏
    学术界近年关于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研究可谓成果迭出。本文以《晚清文化保守思潮研究》为中心,在对该书内容做重点分析的基础上,对晚清文化保守思潮的界定、晚清文化保守人物政治取向与文化取向的关系及晚清文化保守思潮的评价等问题进行了评析。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4. 知识经济时代出版业人才资源建设
    刘景慧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25 (1): 121-124.  
    摘要1293)      PDF(pc) (314KB)(1056)    收藏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出版事业的人才要求越来越高,培养具有何种素质的人才、建立什么样的人才培养机制,是我们出版部门所要探讨的核心内容。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5. 理性与秩序的人学诠释——评《理性与秩序——在人学的视野中》
    施惠玲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25 (1): 125-126.  
    摘要1032)      PDF(pc) (201KB)(1093)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6. 土家族文化研究的新葩————评石亚洲《土家族军事史研究》
    陆焱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25 (1): 127-128.  
    摘要931)      PDF(pc) (396KB)(994)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7. “汉字文化圈”刍议
    冯天瑜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25 (2): 1-6.  
    摘要1965)      PDF(pc) (1503KB)(2297)    收藏
    “文化圈”作为文化传播形成的文化场,指具有相同文化特质、文化结丛的文化群体所构成的人文地理区域。“汉字文化圈”包括使用汉字或曾经使用汉字并承袭汉字文化传统的民族与国家。这一文化场在地理分布和构成上以中国大陆为主体,以中印半岛东侧、朝鲜半岛为两翼,日本列岛等地为外缘,即“东亚文化圈”所囊括的范围,从泛宗教视角又可称之为“儒教文化圈”、“中华佛教文化圈”。这一区域的文化共相是:汉字、汉文,儒学、华化佛教、中国式律令制度,以及中国式生产技术、生活习俗等,它们共同组成以汉字为信息载体的“汉字文化”。“汉字文化圈”的形成是汉字文化发展并在中国境内外传播的结果。以汉字这一文化要素作为标志的“汉字文化圈”,是一个真实的、富于弹性的、有着强劲生命力的人文地理区域和文化存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8. 论审美解释
    杨春时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25 (2): 7-12.  
    摘要1533)      PDF(pc) (750KB)(1613)    收藏
    审美解释是审美活动的必要组成部分,是在审美体验基础上对审美意义即生存意义进行的解释,是运用理智对作为生存体验的最高形式的审美体验进行反思、分析,从而获得自觉性,把握审美意义的过程和结果。审美体验是审美解释的基础和对象;审美解释是审美体验的概括和抽象。审美解释是获得审美意义的必要环节,是由审美体验到审美意义的过程。从审美体验出发,分解、打破这种体验的混沌状态,进入理解和阐释,就是文学意义的建构。审美解释包括两个环节,一是分离审美体验的身体性,产生审美意识,包括审美理解和审美判断;二是对审美意识进行反思,进入审美阐释和审美批评。审美解释必须包括审美评价(作为对审美情感的反思)和审美释义(作为对审美直觉的反思),且二者是同一的。审美解释既具有历史性,又具有超历史性,是历史性与超历史性的同一。历史性是基点和起点,超历史性是超越和终点;审美解释的历史性是过程,是外在的形式,而审美解释的超历史性是结果,是内在的实质。审美解释本质上是超越性的,它突破历史的局限,成为自由的活动,并获致终极的审美意义——生存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9. 观:中国传统的审美方式
    陈望衡, 吴海伦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25 (2): 13-16.  
    摘要1567)      PDF(pc) (1815KB)(1147)    收藏
    “观”是中国传统审美方式的基型,它由感性、理性、情感交织而成。“观”照自身,反“观”本心,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并在主客体的统一中达到和谐,体现出中国人本主义的审美倾向。同时,“观”体现了东方审美思维方式的独特性:即感性理性交互为用的直觉思维、内向思维、体验性思维和意向性思维。与西方局限于认识论的“观照”相比,中国的“观”是主客交融的情感体验,“观”出的是一种意象。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0. 宋代六言绝句的绘画美和建筑美
    周裕锴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25 (2): 17-22.  
