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文章信息

    历史学研究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论法家的国家信用观及启示
    罗教讲, 罗玮, 谢熠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36 (1): 79-84.   DOI: 10.13438/j.cnki.jdxb.2015.01.012
    摘要1528)      PDF(pc) (530KB)(1486)    收藏
    《管子》、《商君书》与《韩非子》三部法家经典著作蕴含丰富的国家信用观。法家呼吁建立国家信用,认为国家信用是国家法律得以贯彻的基础,对于国家建设、外交攻防具有重要意义。法家提出信先于法、法高于权、权为法用的原则,以及立法树信、执法固信、普法表信的国家信用建设方法。法家的国家信用观对当前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和推行依法治国具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 “士至于道”与传统士文化核心价值体系——以春秋战国时期为核心的考察
    高伟洁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36 (1): 85-91.   DOI: 10.13438/j.cnki.jdxb.2015.01.013
    摘要1589)      PDF(pc) (566KB)(1192)    收藏
    “士至于道”是传统“士文化”核心价值体系的根基所在。为了坚守道统,并与政统相抗衡,人格独立客观上成为士之为士的第一要义。对于与道相违的“无道”社会,士人必然要对之进行无情批判,因而他们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道的“人间性”客观上要求士必须“经世”,这突出表现为士人对社会政治生活的高度关注与参与热情。为了保证道的尊严,士人又必须高度注重自身的精神修养。以身载道、人格独立、批判精神、经世传统、注重修身,这些文化价值共同构筑了传统“士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也成为传统士人的理想人格范型。这种独特的“知识人”文化传统于今天仍然彰显出不可忽视的强大精神能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 大理国对宋王朝的国家认同
    雷信来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35 (3): 107-111.   DOI: 10.13438/j.cnki.jdxb.2014.03.017
    摘要1472)      PDF(pc) (494KB)(1381)    收藏
    大理国基于地理环境之影响、安危存续的需要、儒学国家理论的传入及内化、移民和民族涵化的促成、民族发育程度的影响、宗教和文化教育之作用这六大因素,在国家认同方面选择坚定地追随宋皇朝。地理版图从属于中华大地、对外方略显著的经世致用性、强烈的历史和文化认同意识、国家认同的殊异路径,是大理国对宋王朝的国家认同呈现出的四个鲜明特点。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 古罗马文学家与奥古斯都的社会道德改革运动
    杨俊明, 单珊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35 (3): 112-116.   DOI: 10.13438/j.cnki.jdxb.2014.03.018
    摘要1674)      PDF(pc) (532KB)(1208)    收藏
    奥古斯都建立元首政治后,发动了一场以恢复传统宗教信仰和道德的社会道德改革运动。维吉尔、贺拉斯、李维等古罗马文学家积极回应奥古斯都的复兴举措,赞颂奥古斯都的元首制,为他的全方位改革扫清了障碍,为罗马公民的宗教和道德生活注入新的活力,从而避免了内乱,复兴和发展了经济,缓和了帝国初期罗马社会各阶层的关系,有效稳定了社会秩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5. 从哨堡到边墙:明代对湘西苗疆治策的演递——兼论明代治苗与土司制度的关系
    张振兴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35 (2): 117-124.   DOI: 10.13438/j.cnki.jdxb.2014.02.019
    摘要1441)      PDF(pc) (743KB)(1733)    收藏
    苗疆边墙是明代在湘西苗疆修筑的一项拟军事工程,它在发挥军事震慑功能的同时还具有诸多的社会功能。明代边墙是在萧授兴建“二十四堡”,张岳改建“十三哨所”的基础上,由蔡复一组织修建完成。治理苗疆的政策从表面上看变动十分明显,但若就其实质而言却一脉相承,核心内容都是要对苗民实施招抚和教化,征讨和防御等军事手段仅是不得已而为之。但是之所以能做到这一步,关键得力于明代完善的土司和土官制度。因而,不管是“二十四堡”、“十三哨所”还是“边墙”,都是以土司和土官为依托,军事设防仅仅局限于土司领地的缺口,也就是“滇黔驿路”主干线起点地带的软肋。明代“治苗”决策的调整,其根本动因不是苗民“叛服”无常,而是依据苗疆区域特点与民族文化差异实施地“因俗设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6. 明代中日朝贡贸易探析
