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文章信息

    传播学研究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媒介融合下的视觉跨媒介传播及其动力模式
    屈云东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DOI: 10.13438/j.cnki.jdxb.2019.06.015
    2. 媒体使用、政治信任与腐败感知——以中国网民为对象的实证研究
    薛可,余来辉,余明阳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DOI: 10.13438/j.cnki.jdxb.2018.06.009
    3. “逆城市化”的动力模式:一个健康传播的分析框架
    姜海,金苗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DOI: 10.13438/j.cnki.jdxb.2018.06.010
    4. 北美媒介环境学派媒介技术态度观探析
    刘晗, 田林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36 (6): 83-87.   DOI: 10.13438/j.cnki.jdxb.2015.06.012
    摘要2056)      PDF(pc) (504KB)(1083)    收藏
    北美媒介环境学派是继经验学派、批判学派的第三大传播学派。该学派各理论家聚焦媒介技术发展对社会文化的影响,但对媒介技术发展的态度却差异甚大。第一代理论家以英尼斯和麦克卢汉为代表,主要揭示媒介技术本身的特点规律和带来的社会影响,以悬置主体的科学主义态度给学界呈现被传播学界忽视或遮蔽的问题。第二代理论家以波斯曼为代表,对媒介技术发展深感恐惧和无助,站在文化批判的立场上,面对媒介技术对现代文明与秩序的颠覆与破坏深感忧虑和悲观。第三代代表理论家莱文森则对媒介技术发展给人类信息传播、生产生活带来的便利和构建一种崭新的价值观念而欢欣雀跃,呈现出一种极强的乐观主义态度。北美媒介环境学派针对媒介技术的态度转向,既是特定理论家的媒介技术态度观构建的个体呈现,同时也彰显了该学派对媒介技术认知的历史与逻辑,展开了该学派的丰富性和立体面相。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5. 我国重大设计项目中的话语激辩及舆论传播
    刘永涛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36 (6): 88-93.   DOI: 10.13438/j.cnki.jdxb.2015.06.013
    摘要1448)      PDF(pc) (560KB)(528)    收藏
    近年来,我国的一些重大设计项目如北京西客站、国家大剧院、北京奥运会主体育场、央视新大楼等,在美学与文化意蕴、经济性、安全性和项目的规则等方面都曾发生过一系列激烈的争论甚至“院士上书”等引人注目的“事件”,而在这些公共事件舆论传播中,专家和权威、主流媒体及网络平台各自发挥着重要作用,为防范重大设计项目中的舆论传播风险,我们应在制度、技术、参与方面注重规范,保障重大设计项目的“合法性”、“安全性”与“公共性”,并使不同舆论主体凝聚共识,形成良好的舆论环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6. 边疆多民族地区网络政治传播的失序与治理
    刘建华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36 (5): 102-107.   DOI: 10.13438/j.cnki.jdxb.2015.05.016
    摘要1881)      PDF(pc) (548KB)(760)    收藏
    边疆民族地区网络政治参与制度的供给迟滞于制度的需求,使得网络政治传播游走于失位、越位的政治空间,造成网络政治传播的失效与失序。在边疆民族地区的社会治理中,多元网络社会思潮的涌现、网络政治谣言的频发、虚假新闻信息的泛滥,引发了政府和社会之间的信任赤字,成为边疆多民族地区社会治理失序的重要影响因素。在阻止极端思想传播,截获并分析网络政治谣言和虚假新闻信息的同时,边疆多民族地区社会治理还需要主动适应网络政治传播的新形势,积极拥抱新媒体,执行战略性传播,加大对官方门户网站和政务微博的建设,不断拓展微信政务平台,使其成为边疆多民族地区社会治理的新平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7. 环境传播中的话语表征:基于报纸对土壤污染报道的分析
    陶贤都, 李艳林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36 (5): 108-114.   DOI: 10.13438/j.cnki.jdxb.2015.05.017
    摘要1419)      PDF(pc) (535KB)(791)    收藏
    环境传播并非仅是环境议题的扩散,更是各种主体的话语呈现。土壤污染报道可以作为探讨环境传播中话语表征的典型案例。分析2013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期间的746篇报纸媒体土壤污染报道样本,发现:土壤污染报道中政府、专家、企业、NGO以及公众各方的话语权并不平等,其中政府占据议题的主要话语权,专家学者积极介入议题报道,企业则表现为回避突发土壤污染事件。相较于前三者的强势话语权地位,环保NGO和公众的话语权较为弱势。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8. 美国儿童电视规制的历史演变探析
