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文章信息

    民族学研究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宗教促进民族团结的功能与对策分析
    孙浩然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34 (3): 27-33.   DOI: 10.3969/j.issn.1007-4074.2013.03.005
    摘要1784)      PDF(pc) (601KB)(1112)    收藏
    和谐是宗教关系的终极目标,团结是民族工作的首要任务。民族宗教之间存在融入型、多元型、扩散型、疏离型等四种关系类型。宗教主要从精神性整合、神圣性监督、制度性支持、伦理性约束等方面促进民族团结。当宗教过度涵化民族、跨民族争夺信徒、受民族外部势力支配、宗教性事件引发冲突时,宗教有可能阻碍民族团结。应坚持“尊重多元、宽容差异、求同融合、兼美共赢”的原则,使宗教有益于民族团结的各项资源行动化,形成维护民族团结的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 文化差异与民族和谐发展
    胡炳章, 胡晨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34 (3): 34-39.   DOI: 10.3969/j.issn.1007-4074.2013.03.006
    摘要1948)      PDF(pc) (470KB)(1220)    收藏
    民族和谐发展是民族团结进步的一项重要的社会指标。民族和谐建构在民族文化差异基础上,离开了文化差异,和谐本身就不存在。同样,没有和谐社会这一思想前提,民族文化差异则只能生成社会的混乱,也只会阻碍民族社会文化的发展。从民族文化差异到民族和谐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社会互动过程,其间最为关键的是情感与理性的调节,惟其如此,文化差异才有可能促进民族和谐,也才会有可能促进民族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 近代湘西开发史研究中几个问题的思考——以区域史为视角
    龙先琼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33 (5): 26-33.   DOI: 10.3969/j.issn.1007-4074.2012.05.005
    摘要1652)      PDF(pc) (531KB)(1330)    收藏
    要从区域历史同质性、整体性历史要素和多学科的角度研究近代湘西区域开发史;充分认识这项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阐述近代湘西开发引发的社会变迁;研究中要重视文献与田野相结合的历史人类学方法的运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 民族伦理观念与民族关系——湘西地区民族关系和谐发展研究之二
    胡炳章, 胡晨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33 (5): 34-40.   DOI: 10.3969/j.issn.1007-4074.2012.05.006
    摘要1933)      PDF(pc) (610KB)(1159)    收藏
    社会伦理是处理民族关系和谐发展的重要行为准则,其间的宽容忍让、重情尚义、守望相助等优良的道德传统在民族关系发展过程中,尤其具有代表性。湘西地区各民族关系之所以能够长期以来得以和谐发展,与他们的民族伦理思想观念是分不开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5. 闽越族早期的族群特征与文化
    晁成林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33 (5): 41-48.   DOI: 10.3969/j.issn.1007-4074.2012.05.007
    摘要2216)      PDF(pc) (701KB)(1557)    收藏
    闽越族是生活在福建地区的古老民族,其活动的地域除了福建全境外还包括今天的浙南、赣东北和粤东等地区,以闽江流域为中心。作为族称,闽越族形成于商周时期,东周以来,闽地部落和南迁的越裔不断融合,最终形成了福建地域最具代表性的先民——闽越族,族群的文化鼎盛则是出现在秦汉之际建立的闽越国时期。“闽越”一词的发展历经了从“部族”到“地域”再到“国号”的递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6. “田野派”学者严如熤
    李汉林, 张振兴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33 (5): 49-54.   DOI: 10.3969/j.issn.1007-4074.2012.05.008
    摘要2192)      PDF(pc) (644KB)(1189)    收藏
    严如熤出生于一个具有“实地调查”家学传统的“理苗世家”,这种家学传统是他在平息乾嘉苗民事变时建功的资养,更是他“田野派”才干的来源。嘉道年间,严如熤坐镇南山、治理汉中,为官陕西20余年。他通过大量的实地调查与亲身实践,在平定汉中白莲教事件与“棚民”事件过程中建立了卓著的功绩。他一生著述颇丰,这些著作被后人视为“经世致用”之具。但是,我们从其生平事迹与著作中还可以看出,严如熤更是一个深入实地、长于基层社会调查的“田野派”学者。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7. 论族群的原生性文化
    傅安辉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33 (1): 13-18.   DOI: 10.3969/j.issn.1007-4074.2012.01.003
    摘要2670)      PDF(pc) (537KB)(1772)    收藏
