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年文章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 Vol.24
    按期号、起始页码排序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江泽民伦理思想研究
    王泽应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24 (1): 1-9.  
    摘要1522)      PDF(pc) (1077KB)(970)    收藏
    江泽民伦理思想的基本内容包括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时代主旋律,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面向世界和未来,推动伦理道德观念的现代化等方面,其贡献表现在既继承了邓小平伦理思想又发展了邓小平伦理思想,深化了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伦理道德体系的认识,针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国际经济政治格局的新变化,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的伦理道德命题和观点,阐述了如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和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建设社会主义道德,提高全国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在整个社会形成一种团结合作、平等互助的新型人际关系和社会道德风尚的问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 论现代管理伦理的公正理念
    龚天平, 尹伟中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24 (1): 10-13.  
    摘要1214)      PDF(pc) (499KB)(1342)    收藏
    在管理伦理思想史上,公正一直就被思想家们指称为管理活动的伦理价值目标,一定社会的良好秩序的形成,都是靠公正这种道德信念进行整合才得以可能的。公正的实现依托于管理,公正可分为个体公正和社会公正,个体公正的实现有赖于个体对自身行为的道德管理,社会公正的实现依赖于人们对社会的管理。作为管理伦理的理念,公正的原则包括自由和平等原则,其有效实现有待于人们作出各种管理措施,包括制订统一的管理标准,提供均等的发展机会,实行民主的管理决策,按照贡献进行分配,建立保障机制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 希腊美学思想的演进
    凌继尧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24 (1): 14-18.  
    摘要1854)      PDF(pc) (761KB)(1392)    收藏
    希腊美学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早期希腊美学是宇宙美学,过渡期美学是人本主义美学,鼎盛期美学则是宇宙美学和人本主义美学的结合。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 “美学大讨论”略论
    薛富兴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24 (1): 19-26.  
    摘要1893)      PDF(pc) (1655KB)(1731)    收藏
    发生于20世纪50、60年代的“美学大讨论”对于20世纪后期中国美学,在审美观念和学术形态两方面,均有铸型作用。就文化背景言,它是建国初期思想改造运动与毛泽东“双百方针”双向作用之结果;就学术渊源言,它又是前苏联美学论争之移植。哲学美学是它对当代20世纪美学最大的学术规定,强烈的政治意识形态色彩是其最深刻的学术教训。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5. 再度走进马克思的自然理论视域——论马克思自然理论的本体论重建
    刘兴章, 张爱华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24 (1): 27-32.  
    摘要1256)      PDF(pc) (216KB)(933)    收藏
    马克思的自然理论是以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为中心内容的科学理论。再度深入这一理论我们看到,马克思通过实践原则之建立,克服了理性形而上学,实现了人与自然在生活和实践中的原本意义上的统一,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重大命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6. 实践与物质
    朱宝信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24 (1): 33-36.  
    摘要1687)      PDF(pc) (327KB)(1108)    收藏
    马克思开启了具有现代意义的实践论的新哲学,实践与物质的关系取代了近代哲学的思维与存在的关系而成为马克思哲学的基本问题。由于实践是物质和意识的统一,它已不同于物质,又由于实践的实质是对物质的能动作用和改造,它又高于物质,由此形成了马克思哲学的实践本体论。因而实践并不是物质的一种具体形态,实践本体论也不是以某种具体物质形态为本体的古代思维方式的再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7. 南华精神与网络风范
    黄鸣奋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24 (1): 37-42.  
    摘要1279)      PDF(pc) (1529KB)(1001)    收藏
    着眼于现代化进程中的文艺传播,考察庄周“逍遥游”思想与网络时代文明观念在自由与达观等方面的同异,力图通过个案研究探索在古典文论与网络文化相互碰撞、融合的基础上开拓新的理论视野、激发创新精神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8. 论林语堂“田园式”都市的文化理想
    王兆胜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24 (1): 43-48.  
