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文章信息

    伦理学研究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仁义·行健·和谐——当代中国核心价值观建构
    易小明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DOI: 10.13438/j.cnki.jdxb.2018.03.003
    2. 论同意(consent)的自由价值及其影响因素
    吕耀怀,曹志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DOI: 10.13438/j.cnki.jdxb.2018.03.004
    3. 道统与政统——曾国藩政治伦理思想探本
    曾晚生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DOI: 10.13438/j.cnki.jdxb.2018.03.005
    4. 环境正义的分配、矫正与承认及其内在逻辑
    郁乐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DOI: 10.13438/j.cnki.jdxb.2017.02.010
    5. 转型期道德教育展开的四个前提
    唐代兴,慕霜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DOI: 10.13438/j.cnki.jdxb.2017.02.011
    6. 论道德治理
    邹海贵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DOI: 10.13438/j.cnki.jdxb.2016.06.012
    7. 论心学对“良知自由”传统的复兴与发展
    李浩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DOI: 10.13438/j.cnki.jdxb.2016.06.013
    10. 羞耻的伦理分析——从“贼拒脱裤”说起
    童建军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DOI: 10.13438/j.cnki.jdxb.2016.03.007
    11. 普适医疗伦理问题前瞻
    谢亚可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DOI: 10.13438/j.cnki.jdxb.2016.03.008
    12. 道德偏好:规范伦理与德性伦理融合统一的中介
    聂文军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36 (4): 37-42.   DOI: 10.13438/j.cnki.jdxb.2015.04.005
    摘要1734)      PDF(pc) (489KB)(868)    收藏
    规范伦理与德性伦理的关系受到当代学界的高度关注。规范伦理成为现当代社会道德生活的基础性框架和德性伦理被边缘化已是不争的事实。但规范伦理迫切需要德性伦理的支持。如何实现规范伦理与德性伦理的统一是解决问题的关键。道德偏好不失为联结规范伦理与德性伦理、实现二者融合统一的桥梁和纽带。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3. 马克思对矿难的伦理阐析及其启示
    许银英, 贺汉魂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36 (4): 43-50.   DOI: 10.13438/j.cnki.jdxb.2015.04.006
    摘要1743)      PDF(pc) (579KB)(1038)    收藏
    劳动权利、义务异化是异化劳动不道德性的两个重要方面,也是马克思审视资本主义社会矿难问题的两大伦理维度。在马克思看来,矿工劳动权利,尤其是健康、安全权严重缺失是矿难的实质所在;资本家草菅人命是造成矿难的根本成因;资产阶级政府不作为或消极作为是造成矿难的重要原因。马克思劳动权利、义务观启示我们,防治矿难,克服异化劳动是根本要求;健全完善机器设备,积极发展大型煤业集团,加强“安全民主”建设,扫除不道德煤矿资本的权力靠山是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4. 正确行为与道德困境——赫斯特豪斯论美德伦理学的行为理论
    李义天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35 (5): 34-40.   DOI: 10.13438/j.cnki.jdxb.2014.05.005
    摘要2730)      PDF(pc) (501KB)(1198)    收藏
    作为当代规范伦理学的主要类型,美德伦理学同规则伦理学一样关注“正确行为”,并提出了相应的行为理论及其论证。根据新亚里士多德主义美德伦理学代表人物罗莎琳德·赫斯特豪斯的看法,正确的行为是美德行为者在道德情境中将会典型采取的行为;而美德行为者则是那些具有实现幸福或繁荣所需要的内在品质的行动主体。美德伦理学对正确行为的指导,是以源自美德行为者的内在品质但又体现为一定程度的“美德规则”作为基本形态的,而并不主张或认同法典化的决策程序。面对道德困境,美德伦理学通过区分行为指南与行为评价以及可以解决的困境与不可解决的困境,揭示出美德行为者可能面临的四种困境类型,表现出行为者在实际的道德情境中不一而足的行为状态与心理状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5. 亚里士多德主义伦理学对美德的辩护
    赵永刚, 黄毅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35 (5): 41-45.   DOI: 10.13438/j.cnki.jdxb.2014.05.006
    摘要2195)      PDF(pc) (469KB)(1216)    收藏
