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三年内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信息化时代刑事诉讼面临的挑战与应对
    卞建林, 曹璨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42 (5): 23-30.   DOI: 10.13438/j.cnki.jdxb.2021.05.003
    摘要791)      PDF(pc) (696KB)(461)    收藏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在刑事诉讼中得到广泛运用,在给刑事诉讼带来便利和高效的同时,也对刑事诉讼的理念原则、规范制度和司法实践带来问题和挑战。对理念原则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与程序正当原则的冲突,对法官自由裁量权的挑战和对控辩平等原则的影响;在规范制度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立法滞后,使信息技术在刑事诉讼中的运用缺乏法律的规范和指引;在司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是司法信息化建设缺乏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实务部门缺乏适应信息化需求的专业技术和专门人才。应对这些问题和挑战,应科学界定信息化技术在刑事诉讼中的地位和作用,及时增改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加强刑事诉讼中对信息技术运用的监督和公民个人权利的保障,重视司法信息化建设的统筹规划和整体协调,重视公安司法人员专业知识培训和专门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 环境规制、就业再配置与社会福利
    乔彬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42 (5): 76-86.   DOI: 10.13438/j.cnki.jdxb.2021.05.009
    摘要709)      PDF(pc) (745KB)(447)    收藏
    中国环境规制力度的逐渐加大,引发行业间与行业内的就业再配置,并进一步影响社会福利。利用2003—2017年中国37个工业行业数据,发现环境规制对社会福利的影响表现为先升后降的倒U型关系,现阶段34个工业行业未越过拐点;相较于污染行业,清洁行业的就业再配置能显著提升社会福利;中介效应模型的结果表明,全行业、污染行业的就业再配置在环境规制与社会福利之间表现为遮掩效应。因此,实现生态优化与社会福利提升的双赢目标,需要识别各行业的最优环境规制强度,对未越过拐点的行业应加大环境规制强度,也可以通过提高就业需求端与供给端的灵活匹配来减少环境规制的社会福利代偿。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 新中国劳动关系演变的历史逻辑与现实启示
    李晗琦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42 (5): 105-112.   DOI: 10.13438/j.cnki.jdxb.2021.05.012
    摘要1470)      PDF(pc) (745KB)(425)    收藏
    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体制的每一次变革与发展都深刻影响着劳动关系,劳动关系的演变也呈现出一定的历史规律。生产方式和经济基础的变更始终是劳动关系演变的决定性因素,劳动者主体作用的发挥始终是劳动关系演变中的决定力量,劳资关系从对立对抗走向互利共生是其发展的基本走向,劳动关系主体诉求的多元化是其演变中社会分工发展的必然结果。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劳动者的价值创造能力以激发劳动者主体作用,健全劳动者权益保障机制,处理好劳动与资本的关系,充分发挥工会维护劳动者权益的作用,是新中国劳动关系演变的历史实践所带给我们的现实启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理论基础、历史进程及实践转向
    杜玉华, 王晓真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43 (3): 14-20.   DOI: 10.13438/j.cnki.jdxb.2022.03.002
    摘要2634)      PDF(pc) (693KB)(423)    收藏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理论、历史和实践相统一的必然产物。马克思主义关于现代化是社会结构的整体性重构、现代化创造人类社会新文明、现代化道路具有多样性和可选择性、现代化旨在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等思想观点,为开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奠定了理论基础。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确立了“工业化”的现代化目标,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将现代化目标由“工业化”拓展到“四个现代化”,改革开放新时期明确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新时代正式形成“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主要实现了从外在拉动型到自觉内生型、从以物为中心到以人民为中心、从单一低度发展到全面高度发展的实践转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5. 数字经济时代个人信息保护的法治规范及机制构建
    刘雪婷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43 (4): 137-147.   DOI: 10.13438/j.cnki.jdxb.2022.04.015
    摘要702)      PDF(pc) (811KB)(387)    收藏
    数字经济时代个人信息全面数据化成为日趋明显的现象,个人信息的数据价值,特别是商业价值的比重骤增,如何协调并处理相关法律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冲突和数据权力的扩张,如何保护个人信息的数据安全成为数字经济时代背景下的重要问题。个人信息的法治规范虽已基本成型,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仍要求加强相关法律保障和救济,需要我国进一步完善相关机制的构建。这些机制应包括:通过做好数据溯源概念的延伸和拓展,强化数据溯源技术引导;借鉴西方的数据信托模式,建立静态与动态的个人信息数据信任“防火墙”;规范权力边界以破解数据权力的垄断,同时,用规范和机制的全面覆盖来筑牢个人信息数据链条的“安全屏障”,即我国应从多层次、多领域、多阶段为个人信息提供综合性法治规范,通过立法、司法和执法以实现对其协调、保护和促进之目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6. 习近平对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概括及时代意义
    林国标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42 (3): 10-17.   DOI: 10.13438/j.cnki.jdxb.2021.03.002