    摘要1523)      PDF(pc) (227KB)(1135)    收藏
    在乡村和都市间的艰难选择中,林语堂一面感受都市的丰富与魅力,一面倾心于自然山野的本色纯真。在他看来,“田园”和“都市”不仅不是不可调和的矛盾体,而是可以融合起来,更好地适宜人类的健康发展。林语堂的“田园式”都市具有美好的田园景象、博大的胸怀、真实的人生和丰厚的文化底蕴等特征。当然,在林语堂的都市文化中,最为重要的部分还是“田园”风味,它在文化的映衬下更为熠熠生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9. 李白与孟浩然中后期交游新考论
    吕华明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24 (1): 49-52.  
    摘要1448)      PDF(pc) (1716KB)(1193)    收藏
    以唐人神龙元年说为基点,在《李白与孟浩然初识交游新考论 》的基础上,对李白与孟浩然中后期的交游及诗歌进行了新考探,提出了李白与孟浩然中后期交游为:开元十七年秋,于溧阳作《游溧阳北湖亭瓦屋山怀古赠孟浩然》,是年冬于扬州作《淮南对雪赠孟浩然》;开元二十三年,作《赠孟浩然》的新观点和新系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0. 学衡派的文学批评
    罗惠缙, 阳耀芳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24 (1): 53-56.  
    摘要1656)      PDF(pc) (1214KB)(1298)    收藏
    学衡派与五四新文化派在新文学建设上具有一致性,但也存在分歧。这主要表现在学衡派对五四新文学批评的五个方面:即文学名分上的新旧之
    分,关于“文学进化论”问题,文学的贵族和平民之争,文学创造的方法问题,文学革命与文学专制等。尽管其批评具有一些不足和缺陷,但学衡派针对五四新文化运动过分反传统而带来的缺陷性的攻击也具有学理上的积极因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1. 沈从文与川端康成比较论
    赵学勇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24 (1): 57-62.  
    摘要1573)      PDF(pc) (1720KB)(1675)    收藏
    沈从文与川端康成作为东方国度的中国和日本的两位文学巨子,在各自的文学世界中表现出极具诱惑力的审美追求是相似的:忧郁,感伤,悲哀,孤寂,构成了他们的基本色调。文章揭示了他们创作的深层心理动因,对这一突出现象做了比较分析。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2. 诗意的追寻:沈从文湘西小说的诗性叙事
    陈学祖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24 (1): 63-69.  
    摘要1425)      PDF(pc) (1571KB)(1298)    收藏
    沈从文湘西小说有两种诗性:抒情诗性和哲理诗性。沈从文早期和中期的小说创作以原生态和象征态叙事来构筑抒情诗性,浓郁的抒情性和理想化色彩是这种小说的突出特征;其后期的湘西小说则转向观念态叙事,深沉的思索和智性的灵光显示出批判的锋芒。如果说沈从文早中期的湘西小说呈现出唐诗的意境美,那么其后期的湘西小说则是一种宋诗般的理性美。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3. 释“沤榔”
    杨庭硕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24 (1): 70-75.  
    摘要1367)      PDF(pc) (1545KB)(1186)    收藏
    宋人朱辅所作《溪蛮丛笑》一书,是一部珍贵的历史民族志典籍,在民族学、民族史论著 征引率极高。然而该书有不少内容涉及到古代自然科学资料,对文史工作者而言稍感陌生,致使传世各版本颇多错讹,征引 者多关注社会文化事项, 而忽视其他众多的资料价值。仅以该书沤榔条为例,结合当代生物学、食品化学研究成果,详加考辨后发现,其 包含了一些有关生态维护及野生生物资源利用的古代科技内容,反映了古代苗瑶民族的生态智慧,对当代的生态维护与资源利用仍有一定的借鉴价值。以此为例去举一反三,将有助于学术深化对《溪蛮丛笑》一书的理解。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4. 侗族传统林业经营方式的文化逻辑探寻
    吕永锋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24 (1): 76-79.  
