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一年内发表文章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网络舆情反转事件中的衍生风险及其传导:类型划分与疏解策略
    朱国伟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44 (3): 99-111.   DOI: 10.13438/j.cnki.jdxb.2023.03.009
    摘要445)      PDF(pc) (1207KB)(213)    收藏
    网络舆情反转事件中伴随的信息控制行为,会通过控制信息接收者的信息解读和态度倾向,改变舆情事件的正常演化轨道,并在这一过程中激发出新的社会风险。归纳梳理2016—2022年发生的50起社会广泛讨论的网络舆情反转事件案例发现,网络舆情反转事件中的信息控制行为一方面以信息内容和认知框架为控制对象,另一方面信息控制行为衍生的社会风险可能向政治性领域和非政治性领域传导。根据分析结果,网络舆情反转事件可以以“信息控制方式”和“风险传导方向”为核心维度划分为“借力型”“失控型”“暗礁型”“危机型”四种类型。对四种类型展开具体分析后发现,网络舆情反转事件的演化过程同时伴随着社会风险的衍生、传导和积累过程,形成了“表层舆情+深层风险”的双重结构,不仅对社会秩序和政治稳定造成严重危害,同时也引发了民众的政治不信任惯性,并成为群体性事件的重要诱因。因此,改变网络舆情管控和风险管理分立局面、加强网络舆情中的风险管理过程,是防范化解网络舆情反转事件中的衍生风险及其传导现象的题中之义。一方面,公共部门要进一步加强信息传播监管和规范,提升自身的信息传播影响力和竞争力来消解信息控制行为;另一方面,公共部门要创造弹性刚性并存的舆论场域,积极回应舆情事件中的群体诉求来疏解风险能量的衍生和传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 美丽中国建设目标的生态哲学阐释及其价值
    王雨辰, 彭无瑕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44 (5): 1-9.   DOI: 10.13438/j.cnki.jdxb.2023.05.001
    摘要310)      PDF(pc) (699KB)(212)    收藏
    美丽中国建设目标是基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所处的历史方位和人类文明发展的生态转向提出的,具有厚实的生态哲学基础。美丽中国建设目标科学地回答了“为什么要提出美丽中国建设”“建设什么样的美丽中国”和“如何建设美丽中国”这三个核心问题,解决了美丽中国建设目标的实现路径问题,第一次把“美丽”纳入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内容中,是中国共产党对如何展开中国式现代化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长期探索的结果。其价值在于不仅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而且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发展规律和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认识的深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结合”的四重逻辑
    杨小军, 丁馨妍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44 (3): 13-19.   DOI: 10.13438/j.cnki.jdxb.2023.03.002
    摘要465)      PDF(pc) (694KB)(203)    收藏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两个结合”的重大科学论断,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百年探索的新概括新总结,蕴含着深刻的内在逻辑。从理论逻辑来看,“两个结合”坚持守正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断开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从历史逻辑来看,“两个结合”坚持全面把握历史脉络和趋势,持续推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主题;从实践逻辑来看,“两个结合”作为“化中国”的根本方法,赓续践行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主线;从价值逻辑来看,“两个结合”坚持马克思主义人民观,遵循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主旨。“两个结合”的四重逻辑辩证统一,不断推进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 习近平关于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生成逻辑·核心内容·价值意蕴
    欧健, 谷曼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44 (3): 1-12.   DOI: 10.13438/j.cnki.jdxb.2023.03.001
    摘要372)      PDF(pc) (843KB)(193)    收藏
    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治国理政实践中紧紧围绕“为什么要实现共同富裕、实现什么样的共同富裕、怎样实现共同富裕”这一命题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形成了一个内容丰富的理论体系。这一重要论述,源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共同富裕理论,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对共同富裕不懈追求的历史赓续,是对新时代发展状况和发展目标的现实回应,其核心内容涵盖了共同富裕的深刻内涵、重大意义、制度保障、战略步骤、实践路径、方法原则等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理论的新发展,为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了理论指引,为解决世界性贫困难题和探索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理论参考,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5. 绿色发展政策能够促进就业显著增加吗?——基于中国284个城市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何雄浪, 史世姣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44 (3): 34-46.   DOI: 10.13438/j.cnki.jdxb.2023.03.004
    摘要346)      PDF(pc) (1061KB)(163)    收藏