    龚芳敏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35 (3): 117-122.   DOI: 10.13438/j.cnki.jdxb.2014.03.019
    摘要1306)      PDF(pc) (525KB)(979)    收藏
    美国儿童电视规制始于20世纪30年代,在80年来的历史进程中,经历了建构规制、放松规制、重构规制三个特征显著的历史阶段。这一历史演变是凯恩斯的政府干预主义和亚当·斯密的自由市场主义相互较量的产物,是美国不完整的政府和不完整的市场相互博弈的产物,是公共利益和商业利益相互角力的产物。美国儿童电视规制中的很多制度设计和价值取向看上去很美,但是在执行过程中并不尽如人意。历史地看,如果美国电视的商业体制没有改变,那么其儿童电视节目中的各类低俗和商业内容就不会得到彻底的改善。就此而言,美国儿童电视规制的使命依然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9. 微博文本中“曼德拉逝世”相关话题的互文性解读
    陈景元, 刘银姣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35 (3): 123-128.   DOI: 10.13438/j.cnki.jdxb.2014.03.020
    摘要1595)      PDF(pc) (618KB)(1013)    收藏
    曼德拉逝世后,围绕其展开的相关话题一度成为国内外媒体和网络舆论关注的热点。在微博舆论场中,有关“曼德拉逝世”话题的相关文本,呈现出强烈的互文性特征,各种观点交相竞递,多元交互,以多种互动模式和互文性手段,推动着微博舆情的演变。微博文本的互文性分析,对于探究微博话语的生成和理解机制,解析微博舆论的动态建构,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0. 网络流行语体的盛行及启示
    刘文辉, 万苗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34 (4): 97-102.   DOI: 10.3969/j.issn.1007-4074.2013.04.016
    摘要1823)      PDF(pc) (571KB)(1349)    收藏
    网络流行语体作为网络文化的一种思想表达与情感宣泄,不仅改变了网络世界以及现实世界的话语传播模式,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转型期的社会矛盾与紧张。它的盛行与流布有其“使用”与“满足”、“沉默的螺旋”以及娱乐功能的归因,也有网络媒体以及网络流行语体自身特点的助力。同时,网络流行语体在媒介议程设置、媒体报道框架修正以及媒介传播形式上,都留给了大众传播学诸多有益的启示与借鉴。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1. 德里达传播哲学及其方法论启示
    陈旭红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34 (4): 103-107.   DOI: 10.3969/j.issn.1007-4074.2013.04.017
    摘要1852)      PDF(pc) (468KB)(1204)    收藏
    德里达解构主义哲学对“意义”进行了重新思考,复活其广阔自由和无限可能性,从而解放了长期以来为在场形而上学所封闭和僵化了的“意义”。而“意义”的构建与交流正是传播学研究的内核,因此德里达解构主义哲学实际上构筑了一种富于解放性内涵的传播哲学。它的无中心、差异化的多维思路可以启发人们在传播活动中还原“意义”的自由,重视“意义”的个体性、精神性,并且建构多元差异和谐共存的传播情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2. 微博时代公共舆论暴力的产生及其治理机制研究
    盛明科, 杨玉兰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34 (3): 73-78.   DOI: 10.3969/j.issn.1007-4074.2013.03.012
    摘要1651)      PDF(pc) (578KB)(2001)    收藏
    在Web2.0飞速发展的时代,以网络和手机终端为发布平台的微博,凭借其短、平、快等优势,正形成自己独特的“微博舆论场”,成为了社会公共表达的全新平台,在公民参政、民主表达、舆论监督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然而,由于网络的匿名性、网民的非理性、监管制度的缺失等原因,网络舆论暴力现象屡见不鲜。构建一套科学的网络舆论暴力治理机制,需要推行微博实名制、强化网民的社会责任感,建立科学的舆情研判与调控机制,加强网络道德建设,完善网络行为的相关立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3. 近代先进报刊的社会效益观管窥
    李彬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34 (3): 79-85.   DOI: 10.3969/j.issn.1007-4074.2013.03.013
    摘要1590)      PDF(pc) (604KB)(1044)    收藏
    近代社会的独特背景决定了近代严肃的、先进的报刊必须承担的责任,必然自然地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救国新民是报刊普遍的宗旨,强调实现这一宗旨是报刊人的职责;为实现这一宗旨,报刊人应提高办报刊的业务水平和自身素质,处理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之间的关系等,是近代先进报刊社会效益观的重要方面。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4. 公共政策传播机制的优化路径