    王磊, 黄博琛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35 (2): 125-128.   DOI: 10.13438/j.cnki.jdxb.2014.02.020
    摘要1759)      PDF(pc) (440KB)(1793)    收藏
    自秦汉以来,中日就相互之间就有了各种往来。从历史发展上看,隋唐时期的中日交流主要是在政治制度方面,宋元时期的中日交流主要是在宗教文化方面,明代的中日交流则主要是在经济贸易方面,且主要体现在官方的朝贡贸易,且主要以日本向明朝称臣纳贡的勘合贸易形式进行。这种朝贡贸易虽然促进了中日双方文化交流,但日本获益更大,明廷虽然通过这种贸易交流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东南沿海的侵乱威胁,满足了“天朝上国”的虚荣心理,但不计经济效益的赏赐却加重了国力负担,激发了国内矛盾。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7. 政治博弈与劳资冲突:1927年上海英美烟厂罢工
    彭贵珍, 张在兴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34 (5): 117-122.   DOI: 10.3969/j.issn.1007-4074.2013.05.017
    摘要1958)      PDF(pc) (579KB)(1333)    收藏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寻求关税自主,力求在烟草统税问题上有所突破时,上海英美烟厂爆发了罢工。在这次罢工中,党政各部门不只扮演调停者的角色,而是在给予罢工者以经济支持、代表他们与资方谈判的同时,还发动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全民抵货运动,使罢工坚持了110天之久。在罢工的过程中,反对英美烟公司“擅抗国税”成为最响亮的口号,工人的利益被置于次要地位。显然,政府的意图不过是要以罢工和抵货给公司施压,迫使其在烟草统税问题上妥协。罢工只是中国政府与英美烟公司政治博弈的工具而已。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8. 汉魏之际的清谈浮华新诠
    黄前程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34 (5): 123-128.   DOI: 10.3969/j.issn.1007-4074.2013.05.018
    摘要1490)      PDF(pc) (618KB)(1232)    收藏
    对汉魏之际的清谈浮华,可尝试将其置于“文质世运”这一语境来加以讨论。汉魏之际的社会政治演变,表现为一个“质文代变、文质互救”的模式,即:汉末文弊,曹魏争之以质,曹魏中期以后,治道又由质转文。汉魏之际的清谈浮华与宦官擅权、选举不实等政治问题相伴而生,是汉末文弊的一种表现。曹魏代汉是一个“救文以质”的社会政治过程,清谈浮华在这一时期自然也遭到了一定程度的抑制。不过曹魏中期以后,汉魏之际的政治却又表现出“由质趋文”的中途转向,清谈浮华也得以重新发展。不过,正始清谈更多的是一个思想学术问题,它受玄学的主导。由此,汉魏之际的清谈浮华将到达一个新的阶段——魏晋清谈。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9. 隋唐两宋道教史学编纂研究
    林国妮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34 (4): 108-113.   DOI: 10.3969/j.issn.1007-4074.2013.04.018
    摘要1699)      PDF(pc) (583KB)(1094)    收藏
    道教史学编纂肇自魏晋,其发展大势,则自隋唐两宋始。此一时期,除教士外,教外士宦亦积极参与其中,推动史著大幅增加。同时,道教史家打破了魏晋单一的由私家完成的编纂模式,御制、奉敕编次、私家撰修等编纂方式的出现,使史学编纂呈现多元化特征。弘扬道教;维护统治秩序;参与、记录儒释道间的融合与冲突以及促进道教史学的建设,构成其编纂旨趣和目的。隋唐两宋,道教史学编纂渐趋成熟,这种成熟也是中国道教史学迈向繁荣的表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0. 国家权力干预下的妥协:咸同年间沛铜湖田案中的利益博弈
    仲亚东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34 (4): 114-118.   DOI: 10.3969/j.issn.1007-4074.2013.04.019
    摘要1711)      PDF(pc) (587KB)(1203)    收藏
    清朝咸丰、同治年间,山东巨野、郓城移民进入苏北沛铜地区因自然灾害形成的“湖田”荒地,他们的占地行为很快得到基层官府的承认。在官府的支持鼓励和士绅的具体运作下,他们还形成了自我组织、自我保卫的社会力量。当地原住民回归后,移民与原住民的冲突不断升级,基层官府对此一筹莫展。湖田案最终在钦差大臣曾国藩带有诸多妥协性的干预下才趋于终止。它的产生、发展和平息体现传统社会基层政治生活的两个方面:基层官府和乡村社会能够在日常事务中合作共生,重大危机的解决则有赖于高层政治权力的介入。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1. 20世纪20—40年代中国“科学人文主义”史学思想述论
    朱发建, 李婷婷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34 (2): 64-69.   DOI: 10.3969/j.issn.1007-4074.2013.02.011