    在世界范围内,先有族群的原生性文化,然后有地区的国家的甚至全世界的共享文化。族群的原生性文化孕育着世界的共享文化。族群的原生性文化是指族群最初创造的文化事项经过了漫长历史演进仍然能够保持其本质特征和基本状态的文化现象。它具备原创时的本真意义,保留着诞生时的基本状态,在历史长河中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因自成体系而独立,又被世界所接纳。“本真”是族群的原生性文化的显著特征。对它进行研究,有利于保护文化的多样性和地方性知识。“族群的原生性文化”的理论构建是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时代需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8. 由外源及内发:民族传统文化重构反观——以金龙布傣天琴文化的发展为例
    秦红增, 宋秀波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33 (1): 19-23.   DOI: 10.3969/j.issn.1007-4074.2012.01.004
    摘要2686)      PDF(pc) (529KB)(2126)    收藏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民族传统文化的重构是必然的。中越边境金龙镇布傣族群的天琴,从一种民间法器演变为民间乐器,最终走向国际舞台,证明布傣族群天琴文化的重构是成功的。反思其整个重构过程,由外源及内发,内外合力促重构是一重要的模式或规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9. 地方性药物认知与分类特点——基于湘西一个土家族村落的人类学考察
    梁正海, 柏贵喜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33 (1): 24-28.   DOI: 10.3969/j.issn.1007-4074.2012.01.005
    摘要2499)      PDF(pc) (539KB)(1842)    收藏
    地方性药物认知是村落民众在其所处的生态空间中,对药用动植物的表征、特性、功能、效用等的实践经验和认知体系,也是对具体对象及其性能的一种抽象表达。其外延包括药物生态认知、命名规则和分类体系等。药物生态认知主要基于实践而呈现出具体科学的特点;药物命名源于一种生产实践和日常生活的需要,且有规律可循;药物属性划分既具有传统民间分类结构的普遍性,又具有地域的特殊性,而以药味为标准的分类体系既是对民间分类学内涵的丰富,又是对民间分类科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0. 武陵山民族地区和谐社会评价指标体系探微
    肖映胜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32 (6): 57-61.  
    摘要1909)      PDF(pc) (425KB)(1546)    收藏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统一的标准和要求,但不能以“大一统”强加于不同地区的和谐社会(区)构建,必须尊重各个地区的实际,区分对待,扬长避短。武陵山民族地区突出的特殊性决定了构建和谐社会明显的优劣势,文章依据武陵山民族地区的民族历史、民族文化、民族关系、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等特殊因素,对该地区和谐社会指标选取原则、指标体系内容以及指标体系的具体应用作了探讨,以期对民族地区的和谐社会以及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1. 论侗族民间信仰的社会功能
    佘小云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32 (6): 62-66.  
    摘要1936)      PDF(pc) (466KB)(1697)    收藏
    侗族民间信仰具有维持社会秩序、保护社会系统正常运作以及调节信众心理、加强文化传承、促进信众交往娱乐等社会功能,是建设和谐侗区的传统文化资源之一。侗族地区各级政府应加强引导、合理干预,既充分利用其正向功能,又合理规避其负向功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2. 江西移民的经商之道及对凤凰早期民族经济文化的影响
    龙仕平, 王嘉荣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32 (6): 67-70.  
    摘要1641)      PDF(pc) (463KB)(1592)    收藏
    凤凰古城在清初开始实现由单一的军事重镇向商业城市自我转型,是以县内日益发展起来的集市贸易和江西移民的积极参与为契机的。这种契机最根本体现在新的经营理念上,实现了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新的商业社会转型,它通过对商品文化的变革而延伸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并由此奠定了此后凤凰古城早期民族经济的基本模型和特殊的民族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3. 武陵山区农村农业科技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以湘西自治州古丈县为例
    高文化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32 (6): 71-75.  
    摘要2130)      PDF(pc) (464KB)(1480)    收藏
    农业科技发展事关武陵山区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和农业增产增收。以湘西自治州古丈县为例,对“先天不足”的自然条件,农业科技含量偏低,农民整体素质偏低,农业科技投入“欠账”,科技资源“短缺”等制约因素进行分析,从而提出了应对策略:加强农村农业科技发展行政管理和法制建设,科学构建农业科学技术服务体系,建立农民终身教育体系,拓展“科技示范”工程,发挥农民专业协会、合作社作用,借力借智壮大农村农业科技队伍,创新农业科技多元投入,探索非农科技与农业科技“嫁接、杂交”。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4. 自然与文化原生态:生态人类学视角的考察
    余达忠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32 (3): 57-62.  