    亚里士多德在幸福主义目的论的框架下,基于人类的本质及其特有生活,通过“功能论证”,论证了美德的必要性。当代西方亚里士多德主义伦理学沿袭了功能论证的路径,通过对人类特有生存方式的考察,论证了美德对于人类幸福生活的必要性。与现代道德哲学相比,亚里士多德主义伦理学对美德所作的辩护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但也面临着由现代社会运行机制带来的问题。这种辩护对于作为“类”的人来说具有合理性,对于作为个体的人来说,其说服力有限。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6. 论毛泽东的自由本质观
    彭定光, 李磊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35 (2): 13-19.   DOI: 10.13438/j.cnki.jdxb.2014.02.003
    摘要1584)      PDF(pc) (488KB)(991)    收藏
    毛泽东从自由本质的主体定位和领域定位的视角对自由观中的核心问题即自由的本质观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提出了具有特色的以“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为标志的自由本质观。这种自由的本质在内在逻辑上展开为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的结合、对世界的改造重于对必然的认识、改造世界的效果重于对世界的改造三个层面,具体到毛泽东所生活的时代,其主要内容就是他所强调的民族独立、国家自主和人民解放。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7. 论明智德性的道德形而上学意蕴——《尼各马可伦理学》二元幸福论辩正
    罗秋立, 庄奕莲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35 (2): 20-26.   DOI: 10.13438/j.cnki.jdxb.2014.02.004
    摘要1672)      PDF(pc) (554KB)(1075)    收藏
    经验幸福论和思辨幸福论的二元划分与矛盾一直困扰着人们对亚里士多德幸福观的理解,其实,这一理论困境来自于人们方法论上的经验主义。《尼各马可伦理学》的理论主旨是通过“明智”德性而使幸福生活从经验指向形而上学领域,明智学说为幸福论提供了形而上学的基础。明智这种沟通经验与先验的能力,被现代道德哲学家紧紧抓住,康德以“道德判断力”的名义重提古代明智论题,并借此为他的道德形而上学奠基事业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8. 论对道德态度的测量——实证道德态度的设想
    李建华, 谢文凤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35 (1): 25-30.   DOI: 10.13438/j.cnki.jdxb.2014.01.004
    摘要1775)      PDF(pc) (479KB)(1076)    收藏
    科学与道德研究的关系一直是学界争论的焦点,因为两者的研究领域与研究方法都相差甚远,以至于有的学者认为这两者不会有任何交集。实际上基于道德态度的本质特征所表现出来的可测性,实证研究方法是研究道德态度的很好的工具。关于道德态度测量的主要方式有量表法、访谈法、行为观察法这些实证方法。并可以通过科学地设计问卷与量表问题、假通道技术,采用多项方法综合测量等方式来提高测量的信度。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9. 全球正义:是否可能?何以可能?
    邹海贵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35 (1): 31-36.   DOI: 10.13438/j.cnki.jdxb.2014.01.005
    摘要1703)      PDF(pc) (515KB)(1290)    收藏
    正义具有不同的边界和层次;全球正义作为全球伦理的基石构成了正义的最高层次。全球正义的可能性存在于全球化过程价值选择和经济全球化、人类生存现状的全球化。全球正义作为一种高阶伦理、超国家伦理,在本质上区别于国家正义,是一种“以人为关注中心”的正义,其价值取向是世界主义的。全球正义要实现战争正义、分配正义和环境正义。全球正义的实现要坚持相对主权原则、普遍人权原则和全球责任原则,需要构建一种融合东西方政治智慧的世界制度、“世界政府”,并充分发挥各种组织在推动全球正义过程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0. 论规范伦理与德性伦理的复杂关系
    聂文军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35 (1): 37-41.   DOI: 10.13438/j.cnki.jdxb.2014.01.006
    摘要1554)      PDF(pc) (431KB)(1152)    收藏
    规范伦理与德性伦理是伦理学理论和现实道德生活的重要内容。规范伦理与德性伦理的逻辑关系主要有一体两面关系、相互需要相互支持的关系、相互离异的关系、相互转化的关系以及功能与价值关系。规范伦理与德性伦理的现实关系除包含二者逻辑层面关系的内容外,还有一个特殊方面,就是规范伦理与德性伦理的功能与价值关系要在历史的发展中(伦理思想史与道德生活史)以动态的方式双重地呈现出来。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1. 现代理想人格塑造与道德修养
    李茂平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34 (4): 54-57.   DOI: 10.3969/j.issn.1007-4074.2013.04.008
    摘要2025)      PDF(pc) (444KB)(2249)    收藏