    摘要1846)      PDF(pc) (561KB)(1359)    收藏
    受“科学主义”思潮的影响,20世纪中国史学走上了“科学化”的行程,但从20世纪20年代起,随着《学衡》派对白璧德人文主义思想的弘扬,以及40年代《思想与时代》杂志对新人文主义的传播,在中、西人文主义思潮的共同作用下,中国史学界力图矫正“科学化”之弊端,从“科学”与“人文”兼重的史学观,到逐渐萌生出“科学人文主义”史学思想,提倡义理与考据并重、科学“实证”与人文“虚会”方法结合、主体与客体交融互渗、知识追求与价值意义兼顾的治史新趋向,使中国史学走上沟通“科学”与“人文”的新史学之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2. 1949年以来划分国内人民范围思想的发展及经验
    段炼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34 (2): 70-76.   DOI: 10.3969/j.issn.1007-4074.2013.02.012
    摘要1602)      PDF(pc) (534KB)(1159)    收藏
    划分国内人民范围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重要的政治理论,包括主要任务、主要内容和实现途径等。它运用阶级分析法和敌我分析法,以明确革命、建设和改革历程中,在各阶级、阶层和群体里,哪些是必须依靠和团结的力量,哪些是必须孤立和打到的力量。1949年以来,划分国内人民范围思想发展历经各个历史时期,既取得巨大成绩,也出现过严重错误。历史经验表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正确结合,是这个思想正确发展的理论和实践前提;科学运用阶级分析法和敌我分析法,是这个思想正确发展的关键;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广泛凝聚民心民智民力,是检验这个思想正确发展的最主要标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3. 中西历史哲学思想的特点及其发展
    邓辉, 陶浊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33 (6): 62-70.   DOI: 10.3969/j.issn.1007-4074.2012.06.010
    摘要1958)      PDF(pc) (697KB)(1157)    收藏
    历史哲学作为西方近代以来逐渐建立的学科有其特定含义和意义,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以历史哲学为名对古今中外历史中所具有的丰富而深刻的历史哲学思想进行研究。同西方历史哲学相比,中国传统思想中蕴藏着具有浓郁醇厚的自身特色的历史哲学思想。通过对中西历史哲学思想的历史考察可以发现,由于中西方截然不同的文化背景、历史传统等,导致他们各自对哲学与历史的理解存在着根本差异,决定了中西方历史哲学思想展现出迥异的价值取向,从而走上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4. 美国总统选举人团制度的确立、发展与问题
    李秀红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33 (6): 71-77.   DOI: 10.3969/j.issn.1007-4074.2012.06.011
    摘要1924)      PDF(pc) (526KB)(1292)    收藏
    在1787年制宪会议上,美国的开国元勋设计了总统选举人团制度。但这一制度存在一些先天性的缺陷,实践不久便引发了1800年选举危机。为了避免危机的再次发生,《第十二条宪法修正案》应运而生。此后两百多年,选举人团制度发生了深刻变化,宪法中的规定与选举现实开始出现矛盾,彻底废除这一制度的呼声越来越高,但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美国国会至今未对选举人团制度做第二次修订。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5. 中德俄联盟泄密后的各方反应
    李永春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33 (3): 34-39.   DOI: 10.3969/j.issn.1007-4074.2012.03.006
    摘要2713)      PDF(pc) (554KB)(1441)    收藏
    孙中山的中德俄联盟经陈炯明向外报泄露后,引起国内外的强烈反应。列强诬称为“过激主义”和“亲布尔什维克”。英法新闻界指称是俄国布尔什维克主义的阴谋。北京政府表示“密切关注此事”。政界人物曹锟和吴佩孚也立即声明“与孙中山没有任何关联”。社会上也不乏为陈炯明的叛逆行为辩护者。孙中山不得不发表声明,澄清事实。上海《民国日报》为中德俄联盟辩护。中共认为这是关系中国民族独立的外交政策,不遗余力地宣传与辩护。共产国际和苏俄也支持中德俄联盟的宣传。从对中德俄联盟的态度和反应可以管窥国共两党与帝国主义、共产国际和苏俄的复杂关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6. 抗战时期人口内迁与湘西民族地区工业化的历史考察
    刘鹤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33 (3): 40-44.   DOI: 10.3969/j.issn.1007-4074.2012.03.007