    摘要1962)      PDF(pc) (457KB)(1225)    收藏
    原生态文化的概念,是对于自然原生态中“原生态”概念的借用与发展。自然原生态是生物群落及其环境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中构成的整体,即自然的、自发的自然生态。文化原生态是人类在自然生态系统中进行文化创造时所建构的生活样式和呈现出来的的文化形态。从广义上界定,原生态文化就是发生在农业发生时期,人类为适应自然而创造的相对自然的文化形态,是农耕时代人类的一种生存方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5. 血色情殇:纳西族、拉祜族的殉情自杀遗风
    李建军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32 (3): 63-68.  
    摘要2787)      PDF(pc) (580KB)(1715)    收藏
    殉情作为一种特殊而古老的自杀现象,在云南丽江的纳西族、澜沧拉祜族同胞中源远流长、影响深远。纳西族、拉祜族的殉情自杀有着深沉的历史文化原因,这既与社会制度的剧变、文化的变迁相关,也与宗教信仰紧紧相连。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6. 边界地区民族联谊活动的经验与创新——以湘黔渝边界民族联谊活动为例
    石群勇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32 (3): 69-72.  
    摘要1625)      PDF(pc) (448KB)(1177)    收藏
    湘黔渝边界民族地区民族联谊活动积累的经验主要是:把维护稳定摆在首位,把突出民生作为价值取向并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民族团结进步的内容。创新边界民族联谊活动的新思路和工作内容就是要把握民族联谊活动工作的整体性、群众性、实践性和时代性特点,确立以民族文化生态保护为重点的新视角,以民族文化为资本资源的新内容,真正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7. 武陵山民族地区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选择
    吕学芳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31 (5): 70-74.  
    摘要1695)      PDF(pc) (466KB)(1234)    收藏
    由于不同地区包括经济基础、小康条件、人文素质等在内的实际情况有别,各地区在全面小康建设的进度上会有所差别。这种差别决定了各地区全面小康社会的战略选择必然呈现多样性。准确定位武陵山民族地区农村当前所处的小康建设阶段,科学选择符合本地区实际的全面小康建设战略对于小康基础薄弱、小康实现程度较低的武陵山全面小康建设尤为重要。武陵山民族地区农村全面小康建设的战略选择包括三个层次:宏观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导向;中观战略——跨越式发展战略是动力;微观战略——特色式发展战略是保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8. 维吾尔族妇女婚居模式及婚姻家庭关系——基于新疆喀什地区S县A村的调查研究
    冯雪红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31 (5): 75-80.  
    摘要1731)      PDF(pc) (471KB)(1272)    收藏
    维吾尔族婚居模式普遍为从夫居。A村维吾尔族婚后的居住类型以从夫居为主,同时存在少量的从妻居和独居制。近年来,婚居模式已发生了一些变化,从妻居略有增加,但不是入赘,这种情况多见于再婚。在相应居住模式下,从维系婚姻及女性视角,探讨维吾尔族妇女婚后主要的家庭关系——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婆媳关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9. 端午习俗与巴楚民歌
    谢亚平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31 (5): 81-85.  
    摘要1657)      PDF(pc) (629KB)(1368)    收藏
    五月采药、祭祀亡人、赛龙舟是中国民俗端午节的三大元素。其中赛龙舟是最具标志性和必不可少的活动项目,它传承和体现了与民族相同又各具特色的节俗文化和民族认同心理。将楚地屈原故乡——秭归端午赛龙舟与湘鄂西土家族村寨的端午赛龙舟节俗和民歌作一个比较研究,从中可见,同为端午节,同是赛龙舟,相连甚至相重合的土家族聚居地区与荆楚地区的民俗文化既相互影响、交融,又有着社会、文化等多种功能上的偏重和表现形式上的差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0. 地方性医药知识传承模式及其内在机制与特点——以湘西苏竹村为个案
    梁正海, 马娟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31 (1): 26-31.  