    每一个时代都有其特定的理想人格。“主体人格”、“责任人格”、“创新人格”、“和谐人格”是现代理想人格的基本特征;道德修养与现代理想人格具有紧密的内在关联,是现代理想人格塑造的重要途径和方法;推动道德个体深化道德认知、认同道德规范、开展道德实践是道德修养对现代理想人格塑造的功能外显。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2. 道德典范的当代困境及其对策
    胡建, 淮旭伟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34 (4): 58-62.   DOI: 10.3969/j.issn.1007-4074.2013.04.009
    摘要1632)      PDF(pc) (511KB)(1171)    收藏
    道德典范是道德建设的重要手段,具有示范、激励及传承三大功能。然而在当代,道德典范却遭遇现实困境,其原因主要是:多元价值侵蚀道德典范产生的思想基础,塑造宣传过程中的不当做法减弱了道德典范的崇高性与感染力,权益保障机制的缺失则使道德典范作用无法持久。要解决这种困境则需要建立健全现代道德体系,完善道德典范的塑造宣传过程,并加强道德典范的权益保护制度建设。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3. 分配正义视野下的社会管理检讨
    毛勒堂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34 (2): 13-18.   DOI: 10.3969/j.issn.1007-4074.2013.02.003
    摘要1603)      PDF(pc) (507KB)(1131)    收藏
    我国当前对社会管理及其创新工作的着力强调,是基于社会问题激荡的存在现实。尽管社会问题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利益分配不公以及由此导致的利益失衡是引发我国当前诸多社会问题的重要缘由。因此,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以化解社会问题的实践中,需要自觉持有分配正义的价值视野,践行分配正义的价值原则,实现利益公平,从而形成充满活力而又和谐稳定的社会存在关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4. 环境问题中的价值选择与利益驱动
    郁乐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34 (2): 19-23.   DOI: 10.3969/j.issn.1007-4074.2013.02.004
    摘要1763)      PDF(pc) (501KB)(1219)    收藏
    环境伦理学面临应用困境,在环境伦理-政治博弈与现实环境问题中难以实现其话语影响与价值主张。在环境危机的生产与治理过程中,价值-利益相关各方之间存在着复杂的价值选择与利益冲突;了解这些现实经济生活中的价值-利益相关者关系及其动态博弈,既是深入理解环境问题的客观基础,也是解决环境问题的路径依赖,它启示我们应谨慎对待环境激进主义与生态乌托邦,实事求是地制定环境危机治理与防范的重点领域与公共政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5. 气候伦理研究须先确立的基本理念——根治灾疫之难的全球伦理行动方案
    唐代兴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34 (1): 27-34.   DOI: 10.3969/j.issn.1007-4074.2013.01.005
    摘要1574)      PDF(pc) (529KB)(1003)    收藏
    在当代进程中,气候失律标志人类存在安全和健康生存的宇观环境不复存在。为谋求自救,气候伦理研究必须为恢复气候的时空韵律而重建全新的伦理认知理念体系:气候失律导致灾疫失律,灾疫失律进一步推动气候失律,其根本的推动力是人类无限度的地球活动。要全面节制人类的地球活动,必须重建人与环境的亲缘性存在关系,以此为整体要求,遵循生态逻辑法则,学会限度生存,重建生境利益机制,实施国际协作减排。这既是恢复失律的气候、根治灾疫、重建世界和人类生境的根本认知前提,亦是其恢复失律的气候、根治灾疫、重建世界和人类生境的基本进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6. 人我关系中道德自我的价值推展与实践
    杨伟涛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34 (1): 35-40.   DOI: 10.3969/j.issn.1007-4074.2013.01.006
    摘要1680)      PDF(pc) (571KB)(1015)    收藏
    道德自我在丰富的交往和社会性生活中确证和实现自我价值。恰当处理和协调他人与自我之间关系,是道德自我价值外向推展和实践的基本途径。提倡仁爱精神、忠恕之道和推己及人,求取人际关系和谐,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和现实生活中人我关系的基本交往模式。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费尔巴哈的“我-你”关系论以及现象学视域中的“他者”理论,都是对人我关系价值的合理解释。当代社会人我关系中道德自我的外向推展价值体现在:人我之间和谐与相互尊重,交往中的情理结合,弘扬人道主义博爱。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7. 论亚里士多德关于“自制”的思想
    张传有, 周卉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33 (6): 43-48.   DOI: 10.3969/j.issn.1007-4074.2012.06.007
    摘要2027)      PDF(pc) (457KB)(1358)    收藏