    刘雪明, 沈志军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34 (2): 77-83.   DOI: 10.3969/j.issn.1007-4074.2013.02.013
    摘要1648)      PDF(pc) (490KB)(1069)    收藏
    公共政策传播机制是传播主体、传播媒介、传播受众等要素之间传递、交流和共享政策信息的互动方式及其行为过程。优化公共政策传播机制,需要从硬件修复和软件优化两个方面着手:在硬件修复上,要重视“政策信息服务人”的塑造,加强政策信息的编排,实现媒介力量的整合,强化理性受众的培养;在软件优化上,要全方位完善政策传播制度,重启政策传播的互动模式,重构政府—媒介—受众之间的关系,注重政策传播效果的评价。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5. 合法性转型与当代中国传媒的新使命
    阳海洪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34 (2): 84-89.   DOI: 10.3969/j.issn.1007-4074.2013.02.014
    摘要1651)      PDF(pc) (563KB)(1204)    收藏
    合法性是指民众对政府统治正当性的认同。在改革开放前,当代中国是以共产主义意识形态作为自己的合法性基础,将社会主义唱“好” 和将资本主义批“坏”成为传媒的根本使命。改革开放后,政府以政治绩效作为自己的合法性基础,市场经济催生了国人的求富欲望与权利意识,传媒必须以满足公民知情权、监督权和表达权作为新的历史使命。政治绩效合法性虽为公民权利意识找到了立足根基,并为传媒转型提供了历史动力,但这种合法性对经济绩效过分依赖,未能满足公民的政治参与诉求,因而成为阻碍传媒承担其新使命的关键因素。只有进行第二次合法性转型,走向法理型权威,将政府之权威奠定在规则、程序和制度之上,中国传媒才能真正实现其新使命,以回应时代需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6. 新媒体实践与马克思主义传播取向
    王学俭, 刘强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33 (1): 146-149.   DOI: 10.3969/j.issn.1007-4074.2012.01.031
    摘要2331)      PDF(pc) (450KB)(2139)    收藏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选择与传播,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接受、发展、创新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不断吸收新营养、新见解和扬弃旧事物、旧思想的辩证否定过程,也是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的过程。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信息空间的拓展,新媒体的能量日益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已经并将更为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的意识形态、政治格局、经济模式乃至人们的生活生产方式,同时也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提供了新的平台与渠道。新媒体技术下传播功能的彰显、传播机制的优化以及传播模式的创新,赋予了新媒体实践下马克思主义传播新的取向选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借助新媒体技术发展的先进成果,通过现代新媒体技术下传播的模式的建构,将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传播和普及。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7. 名人专题数据库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探索——以沈从文专题数据库建设为例
    张筠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33 (1): 150-152.   DOI: 10.3969/j.issn.1007-4074.2012.01.032
    摘要2166)      PDF(pc) (382KB)(2189)    收藏
    名人数据库是一种以收集、整理、开发、利用具有公众效应的名人资料,并对名人资源进行重组、整合和分层次加工,实现多途径的检索和深层次地揭示名人文献的专题数据库。建设名人数据库应具备资源、数据、技术、网络和资金等方面的基础。名人专题数据库的组织结构应以人为主线,并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性能,集图、文、声、像资料为一体,具体结构框架可由索引库、全文库、视频库、照片文献库、原始手稿库构成。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8. 视觉话语对物的编码
    党西民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32 (4): 135-138.  