    摘要1244)      PDF(pc) (425KB)(997)    收藏
    清水江流域侗族的传统林业经营方式历史悠久,其操作手段与现代的林业经营方式 着很大的区别。通过对两种经营方式在具体营林操作中的差异分析,发展其差异的存因在于,侗族的传统林业经营方式与其他文化事实一样,受其文化自身内含的文化逻辑的制约。只要这种文化逻辑存在,其经营方式就不容易受其他外来因素的影响而发生改变。因而只 通过对侗族林业经营中体现的侗族自然观、平衡观和协调观等内含于其民族文化的深层文化逻辑的探寻,才能真正理解侗族传统林业经营方式特点及其本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文化逻辑探寻需要注意的一些基本规范:必须全面审查民族文化中各组成因子间的逻辑联系;以本文化体系中的内容去探寻该文化的文化逻辑;对文化逻辑进行多因多果的复合分析。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5. 苗族女红文化的内涵与特色
    田茂军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24 (1): 80-83.  
    摘要1467)      PDF(pc) (615KB)(1345)    收藏
    苗族女红文化是一种独特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它以苗族妇女为创作主体, 以苗族服饰为传承载体, 具有精美的加工技艺,表现出丰富的审美情趣和复杂的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6. 苗族民间礼仪制度的产生与形成
    杨再彪, 龙兴武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24 (1): 84-86.  
    摘要1122)      PDF(pc) (138KB)(1026)    收藏
    从汉籍/ 礼仪0含义的演变和苗族历史文化、 现存苗族民间礼仪事象等方面考察苗族民间礼仪制度的产生和形成。认为早期苗族民间礼仪形式是多样的,但礼仪形成为制度, 最早的是祭祀礼仪制度。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7. 从人治到法治: 现代政治文明的历史发展
    宋惠昌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24 (1): 87-93.  
    摘要1626)      PDF(pc) (671KB)(2784)    收藏
    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或实质是法治, 法治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本标志, 它的根本内容是以法治为基础的民主政治; 从人治到法治,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形成,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这是现代政治文明的历史性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8. 知识社会与人格转型
    戴木才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24 (1): 94-98.  
    摘要1260)      PDF(pc) (1249KB)(1017)    收藏
    一个新型社会的到来必将造就新型人格的产生和出现, 同时,也只有这种与之相适应的新型人格的存在, 才能支撑和推动新型社会的发展。知识社会的根本特征在于社会的交往性, 它使单子式人格形态正在逐步丧失其存在的历史根据, 并必将促使与知识社会存在和发展方式相适应的人格方式交往型人格形态的产生和发展。交往型人格为单子式人格向自由个性人格的过渡铺搭起桥梁和中介。从中国的现实出发, 我国一方面要积极促进个体独立人格的全面发育, 同时又要积极引导和培养交往型人格的形成和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9. 和而不同: 多元文化共处的终极原则
    彭正银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24 (1): 99-103.  
    摘要1515)      PDF(pc) (1478KB)(1371)    收藏
    21 世纪, 人类需要一个和生共存, 多元互补, 各美其美, 美人之美,各得其所的文化发展局面。文化的交往和汇流难免发生碰撞和冲突。怎样才能做到存差异, 求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而不同的观念可以为此提供非常有价值的资源。和而不同的观念用在文化上就是要承认各种文化中的不同, 因为不同是文化发展的根本前提。但是, 不同并非互不相关, 孤立存在, 各不同之间, 须得用和加以协调, 方能在不同文化之间建立起一种和谐有益的关系,使各个不同的文化都能得到新的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0. 公平与效率的再认识
    李松龄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24 (1): 104-110.  
    摘要1224)      PDF(pc) (425KB)(1140)    收藏
    古典经济学派的公平是指规则公平,效率是指财富增长;自由主义学派的公平是指机会平等, 效率也是指的财富增长。马克思主义坚持生产资料占有上的公平和等量劳动获得等量收入上的公平。旧制度经济学派主张效率优先、 兼顾公平,新制度经济学派主张公平优先、 兼顾效率。公平有权利平等和权利对等之别, 效率也有投入产出关系和有效用的投入产出关系之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是权利对等意义上的公平和有效用的投入产出意义上的效率, 坚持的是效率优先、 兼顾公平的公平效率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1. 财产保险公司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路径
    林毓铭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24 (1): 111-115.  