    摘要2014)      PDF(pc) (475KB)(1629)    收藏
    抗战时期,大量人口内迁湘西民族地区。内迁人员迁入和兴办机械半机械化企业,加速了湘西民族地区的工业化;同时,大量人口内迁产生的巨大消费量也使湘西民族地区工业化进程加速。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7. 从《左传》到《史记》:《春秋》笔法的早期发展及其基本内涵
    张金梅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33 (3): 45-49.   DOI: 10.3969/j.issn.1007-4074.2012.03.008
    摘要2177)      PDF(pc) (559KB)(1805)    收藏
    作为《春秋》笔法的直笔传统,“书法不隐”包含据礼直书和据事直书两种,而《左传》是“书法不隐”由“据礼直书”向“据事直书”的过渡。《史记》对《春秋》笔法的继承和发展主要体现为“实录”和曲笔,前者指文直、事核、不虚美、不隐恶;后者指寓主于客、寓论断于序事、侧笔。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8. 古代科举制在边疆民族地区的实践与影响
    彭武麟, 苏永恒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33 (2): 41-47.   DOI: 10.3969/j.issn.1007-4074.2012.02.008
    摘要2558)      PDF(pc) (568KB)(1647)    收藏
    古代科举制在边疆民族地区的实践是中国科举发展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在边疆民族地区的推行,促进了民族地区教育文化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民族交往与融合,也对多民族统一国家的认同与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9. 明清小说中的乡试违式、填榜、科录考析
    王玉超, 刘明坤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33 (2): 48-52.   DOI: 10.3969/j.issn.1007-4074.2012.02.009
    摘要2025)      PDF(pc) (537KB)(1499)    收藏
    明清小说作者参加过乡试的比较多,他们对乡试最为熟悉,其中有关乡试违式、填榜和科录的具体事宜,科举文献并未载录全部规制细节,小说作者却对此有所表现,他们以其亲身经历对此进行细致描述,反映了科举制度在实行过程中的实际面貌。查找小说中的相关资料可以起到补充科举史料的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0. 汉武帝对贵州的管理经营
    颜建华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33 (2): 53-56.   DOI: 10.3969/j.issn.1007-4074.2012.02.010
    摘要2001)      PDF(pc) (478KB)(1309)    收藏
    汉代是汉族与贵州各民族融合互进的第一个历史时期。汉王朝在贵州境内修筑南夷道、沿交通干线设置邮亭,加强了中央朝廷与贵州高原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贵州高原交通闭塞的面貌。汉族官吏、军伍、豪民进入贵州开发屯田,不仅巩固了汉王朝在贵州统治的社会基础,而且给生产力落后贵州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劳动技术,推动了贵州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在沿南夷道干线出土的铜车马、“比五尺周一”铜澡盘、铁制工具、中原式印章等文物,说明迁徙的汉族已在贵州高原扎根繁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1. 帛书《黄帝书》与《韩非子》“齐家”思想比较——兼论《黄帝书》的产生年代
    李培志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33 (2): 57-62.   DOI: 10.3969/j.issn.1007-4074.2012.02.011
    摘要2045)      PDF(pc) (580KB)(1589)    收藏
    帛书《黄帝书》与《韩非子》均主张君王集权,而“齐家”思想又是两者各自集权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本文从四个方面比较了两者的齐家思想:父子关系,夫妻关系,父兄关系,母子关系。通过这些比较,不难发现:《黄帝书》的“齐家”理论简单而又隐晦,《韩非子》的“齐家”理论则丰富而又明确;《黄帝书》的“齐家”思想德、权并重,《韩非子》的“齐家”思想则唯权是重。这一切,都缘于《黄帝书》的产生年代要早于《韩非子》。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2. 论五四前后的世界主义
    郑大华, 马英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32 (6): 32-40.  