    利用2003—2018年我国284个地级市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实证分析绿色发展政策对就业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表明:相对于非试点城市,低碳试点城市建设更利于实现充分就业,进一步考虑内生性问题以及替换因变量后,低碳城市试点政策对就业的促进作用依然稳健;控制时间效应后发现绿色发展政策对就业的促进作用不具有时滞性但具有持续性;绿色发展政策对就业的影响存在异质性,相对于东西部地区,绿色发展政策对中部地区城市就业的促进作用更大;相对于资源型城市,绿色发展政策对非资源型城市就业的促进作用更显著;作用机制的检验结果表明,绿色发展政策会诱发技术创新,通过提升创新水平产生就业“扩充效应”。本研究从低碳城市试点视角评估了绿色发展政策对城市就业的影响效应,为进一步推广低碳城市试点、协调好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提供了重要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6. 国家公园立法中环境公共利益的行政保护
    孙佑海, 林禹秋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44 (3): 62-74.   DOI: 10.13438/j.cnki.jdxb.2023.03.006
    摘要268)      PDF(pc) (1598KB)(163)    收藏
    环境公共利益泛化和行政管理权异化已成为我国国家公园行政法治建设面临的两大挑战。国家公园自身价值的多重性、行政机关决策导向的不确定性是造成环境公共利益行政保护不力的重要原因。为了扭转这一窘况,在顶层设计层面,应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坚持利益平衡原则,科学界定环境公共利益的内涵外延;在制度保障层面,应按照系统治理的要求,理顺行政监管体制,强化部门之间和地区之间的协同治理,完善规划管理制度,健全法治监督体系,优化检察公益诉讼和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从而在立法的主导和引领下,开创环境公共利益与其他正当利益协调共生的新格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7. 汉语分裂句中“是”与“的”的属性及分裂结构的判定
    白蓝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44 (3): 130-135.   DOI: 10.13438/j.cnki.jdxb.2023.03.012
    摘要425)      PDF(pc) (615KB)(161)    收藏
    从“是”与“的”属性角度,可以对汉语分裂句结构进行判定。“是……的”结构中存在焦点类“是”字句和系表类“是”字句。焦点类“是”字句可认定为分裂句。第一,形式为“是+S+(Ad)+V+(的)+O+(的)”或“S+是+(Ad)+V+(的)+O+(的)”。第二,“是”轻读,无实义,表强调,可省略,省略后不影响句子结构;“的”与“是”不同,不标记分裂句的焦点,在句中可以省略,可以出现在末尾或者句中。第三,“是”与“的”起缩小焦点范围的作用,但无法圈定焦点。系表类“是”字句中,“是”重读,表“的确”,可强调,同时具有动词特征,不能省略。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8. 从族群记忆到国家认同:蚩尤神话的重构与再嵌
    陈立琼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44 (3): 154-160.   DOI: 10.13438/j.cnki.jdxb.2023.03.015
    摘要356)      PDF(pc) (761KB)(157)    收藏
    蚩尤神话是中华民族共创共享的文化遗产。以神话叙事为原型,不同地域的民众生发出节庆、戏曲、武术、景观等多样化的文化载体,共同构成了多元一体的蚩尤文化谱系。从其多民族的复调叙事中可以看出,蚩尤神话构建了中华民族同源共祖的集体记忆,赋予了各民族平等团结、友爱互助的兄弟身份,表达出血脉相连、家国相亲的情感联结。在新时期,蚩尤神话不仅是民族身份认同的文化象征符号,还是多民族历史文化、社会生活与地方经验的集中表达,为培育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历史根基与精神源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9. 论《监察法》中的涉案人员及其权利保护
    秦前红, 李世豪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44 (4): 1-11.   DOI: 10.13438/j.cnki.jdxb.2023.04.001
    摘要353)      PDF(pc) (858KB)(155)    收藏
    在深化纪检监察体制改革的背景下,《监察法》规定了涉案人员这一特殊概念。实践中监察机关和监察人员对涉案人员的使用较为混乱,而《监察法》也并未有条文对涉案人员这一概念作出明确界定。通过对《监察法》和《监察法实施条例》的考察,可以抽象和归纳出监察法规范体系中涉案人员在广义上的类型特征,即牵涉监察机关所管辖的公职人员职务违法犯罪案件之中,与主案存在关联。在广义涉案人员的范畴内,从保障人权的角度出发,应将涉案人员明确界定为与主案存在关联的,涉嫌行贿犯罪、介绍贿赂犯罪或共同职务犯罪的人员。在监察法规范中,对于与上述定义相冲突的涉案人员条款,应在后续立法中予以修正,以维护法制统一。在惩治腐败的前提条件下,为保障监察涉案人员的合法权利,应做好对涉案人员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理解与适用。在监察程序中赋予涉案人员律师帮助权,建立公职律师法律帮助制度。在对涉案人员适用监察措施时,须严格遵照法律并符合比例原则。此外,应通过制度建构将符合条件的涉案人员转化为“污点证人”,对其提供作证豁免途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0. 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困境与出路——以乡村振兴中的风险社会治理为视角
    田方舟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44 (5): 151-160.   DOI: 10.13438/j.cnki.jdxb.2023.05.016
    摘要397)      PDF(pc) (790KB)(140)    收藏
    传统村落是中华民族传统聚落文化景观基因、空间基因和精神基因的活态化遗存,其保护与发展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推进过程中的重要议题。在风险社会治理的背景下,传统村落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乡村遗产,其保护发展的内生性社会结构、文化传承和产业转型风险加剧,乡村系统转变的结构失衡;外生性风貌异化、旅发过度、灾害突发风险凸显,乡村应对变化的响应失范;主体性行政介入和市场介入风险扩大,乡村保护发展运行失序。传统村落保护发展中的规划路径依赖、保障机制不全以及实施推进主体缺失,是导致其陷入困境、脆弱性凸显的主要原因。结合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化解和突破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过程中面临和产生的各类风险与困境,关键在于在保护发展过程中构建风险社会治理动态评估监测体系与沟通参与机制,完善相关的法规制度保障与风险响应机制,同时健全以原住居民为主体的自治组织和规划协同机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1. “行动”与“自我构成”:科尔斯戈德对主体的建构主义阐发