    摘要1339)      PDF(pc) (315KB)(1799)    收藏
    从保险组织机构到保险业务的运作流程, 再到保险资金的运用与管理,世界各国保险企业都在进行创新和改革。保险创新是科学技术知识在保险业的具体运用,也需要金融工程理论更多地渗透到保险企业,面对竞争深化与风险扩大, 要采取措施拓宽创新路径, 积极主动地进行保险创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2. 通过制度创新跨越贫困陷阱
    陈柳钦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24 (1): 116-120.  
    摘要1379)      PDF(pc) (514KB)(982)    收藏
    在批判发展经济学理论中的唯资本论的基础上, 指出发展中国家要跨越贫困陷阱, 关键在于通过制度创新摆脱对低效制度的路径依赖,而具有利他主义行为特征的政治企业家是推动制度创新的重要力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3. 少数民族习惯法与西部乡村法制建设
    石伶亚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24 (1): 121-124.  
    摘要1317)      PDF(pc) (649KB)(1182)    收藏
    民族习惯法与国家制定法之间产生冲突的实质和原因在于: 普遍正义与特殊正义的冲突; 移植法律与本地民族特点的冲突; 现代法律文化与传统法律文化的冲突。促使二者融合, 推进西部民族地区法制建设的途径是: 开展调查;合理使用民族自治区域法律变通权;确立习惯法有限适用原则; 实施社区实验示范引导制订乡规民约。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4. 开新之局  理想尝试——读杨瑞仁《沈从文、 福克纳、 哈代比较论》
    向成国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24 (1): 125-125.  
    摘要1048)      PDF(pc) (51KB)(862)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5. 锉刀智慧的文化解读——读田茂军先生《锉刀下的风景》
    吴晓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24 (1): 126-126.  
    摘要1167)      PDF(pc) (222KB)(897)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6. 一部有特色的训诂力作——唐生周先生《训诂论稿》评介
    刘精盛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24 (1): 127-128.  
    摘要1124)      PDF(pc) (717KB)(1110)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7. 中华文化的美学智慧
    陈望衡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24 (2): 1-8.  
    摘要1056)      收藏
    在世界文化之林中,中华文化是最具美学智慧的。它是诗性的文化,具有审美性。它的许多重要命题都通向美学之思。我们可以从“山下有火”、“文明以止”;“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立象以尽意”、“得意忘言”;“象外之象”、“味外之旨”等中国哲学的重要命题推演出中华民族对美的独特理解,即美在文明;美在大化;美在忘象;美在境界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8. 关于高校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
    马本立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24 (2): 9-16.  
    摘要1179)      PDF(pc) (1081KB)(1291)    收藏
    人才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加速器、催化剂和核心力量。人才是一个国家、一所学校发展的决定因素。人才兴则国运昌,人才兴则高校强。人才队伍具有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特色的功能结构,并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在高校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全员素质的过程中,注重观念的创新与演进是核心,创建学习型组织是活动方式,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是根本途径,注重德性的养成是根本要求。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9. 论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从审美思维与科学思维的互渗互补看
    季水河, 何云坤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24 (2): 17-20.  
    摘要1283)      PDF(pc) (773KB)(1010)    收藏
    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既有现实意义,又有其科学依据,它是为审美思维和科学思维的互渗、互补性所决定的,也是现代教育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0. 从认识论到本体论的跨越(上)——卢卡奇与李泽厚美学比较
    阎国忠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24 (2): 21-30.  
    摘要1378)      PDF(pc) (2008KB)(918)    收藏
    中国和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都经历了从认识论向本体论的跨越。卢卡奇把社会存在当作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从这种本体论出发讨论了审美(艺术)特性,但他的本体论没有给自然留下应有的位置,因而没有对自然美,对美的感性本质做出合理的说明。李泽厚把他的本体论叫做人类学本体论,并把审美与艺术置于人类本体之上,但有关“工具本体”与“心理本体”的二元设定,使它失去了内在的统一性,并最终导致了美与美学本身的解体。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1. 西方美学关于艺术本质的三部曲(上)——艺术本质论:从自然本体论美学到认识论美学
    张玉能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24 (2): 31-36.  