    摘要1441)      PDF(pc) (1404KB)(1507)    收藏
    六言绝句在节奏、声律方面缺乏音乐美,因此作为一种补偿,写作六言绝句的诗人便在形式上强化其绘画美和建筑美,尤其是宋代诗人更自觉地意识到这种“有意味的形式”的审美特征,即“清绝可画”和“事偶尤精”。六言绝句的绘画美来自颜色字、叠字(包括联绵字)、方位词、意象并置等具有绘画性质的词汇和构词方式。与五七言绝句相比,六言绝句更适合共时性的并列呈现、静态描绘,宜于传达粗略的总体印象,刻划客观的画面。六言绝句的建筑美来自精巧用典和工整对仗的结合,尤其是“多重工对”,在语言上表现为形、音、义和语法、修辞等复杂因素的均衡对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1. 论老庄自然审美人格
    简德彬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25 (2): 23-27.  
    摘要1128)      PDF(pc) (1824KB)(1035)    收藏
    在老庄道家思想体系中,“自然”一词的基本意义是自然而然,自己如此,自己如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既是宇宙世界的根本规律,更是人类社会的根本规律。在老庄道家人生哲学和美学中,“道法自然”落实为“人法自然”,就是人按照事物的本来样子和人自己的本来样子来理解人性,规范人生,造就一种自然审美人格。这种自然审美人格,从消极方面言,是“莫之命”,“不敢为”,“莫之为”;从积极方面言,是“常自然”,“辅万物之自然”,“常因自然”,“顺物自然”。这样一种非同凡响的自然审美人格,其立足点,不在现实社会,而在幻想的“广漠之野”,“无何有之乡”。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2. 制度性承诺探微
    高兆明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25 (2): 28-32.  
    摘要1197)      PDF(pc) (537KB)(1031)    收藏
    制度性承诺是指社会组织通过社会结构、社会运作方式、制度体制、法律规章等方式向社会公众作出的客观正式承诺。制度性承诺给社会成员提供行为的明确可预期性,并从总体上规定社会基本秩序状态。制度性承诺是一个现代性问题。现代性社会本身的特殊存在方式与交往方式决定了人们对非当面-当场承诺的信任,这种对抽象体系的信任,实质上是对抽象体系所代表的现代性制度及其承诺的信任。制度性承诺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它不否定个体性承诺,相反需要个体间承诺及其信任的补充。正是制度性承诺及其可信任性与个体性承诺及其可信任性的交互作用构成了现代性社会的现实信任关系。制度性承诺本身的合理性并不在于其作出承诺主体的非个体性,而在于作出承诺的客观性与普遍性,在于这种承诺本身摆脱了个体的随意性与偶然性,具有内在的尊严与权威,从而成为社会成员行为可预期的凭借。这既是制度性承诺的内在规定性,亦是现代性社会的内在规定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3. 西方伦理学各期基本特征概述
    杨方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25 (2): 33-38.  
    摘要1292)      PDF(pc) (218KB)(1524)    收藏
    西方伦理学史一般被分为远古、中古、近代和现代四个时期。这四个时期各有其基本特征,它们可以从中心领域、主流精神、学术格局和争论焦点等方面予以考察。希腊罗马伦理学的基本特征:其中心领域是德性论和人生观:其主流精神有人本主义、节制主义、幸福主义等:其学术格局是紧密流派众多,各家争鸣热烈:其争论焦点主要在于人生方式论中的节制主义与享乐主义之间、道德标准论中的快乐主义与德性主义之间。中世纪基督教神学伦理学的基本特征:其中心领域是神学德性论和神学人生观;其主流精神有神本主义、禁欲主义、神秘主义等;其学术格局总体上是一派独占垄断地位;其争论焦点主要在于道德能力论中的上帝决定论与自由意志论之间、道德活动论中的信仰主义与理性主义之间。近代西方伦理学的基本特征:其中心领域是道德哲学;其主流精神有人道主义、个体主义、快乐主义、理性主义、主体主义等;其学术格局是松散流派渐多,诸家有所争鸣;其争论焦点主要在于人性论中性恶论与性善论之间、道德标准论中的功利主义与道义主义之间。现代西方伦理学的基本特征:其中心领域是道德语言学、道德心理学、道德哲学和人生观;其主流精神有新人道主义、新个体主义、新功利主义、非理性主义、相对主义等;其学术格局是各类流派纷呈,百家争鸣激烈;其争论焦点主要在于伦理学学科论中的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之间、群己关系论中的个体主义与群体主义之间。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4. 考察正义问题的三个层面及其相互关系
    王桂艳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25 (2): 39-42.  