    鉴博言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44 (3): 146-153.   DOI: 10.13438/j.cnki.jdxb.2023.03.014
    摘要350)      PDF(pc) (693KB)(138)    收藏
    科尔斯戈德以“行动”概念的分析论证了人的“自我构成”与“实践同一性”。以“选择行动”的必要性和必然性为出发点,剖析“行动”对于主体的同一性、能动性、完整性的生成作用,这种内在结构不同层次之间的发展与统一,就是她所谓的“自我构成”。因此,在解决“自我”问题和主体性理论的阐释上,科尔斯戈德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值得研究的新思路。这种解释方式凸显了实践的建构性、生成性意义,试图为“自我”和主体提供一种经验性的内容,纠正了认知主义和自然主义的抽象性及弊端,也尽力规避了自由主义在形式主义和空洞性上受到的抨击。但是,科尔斯戈德仍受困于纯个体主义的基本视角,使得她无法在现实性上把握“自我”的“构成”,最终陷入主体性在经验构成和抽象形式之间的矛盾,导向了“自我”的建设性循环。在科尔斯戈德的“自我构成”理论中缺乏主体间性的空间,既使得她赋予“行动”的生成性变得抽象,也让我们无从找寻社会关系和社会实践对于“自我”及其建构的切实意义。归根究底,科尔斯戈德所谓的“人”并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现实的人”,她所说的实践也不是现实的人的物质生产活动。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其理论的建构力和解释力。人们的社会性和社会联系来自于物质生产的社会化形式,必须从这里来进一步思考实践在个体主体层面的内化过程,来发掘“自我”的建构和提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2. 延安整风时期《新华日报》对“增强党性”原则的贯彻
    曾伯秋, 张凯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44 (4): 130-137.   DOI: 10.13438/j.cnki.jdxb.2023.04.013
    摘要263)      PDF(pc) (753KB)(136)    收藏
    在延安整风时期,“增强党性”在党的建设中成为一个基础性与统领性的政治要求。《新华日报》在舆论上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进行了以“增强党性”原则为核心的整风改版。《新华日报》在确立与贯彻“增强党性”原则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回答了“如何将马列主义理论联系实际”“如何使之密切联系群众、反映群众呼声”“如何正确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如何贯彻民主集中制与严明党的纪律”等具体问题。这一思想践履过程产生了重要的历史意义:促进了“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原则的提出;巩固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阵地;提升了党报品质及其影响力;培育了具有坚定理想信念的“新华精神”。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3. 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多维贫困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曾祥炎, 胡慧强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44 (3): 47-61.   DOI: 10.13438/j.cnki.jdxb.2023.03.005
    摘要304)      PDF(pc) (1273KB)(135)    收藏
    基于我国2011—2020年省域面板数据,就数字普惠金融对多维贫困的影响及作用机制进行了理论与实证分析。研究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对多维贫困的影响呈倒“U”型特征,进一步分析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一级分项指数,发现这种倒“U”型关系更有可能源于数字金融的“覆盖广度”,而不是“使用深度”和“数字化程度”。通过作用机制检验,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对多维贫困的减贫效应主要通过提高信贷可获得性、扩大保险的覆盖面等途径实现。通过异质性检验,发现西部地区数字普惠金融减缓多维贫困的拐点出现要明显滞后于东部地区。因此,充分发挥数字普惠金融对多维贫困的减缓效应,既要从供需两侧优化信贷机制和推动数字保险服务的发展,也应重视根据地区差异实施差异化政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4. 乡村治理标准化:理论逻辑·体系框架·实现路径
    衡霞, 翟柏棱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44 (4): 22-28.   DOI: 10.13438/j.cnki.jdxb.2023.04.003
    摘要226)      PDF(pc) (849KB)(133)    收藏
    作为一种制度供给,乡村治理标准化有助于国家治理意图的清晰表达和社会福利最大化。各级政府和第三方机构发布的乡村治理标准日益增多,发挥了标准的“软法”功能,却因为标准的分散与碎片化带来治理技术现代化功能的下降。尽管学术界对乡村治理标准化的价值、内涵、路径等进行了研究,却没有在理论层面系统反思标准化何以可能和何以可为等问题。对此,有必要尝试从规制理论的激励约束机制出发,针对制度、主体和技术驱动的路径来构建乡村治理标准化的体系框架,并借助治理实践对其进行理性检验,通过党政主导与多元协同、传统与现代共生、规范与灵活统一等路径来保障乡村治理标准化体系框架的动态运用,赋予乡村社会关系以稳定的秩序,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5. 资本主义精神的伪道德性审视——以《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为中心的考察
    廖茂忠, 曹淑蓉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44 (3): 112-120.   DOI: 10.13438/j.cnki.jdxb.2023.03.010
    摘要301)      PDF(pc) (747KB)(131)    收藏