    摘要3588)      PDF(pc) (1538KB)(1582)    收藏
    关于艺术本质问题,西方美学史大体经历了三大阶段:第一阶段是从古希腊到文艺复兴和新古典主义(公元前6世纪-公元17世纪),这是西方美学的古代自然本体论美学时期,这一时期的艺术本质理论以古希腊以来的“艺术摹仿自然论”为主旋律,以文艺复兴时代的“艺术是自然的镜子说”为变奏曲,突出艺术的客体性。第二阶段是从启蒙主义到德国古典美学(公元18世纪-19世纪中叶),这是西方美学的近代认识论美学时期,这一时期的艺术本质理论以经认识论观点改造过的“模仿论”和“镜子说”为主旋律,以“艺术的表现论”为变奏曲,高扬艺术的主体性。第三阶段是从马克思主义实践美学、俄国革命民主主义美学和西方现代主义美学到新马克思主义美学和后现代主义美学(19世纪中叶-20世纪末),这是西方美学的现代和后现代人类(社会)本体论美学时期,这一时期的艺术本质理论是一曲曲无主题变奏曲,形形色色的观点交混回响,新曲层出不穷,怪腔怪调甚嚣尘上。尽管如此,这三个阶段如同历时演进的三部曲,其间的种种声音都或多或少、或隐或显与人类、人类社会、人类的某种精神因素、人类的语言相联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2. 论审美文化的社会控制
    杨春时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24 (2): 37-41.  
    摘要1148)      PDF(pc) (379KB)(1035)    收藏
    审美文化控制是主体对审美文化进行自觉调节,使之适应主体需要的审美文化活动。审美文化控制的社会功能主要体现在:审美文化控制能够整合和发展审美文化,更好地发挥审美文化的社会作用。审美文化控制的主体是国家,社会集团和文化界,它们分别控制着审美文化的物质文化层(物质价值)、现实文化层(现实价值)和审美超越层(审美价值)。审美文化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审美文化控制具有多层次性、间接性、动态性和宽容性。与审美文化的历史发展规律相一致,审美文化控制有自己的发展规律和趋势:1.由少数人控制转向多数人和全体人民参与控制;2.由消极控制日益转向积极控制;3.由偏重意识形态转向偏重审美;4.控制主体日趋多元化,控制导向日趋多向化。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3. 南禅左派般若哲学描述
    简德彬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24 (2): 42-46.  
    摘要1541)      PDF(pc) (2145KB)(1010)    收藏
    比照晚明王阳明心学系统中的王学左派,南禅左派是指以中晚唐青原、南岳禅系为代表的禅宗派别。般若论是南禅左派的精神哲学。它不仅仅是一种思维方法,更是一种本体论、世界观和价值观。“本来无一物”,是南禅左派般若哲学的“民族唱法”和“通俗唱法”。南禅左派的般若哲学就在他们呵佛骂祖、敲锅打地等一系列极富特色的禅机禅语当中,就在他们对生活的极其准确、细腻而深刻的感受之中。这是完全彻底生活化的般若哲学。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4. 董仲舒的祥瑞灾异之说与谶纬流变
    余治平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24 (2): 47-51.  
    摘要1536)      PDF(pc) (1491KB)(1640)    收藏
    祥瑞谴告,在孔子思想中已有萌芽,但到董仲舒这里才上升到理论化的高度,在“天——地——人”相统一的宇宙结构体系中获得准逻辑化的论证。天人感应的思想是祥瑞灾异之说的理论来源。祥瑞、灾异与人事行为尤其是政治得失之间存在着因果关联,为政的好坏直接能够感召出祥瑞、灾异。流行于西汉末并兴盛于整个东汉时代的谶纬就直接继承了董仲舒的感应、灾异之说,在综合网罗了古代各种方术之后,竟发展成为占统治地位的官方意识形态。纬书中有许多地方甚至直接吸取了董仲舒的文字。魏晋以后,谶纬的主流朝两个方向发展,或为道教、佛教所消化吸收,依托于一定的宗教形式而存在和演化;或通过各种可能的方式在民间信仰中继续传播和扩散,虽历经焚禁,但仍代有传人,好之者不绝。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5. 论胡塞尔对科学的哲学维护
    胡刘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24 (2): 52-56.  