    摘要1719)      PDF(pc) (433KB)(1353)    收藏
    物作为视觉话语表达的重要对象,要在视觉文本中表现出来,需要顺从视觉话语的统治。人的感知介于物和视觉话语之间,感知方式挑战着物,也面临着视觉话语秩序的束缚。物对抗着视觉话语,对视觉话语提出了各种要求,这刺激了视觉话语的革新。视觉机器的诞生让技术思维促生了新一轮的视觉话语,更是增加了物和视觉话语关系的复杂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9. 数码化身:自我实现的另一种可能——新媒体艺术中的“化身”现象
    林晶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32 (4): 139-142.  
    摘要2189)      PDF(pc) (457KB)(1444)    收藏
    新媒体艺术中的“化身”现象,从外在形式的塑造到内在情感的展现、自我的构建,无不彰显出人与化身之间的复杂关系:人固然可以通过化身救赎身体、体验多种情感、超越自我,但也存在追求虚幻完美、深陷情感泥潭、迷失自我的风险。人只有与化身保持适当的张力,灵活运用化身,才能找准自己的位置,更好地满足自我实现需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0. 面向优化控制的公共危机信息流及其运行模式——基于云计算技术的视角
    张玉亮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32 (4): 143-146.  
    摘要2167)      PDF(pc) (521KB)(1457)    收藏
    公共危机信息流包含预警信息流、指挥信息流、资源信息流和伪信息流四个方面的内容。它有单一化链式传播和多维网格化传播两种传统传播模式,但这两种传统模式在实际运行中都暴露出很多弊端。基于云计算技术构建公共危机信息流的运行模式,对于优化公共危机信息流的运行模式具有重要借鉴价值。面向优化控制的公共危机信息流及其运行模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1. 文化与媒介传播中的虚假认同问题——基于文化研究的多维视角
    徐翔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32 (1): 159-162.  
    摘要1825)      PDF(pc) (467KB)(1227)    收藏
    虚假认同不仅仅局限于外显的、为主体所意识到的表层虚假性,而且具有不为受众所明确意识到时的表征机制与文化后果。虚假认同具有以下多方面的运作机理与理论内涵:社会文化维度的虚假意识与虚假需要,受众主体维度的认知非一致性与内隐态度,媒介传播维度的隐性效果。虚假认同机制具有与伪文化皮肤、虚假意识“教养”、弱效果沉默螺旋等社会文化语境间的现实驱动关联,是我们审视应对当代媒介文化的传播效应与接受问题的重要向度。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2. 民族博物馆讲解员的素质及规范探讨
    宋才发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32 (1): 163-167.  
    摘要1746)      PDF(pc) (524KB)(1053)    收藏
    民族博物馆讲解员要避免“说教式讲解”,逐步做到“因人施讲”。讲解员负有帮助观众实现提升自我的职责。民族博物馆讲解员必须讲究礼仪规范、行为举止规范、讲演的艺术规范,要十分注重自己的形象塑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3. 手机新媒体的功能承载与发展趋势
    童正茂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32 (1): 168-169.  
    摘要1891)      PDF(pc) (357KB)(1542)    收藏
    作为新媒体,手机在传播方式上取代了传统的直线型传播模式,使传播者与受众的界限不再清晰;在传播空间上,它实现了移动状态下的传播,使时间和空间的分离不复存在;在媒介功能上,它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功能于一身,满足了语音、文本、视觉等多方面的需求。手机承载着社会意义,象征着身份、时尚,对使用者心理、交流习惯等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伴随着科技的进步,手机将迎来更美好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4. 网络媒体挑战下地方党报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黄清安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31 (3): 142-145.  
    摘要1980)      PDF(pc) (427KB)(1207)    收藏
    网络媒体的挑战下,中国报业体系中处于基层的地方党报面临着竞争激烈、发行量下降、宣传影响力弱化、人才缺失以及上级媒体的压力等困境,应从发挥自身独特优势,勇于创新、改变传统办报方式、立足区域特色、加快人才战略体系建设等方面入手,实现可持续发展,更好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5. 舆论监督生态论
    牟冬生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30 (2): 127-131.  