    摘要903)      PDF(pc) (731KB)(386)    收藏
    习近平总书记以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研究和深刻把握,分别从国家精神的培育、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个体主体精神的培育三个角度,概括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基本精神。把三个方面综合起来,就是从中华民族精神建构的总体视角概括和总结了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基本精神。这种概括和总结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确立了对待传统文化的基本立场,确定了传统文化思想精华的主要范围和基本内容,建立了学习和借鉴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方法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7. 伟大建党精神形成的四重维度
    汪金国, 令小雄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42 (5): 1-13.   DOI: 10.13438/j.cnki.jdxb.2021.05.001
    摘要1613)      PDF(pc) (862KB)(382)    收藏
    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是立党之本、兴党之魂、强党之基。伟大建党精神的形成过程中蕴含着历史生成、文化孕育、实践锤炼和价值塑造四重维度。伟大建党精神是我们党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养成并长期坚持的宝贵精神财富,是解答“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精神密码,是理解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精神“红线”。伟大建党精神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理论成果和精神成果,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会通融合及精神价值的高度表征。伟大建党精神贯彻在党的长期奋斗历程中,推动了革命、建设、改革取得了伟大成就,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深沉、澎湃、持久的精神力量。伟大建党精神既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基点和原点,也是对中国共产党人优良传统、精神血脉的赓续传承和发扬光大。不忘初心、践行使命,伟大建党精神奏响了时代发展最强音,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全党、全社会不懈奋斗的精神源泉和精神力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8. 文学意象、景观叙事与文化重塑——沈从文《边城》与湘西边城互构的考察
    刘安全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42 (5): 124-131.   DOI: 10.13438/j.cnki.jdxb.2021.05.014
    摘要1046)      PDF(pc) (846KB)(374)    收藏
    景观是由实体环境与文化意义交互作用而生发和演进的叙事系统。湘西边城通过命名、造景和解说等叙事策略关联沈从文的文学作品《边城》,实现景观的历史背景、文学幻景与旅游实景的叠合,以唤醒记忆的特殊方式凸显地域特色,进行文化传承、意义表达和价值重构。边城文化在景观制作、关联记忆、审美体验和景观认同等文景同构过程中得以重塑。湘西边城景观内涵经过历史、文学和现实生计等方式得以重新定义和解说,实现从民族传统小镇向现代特色旅游名镇的转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9. 多元文化融合视域下少数民族音乐发展研究
    肖笛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43 (2): 132-138.   DOI: 10.13438/j.cnki.jdxb.2022.02.015
    摘要587)      PDF(pc) (715KB)(363)    收藏
    作为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音乐在不断融合与碰撞中形成了多样性的民族特征、个性化的族性特征、开放的文化涵化特征。多元文化融合发展视域下,少数民族音乐面临新的挑战,同时在传承形式、创作素材更丰富等方面出现了新机遇,应通过完善传承方式、立足多元文化融合发展理念、适应文化生态转型强化市场效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路径谋求新的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0. 百年大学的“楼名文化”——厦门大学、集美大学“嘉庚建筑”楼名考
    邬大光, 梁振坤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42 (3): 28-36.   DOI: 10.13438/j.cnki.jdxb.2021.03.004
    摘要2559)      PDF(pc) (919KB)(345)    收藏
    厦门大学、集美大学的部分校舍被称为“嘉庚建筑”。嘉庚建筑不但外形美观,内在和谐,且每栋建筑被冠以独特的名字。其命名有的源于经典著作,有的出自典故,有的则与历史人物有关,且都非常典雅,具有丰富的文化蕴含。其命名有四个特点:(1)源出广泛,用典精准,寓意深刻;(2)与建筑本身的使用功能形成十分巧妙的结合;(3)以文化人,润物无声,让大楼亦成为育人的“大师”;(4)善用人名激励后人,善用地名以慰乡情。其命名借文化之力,彰显了陈嘉庚先生“在文化环境中育人”的教育理念。嘉庚建筑是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遗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1. 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多维思考(笔谈)
    李德显, 李颖芳, 翁伟斌, 陈恩伦, 倪静, 房广顺, 李若晴, 祁占勇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42 (6): 1-17.   DOI: 10.13438/j.cnki.jdxb.2021.06.001
    摘要1103)      PDF(pc) (946KB)(332)    收藏