    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首次提出了“资本主义精神”的概念,并强调诞生于新教伦理的资本主义精神,正是推动理性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重要力量。而事实上,资本主义精神只不过是现实生产异化的观念化延续,它以理性资本主义物质生产为前提,根植于现实的资本主义生产逻辑之中。囿于阶级属性、价值观念和“理想类型”的分析范式,马克斯·韦伯未能察觉出资本主义精神的产生前提、特殊本质和历史作用的伪道德性。透视资本主义精神的伪道德性,对于深刻领会无产阶级革命思想,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有着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6. 毛泽东对列宁“向社会主义过渡”理论中国化的历史贡献
    冯梦麒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44 (3): 136-145.   DOI: 10.13438/j.cnki.jdxb.2023.03.013
    摘要303)      PDF(pc) (736KB)(130)    收藏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结合中国国情,在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对列宁“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理论进行了创新和发展。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中,在农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内生动力、过渡模式和价值目的等方面,毛泽东发展了列宁的工农联盟思想;在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中,毛泽东继承了列宁将资本主义工商业分为大资本和中小资本的做法;在改造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的问题上,毛泽东对列宁“国家资本主义”思想作出了符合中国实际的发展和完善。毛泽东关于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理论是列宁“向社会主义过渡”理论在中国的落地和发展,体现了社会主义改造道路一般性与特殊性的统一、马克思列宁主义内容与中国本土形式的有机结合,以及马克思列宁主义价值内涵的深化和升华。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7. 当代西方政治传播的视觉转向与民主困境
    庞金友, 赵洁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44 (3): 87-98.   DOI: 10.13438/j.cnki.jdxb.2023.03.008
    摘要349)      PDF(pc) (874KB)(127)    收藏
    图像信息的本质属性和视觉认知的内在规律决定了视觉图像在政治传播中拥有天然优势。借助不断升级的视觉技术,视觉图像内在的生动形象、直观具体、再现共鸣、包容多重等属性被不断强化,政治传播呈现出深度的视觉转向态势,不仅图像得到普遍运用,而且愈发占据重要地位,持续深入发展。在西方以政治竞选为中心展开的政治传播活动之中,这种深度视觉转向又引发了一系列的政治传播新趋势:一方面向以形象塑造为核心的专业化和以特定人物为焦点的个人化倾斜,一方面向以感性主义为内核的情感性和以受众认知为目标的劝服性偏移。随着西方现实政治的重心逐渐围绕视觉元素展开和运转,视觉政治日显其重,由此引发出民主选举审美化、政治认同个人化、政治态度偏执化、民主运转病态化等新症候,对当代西方政治格局和民主秩序构成了重大冲击和挑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8. 共同富裕视域下的乡村振兴:理论谱系·现实逻辑·实施策略
    冯朝睿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44 (5): 43-53.   DOI: 10.13438/j.cnki.jdxb.2023.05.006
    摘要268)      PDF(pc) (830KB)(127)    收藏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的基本方略,是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重要举措,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抓手。乡村振兴战略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在农业农村领域共同富裕伟大实践的继承、深化与推进。共同富裕目标下乡村振兴战略在实践中以五大要求为目标指引,以“五维”耦合机制协调推进乡村的普遍性、全面性、均衡性与动态性富裕。在未来,以乡村振兴为着力点,应在产业维度上完善乡村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态维度上构建乡村绿色可持续发展体系,乡风维度上发挥组织、文化及教育功能,治理维度上优化乡村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富裕维度上加快拓展增加农民收入渠道,多措并举为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及世界乡村问题的解决提供中国方案与中国智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9. 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维度
    代玉启, 刘妍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44 (6): 1-8.   DOI: 10.13438/j.cnki.jdxb.2023.06.001
    摘要170)      PDF(pc) (728KB)(126)    收藏
    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多重价值维度,文化是其应有之义和重要基础。作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精神之维和思想之魂,文化为其提供前提定位、基础底蕴、动力支撑、目标旨归。文化是一切活动领域中内在的、机理性的内容,以价值观和发展观为形式,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基本精神支撑、价值选择源泉与显著衡量标尺,确定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定位。中国式现代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明因子,彰显中国共产党百年不懈求索的精神气质,汇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文明成果,体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国式现代化的持续发展有赖于文化转型、文化交融、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文化自强作为内生动力,为其提供驱动力、革新力、凝聚力、持久力,铸就中国式现代化持续发展的强大动能和广阔想象空间。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入推进还将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及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智慧支撑,并在实践发展中不断滋养壮大,展现深远持久的价值影响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0. 全球治理制度的生成逻辑与中国角色