    摘要1172)      PDF(pc) (347KB)(1113)    收藏
     正义问题自古以来就是人们纷争不断的话题。我们认为在既往有关正义问题的研究中存在着两种片面化的倾向:一是抽象化;二是个别化。其实,正义既是一种观念,同时又是一种社会现实,对正义问题的研究应从理念、制度以及日常生活等三个层面进行考察,这三个层面之间的关系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因此,停留在任何一个层面上的考察都不可能走出目前正义问题研究上的困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5. 论行政活动中的伦理性妥协
    刘雪丰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25 (2): 43-45.  
    摘要1261)      PDF(pc) (369KB)(1155)    收藏
    行政活动中的妥协现象是经常的,但并非所有的行政妥协都应该受到道义上的批判。行政活动中的伦理性妥协是应该得到辩护的价值选择。行政活动中伦理性妥协的经常性和可辩护性并不意味着它可以成为目的。厘定行政活动的对象、标准和环境,调动行政活动主体的能动性,可以实现对行政活动伦理性妥协的超越。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6. 市场经济的价值合理性与人的现代化新识
    袁祖社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25 (2): 46-51.  
    摘要1112)      PDF(pc) (246KB)(1013)    收藏
    市场经济禀赋着深刻的价值合理性内蕴,坚持并凸现出主体本位的价值取向以及理性活动的自主、自觉与自律的价值追求;此一理性意向与社会现代化观念对人的要求是内在契合和完全一致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无疑是全面实现人的现代化的直接契机;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健全和不断深入,必将塑造和建构出自觉适应市场经济要求,既具有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又兼容“世界性公民”精神气质的个性自由、人格独立的现代化新人,这是现代文明社会所要求的卓异的民族素质的核心内容所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7. 再度走进马克思的自然理论视域——论马克思自然理论的批判维度
    刘兴章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25 (2): 52-57.  
    摘要1239)      PDF(pc) (239KB)(1469)    收藏
    当马克思实现了在“实践原则”上确立自然理论的本体论的基石后,马克思便把自己的目光转到了当下的资本主义社会,通过“面向事情本身”,经济学的且也是哲学的追问了现实存在的人与自然的状况,在这里,马克思自然理论的批判维度跃然纸上。同时,这一理论的批判维度也使马克思成为当代哲学主题对话的积极参与者。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8. 合理的需要与实践的合理性
    余晓菊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25 (2): 58-63.  
    摘要1384)      PDF(pc) (586KB)(948)    收藏
    随着学界对人的主体性、价值问题的深入研究以及对现代人类生存困境的关注,合理性特别是实践合理性问题凸显出来。人的本质、需要和实践三者具有内在一致性;需要的合理性是实践合理性的重要前提和关键环节。需要和实践的合理化既是人的全面发展状态的题中之意,也是摆脱现代人类生存困境、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现实途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9. 亚里士多德与西方诗学解释学的创立
    李咏吟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25 (2): 64-69.  
    摘要1588)      PDF(pc) (1002KB)(1262)    收藏
    亚里士多德创立了西方诗学解释学的基本价值范式。它具体表现为:诗学解释对象的确立;文学创作的模仿本质的揭示;文学文体的联系与区别;诗的功效与悲剧快感的说明以及文学语言的核心作用。可以说,后起的诗学解释大都是在亚里士多德思想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和发挥。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0.  中国近现代文学的道德叙事批判
    张光芒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25 (2): 70-75.  
    摘要1314)      PDF(pc) (2014KB)(1320)    收藏
    中国近现代文学真正的“宏大叙事”是道德叙事。近代文学道德叙事的实质内涵表现为“道德至上,私德优先”。五四文学虽然以“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为叙事转换的革命性标志,但传统道德的某些根本价值原则仍然在深层结构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即使对新道德的高扬也在道德/艺术思维方式上与传统道德叙事纠缠不清。一方面它是“道德至上”审美原则的超常延伸;另一方面它又将近代道德叙事发展为审美上的道德实用主义叙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版权所有 © 2021《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技术支持: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公众号 电子书橱 超星期刊 手机浏览 在线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