    自制是亚里士多德伦理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亚里士多德把自制界定为处于德性与恶之间的品质,把自制作为达到德性的中间性环节。亚里士多德以对苏格拉底无人不自制观点的回应为主线,主要论及自制与知识、自制与不能自制、自制与节制、自制与明智的关系问题。亚里士多德在对知识的分析中解决了自制和不能自制的疑难,强调了自制与节制、自制与明智之间的联系。理清自制的性质与定义后可见,自制是一种依靠理智使其自身不适当欲望遵循逻各斯的好品质,它使人们在习惯修养中达到节制的德性,并能使我们在好的城邦中生活得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8. 仁者不忧:美德伦理视野中的儒学问题
    李义天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33 (6): 49-54.   DOI: 10.3969/j.issn.1007-4074.2012.06.008
    摘要1750)      PDF(pc) (538KB)(1056)    收藏
    借助美德伦理的基本框架,反观儒家“仁者不忧”命题的内涵,揭示其中所蕴涵的道德行为者形象及其道德心理状况。梳理思想史上的相关论述的基础上,通过对“非仁者之忧”、“仁者之不忧”、“仁者之忧”的逐层分析,认为仁者不忧是建立在超越的人生境界和宏大的生活意义之上,同时,这又不可避免地使仁者面临崇高境界与实际行动之间的张力。针对“仁者不忧”及其相关命题的讨论,既可以印证儒学思想所具备的某些美德论特征,又可以为当代美德伦理增添中国传统的阐释资源。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9. 儒家的礼、“自我”与德性完善
    刘慧敏, 刘余莉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33 (6): 55-61.   DOI: 10.3969/j.issn.1007-4074.2012.06.009
    摘要1876)      PDF(pc) (525KB)(1071)    收藏
    儒家的自我既是“礼”的遵循者、又是“礼”的制定者。借用康德伦理学的术语,儒家的自我是 “为自己立法”的。然而,由于康德否认了人有“智的直觉”,人 “为自己立法”这一理念在康德的道德哲学中并未得以实现。而儒家学者通过承认人心是无限心并具备理解天道的潜能,从而使人“为自己立法”成为现实。因此,尊重自我就表现为人动态地、创造性地完善自己的德性的过程。这一特点也把儒家的“自我”既与自由主义中的“自我” 、也与康德伦理学中的“自我”区别开来。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0. 先秦儒家道德人格层次辨析
    林贵长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32 (5): 32-37.  
    摘要1811)      PDF(pc) (504KB)(1624)    收藏
    小人、士、君子和圣人是先秦儒家基本的道德人格类型,四者因智慧、境界和价值等差异而居于不同的层次。小人是缺德者,是君子的相反人格。君子是承载儒家道德理想和道德规范最重要的载体,是先秦儒家的核心道德人格类型。士是入德者,是君子的最佳候选人,与君子在内涵上有交叉的地方。君子和圣人同为理想人格,君子的设立源于对道德修养的现实困难之敏锐体察,圣人的塑造则是出于道德理想追求与修养过程的无止境特性的应然考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1. 实践性:中国环境伦理学研究的重要属性
    李广义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32 (5): 38-42.  
    摘要1742)      PDF(pc) (493KB)(1707)    收藏
    环境伦理学具有鲜明的实践性特点,其实践性兼具道德哲学与应用伦理学的双重特征。中国环境伦理学的实践性研究体现在生活、生产、建设、教育、环保、制度等方面。在“创建中国环境伦理学学派”的宏伟目标下,中国环境伦理学的实践性研究应把握更深层次的方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2. 论法伦理学的范式
    杨盛军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32 (5): 43-48.  
    摘要1775)      PDF(pc) (493KB)(1392)    收藏
    法伦理学是以道德为视角考察法律科学的交叉学科。因此,单纯的法学方法或伦理学方法不足以完成法伦理学的整体研究,需要引入更为宏大的范式概念。通过对法律与道德关系的考察以及对法律本身的思考,提炼出法伦理学研究的问题范式、理想范式与实践范式,三种范式各有偏重,共同构成了法伦理学的研究范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3. 德性与规范:道德二维及其统一
    刘仁贵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32 (3): 29-33.  
    摘要1946)      PDF(pc) (416KB)(1189)    收藏
    德性论伦理学和规范论伦理学对道德作了不同侧面的强调,德性论首先强调人应当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规范论则主要强调一个人应当做什么以及应当怎样做?从道德与人的关系来说,道德本身便内在地蕴含德性之维和规范之维。道德作为德性时指涉的是道德对于人的本体性意义,即道德使人成之为人而区别于动物,并且成就、实现和完善作为人的价值和意义,主要体现为主体内在品质;道德作为规范时指涉的是道德规范可以约束人、规范人,从而维护人类社会秩序和人类整体生存,主要体现为具体的社会道德规范。道德之二维是互生互成的一体两面,过分强调其中之一维而忽视另一维都会导致对道德的片面理解。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4. 马克思存在论视域中的道德二元论批判
    罗秋立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32 (3): 34-38.  