    胡键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44 (3): 20-33.   DOI: 10.13438/j.cnki.jdxb.2023.03.003
    摘要311)      PDF(pc) (926KB)(126)    收藏
    内部制度的形成往往是共同体(政府)来供给的,但由于国际社会的无政府状态,大部分情况下是各行为体协商并转让部分权利而形成的,其目的是从合作的国际共同体中获得更大的收益。当然,还有一部分则是一方面源于大国内部制度的外溢,另一方面则是弱小国家对既有制度的内化所致。但是,这两种情况所生成的制度都深深地打上了大国的烙印,导致国际制度公共产品的“私物化”现象。中国是全球治理的后来者,中国在全球治理制度生成中的角色,既不是制度的外溢者,也不是简单的内化者。中国参与全球治理进程是以中国的实力和能力为前提的。在全球治理制度生成过程中,中国是全球治理的“制度增殖者”,也是“利益外溢者”,还是全球治理制度的价值创新者。这三个方面彰显了中国在全球治理制度生成过程中独特的创新角色。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1.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动力机制——以“引力-压力-推力”为着力点的阐析
    陈云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44 (5): 10-19.   DOI: 10.13438/j.cnki.jdxb.2023.05.002
    摘要221)      PDF(pc) (774KB)(123)    收藏
    在新时代新征程中,我们全面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既要确保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也要确保大自然的生态底色。这个协同过程必然依托一定的动力机制加以推进,主要表现在人民利益需求牵引使然的引力发生机制、“政-企”内外压力叠加倒逼的压力传导机制,以及 “党”之势能与“群”之动能连转发力的推力作用机制。全面理解和把握这三大动力机制的逻辑关系及现实力量,对于助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2. 语言接触与文化融合:湘西“瓦乡人”民族志研究
    刘重麟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44 (5): 141-150.   DOI: 10.13438/j.cnki.jdxb.2023.05.015
    摘要263)      PDF(pc) (871KB)(117)    收藏
    语言不仅是人类交流沟通的工具,也承载着语言实践者的历史记忆、情感经验和社会文化。生活在沅酉流域的瓦乡人,在与周边族群文化接触、并接和融合的过程中形成了颇具特色的“乡话”。乡话体系中的空间感知与地方命名是包含多重关系与意志的语言符号,从中不仅可以看到不同族群对世界周遭的感知力和想象力,还可以了解人群联结的轨迹与文化融合的图景。瓦乡人语言接触的案例体现出语言认同是族群文化共享的具体形式,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3. 环境责任清单的规范进路
    王清军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44 (3): 75-86.   DOI: 10.13438/j.cnki.jdxb.2023.03.007
    摘要304)      PDF(pc) (838KB)(113)    收藏
    基于整体性生态环境保护的客观要求,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长远需要,我国应当建立并完善环境责任清单制度。目前的环境责任清单制度存在编制颁行主体正当性不足、编制依据失序化风险及编制内容结构欠缺等问题。厘定环境责任清单性质和功能对于上述问题的解决具有决定性意义。环境责任清单是一类特殊的公权力自治规范,它具有约束、整合功能。环境责任清单颁行主体正当性应当以事后备案审查方式得以有效补强。需要对环境责任清单编制依据之范围实施必要限缩,对“地方实际需要”实施再规制的路径在于及时将其转化为地方性法规、地方规章等。环境责任清单内容结构完善包括定责、追责和免责的一体化及联动性。环境责任清单制度规范化发展有助于加密“用最严密制度、最严格法治保护生态环境”之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4. 我国粮食结构性问题及其消解方略
    张亨明, 黄锦程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44 (5): 66-74.   DOI: 10.13438/j.cnki.jdxb.2023.05.008
    摘要280)      PDF(pc) (770KB)(112)    收藏
    粮食安全是事关强国复兴的头等大事,而粮食结构性安全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只有解决十四亿人的温饱和粮食安全问题,才能让社会长治久安。国内外粮食供需、国内区域间粮食供需、不同种类粮食供需的现状说明,当前我国粮食安全形势处于“紧平衡”状态。城镇化快速发展和人口老龄化加速,使粮食消费健康化、多样化趋势明显,粮食种类供需失衡;粮食主销区土地资源有限,单产提高难度大,主产区增产压力增大,粮食区域供给不平衡矛盾突出;粮食生产、加工、运输、储存和销售闭环管理主要靠政策调控,供应链体系不完善;国际时局逆全球化趋势加剧,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使国际粮食稳定性差,我国粮食进口面临挑战。只有把握粮食安全和粮食进口主动权、优化区域供给和粮食供应链保障性措施,才能解决我国粮食的结构性问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5. 社区韧性:社区风险治理中的结构张力及因应调适
    赵时雨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44 (4): 52-65.   DOI: 10.13438/j.cnki.jdxb.2023.04.006
    摘要291)      PDF(pc) (1391KB)(111)    收藏
    面对现代社会风险的扰动与冲击,提升社区韧性是社区风险治理变革的重要路径选择,也是推进新时代基层治理现代化的题中之义。不同于西方话语体系倡导减少政府干预、片面强调社区及个体治理责任的韧性理解,我国治理环境中的社区韧性,生成于以街道、居委会为轴心的政策资源网络以及各利益相关主体间的风险治理互动,即社区治理结构的抗风险能力是社区韧性形成的关键所在。当前阶段,我国社区对纵向行政资源吸纳、居委会应急兜底、高效政治动员等风险治理手段存在高度依赖,社区治理结构长期呈现“资源配置内卷化”“主体参与差序化”以及“治理体系互斥化”等内在张力,频繁引致风险共担失灵、社区韧性匮乏的治理窘境。有鉴于此,亟须通过推进冗余科学化、构建协同治理格局、健全联动处置机制、夯实韧性文化根基等因应风险,促进社区于风险情境下的结构调整与功能优化,从而有效化解社区治理结构中的内在张力,系统提升社区韧性水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6. 数据资源的类型化赋权