    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高质量教育是经济社会优质平稳发展的重要因素。《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将“提升教育高质量发展”作为教育现代化发展中的核心要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时代的当下,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将会为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其本身也将成为学界持续关注的话题。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需要高质量的职业教育来培养。新时代赋予了职业教育新的发展使命与责任。职业教育法修订草案已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国家相继出台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方案(2019—2021年)》等政策性文件,均对职业教育未来的发展提出了诸多期许。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作为推进职业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政策旨意,需要站在历史发展的脉络中去总体把握与综合理解其核心要义,学会解剖整体、明晰病灶、对症下药、辨证施治,不断适应发展的新要求,找准职业教育发展的定位。
    本期特推出“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多维思考”笔谈,旨在探讨我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本真内涵与内在逻辑,为我国职业教育实现提质培优与高质量发展提供些许启示。
    笔谈中《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一文,从宏观理论的角度深入论证了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人才培养逻辑、院校发展逻辑与体系支撑逻辑。同时,该文还强调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本质是一种新的发展理念,即实现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机制的转型。这一转型的根本在于改变传统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工作方式和行为策略,使其更适于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教育督导制度:职业院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一文,关注教育督导制度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在分析职业院校教育督导现存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确立符合“督导改革意见”精神的教育督导取向、改革与完善督导方法、提升督导队伍专业性、构建教育督导的信息化平台等完善职业院校教育督导制度的可行路径。《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社会基础》一文,从结构二重性原理的角度,把职业教育与各社会子系统视为“多重复合”的“跨社会系统”,把这种凸显于社会总体的“关系性系统”视为支配体系加以考察,论证了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与社会大场域之间的关系。文章指出社会经济转型与职业教育能动同构、社会人口转型扩展职业教育职能边界以及社会文化心理重构职业教育意义视界,应成为在制约中探明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能动路向。《创新职业教育高质量人才培养的新时代要义》从微观的人才培养视角论证了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要义,即形塑职业教育高质量人才培养的多维价值关系、提升职业教育高质量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与适应性,以及建立职业教育高质量人才培养的多元评价体系。《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路径选择》一文,结合国家的政策性文件,分别从职业教育与职业教育转型、职业教育与人、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职业教育与技能社会以及职业教育与民族复兴等维度论证了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具体路径。
    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是加快推进职业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与内涵式发展的“行动律令”,是职业教育场域形成的自生自发的发展秩序,需要在国家宏观政策的引领下,着眼重点和难点,推动新发展,实现新跨越。笔谈5篇文章旨在从职业教育发展的不同侧面提出问题,引出话题供学者们讨论与批评,希冀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提供新思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2. 人工智能的意识形态属性与风险及其应对
    刘建华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43 (6): 62-69.   DOI: 10.13438/j.cnki.jdxb.2022.06.007
    摘要1183)      PDF(pc) (720KB)(323)    收藏
    作为引领和驱动未来世界颠覆性技术发展的人工智能,具有数据霸权、文化软实力和价值形塑等意识形态属性。人工智能广泛应用于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学习等实践中,在意识形态领域不可避免产生政治引领力下降、思想凝聚力弱化、道德指向力失落和法律规制力失效等风险问题。警惕技术拜物教以及资本逻辑操控下的意识形态风险,确立主流意识形态在智能技术应用中的话语权,建立智能推送与公共责任动态平衡的调节器、建构人工智能的道德“护城河”、筑牢人工智能的“法律网”,是有效应对人工智能意识形态风险、彰显技术优势的应然举措,也是确保人工智能技术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3. 我国反垄断法安全港规则的构建
    李国海, 王伊宁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43 (2): 60-71.   DOI: 10.13438/j.cnki.jdxb.2022.02.008
    摘要1157)      PDF(pc) (795KB)(320)    收藏
    反垄断法安全港规则在美国和欧盟等国家(地区)已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实践,其中的根本动因是反垄断法的普遍适用性和其规制对象的复杂性之间存在冲突,立法者和执法者需要引入合适工具来予以平衡。安全港规则与反垄断法上的合理原则、豁免制度及适用除外制度既存在密切联系,也存在显著区别。在内容上,由于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对市场竞争的危害性较大,反垄断法安全港规则不适用该类行为;在适用条件上,以市场份额要件为积极要件,并排除严重限制市场竞争行为的适用。反垄断法上的安全港规则可被划分为合法性推定与豁免推定两种运行模式。我国学术界针对反垄断法引入安全港规则存在一些质疑,但这些质疑是可以化解的。我国反垄断实践中已对该规则进行了初步探索,为该规则的构建积累了初步经验。我国有必要在立法中引入安全港规则。引入时应把握以下几点:排除横向垄断协议、转售价格维持协议及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等严重损害市场竞争行为的适用;采取市场份额标准为主、替代性标准为补充的安全港标准;坚持差异性与统一性相结合、稳定性与灵活性相协调的原则。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4. 智慧检务下的捕诉一体建设