    摘要1541)      PDF(pc) (550KB)(1158)    收藏
    纵向承继和横向交换构成了地方性医药知识传承的基本模式,也决定了传承的基本特点。无论纵向承继,还是横向交换,它们都是知识密码创造和再创造的基础,是知识活力和生命力得以保持的根本之所在。忠诚和互惠是地方性医药知识传承实践共同遵循的内在机制,离开了这一内在机制的约制,传承将难以实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1. 土家族传统农业生产知识的实践内容及其现代价值——基于红烈和龙桥两个村寨的田野调查
    李技文, 柏贵喜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31 (1): 32-38.  
    摘要1756)      PDF(pc) (642KB)(1367)    收藏
    传统农业生产知识是指人们在长期生产实践中,所创造出与农业生产相关、且世代承续的一整套技术、智慧、诀窍和方法等知识的综合体系。通过对红烈和龙桥两个土家族村寨的田野调查研究,发现土家族传统农业生产知识具有显性的经济价值;弥补现代科学技术的缺憾;为现代自然科学研究提供知识标本与素材等重要的现代价值,这种现代价值对人们反思知识的传统与现代性具有启示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2. 苗族传统伦理文化特质略论
    郑英杰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30 (6): 24-30.  
    摘要1771)      PDF(pc) (568KB)(1107)    收藏
    苗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厚重的少数民族,其传统伦理文化的特质可以归结为利益调节上的群体性,规范戒律上的风俗性,正义追求上的同一性,善恶评价上的他律性。苗族的发展必然要求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3. 论土家族人的善恶观念——土家族史诗《摆手歌》研究的伦理视角
    胡炳章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30 (6): 31-33.  
    摘要1732)      PDF(pc) (416KB)(981)    收藏
    《摆手歌》认为,人性的道德本质不能用简单的善或者恶来加以概括,人性是一种流动的过程,是从善到恶,再到兼有善恶、时善时恶的过程。其人性善恶的呈现则与人所受到的环境刺激因素紧密相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4. 经济人类学视野中民族经济发展分析
    罗康隆, 曾宪军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30 (3): 18-25.  
    摘要1484)      PDF(pc) (539KB)(1463)    收藏
    在现代社会的统一世界框架中,包容着具有广泛差异性的多元民族,不同民族的发展都应该有其特定的方式。在民族经济活动中,经济是与其他种种社会因素交织在一起表现出来的,因而它在特定环境下并不仅仅是按照一定的经济目的而采取的明确直接合理的行为。因此,要准确地评估不同类型和不同样式的各民族的经济生活的利弊得失就必须综合、系统分析。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5. 从“替罪羊”现象看社会紧张的缓释
    李劼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30 (3): 26-30.  
    摘要1569)      PDF(pc) (519KB)(1696)    收藏
    从社会控制的角度看,巫蛊是对社会紧张的一种缓释。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看,有蛊者成为消除社会紧张的“替罪羊”。有蛊者与无蛊者因处于同一文化背景下而成为隐秘的“合作者”,维护的是所处社会的权力认知体系。有蛊者多半为女性这一事实,阐述的还不是男女两性角色模式,根本上是人们对女性与神灵间关系认知的表达。当然,这样的认知很容易被当权者——主要是男性所利用,而在演变方向上清晰地指向两性的社会差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6. 村落传统生态知识的多样性表达及其特点与利用——湘西土家族村落“苏竹”个案研究
    梁正海, 柏贵喜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30 (3): 31-37.  
    摘要1426)      PDF(pc) (592KB)(1296)    收藏
    武陵山区特定的生活空间塑造了土家族既受水系又受山系双重制约的生态认知体系。这种认知体系以生产劳动中人们对生境的认知和信仰为基础,以生活中人们对生境的维护和适当利用为内核,以具体的文化事象为表达形式。本文以湘西龙山县苏竹村为个案,初步探讨了村落传统生态知识在现代社会中的利用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7. “毛古斯”戏剧表现形态历史衍变的人类学考察
    陆群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30 (1): 50-53.  