    摘要1859)      PDF(pc) (618KB)(1501)    收藏
    受一战影响,源于西方的世界主义在20世纪初开始传入中国,五四前后渐成一种具有重大影响力的社会思潮。以陈独秀为代表的早期共产主义者,以孙中山为代表的国民党人和以梁启超为代表的研究系知识群,作为活跃于彼时中国思想文化舞台上的三大政治力量,都或隐或现地表现出世界主义思想倾向。于政治观上言之,他们世界主义虽各有所张,然亦显见其相类之处,或谓为原有国家主义、民族主义和爱国意识在中国具体情势下之调整,其世界主义背后的深沉国家关怀清晰可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3. 改土归流时期的湘西开发及其社会历史变迁
    龙先琼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32 (6): 41-45.  
    摘要2192)      PDF(pc) (487KB)(1941)    收藏
    湘西开发历史悠久,土司统治时期既开启了新的开发进程,又产生了历史的不平衡性;改土归流时期,原土司区开发历史进程加快,广大苗区“屯政开疆”,也进入新的开发历史时期,湘西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发生了深刻的社会历史变迁,古代湘西社会的历史发展步伐明显加快。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4. 文化民族主义理论视野下章太炎的礼俗观——以《订礼俗》、《礼隆杀论》为中心的分析
    暨爱民, 易明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32 (6): 46-50.  
    摘要1750)      PDF(pc) (544KB)(1555)    收藏
    在近代中国社会的剧变中,章太炎对中华传统礼俗从其“用”与“原”上重新确认,认为要以中华礼俗“辨华夷”、“别文野”。这且成为他早期“排满”的理论依据之一。章氏立足近代中国具体历史情境中的文化实践,通过其礼俗观念的清晰表述,谋求重建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心理,体现了他民族主义的文化基础与政治目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5. 论明代永顺土兵的军事制度
    张凯, 游俊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32 (6): 51-56.  
    摘要1672)      PDF(pc) (548KB)(1816)    收藏
    明代永顺土兵的军事制度是明代永顺土司制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永顺土兵的军事制度在军队建制、军事阵法、防卫设施、军事装备、军队管理等方面已趋于完备,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时中央王朝军事制度的发展,也使永顺土兵时刻保持其战斗力,在保家卫国中建立了不朽功勋,成为明代中央政府十分仰仗的一支地方军事力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6. 从亨廷顿改革理论看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林志友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32 (5): 66-69.  
    摘要1807)      PDF(pc) (420KB)(2040)    收藏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改革者没有平衡好保守派和革命派之间的关系,不具备高超的政治技巧;“一揽子”解决改革所有问题,容易触犯多数人的利益,树敌太多;没有将费边战略和闪电战术配合起来使用,不能制定合理的斗争策略。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7. 杜威、罗素来湘讲学及其影响——以长沙《大公报》为视角
    喻春梅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32 (5): 70-74.  
    摘要1790)      PDF(pc) (491KB)(1600)    收藏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杜威、罗素应邀来湖南讲学。在当时湖南各报对其讲学的报道中,长沙《大公报》的记载最为详尽。以长沙《大公报》为视角,探讨杜威、罗素来湘讲学这一事件及其影响:杜威在湖南讲学的内容主要围绕教育问题展开,罗素在湖南演讲的专题为游俄经历及布尔什维克与世界政治;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平民主义教育学说受到思想界、教育界人士的热烈追捧;罗素关于布尔什维克与世界政治的演说,对那些正在为中国的前途苦苦思索、关注社会政治思想的年轻人影响较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8. 抗战时期湘西民族地区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的现代化
    刘鹤, 张绍军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32 (5): 75-78.  