    王洪宇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42 (5): 41-48.   DOI: 10.13438/j.cnki.jdxb.2021.05.005
    摘要529)      PDF(pc) (732KB)(316)    收藏
    作为新时代检察工作发展需要的产物,智慧检务具有增强司法规范、提升司法效率等功能价值。在我国司法实践中,“捕诉一体”办案机制主要存在着三方面的困境。一是批捕质量和监督力度阶段性下降;二是案件办理尺度不统一、标准不一致;三是考评制度未能及时更新、跟进。将智慧检务与“捕诉一体”办案机制深入融合,以检察科技创新为突破口,能有效提高检察官综合素质、创新监督方式、规范检察行为等,为完善“捕诉一体”办案机制提供有力的科学支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5. 习近平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重要论述生成的历史逻辑
    郭国祥, 肖昭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42 (3): 1-9.   DOI: 10.13438/j.cnki.jdxb.2021.03.001
    摘要1015)      PDF(pc) (808KB)(315)    收藏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回信、贺信、署名文章中多次提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由此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重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重要论述的形成具有深厚的历史逻辑:一是从历史周期率中思考跳出之路。历代封建王朝和历史上的农民起义都未能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律,关键是他们难以做到励精图治、敬终如始、防腐戒奢和顺应民心。二是从社会主义发展史中汲取经验与教训。世界社会主义实践的曲折历程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政党一旦放弃马克思主义信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就会土崩瓦解,因此必须始终牢记初心使命,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三是从新中国史中总结成功之道。新中国70余年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功,就在于不忘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四是从改革开放史中汲取智慧与经验。党的初心与使命是推动改革开放的根本动力;党的初心与使命为改革开放明确前进方向;只有恪守党的初心与使命,改革开放才能获得人民真心拥戴与支持。五是从中共党史中汲取力量与营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中国共产党人共同的政治理念、价值追求、永恒课题和终身课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6. 农业社会化服务如何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一个理论分析框架
    曾福生, 史芳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42 (3): 92-100.   DOI: 10.13438/j.cnki.jdxb.2021.03.011
    摘要976)      PDF(pc) (1389KB)(294)    收藏
    在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产业发展过程中,农民合作社等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各展所长,优势互补,农业生产托管日渐成为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新趋势,在我国农业生产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农业社会化服务通过改变资本-劳动力的要素投入结构等抑制小农户抛荒,通过提供资金支持等促进小农户规模经营,通过增强小农户绿色生产意识等促进小农户绿色生产,分别对应现代农业的三个方面:高效农业、规模农业、绿色农业,形成一个农业社会化服务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的理论框架。下一阶段,应将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列为产业兴旺的重要内容,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托管经营模式,深化农业绿色补贴制度改革,推进中国农业社会化服务高质量发展,进一步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加快实现“大国小农”下的农业现代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7.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次飞跃及其深刻启示
    汤建军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44 (1): 1-8.   DOI: 10.13438/j.cnki.jdxb.2023.01.001
    摘要2409)      PDF(pc) (685KB)(294)    收藏
    毛泽东思想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指引党领导人民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指引党领导人民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指引党领导人民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伟大理论创新的历史深刻启示我们,新时代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在“两个结合”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应始终胸怀天下,强化问题导向、系统思维,在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守正与创新的统一、自我革命与社会革命的统一过程中,自信自立把握和运用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其立场观点方法,由此才能在两种主义、两种制度的历史演进与竞争中赢得社会主义光明的未来与前途。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8. 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生命线”理论的百年透视