    摘要1486)      PDF(pc) (454KB)(1281)    收藏
    “毛古斯”戏剧的表现形态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一个“层累递进”的复合化过程,衍变的痕迹隐约可见。在其表现形态中,一方面不断加进体现新的时代内容的表现元素,另一方面又包含了原有戏剧形态的某些“残留”,造成奇异的古今“混同”状态。这种看似矛盾的表现形态恰恰反映出“毛古斯”作为一种民族原始戏剧发展的内在逻辑性和有序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8. “国家权力”的“地方”运作——以清代湘西苗疆“边墙-墟场”结构为例
    暨爱民, 赵月耀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30 (1): 54-59.  
    摘要1603)      PDF(pc) (571KB)(1352)    收藏
    清代湘西苗疆“边墙”的完成是“国家权力”切实进入该地的一个重要表征。依托“边墙”而设的墟场,在为民苗交往提供一个合法平台的同时,又在“国家”与“地方”的互动过程中起到了有效的折冲作用,形成了清代“国家权力”的“边墙—墟场”结构及其“地方”运作机制。这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国家”与“地方”的对抗性紧张,促进了湘西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和民族融合。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9. 民族历史记忆的价值重构——以湘西苗疆边墙为个案的分析
    彭永庆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30 (1): 60-63.  
    摘要1467)      PDF(pc) (484KB)(1141)    收藏
    民族历史记忆是民族历史发展的必要条件;历史重构不仅是保持民族历史记忆的基本方式,而且也是实现历史记忆价值的主要途径;历史记忆建构通过整合历史文化资源实现价值重构,因此应以发展的视角去认识民族历史记忆的当代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0. 清代边墙与湘西苗疆开发
    伍孝成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30 (1): 64-67.  
    摘要1563)      PDF(pc) (466KB)(1373)    收藏
    清代统治者办理苗疆的主导思想一开始就是力图在苗疆建立正常的行政管理体系,既使边墙的修建也是政治意义大于军事意义,在边墙框架下的湘西苗疆,经济社会得到极大发展,湘西苗疆逐步融入到统一的中华大家庭中,中国文化版图就是在这样一种民族文化融合中逐步形成的。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1. “反抗”与“建设”的政治正当:再度进入国家主义论域
    暨爱民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28 (4): 84-89.  
    摘要1390)      PDF(pc) (1275KB)(829)    收藏
    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具体历史语境下,国家主义之“内除国贼,外抗强权”,“全民政治、全民福利”,以及一个独立自主的现代民族国家的政治诉求,在历史与时代的逻辑中被赋予了政治的正当性,展现了近代中国民族主义“反抗”与“建设”的归依,依然可视为近代中国民族主义架构中的政治运作。其政治理论和实践形态,之于民族凝聚和民族国家的构建而言,有其合理性甚至积极性的一面。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2. 简析梁启超的民族史研究
    彭武麟, 李婷轩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28 (4): 90-95.  
    摘要1737)      PDF(pc) (1826KB)(1735)    收藏
    梁启超民族史研究的主要内容为“民族”概念问题、中国民族的来源、中国民族的分类、民族间的关系等四个方面;其对近代民族史学的贡在于,一是促进了民族史学科的独立与繁荣,二是为后世树立了民族史学的指导思想,三是为近代民族史研究提供了基本路径,四是为近代民族史学提供了研究的基本方法;其民族史学的不足和缺陷在于汉族中心论取向及具体问题研究之空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3. 国家转型时期民族自治地方行政区划的规范与整合
    罗维庆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28 (4): 96-101.  
    摘要1479)      PDF(pc) (731KB)(1189)    收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了社会整体转型期,对民族自治地方的行政区划提出了新的要求,民族自治地方行政区划出现新变化。民族自治地方行政区划存在名称不规范、建制不整齐和系列不完善等问题,要进行必要的规范和调整。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4. 论明代“理苗”之失——以铜仁府“苗患”不绝为例
    罗康智, 翟玉前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28 (4): 102-106.  
    摘要1473)      PDF(pc) (849KB)(1222)    收藏
    明代的铜仁府自置府之日起,一直“苗患不绝”,两百余年间总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明廷为此疲于奔命,糜费资财无数。究其原因,全在于明廷在理苗上存在着两大失策。从战略上看,明廷一直被动设防、被迫迎战。从战术上看,明廷未能主动收集和积累“苗疆生界”内的苗情资料,沉溺于与“苗疆生界”内苗民拼人力、拼物力的呆板战法。这两大失策的存在,直接导致了有明一代,铜仁及周边的湖广、四川接壤地带战祸连连,正常的社会、经济生活蒙受了重大的损失,最后不得不采取围绕苗疆修筑“边墙”被动退守的下下之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5. 民族传统体育市场中介组织研究
    张海燕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28 (3): 132-135.  