    摘要1406)      PDF(pc) (1755KB)(1351)    收藏
    胡塞尔把理性危机和哲学危机视为近代欧洲科学危机的根源,并运用现象学还原方法建立所谓严格科学的哲学,从而在由纯粹理性建构起来的“生活世界”的基地上对具体科学进行了哲学维护。但是,胡塞尔的见解启示与困难并存。他的出路在于,用实践的思维方式取代“看”的直观,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取代神秘的现象学方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6. 文明失范、道德腐败与常德缺位
    杨曾宪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24 (2): 57-61.  
    摘要1396)      PDF(pc) (852KB)(1122)    收藏
    近20年来,关于道德滑坡问题一直论争不休。我们认为,笼统谈论道德滑坡并不准确,譬如在政治道德领域中便有大的进步。但社会公德失范现象日益严重却是不争的事实,否则,我们便无法解释各类腐败现象正向纵深蔓延的现实。当下紧迫的问题已不是如何描述评价这一道德危机现状,而是探寻造成文明失范、道德腐败的根源,寻求有效的道德药方。恰恰在这一点上,既往伦理学由于其自身理论黑洞或盲区,难以对症下药,而以倡导传统美德为旨归的道德建设努力更是归于无效,这些客观上都加剧了道德失范的局面。因此,尽快填补“黑洞”,走出“盲区”,寻求公德建设的合理路径,是当前伦理学面临的迫切任务。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7. 环境道德教育研究论纲
    曾建平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24 (2): 62-66.  
    摘要1284)      PDF(pc) (808KB)(920)    收藏
    环境道德教育是21世纪德育面临的新课题。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公德教育,而是与人代际道德教育相提并论的对待自然的态度教育,是改造环境价值观,塑造生态人格,提高环境道德素质的全民教育和终身教育。环境道德教育有其自身的理论基础、构成要素、组织结构、发展模式、功能和价值。就其社会目标而言,是要达到生态的、经济的、社会的可持续性,就其个体目标而言,是要促使人们养成生态意识和生态人格并达到“天人合一”的道德境界。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8. 道德赏罚的功能
    曾小五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24 (2): 67-70.  
    摘要1197)      PDF(pc) (358KB)(1138)    收藏
    道德赏罚作为社会道德调控的一种特殊手段,其根本目的在于促成社会道德自由,即实现社会道德秩序与个体内在道德品质的有机统一。所以,道德赏罚的内在本质必然通过两方面的功能表现出来:一是社会功能,即道德违规的防范功能、道德权威的维护功能、道德风尚的倡扬功能、道德价值的导向功能及社会公正的保障功能等;二是个体功能,即道德行为的强制功能、道德认识的推动功能、道德情感的培养功能、道德信念的维护功能及道德品质的塑造功能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9. 苏联演变研究方法论及相关基本问题
    汪亭友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24 (2): 71-76.  
    摘要1377)      PDF(pc) (896KB)(980)    收藏
    进一步深化苏联演变研究,除继续挖掘、整理苏联演变的历史资料外,还需要重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科学的指导思想;二是正确的研究方法。在当前苏联演变研究的指导思想和研究方法上,我们应该注意和坚持的是:1.唯物主义的方法是研究苏联演变总的方法论原则;2.坚持历史的分析方法,在价值判断上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基本立场;3.运用矛盾分析方法,分清主次,突出主因的客观分析,在改革的失误与错误中寻找演变的根源;4.以未发生演变的当今社会主义国家作为参照系进行比较研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0. 深化对社会主义资本属性的认识
    朱妙宽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24 (2): 77-81.  
    摘要1577)      PDF(pc) (543KB)(1112)    收藏
    社会主义资本具有多样性和统一性、增值性和共享性、运动性和风险性、不变性和可变性、有偿性和无偿性、系统性和相关性等属性。要通过深化对社会主义资本属性的认识,明确认识劳动价值论的科学性和彻底性,深刻认识社会主义资本运营劳动、科学管理劳动、科学技术劳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全面认识人类劳动的社会性和整体性,从而进一步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版权所有 © 2021《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技术支持: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公众号 电子书橱 超星期刊 手机浏览 在线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