    周湘莲, 陈琳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42 (6): 18-24.   DOI: 10.13438/j.cnki.jdxb.2021.06.002
    摘要1984)      PDF(pc) (676KB)(283)    收藏
    思想政治教育“生命线”理论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相伴相生,其奠基于马列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生命线”的理论资源,随着党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历史任务的变化而不断创新发展。在百年实践中,党准确把握“生命线”理论的基本原则,积淀了丰富的历史经验:坚持思想政治教育服从服务于党的中心任务,坚持思想政治教育政治性与人民性相结合,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统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9. 论公众环境权的非排他性
    蔡守秋, 张毅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42 (3): 73-82.   DOI: 10.13438/j.cnki.jdxb.2021.03.009
    摘要911)      PDF(pc) (750KB)(282)    收藏
    非排他性是公众环境权的核心特性。为适应环境权理论的纵深化发展,除了从外部视角审视环境权的属性、内容、定位等特征之外,应当从内部结构对环境权本质特性予以剖析。生态环境具有公共物品属性,导致生态环境治理受到外部性理论与搭便车效应的制约。由于生态环境具有公众共用性,既有的环境权利理论应当接受非排他性与非竞争性两大特征的改造。公众环境权的非排他性体现在主体的不特定性、客体的非拥挤性和内容的共享性等方面。将公众环境权理解为公众对作为公众共用物的生态环境享有的非排他性权利,意味着可从保障权利主体的非排他性与客体的非拥挤性两个面向来实现对公众环境权的保护。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0. 数字治理的发展逻辑解析
    樊博, 王妍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42 (4): 89-96.   DOI: 10.13438/j.cnki.jdxb.2021.04.011
    摘要961)      PDF(pc) (723KB)(279)    收藏
    信息化是推动政府转变治理方式的核心力量。我国政务信息化经历了电子政务、数字政府、数据治理以及数字治理等阶段的发展。目前,数字治理是我国政府推进社会治理的核心模式。基于数字治理的发展脉络及其基本内涵,当前的数字治理主要涵盖三种核心任务与发展逻辑,即“互联网+政务”“大数据治理”和“大数据决策”。结合上海市“一网通办”与“一网统管”实践,“互联网+政务”又可以分为“互联网+政务服务”与“互联网+城市治理”两个方面。这些核心任务中,“互联网+政务”强调服务导向、多元协作、数据处理与平台共享,“大数据决策”关注整合数据的科学价值与决策依据;二者联系的纽带为“大数据治理”,且分别驱动不同的大数据治理模式。尽管目前我国大数据治理仍然面临许多问题,但数字化已经广泛应用于城市治理与公共服务等各个领域。在未来,数字治理将逐步向“智慧治理”或“智能治理”转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1. 中国后经典叙事学发展回眸与反思
    孙毅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43 (4): 116-125.   DOI: 10.13438/j.cnki.jdxb.2022.04.013
    摘要580)      PDF(pc) (826KB)(279)    收藏
    后经典叙事学发端于西方,近年来在一众学者的引介下,在国内掀起了研究热潮。这一领域的研究主要分为解析经典叙事学与后经典叙事学的关系、厘清后经典叙事学的特征与研究热点、代表性叙事理论研究、典型文本的个案研究以及预测后经典叙事学的发展走向五大类。国内后经典叙事学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不少喜人的成果,但仍存在不少问题。当前国内叙事学研究的首要任务便是结合后经典叙事学的研究状况,实现中西方后经典叙事学的对话。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2. 从边缘附属到动态整合:政府应急预案与风险管理关系演化及意涵
    陶鹏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42 (3): 37-43.   DOI: 10.13438/j.cnki.jdxb.2021.03.005
    摘要769)      PDF(pc) (674KB)(274)    收藏
    通过聚焦应急预案与风险管理关系演化及政策意涵,构建二者关系演化模型,可以厘清风险管理与应急预案之间的双向效能激发、现实障碍及优化路径。未来我国应急预案编制与体系建设将呈现出以整合风险管理为主轴的风险管理专门预案和以风险分析为基础的应急响应预案共存的格局。迈向整合风险管理的应急预案编制与体系建设,需要以风险管理的政治优先性、多尺度整合、动态风险沟通、韧性风险管理结构以及政策工具创新为基本路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3. 水泥企业循环经济价值流转机理与分析框架
    朱鹏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42 (3): 112-119.   DOI: 10.13438/j.cnki.jdxb.2021.03.013
    摘要626)      PDF(pc) (915KB)(268)    收藏
    作为国民经济建设重要基础产业,水泥行业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传统水泥生产模式对环境污染严重,水泥企业的循环经济管理过于强调循环改善带来的技术性的物质流动变化,忽略了与之匹配的经济性的价值流动变化。以循环经济理论为指导,揭示水泥企业循环经济内部物质代谢和价值流转的互动规律,构建基于“物质流-价值流”的循环经济价值流转理论模型和分析框架,对于优化水泥工业生产流程,完善水泥企业绿色产业链条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4. 农村留守老人健康关爱的主体缺陷与改进策略
    刘国民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42 (3): 151-160.   DOI: 10.13438/j.cnki.jdxb.2021.03.017
    摘要999)      PDF(pc) (892KB)(263)    收藏
    农村留守老人是一个人数众多、分布广泛的弱势群体,提升农村留守老人的健康关爱水平既是一个民生问题,也是一个发展问题。农村留守老人存在政府、家庭、社会、社区以及老人自身五个健康关爱主体,但各关爱主体在农村留守老人健康关爱的实践中均存在缺陷,其中,家庭方面的主体责任未能凸显,精神慰藉聊胜于无;政府方面的健康关爱制度短缺,健康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市场介入的动力不足,自发行为未成常态;社区的责任主体被动缺位,骨干作用未能发挥;留守老人自身的健康意识淡薄,健康投入有所顾忌。提升农村留守老人健康关爱水平,家庭应该不避责任,主动承载;政府则组织领导,保驾护航;社会各方积极协同;社区方面需激活各类组织,倡行孝亲文化;留守老人自身亦需转变观念,并抱团取暖,共同构建“五位一体”的健康关爱体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5. 财务共享服务与企业竞争力的关系——基于双重差分模型的实证检验