    黄武双, 邱思宇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44 (5): 111-121.   DOI: 10.13438/j.cnki.jdxb.2023.05.012
    摘要251)      PDF(pc) (874KB)(107)    收藏
    在信息数字化时代,数据资源的流通和利用需要完善数据权属体系的构建,而合理的数据资源分类标准是构建完善数据权属体系的必要前提。数据资源的信息内容因具有连续性而不应成为划分类型的依据,依据数据资源转化过程中的表现形式进行类型化更具合理性。根据数据资源在价值实现过程中的不同形态,可将数据资源划分为原始数据资源、集合数据资源和衍生数据资源三种类型。相应赋权为:自然信息对应的原始数据资源赋予国家所有权和生产者收益权,个人信息对应的原始数据资源则赋予个人以个人数据财产权;集合数据赋予公开非独创集合数据资源以有限的排他权;衍生数据以著作权法为核心增加邻接权的保护。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7. 我国农村“光棍”的区域分布及其形成机制——基于村庄社会结构的分析
    李永萍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44 (6): 113-123.   DOI: 10.13438/j.cnki.jdxb.2023.06.010
    摘要163)      PDF(pc) (794KB)(107)    收藏
    根据血缘结构与地缘结构匹配方式的差异,中国农村可以初步划分为南方团结型村庄、北方分裂型村庄与中部分散型村庄三种理想类型。村庄社会结构主要从婚姻的家庭支持度和村庄排斥度两个维度形塑“光棍”形成逻辑。具体而言,北方分裂型村庄父代对子代婚姻的家庭支持度最强,村庄社会对“光棍”的排斥度最强,“光棍”生成的概率最小;南方团结型村庄父代对子代婚姻的家庭支持度一般,村庄社会对“光棍”以结构性保护为主,“光棍”产生的概率次之;中部分散型村庄父代对子代婚姻的家庭支持度最弱,村庄社会对“光棍”较少排斥,“光棍”产生概率最大,“光棍”数量最多。对农村“光棍”区域差异的社会学分析建构了“光棍”研究的中层理论框架,对于“光棍”危机的社会政策干预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8. 三个审计师签字能抑制企业违规吗?——基于2010—2019年A股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
    李英, 梁日新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44 (4): 100-112.   DOI: 10.13438/j.cnki.jdxb.2023.04.010
    摘要235)      PDF(pc) (830KB)(106)    收藏
    利用三个审计师签字数据,从企业违规这一视角检验三个审计师签字的经济后果。研究发现,三个审计师签字显著抑制了企业违规,上述结果在控制了可能的内生性问题后仍然成立。三个审计师签字对企业违规的抑制作用在审计师行业专长较低、代理成本较高的企业中更为显著,而在产权性质不同的企业中没有显著差异。作用路径检验发现,三个审计师签字通过提高企业内部控制质量,抑制了企业违规。经济后果检验发现,三个审计师签字抑制了企业违规,但提高了未来一期的审计费用。研究结论拓展了审计师行为特征的研究视角,有助于全面认识三个审计师签字的经济后果,同时为如何有效抑制企业违规提供了全新的思路与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9. 人类基因组编辑触发“人的性质”裂变的人文审思
    陶应时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44 (4): 113-121.   DOI: 10.13438/j.cnki.jdxb.2023.04.011
    摘要251)      PDF(pc) (801KB)(106)    收藏
    人类基因组不是一般之物,与其他生物基因组存在着根本分野和本质区别,是决定人之为人的基点所在。人类基因组生成并决定人的性质,它的结构变异会导致人体表型及其功能状态的变化,人的性质也将因此而改变。人类基因组编辑把人的“身体自然”作为改造对象,开启了人的生命机体由“自然进化”向“人工进化”的重大转向。这种转向重塑了人类的生物基质、社会基底与文明基石,也深刻裂变了人的生物性质、人的社会性质和人类文明性质,甚至使人的性质不再存有。“人的性质”的裂变或将带来一系列的挑战与难题:不可逆的“遗传势差”使人类社会阶层的不平等现象变得更加固化和极端;从根基上摧毁“人”的自主性及其形成条件,人永远无法成为自己生活的独立作者;有多大能力产生善的效用就有多大能力产生恶的后果,形成难以克服的“善恶对价矛盾”;模糊“人”与“非人”的界限,需要人类对“自身”与“他者”的划分依据给出全新回答。如果“人的性质”的裂变突破了某个“阈值”或“临界点”而上升至物种层面的差异,人就会被他自己所“编辑”的“他者”取代,人类自身也就不可避免地走向“终结”与“消亡”。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0. “撤县设区”能提升区域全要素生产率吗?——来自2000—2018年市域尺度的经验证据
    丁建军, 王淀坤, 刘贤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44 (5): 75-89.   DOI: 10.13438/j.cnki.jdxb.2023.05.009
    摘要226)      PDF(pc) (1144KB)(103)    收藏
    撤县设区是扩大城市发展空间、促进区域一体化的重要举措。基于2000—2018年全国市域数据,应用双重差分模型识别撤县设区对市域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结果发现,撤县设区使得市域平均全要素生产率提高1.27个百分点。进一步分析发现,撤县设区对市域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仅在东部地区显著,而在中部、西部地区不显著。同时,财政依赖度低、人口城镇化率高、经济关联度高的市域撤县设区政策效应更加明显。机制分析发现,撤县设区主要通过扩大城区规模吸引企业进入,提升地区创新水平以及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等途径提升市域全要素生产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1. 新时代中国特色话语体系构建研究的视域拓展
    黄海, 祝羽泽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44 (5): 20-25.   DOI: 10.13438/j.cnki.jdxb.2023.05.003
    摘要245)      PDF(pc) (646KB)(102)    收藏