    摘要1356)      PDF(pc) (338KB)(856)    收藏
    我国加入WTO以来,体育中介市场随着体育产业的迅猛发展而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我国民族地区体育市场中介组织发育相对缓慢,市场主体发育不健全,中介服务市场混乱,缺乏市场竞争力等。大力发展民族传统体育,必须提高中介从业人员的素质,建立科学的民族传统体育中介市场运行体制,推动民族传统体育经济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6. 湘西州公路客运行业发展的问题及对策
    叶明霞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28 (3): 136-138.  
    摘要1403)      PDF(pc) (342KB)(859)    收藏
    公路客运业属社会公共服务行业。湘西州公路客运行业历经改革开放20余年的发展,有了长足的进步,较好解决了人民群众乘车难的问题,基本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客运市场监管体系,反映了湘西州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由于历史的原因,湘西州公路客运行业发展还面临着诸多问题,还不能充分满足社会和人民群众对公路客运行业新的更高需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7. 对民族地区劳务输出的观察与思考——以武陵山区少数民族州县为例
    李俊杰, 伍学德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27 (6): 164-168.  
    摘要1323)      PDF(pc) (635KB)(1039)    收藏
    劳务输出是增加民族地区农牧民收入的重要渠道,是解决民族地区贫困问题的重要举措。本文以武陵山区少数民族州县为例肯定了民族地区劳务输出所取得的成绩,分析了劳务输出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认为有效解决劳务输出问题的关键是要从发展战略的高度促使“打工经济”向“打工产业”转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8.  民族地区乡村游与新农村建设——以湖南凤凰县老洞村为例
    金利平, 田敏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27 (6): 169-172.  
    摘要1440)      PDF(pc) (684KB)(1069)    收藏
    以田野调查为基础,对湘西苗族地区省州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老洞村的旅游开发及新农村建设情况作了初步研究。通过介绍老洞村的成功经验,为其他民族地区建设新农村提供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9. 《百苗图》对(乾隆)《贵州通志•苗蛮志》的批判与匡正(上)
    杨庭硕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27 (4): 83-88.  
    摘要1598)      PDF(pc) (245KB)(1190)    收藏
    (乾隆)《贵州通志•苗蛮志》(为了行文的方便,(乾隆)《贵州通志•苗蛮志》在下文一律简称“乾志”。)与《百苗图》两书写作的时间相近,所处社会背景相同,叙述的对象都是今贵州境内的各民族传统文化,所述内容也十分接近。不同者在于,前者是官方著述,采取的是官方立场,评议标准具有鲜明的官本位色彩,参与编修者一般未经实地查勘,大多靠摘编前人著述或凭当事人的转述材料成文,因而疏漏错讹在所难免。后者则是陈浩凭借本人的实地经历,参阅前人著述,编成的文图并茂的民族志专著。由于位卑言轻,陈浩对“乾志”的疏漏错讹和立场观点的不满,虽然多有批判和匡正,但言词委婉,手法隐讳,以至于后世研究者若不加细究,不免误以为《百苗图》仅靠摘编“乾志”成文,因而史料价值不大。本文在逐字对校两书相关记载的基础上,结合《百苗图》的附图,发现陈浩对“乾志”的批判极为严厉,所作的匡正也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因而要了解当时贵州各民族的实情,理应看重《百苗图》,不能偏信“乾志”的记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0. 关于民族发展问题的几点理论思考
    龙先琼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27 (4): 89-93.  
    摘要1464)      PDF(pc) (760KB)(1250)    收藏
    首先从界定“发展”和“民族发展”概念入手,指出民族发展是民族社会形态的整体和系统的转变,特别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进而分析了民族发展的主体性、历史性、文化规定性和一般同质性的基本特征;疏理并概括了建国后民族发展理论的演变轨迹,即从政治平等发展理论到经济不平衡发展理论再到全面协调发展理论,并进行简要评述;最后提出要推动民族发展理论的当代创新和发展应着重认识民族发展的主体地位、文化重构和人力增值等三个基本方面。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版权所有 © 2021《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技术支持: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公众号 电子书橱 超星期刊 手机浏览 在线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