    摘要1693)      PDF(pc) (426KB)(1474)    收藏
    抗战时期,随着国民政府对湘西控制的加强,湘西民族地区各级各类学校课程设置出现明显的现代化趋势。同时,内迁学校特别是内迁教师传入新的教学方法,使湘西民族地区的教学方法明显改进。湘西民族地区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的变化,适应并充分反映了时代需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9. “苗疆再造”与民族关系
    杨军昌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32 (3): 45-52.  
    摘要1783)      PDF(pc) (655KB)(1217)    收藏
    在对清雍正朝武力“开辟苗疆”动机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主要针对 “开辟苗疆”历史事件之“苗疆再造”阶段所施行的一系列政治、经济、教育教化措施对苗疆民族关系所产生的系列深刻、深远影响进行分析和讨论,认为苗疆民族关系由此而变得更为复杂和多元,直接的结果是造成民族关系的紧张和文化的激烈碰撞、冲突,并因此带来苗疆社会的急剧动荡和清政府对苗疆治理措施的审视和调整。对这一过程中的民族关系思考无疑有助于对当今国家民族政策更加认同和理解,也有助于民族地区民族团结、国家认同意识的增强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0. 湘西地区民族关系发展流程略论——湘西民族关系和谐发展研究之一
    胡炳章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32 (3): 53-56.  
    摘要1785)      PDF(pc) (441KB)(1131)    收藏
    湘西地区民族关系发展的历史,是一种逐渐走向和谐的历史。尽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因其主客观条件的差异而呈现出不同的历史形态,但其总体上依然充分显现出一种“走向和谐”的大趋势。因此,“走向和谐”可以视为湘西地区民族关系发展史上的突出特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1. 论民族史学的演变
    张文伟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32 (2): 44-49.  
    摘要1477)      PDF(pc) (502KB)(1248)    收藏
    作为区域史学重要分支的民族史学的发展演变可以分为三个时期:民族史学的萌芽时期、以民族主义史学为特征的民族史学产生并在欧洲传播确立时期、民族史学全球传播并成为世界史学发展主流时期。民族史学发展每个时期的性质、表现形式和地位都有所不同。民族史学与史学的发展是相始终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2. 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旱灾与赈济
    甄尽忠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32 (2): 50-54.  
    摘要1671)      PDF(pc) (489KB)(1613)    收藏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旱灾多发期,主要集中在夏、秋两季和江南、中原及西北等广大地区。旱灾的频繁发生,对社会经济和百姓生活都带来了严重的灾难,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的动荡。各封建政权对赈灾工作高度重视,及时采取了实物赈济、移民就食、减免租调和徭役、掩埋遗骸、放贷、减轻刑罚、节约开支及开关弛禁等一系列赈济措施,对于减轻灾害,维护社会稳定,保障民生及促进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3. 从长沙《大公报》(1917—1925)看湖南近代婚恋状况
    宋银桂, 陈海燕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32 (2): 55-58.  
    摘要2080)      PDF(pc) (452KB)(1265)    收藏
    民国成立后,妇女的地位有了明显的提高,特别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近代湖南既有着旧式的包办婚姻、买卖婚姻、一夫多妻等现象的存在,又开始出现了自主恋爱、新式婚俗和新式离婚等现象,从而呈现出了一种新旧交替时期纷繁芜杂的婚恋状况。作为湖南近代权威报刊的长沙《大公报》如实地反映了这一历史转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4. 梁启超的妇女解放思想
    郑永福, 李道永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32 (1): 152-155.  
    摘要1806)      PDF(pc) (483KB)(2057)    收藏
    梁启超揭露女性缠足的危害,发起建立不缠足会;抨击女性不可接受教育的论调,认为女性和男性一样可以接受教育;阐明女性早婚的五大弊端,呼吁晚婚晚育;赞同西方女权主义,主张通过“自动”和“有阶段”两步骤倡导女权,从戒缠足、兴女学、禁早婚、倡女权四方面构建出其妇女解放思想的大致轮廓。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5. 湘鄂西苏区红色歌谣所蕴含的民间思想
    姚莉苹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32 (1): 156-158.  