    新时代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应该如何构建,是一个兼具顶层设计、理念贯穿和实践生发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基于“中国现实”和“中国范式”,从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概念界定、核心议题、范畴范式、内涵外延、生成机理、基本规律、传播创新、实践路径等进行整体性、学理性和实践性的综合性研究,把准新时代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建构的方位背景及其重大意义,揭示新时代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建构的内在规律及其逻辑理路,分析新时代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建构的逻辑起点及其机遇挑战,提出新时代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建构逻辑及其现实路径,是解决好新时代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建构的历史基础及其时代意蕴“在何方”、学理基础及其建构规律“是什么”、逻辑起点及机遇挑战“怎么样”、话语体系建构“怎么办”等核心问题不可或缺的视域拓展,是丰富和延展具有中国特色、代表中国声音、展示中国气派的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建构研究的题中应有之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2. 早期中国社会主义道路选择的哲学阐释——李达基于唯物史观的探索
    何海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44 (4): 122-129.   DOI: 10.13438/j.cnki.jdxb.2023.04.012
    摘要216)      PDF(pc) (705KB)(102)    收藏
    李达将社会基本矛盾理论、阶级斗争理论、群众史观等唯物史观运用于中国革命实践,深刻诠释了早期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这主要体现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中国革命实践的基础上坚持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统一,强调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同时坚持“实践的唯物论”,积极将唯物史观应用于中国社会的改造。第二,将阶级斗争理论应用于中国社会革命实践,认为阶级斗争是变革社会的根本动力,坚持革命反对改良,对中国近代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进行了哲学阐释。第三,主张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坚持普遍必然性真理与具体过程差异性的辩证统一、社会发展一般规律与特殊规律的辩证统一,用普遍与特殊相统一的理论指导实践。第四,坚持群众史观,突出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作用,强调人民群众的革命现实作用,发挥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作用。李达等早期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者将唯物史观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为中国坚定地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也为当前开辟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3. 持平汉宋  折中中西——江瀚经学研究的历程与特色
    马学良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44 (3): 121-129.   DOI: 10.13438/j.cnki.jdxb.2023.03.011
    摘要284)      PDF(pc) (825KB)(102)    收藏
    江瀚是由清入民国的重要学者,学术著作与学术活动较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江瀚的学术研究,特别是经学造诣,颇为世人所看重,但关于江瀚经学的专题研究成果较少,对于江瀚经学研究的历程、著述情况、治学特色均无系统研究。以江瀚现存著作为依据,结合江瀚的日记、交游及报刊资料等,全面梳理江瀚经学研究的历程、治学重点的转换及相关著述的成书情况,发现江瀚的经学研究分为考据之学与义理之学两部分,其早年治学偏重考据,但考据的目的仍是义理之是非,从而为其之后转向义理之学导夫先路。中年以后,江瀚治学重点转向儒学义理,著述颇丰,其阐发儒学具有摒弃门派、折中中西、关怀现实等特点。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4. “第二个结合”的生成逻辑与实践要义
    王文娟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44 (5): 34-42.   DOI: 10.13438/j.cnki.jdxb.2023.05.005
    摘要283)      PDF(pc) (746KB)(102)    收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一重要论断的提出主要基于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的理论自觉和引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自觉,以及以文化自信自强绘写中国式现代化文化新华章的客观需要。推进和深化二者相结合,必须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以确保其实践方向,探索新的方式方法以开拓其理论深度和实践空间,同时激发理论工作者与普通民众的自觉能动性以提升其实践成效。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5. 现代化城市社区治理质量标准体系的多维结构——基于类属分析的探索性研究
    吴子靖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44 (4): 29-39.   DOI: 10.13438/j.cnki.jdxb.2023.04.004
    摘要260)      PDF(pc) (953KB)(100)    收藏
    应用类属分析这一探索性研究手段,对基于深度访谈所获得的全国10个城市36个社区的质性数据进行编码分析,充分揭示了现代化城市社区治理质量标准体系的多维结构以及互动机理。研究发现,现代化城市社区治理质量标准体系包含三个核心维度:“五位一体”多元行动主体协同共治的主体要素核心维度,“软硬件”充分有机结合的条件要素核心维度和侧重居民整体满意度感知评价的结果要素核心维度。现代化城市社区治理质量标准体系的核心维度内部结构较为稳定,呈现出“主体—条件—结果”三维链式传导结构互动关系,但是构成核心维度的不同要素之间并非固定排列组合,而是呈现出高度复杂的非线性动态匹配的时变特点,这彰显了现代化城市社区治理质量标准体系“稳中有变”的时代特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6. 韧性城市“软实力”:内涵体系·现实样态·提升路径
    谭爽, 张晓彤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44 (4): 40-51.   DOI: 10.13438/j.cnki.jdxb.2023.04.005
    摘要227)      PDF(pc) (1687KB)(100)    收藏