    王卫星, 余天文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42 (3): 101-111.   DOI: 10.13438/j.cnki.jdxb.2021.03.012
    摘要829)      PDF(pc) (751KB)(261)    收藏
    从分析财务共享服务效果的视角出发,以市场结构、基础资源和新能力理论为依据,建立了评价企业竞争力的财务指标体系。研究结果显示:在市场地位方面,实施财务共享服务增强了企业资金管控效果,使营业收入质量提高,但是营业收入增长率却呈现负增长,说明财务共享服务对市场拓展能力的影响具有延迟效应;在资金资源方面,财务共享服务提高了企业的资金筹措能力和偿债能力,风险控制能力增强,使企业获得资金资源竞争优势;在企业能力方面,财务共享服务能够降低成本、增加绩效,更好地服务企业战略,提升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创新能力。总之,实施财务共享服务能够促使企业财务管理转型升级,为未来发展赢得先机,可增强企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6.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风险演化规律及防控策略
    王林平, 高宇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43 (4): 96-107.   DOI: 10.13438/j.cnki.jdxb.2022.04.011
    摘要1313)      PDF(pc) (1376KB)(257)    收藏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不仅是公众感知社会风险的自我表达,也是公众风险应对行为的重要参照。突发事件发生后,网络舆情风险演化在不同阶段表现出不同规律:萌发期呈现出舆情风险突变规律式演化;扩散期呈现出舆情风险涟漪效应式演化;高涨期呈现出舆情风险共振规律式演化;消退期呈现出舆情风险耗散规律式演化。突发事件网络舆情风险演化的生成动因是固有因素、人为因素、环境因素和管理因素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包括社会隐性风险与舆情风险相叠加、公众感知风险增加舆情变换风险、网络环境失衡加速舆情风险扩散、公共管理风险导致舆情风险反复。为推进突发事件网络舆情风险防控工作有序开展,应强化舆情风险沟通理念与防控意识,完善舆情风险防控法律保障体系,构建舆情风险防控常态长效机制,提高舆情风险防控技术创新水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7. 党内监督百年实践:历史嬗变与行动趋向——基于国家治理视角
    李景平, 曹阳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42 (4): 1-10.   DOI: 10.13438/j.cnki.jdxb.2021.04.001
    摘要862)      PDF(pc) (767KB)(253)    收藏
    自觉而强大的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秘钥”,党内监督为此提供了可靠路径。党内监督百年实践满载着党救国建国治国的初心使命与奋斗足迹。历经百年,党内监督逐步实现体系化、战略化发展,为规范与引导领导干部“公权力”运用等作出贡献。继往开来,未来党内监督应坚持以党内治理引领国家治理的绩效目标,以历史经验为启迪、以现实诉求为依据,按照“全覆盖”“法治化”“协调化”以及“技术化”的路向发展,不断提升监督效能,通过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战略,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支撑保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8. 管理伦理中的道德主体建构
    苏婵, 李培超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42 (4): 145-150.   DOI: 10.13438/j.cnki.jdxb.2021.04.017
    摘要708)      PDF(pc) (623KB)(252)    收藏
    管理伦理的逻辑中心在于道德主体的形成和建构。道德主体是道德内化与外化在管理活动中的枢纽,是“善”的本质的体现。管理伦理中道德主体的建构路径有三:道德认知形成,即对道德内涵和规则的学习、体认和理解,对道德善、恶的一种自我知觉和体认,对道德目标、责任和义务的理解和运用;道德情感建构,即主体对管理情境的情感直觉与体验,以及对管理角色的情感想象与理解;道德目标实现,即管理目标实现。其意义在于:重构管理者的道德精神本源,增强对管理道德情境的适应功能,实现管理过程中的道德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9. 突发事件舆论中的情绪极性与传染模式:社会网络分析视角
    乔玉为, 钟智锦, 许小可, 曹仁猛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42 (6): 131-142.   DOI: 10.13438/j.cnki.jdxb.2021.06.014
    摘要849)      PDF(pc) (1321KB)(252)    收藏
    互联网在公共领域的渗透日渐深入,局部或者单一的突发事件由于社交媒体的介入往往会延伸至公共空间,成为公众广泛关注、参与的公共议题。社交媒体用户的情绪积累与传染可能左右网络舆情的走向。判断社交媒体舆论中的情绪类型,分析情绪传播特征继而验证影响情绪传染的因素变得十分重要。以“昆山反杀案”为切入口,运用情绪挖掘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突发事件舆论中的网络情绪进行粗、细粒度识别和网络模体、级联深度分析。研究发现,在微博场域中,“昆山反杀案”舆论的情绪化倾向明显,情绪分布以“好”的情绪最为显著;情绪传染路径以广播式传播为主,情绪传染呈现明显趋同性特征。事件发展态势与情绪极性均为情绪传染的相关因素,而随着级联深度的增加和讨论的深入,情绪逐渐趋于理性,显示了微博舆论场的“自我净化”功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0.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价值旨向·逻辑理路·实践向度——以政治学为中心的考察
    杨钧期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42 (5): 14-21.   DOI: 10.13438/j.cnki.jdxb.2021.05.002
    摘要790)      PDF(pc) (778KB)(250)    收藏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发展理念,蕴含着制度性提升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的价值旨向。在逻辑理路上,其创造性将人民立场、中国精神和世界担当融为一体,呈现出鲜明的理论开拓性、政治指向性和人民性等价值意涵。在实践向度上,其重视以高质量党的建设引领高质量发展,强调在化解社会矛盾中把握决策过程,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此,要系统性推进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推动治理资源向基层下沉,进一步化解社会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矛盾;加强中国特色理论供给,向世界展示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图景;将中国发展与世界进步紧密关联在一起,继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1.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戒烟医院研究