    摘要1518)      PDF(pc) (447KB)(1029)    收藏
    湘鄂西苏区红色歌谣,既是战争硝烟催生的革命之花,也是湘鄂西地区丰厚的民间文学土壤中滋养出的民间艺术之花,因而蕴含着丰富的民间思想。“救星崇拜”意识是红色歌谣里表现的主要民间思想,其在歌谣中首先表现为民众对红军的信赖,把它作为自己救命的靠山;其次是民众对红军领袖的敬仰,视他们为精神支柱;再次在民众心目中救星更多的是一种集体智慧,集体能量、集体形象。此外“均贫富”思想以及生存意志等也是红色歌谣里所表现出的重要的民间思想,红色歌谣,唱出了民众对“打土豪、分田地”政策的衷心拥护之情以及决心不屈不挠跟党走的冲天壮志。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6. 民间传说与区域历史建构
    瞿州莲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31 (3): 32-36.  
    摘要1483)      PDF(pc) (525KB)(1240)    收藏
    酉水是古“五溪”之一,在酉水河流域生活着以土家族为主体的众多民族,生活在该区域的各民族创造了千姿百态的文化,民间传说是其中之一。民间传说表面看来充满着时间、空间错置,实际上它是生活在该区域民众的一种历史记忆。在王朝典章制度的背景下,结合文献资料,将这种历史记忆放在湘西特定的区域社会的具体的时间序列,分析它得以存在、流传的历史情境,这将有助于对湘西社会区域发展历史的“真理解”。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7. 当代新疆宗教工作的历史分期及其特征
    罗会光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31 (3): 37-39.  
    摘要1560)      PDF(pc) (384KB)(1247)    收藏
    1949年和平解放以来,新疆宗教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宗教工作也经历了一番曲折,可以分为四个时期。每个时期新疆的宗教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党的宗教政策和宗教工作也有不同程度的变化。总的说来,新疆宗教工作基本上是符合新疆现实情况的,新疆的宗教状况在总体上也逐渐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8. 论文德与武功的关系及其在唐代的运用
    刘亮红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31 (3): 40-43.  
    摘要1185)      PDF(pc) (449KB)(1361)    收藏
    “文德”主要指礼乐教化,而“武功”多指军事战绩。一般将“文德”与“武功”连用以称颂治理国事恩德昭著,对外用兵战绩辉煌的帝王或位高者。对于文德与武功及其关系的认识与论述,由来已久。从唐代文献中多有关于“文德”与“武功”的论述,可见唐代统治者继承发扬了前代关于文德武功的思想,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虽以武功定天下,终当以文德绥海内”的历史规律,并用于治国方略,为唐代的繁荣选择了正确的指导思想。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9. 近代中国自由民族主义思想研究述评
    暨爱民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31 (2): 35-40.  
    摘要1854)      PDF(pc) (528KB)(1362)    收藏
    虽然近年来学界对近代中国民族主义问题的研究已取得相当成果,但从自由主义的民族主义视角切入来研究近代中国历史实践的,却不多见。对近代中国自由民族主义的问题意识与结构,自由主义与民族主义的关系,自由民族主义的思想谱系和类型以及关于这一主题的既有研究的几个主要关注点作一简要评述,并检讨当前研究中仍存的不足,有利于促进该问题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0. “国不自立万事已矣”——30年代《再生》对日观
    王毅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31 (2): 41-47.  
    摘要1532)      PDF(pc) (588KB)(1130)    收藏
    《再生》是张君劢、张东荪等人于1932年5月在北平创办的国社党机关刊物。关于中日问题,30年代的《再生》指出了窳败的国民党政府是导致中国受日侵略的原因,批判了政府的外交政策,主张改革内治准备抗战,即将中国改建为一个近世的民族国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版权所有 © 2021《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技术支持: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公众号 电子书橱 超星期刊 手机浏览 在线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