    将防范化解风险的“硬实力”和“软实力”做整合考量以增强城市韧性,是实现城市安全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韧性城市“软实力”可以分解为心理韧性、社会韧性、管理韧性和文化韧性四大要素。面对危机潜伏期“感知与准备”、爆发期“应对与回弹”、延续期“适应与共生”和痊愈期“变革与提升”四类不同目标,韧性要素表现出不同内涵。现阶段,中国韧性城市“软实力”在危机生命周期的四个阶段均存在短板,需构建包括理念、主体、机制在内的“三角模型”,秉持软硬兼施、见树见林、合作共生、平战结合的复合思维,集合政府、NGO、企业、市民各方之力,通过双维度合作、嵌入式教育、引导性传播、平衡型评估等多重机制,实现 “软实力”的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7. 国际人权法的海洋争端适用:逻辑理据·制度困境·路径完善
    徐攀亚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44 (4): 76-88.   DOI: 10.13438/j.cnki.jdxb.2023.04.008
    摘要201)      PDF(pc) (873KB)(98)    收藏
    国际海洋事务的多元发展日渐凸显海洋领域中国际人权保护的重要性。海洋法与国际人权保护的紧密关联不仅体现在法律文件的规范表达中,还体现在涉及国际人权法适用的海洋争端解决中。基于国际部门法逆“碎片化”价值取向、《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条款设定以及国际条约解释规则,国际人权法在海洋争端中的适用可以实现逻辑自洽。但国际人权法的复杂性、海洋法公约条款的模糊性以及条约解释工具的技术缺陷,为国际人权法在海洋争端中的适用带来诸多阻碍。为保障国际人权法在海洋争端中的有效适用,应明确被适用人权规范的具体内涵,厘清海洋法公约条款的法律效力,并基于“真实联系”与“国家同意”完善“系统整合”解释方法,通过海洋争端的有效解决实现海上人权保护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8. 牟宗三美学思想的多重源流
    张海燕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44 (5): 122-129.   DOI: 10.13438/j.cnki.jdxb.2023.05.013
    摘要180)      PDF(pc) (693KB)(97)    收藏
    牟宗三美学思想从发生论的视角上看存在多重源流。康德美学是其进行美学思考的直接原因,在思想源流中处于引领地位。康德美学是牟宗三进行美学思考的特定语境,其美学思想中的道德意识来源于对“四个契机”的分析,部分美学概念如审美超功利性等被保留在道德论美学之中。儒家道德论发挥了决定与主导的作用。就美学思想的整体来看,儒家道德论决定了牟宗三美学思考的线索与走向;从美学思想的局部构成来看,“道德良知”直接影响美学思想的结构及相关概念的厘定。通过在“道德良知”范阈之内解决沟通自然与自由二界的问题,审美活动成为道德世界的构成部分,由此改变了康德对审美独立自存性的强调和审美沟通二界的设置。自身学思的实践义对牟宗三美学思想的影响,表现为重视主体生命以及强调生命的现实性与包容性特征,以本体论和工夫论关系为进路突显中国哲学的实践性。牟宗三自身践行了构建美学理论任务的同时又留下部分未解议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9. 危机学习的双轨运作体系:视角·框架·功能
    文宏, 李风山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44 (5): 90-109.   DOI: 10.13438/j.cnki.jdxb.2023.05.010
    摘要201)      PDF(pc) (1041KB)(95)    收藏
    危机学习是增强组织韧性、完善应急管理体系的重要工具。从本义来看,危机学习机制包含从危机中汲取教训和总结经验,但现有研究相对强调教训面向的“思过惩戒型学习”,对危机学习的另外一面——“经验扩散型学习”关注不多。将思过惩戒和经验扩散看作是危机学习机制的“一体两翼”,提出危机学习的双轨运作体系,旨在从广义层面为理解中国特色危机学习机制提供新的视角和整体性的框架。从功能来看,双轨运作体系下的危机学习发挥了三重复合性作用,分别是宏观国家层面巩固执政合法性,中观组织层面增强过程控制性和微观行动者层面实现行动兼容性。从双轨维度重新审视危机学习的复合功能,拓展了危机学习研究的边界,有助于实现危机学习领域的知识增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0. 阿尔都塞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的内在逻辑转变
    卢斌典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44 (5): 130-140.   DOI: 10.13438/j.cnki.jdxb.2023.05.014
    摘要232)      PDF(pc) (806KB)(94)    收藏
    阿尔都塞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在国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谱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影响后阿尔都塞主义的理论建构,其内在逻辑的转变引发相关学者探讨。基于对《论再生产》和《话语理论的三个笔记》等文本的分析,发现阿尔都塞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内在逻辑转变过程中隐藏三个线索。第一,在“五月风暴”之前,阿尔都塞强调科学与意识形态的认识论断裂,将意识形态作为一种结构性和镜像性存在;之后,他更加重视意识形态的政治功能,强调对“意识形态一般”特别是对国家意识形态的剖析。第二,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曾受惠于弗洛伊德和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注重对无意识的分析以及对镜像理论的运用;后来阿尔都塞逐渐上升到对意识形态物质性和实践性的分析,强调意识形态的准行为主义和物质基础。第三,阿尔都塞的话语理论厘清了历史唯物主义总理论和其他局部理论,辨别四种话语形式并展开开拓性和批判性的学术探索,奠定了阿尔都塞学派的精神旨趣。这是一种过渡理论,为其后的意识形态唤问理论做了哲学铺垫。因此,阿尔都塞前后思想之间存在比较明显差异,但并不是完全断裂的,而是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的统一。阿尔都塞前期与后期意识形态批判理论之间是弥合的,既秉承对意识形态的科学性和结构性阐释,又将意识形态与社会存在、精神分析和历史唯物主义融合起来,突破了对意识形态的静态阐释,增强了理论的解释效力,生成了一种新唯物主义理解范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版权所有 © 2021《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技术支持: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公众号 电子书橱 超星期刊 手机浏览 在线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