    摘要2424)      PDF(pc) (489KB)(1031)    收藏
    舆论监督是媒介的基本功能,舆论监督生态是在媒介生态视角下研究舆论监督与其生态环境的互动关系。舆论监督生态平衡对媒介生态与社会生态的和谐构建具有重大意义。舆论监督生态应遵循限制性因子规律与独立性、依存性规律。目前,我国舆论监督生态现状不容乐观。社会、公众和媒介自身都有必要增强环保意识,优化舆论监督生态环境,构建和谐的舆论监督生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6. 新时期中国电视剧中的现代性体验及其镜像呈现
    彭文祥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28 (5): 63-70.  
    摘要1909)      PDF(pc) (2258KB)(1112)    收藏
    新时期中国电视剧的审美现代性具体体现为体验的现代性。现代性体验的中心幻象是历史现实和审美现实经过审美转换而凝聚成的总体性审美幻象。在新时期中国电视剧的镜像呈现中,这种中心幻象作为人们在改革的时代生活中所具有的一种总体的心理状态,它既是一种构成历史和社会发生转化的内在动机和欲望,又是一种呈现在中国电视剧审美景观中的集体想像。在新时期中国电视剧的影像表意系统中,“春天中国”的现代性体验寓示了中国电视剧中现代性体验的基本性质和价值取向,是其现代性体验的中心幻象,它寄寓和积淀着几代中国人渴盼兴旺、富强的集体无意识。这种现代性体验大致有三种表现形态:憧憬型、感愤型、回瞥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7. 互联网艺术中的媒体批判
    黄鸣奋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27 (5): 56-62.  
    摘要1287)      PDF(pc) (1135KB)(1672)    收藏
    互联网艺术家在将“第四媒体”建设为艺术新家园的同时,看到了它因商业化等原因而产生的种种弊端。因此,他们与独立媒体、战术媒体、纯粹个人媒体建立了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是网络时代媒体批判的重要形式。在实践中,他们揭示搜索引擎服务的商业本质,破除商业性浏览器所创造的万维网幻象,并对互联网上唯利是图的垃圾邮件等阴暗面加以批判。这种揭露与批判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他们所掌握、应用或发明的技术,其积极作品表现为净化既有媒体、孕育新型媒体。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8. 加强科技新闻在突发公共事件中的作用
    陶贤都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27 (5): 63-67.  
    摘要1569)      PDF(pc) (613KB)(1117)    收藏
    近年来突发公共事件不断发生,引起了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公众的密切关注。科技新闻在突发公共事件中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科技新闻的预警功能;科技新闻的科学解释、舆论引导、稳定社会功能;社会公众科技知识的普及、宣传、培训功能;科技新闻的科学反思、舆论监督功能。突发公共事件中的科技新闻应该及时准确,要体现出深切的人文关怀。科技新闻在突发公共事件中的功能需要进一步加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9. 当代中国穆斯林的自我表述与文化自觉——以《穆斯林通讯》为中心的考察
    赵国军, 马桂芬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27 (5): 68-72.  
    摘要1563)      PDF(pc) (1676KB)(1229)    收藏
    中国穆斯林是以伊斯兰文化为中心、以生活环境中的中国传统文为背景的,包括我国回族、维吾尔族等10个传统的穆斯林民族和汉、蒙、藏、傣等其他民族中信仰伊斯兰教的族群。由于各种原因,中国穆斯林文化在历史上多处于被表述的境遇。20世纪前期,随着中国社会发生的巨变,中国穆斯林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在一批有志之士的努力下通过创办刊物、兴办学堂等方式,进行中国穆斯林的文化自觉和自我表述行动。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落实,中国穆斯林的文化自觉和自我表述行动也重新开始,创办刊物成为一种重要的进行自我表述与文化自觉的途径。20世纪90年代末创刊的《穆斯林通讯》便是在这一背景下创办的穆斯林刊物之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0. 论出版社作者资源的开发
    张豫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26 (3): 161-164.  
    摘要1643)      PDF(pc) (149KB)(1185)    收藏
    作者资源是一个出版社必须掌握和开发的重要资源。本文阐述了作者资源的特点,在分析当前出版社利用作者资源方面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有效开发利用作者资源的途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版权所有 © 2021《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技术支持: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公众号 电子书橱 超星期刊 手机浏览 在线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