    摘要2348)      PDF(pc) (430KB)(1235)    收藏
    道德二元论区分了人的原初道德意识结构,并把它作为阐释人们道德生活现象的理论基础,但是,西方道德生活中个人道德与社会道德的激烈冲突,凸现了道德二元论的理论困境。道德二元论的理论症结在于其哲学根基上的形而上学性,马克思基于实践活动开启的道德哲学存在论境域,构成了对道德二元论的批判,对当代西方道德哲学的理论转向也具有重大的启示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5. 作为幻象的美德:情境主义的基本观点及证据
    赵永刚, 胡祎赟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32 (3): 39-44.  
    摘要1740)      PDF(pc) (481KB)(1209)    收藏
    情境主义者依据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在不同程度上否定了美德伦理学中美德概念的实在性。多里斯只否定了较强意义上的美德概念的实在性,而哈曼还否定了较弱意义上的美德概念的实在性。他们的主要证据来自心理学实验的研究结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6. 从伦理社会学入手构建三级导向的当代灾疫预警体系
    唐代兴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32 (2): 1-7.  
    摘要1979)      PDF(pc) (514KB)(1291)    收藏
    在灾疫日益全球化和日常生活化的当代社会,重建与时俱进的社会化灾疫预警方式和灾疫预警体系,成为卓有成效地展开灾疫预防的关键环节。当代灾疫预警必须从人出发,以“生命重于一切”和“生命价值高于一切”为根本价值诉求,遵循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的伦理原则,以灾疫情事实本真真实和全民问责为基本内容,创建并不断完善以专业·政府·公民为三级导向的灾疫预警体系和“灾疫情高于一切”的畅通预警机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7. 社会·医学·伦理:灾疫行为的多维透视
    杨兴玉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32 (2): 8-13.  
    摘要2055)      PDF(pc) (515KB)(1036)    收藏
    灾疫行为是灾疫研究的直接问题对象,它现实地展开为灾疫场境中的社会行为,因而有待灾疫社会学的诠解。生命安全和健康问题是灾疫行为最切近的要素,由此灾疫医学构成了理解灾疫行为的又一维度。对灾疫医学行为的理解,最终须借助灾疫医学伦理研究。国内学界对医学道德原则的界定、尤其是对灾疫医学行为的伦理反思,可能启迪灾疫伦理学的相关研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8. 儒家“忠孝”伦理及其现实性探微
    尹业初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32 (2): 32-35.  
    摘要1672)      PDF(pc) (437KB)(1222)    收藏
    儒家忠孝伦理以“亲亲”与“尊尊”的宗法血缘为根据,把中国古代社会维系成为组织结构有序、行为进退有度的家国同构模式,并塑造了中华民族独特而伟大的性格。时代剧变,社会环境迥异,儒家“忠孝”伦理精神所指向的对象与所承担的功用应创造性转化,使之由重单一的忠君孝亲向多维度的社会对象开放,由偏重情感无私付出向行为主体多层次的责任与义务意识转化,使之在新时代焕发崭新的光辉。这既是对我国传统伦理思想的继承与肯定,也是对不完美道德现实的增益。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9. 克隆人问题引发的伦理困境
    高辉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32 (2): 36-39.  
    摘要2794)      PDF(pc) (477KB)(1736)    收藏
    人类生殖性克隆技术带给人类的伦理争论与焦虑是多重的。首先,克隆人问题表征人类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尖锐对峙;其次,克隆人问题反映了功利与道义之间的拮抗;再次,克隆人问题体现了科学自由与人道责任之间的空前紧张;最后,克隆人问题暴露出人类在科技进步与伦理变革之间的焦虑,这一点尤其值得我们冷静思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0. 王夫之《谦》之伦理意蕴及其时代价值
    李秀娟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32 (2): 40-43.  
    摘要1999)      PDF(pc) (413KB)(1271)    收藏
    王夫之《谦》之伦理意蕴主要表现为两个层面:从“谦”卦之小象,也即《谦》之九三爻辞之位,能恰当地说明《谦》缘何具有“自卑尊人”的道德理性;从“谦”卦之大象中的“寡益多裒”的得理平施之道,可体悟出《谦》之道德意蕴的深层基础。有如此伦理意蕴的“谦”在当代社会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版权所有 © 2021《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技术支持: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公众号 电子书橱 超星期刊 手机浏览 在线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