    龚春丽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43 (2): 151-160.   DOI: 10.13438/j.cnki.jdxb.2022.02.017
    摘要651)      PDF(pc) (803KB)(249)    收藏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7—1937年),中国各地创办了一系列戒烟医院。这些戒烟医院的兴办既是应对烟毒泛滥的产物,也与该时期政府及社会推动戒烟禁毒有着密切关联。它们分布各省,数量众多,既有官办、私立、官私合办,也有官方委托民间办理等形式。它们办理水平各异,但主要从事如下活动:强制收戒和免费戒治、开展禁烟戒烟宣传、化验和研制戒烟药物、探寻和采用适当的戒治方法等。此时期的戒烟医院对于推动戒烟禁毒以及清除毒品的危害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受特定社会历史环境限制,也存在着诸多不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2. 新时代中国特色党建话语体系构建研究
    郑吉峰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42 (4): 50-61.   DOI: 10.13438/j.cnki.jdxb.2021.04.007
    摘要1040)      PDF(pc) (810KB)(247)    收藏
    党建话语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同时也需要不断与时俱进而提升其吸引力、感染力、表达力、传播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基于中国共产党在国家与社会建设中的重要地位,新时代中国特色党建话语体系的构建意义重大。丰富的理论滋养、充足的实践探索、明确的时代需要为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党建话语体系提供了理论支撑、历史经验和现实基础,新时代中国特色党建话语的构建因而成为可能。新时代中国特色党建话语体系的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和长期性工作,必须坚定话语立场、更新话语内容、创新话语表达、推动话语传播、优化话语评价,解决好“为谁说话”“说什么”“怎么说”“说话效果如何”“如何评价”等问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3. 沈从文与威廉斯历史书写中的人类意识
    李慧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42 (5): 139-145.   DOI: 10.13438/j.cnki.jdxb.2021.05.016
    摘要623)      PDF(pc) (721KB)(246)    收藏
    沈从文与威廉斯是中美两位同时代极具本土意识的乡土作家,他们毕生坚守为人类立命的创作理念,对历史进行深入体悟与深刻反思。其思想主题大致经历了从“个体性”延伸到“群体性”进而提升到“类性”的过程,其文化视野也从本土拓展到整个人类、从过去延伸向未来。他们积极关注人性、深切关怀人类整体命运,其艺术思想远远超越他们所身处的时代,在时间长河中历久弥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4. 新中国初期中共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举措与经验
    高中伟, 苏彦玲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42 (3): 65-72.   DOI: 10.13438/j.cnki.jdxb.2021.03.008
    摘要791)      PDF(pc) (768KB)(244)    收藏
    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彰显着一个政党的资源整合与分配能力。新中国初期,各类突发性疫病肆虐,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中国共产党整合组织资源、思想资源、群众资源等执政资源,沉着应对,汇合成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实现了对突发危机事件的高效处理。这一实践表明,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要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整体功能,强化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以高超的政策水平和高效的执政绩效,遏制疫病的大规模流行,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消除恐慌,切实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安定。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5. 人类文明新形态:出场逻辑与立体呈现
    杨振闻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43 (2): 1-8.   DOI: 10.13438/j.cnki.jdxb.2022.02.001
    摘要1123)      PDF(pc) (725KB)(243)    收藏
    人类文明新形态并不是突兀出场的,而是三重逻辑共同作用的结果:从理论逻辑看,是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当代运用;从历史逻辑看,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规律性在当代中国的生动体现;从现实逻辑看,是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内生出来的新文明。人类文明新形态呈现出多维立体表现形态:第一,本质形态是人类文明的中国版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第二,总体形态是“五位一体”的整体文明;第三,道路形态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内生出来的文明;第四,价值形态是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文明。“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双重重要意义:从理论上看,这一理念的提出,彰显了中国发展进步对于人类文明的独特贡献,是以“中国话语”“中国声音”阐述中国方案的标识性概念,掌握了关于人类文明走向的话语权;从实践上看,新形态的创造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而且变得更强大的中国正在并将继续深刻影响世界。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6. 人类命运共同体构想的三维审思:逻辑起点·现实基点·思想源点
    黄传球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42 (4): 28-34.   DOI: 10.13438/j.cnki.jdxb.2021.04.004
    摘要1041)      PDF(pc) (678KB)(242)    收藏
    人类命运共同体构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在积极反思人类生存现状的基础之上,对世界未来发展形态的一种前瞻性擘画。总体观之,作为“类”存在的人的主体自觉以及马克思主义“类”思想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构想的逻辑基点, 现代“人类交往”方式的演进与普遍发展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构想的现实基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合”理念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构想的思想源点。逻辑起点、现实基点与思想源点共同构成人类命运共同体构想的生成之源,对其系统、深入的阐释与审思则是我们学习、领悟、实践这一伟大构想的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7. 制度自信维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逻辑与路径
    张殿军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42 (3): 18-27.   DOI: 10.13438/j.cnki.jdxb.2021.03.003
    摘要955)      PDF(pc) (762KB)(241)    收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是制度自信的基本依据,制度自信是对我国制度体系全面而整体的自信。制度自信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内在的逻辑关联,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皆属意识范畴。不同层次的制度各司其职,功能各异,从不同维度发挥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功能。制度的有机结合、相得益彰,形成系统优势与整体合力共同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把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最大制度优势的认同和自信转化为各族人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大动力,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所在。以宪法统合共同体意识,加强制度体系中的核心价值观建设,创新和完善制度体系,加强制度整合,提升制度效能,充分发挥不同制度的耦合作用和体系优势,是进一步凝聚制度共识,增进制度自信,从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然要求和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8. 多重消解与政策偏离:基层治理对精准扶贫的影响机制
    许汉泽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42 (3): 120-129.   DOI: 10.13438/j.cnki.jdxb.2021.03.014
    摘要864)      PDF(pc) (830KB)(239)    收藏
    以往对精准扶贫实践困境的研究,大多偏重于制度组织、政策技术以及文化伦理等单一维度的解释,缺乏从基层治理角度对精准扶贫政策执行偏差进行机制的分析。通过对武陵山区T贫困镇的调研发现,精准扶贫实践中出现了政策框架内的识别与分配难题、扶贫文牍主义与形式主义的困扰以及扶贫抗争增多与地方政府治理陷入困境等问题。而这正是弱治理结构与政策的连带效应、压力考核与村干部的功能替代,以及强激励之下底层农民的机会主义所导致。基层治理结构、治理主体、治理规则与治理对象的策略性应对等方面的偏差因素,共同构成了对精准扶贫政策实践的多重消解,最终导致政策目标出现偏离。在今后的相对贫困的治理过程中,要切实提升基层治理能力,消除对扶贫干部的形式主义考核,减少扶贫政策的泛福利化影响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9. 环境伦理中的价值排序及其方法论
    郁乐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42 (5): 60-68.   DOI: 10.13438/j.cnki.jdxb.2021.05.007
    摘要683)      PDF(pc) (748KB)(237)    收藏
    环境伦理话语中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对立可以理解为一种价值冲突,各自的论证及其争论可以理解为价值哲学的方法论尝试。在价值哲学的视野下,探析环境问题中的价值冲突及其价值排序的原则、方法与限制,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因此,需努力澄清不同立场的价值序列及其基本冲突格局,指出权利是价值排序的约束条件;强调生产性价值需要被认真对待,需反思将生产性价值与其他价值对立起来的思维方式;借助生产性价值的桥梁作用,能够超越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践入诸善并存的理想境界。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0. 中国共产党勇于自我革命的发生逻辑
    王翔, 袁术林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43 (2): 24-31.   DOI: 10.13438/j.cnki.jdxb.2022.02.004
    摘要754)      PDF(pc) (731KB)(237)    收藏
    勇于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最鲜明的品格和最大的优势,也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根本因素。无产阶级政党的本质和所面临的现实选择是中国共产党勇于自我革命发生逻辑的起点,在实践中不断继承和发展自我革命精神、在理论上不断创新和完善自我革命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勇于自我革命的必然趋向。理解中国共产党勇于自我革命的发生逻辑,有助于更加全面总结中国共产党管党治党的有益经验、更加深入理解和把握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版权所有 © 2021《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技术支持: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公众号 电子书橱 超星期刊 手机浏览 在线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