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点击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当前位置: 两年内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次飞跃及其深刻启示
    汤建军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44 (1): 1-8.   DOI: 10.13438/j.cnki.jdxb.2023.01.001
    摘要2479)      PDF(pc) (685KB)(306)    收藏
    毛泽东思想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指引党领导人民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指引党领导人民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指引党领导人民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伟大理论创新的历史深刻启示我们,新时代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在“两个结合”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应始终胸怀天下,强化问题导向、系统思维,在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守正与创新的统一、自我革命与社会革命的统一过程中,自信自立把握和运用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其立场观点方法,由此才能在两种主义、两种制度的历史演进与竞争中赢得社会主义光明的未来与前途。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劳动伦理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冯兵, 赵欣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43 (4): 63-71.   DOI: 10.13438/j.cnki.jdxb.2022.04.008
    摘要1422)      PDF(pc) (734KB)(225)    收藏
    劳动思想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思想,劳动伦理是劳动思想的重要内核。马克思主义劳动伦理思想经历了奠基、发展和成熟三个阶段,《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奠基阶段的发轫之作。其中所蕴含的劳动伦理思想的核心理念包括:劳动本身应是劳动者的内在需要,是自由自觉的活动,是自由生命的体现;劳动过程应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和谐统一;劳动结果要体现公平性、彰显劳动和劳动者的尊严与价值等。深入挖掘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蕴含的劳动伦理思想,并以此实现“人之为人”劳动伦理的现代转向,对明晰劳动者主体地位、反思劳动道德失范现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劳动关系具有重要镜鉴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风险演化规律及防控策略
    王林平, 高宇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43 (4): 96-107.   DOI: 10.13438/j.cnki.jdxb.2022.04.011
    摘要1356)      PDF(pc) (1376KB)(284)    收藏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不仅是公众感知社会风险的自我表达,也是公众风险应对行为的重要参照。突发事件发生后,网络舆情风险演化在不同阶段表现出不同规律:萌发期呈现出舆情风险突变规律式演化;扩散期呈现出舆情风险涟漪效应式演化;高涨期呈现出舆情风险共振规律式演化;消退期呈现出舆情风险耗散规律式演化。突发事件网络舆情风险演化的生成动因是固有因素、人为因素、环境因素和管理因素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包括社会隐性风险与舆情风险相叠加、公众感知风险增加舆情变换风险、网络环境失衡加速舆情风险扩散、公共管理风险导致舆情风险反复。为推进突发事件网络舆情风险防控工作有序开展,应强化舆情风险沟通理念与防控意识,完善舆情风险防控法律保障体系,构建舆情风险防控常态长效机制,提高舆情风险防控技术创新水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 人工智能的意识形态属性与风险及其应对
    刘建华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43 (6): 62-69.   DOI: 10.13438/j.cnki.jdxb.2022.06.007
    摘要1235)      PDF(pc) (720KB)(351)    收藏
    作为引领和驱动未来世界颠覆性技术发展的人工智能,具有数据霸权、文化软实力和价值形塑等意识形态属性。人工智能广泛应用于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学习等实践中,在意识形态领域不可避免产生政治引领力下降、思想凝聚力弱化、道德指向力失落和法律规制力失效等风险问题。警惕技术拜物教以及资本逻辑操控下的意识形态风险,确立主流意识形态在智能技术应用中的话语权,建立智能推送与公共责任动态平衡的调节器、建构人工智能的道德“护城河”、筑牢人工智能的“法律网”,是有效应对人工智能意识形态风险、彰显技术优势的应然举措,也是确保人工智能技术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5. 法兰克福学派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的三个维度及其价值
    王雨辰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43 (5): 18-28.   DOI: 10.13438/j.cnki.jdxb.2022.05.003
    摘要1080)      PDF(pc) (785KB)(219)    收藏
    法兰克福学派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包括文化心理批判、技术理性批判和大众文化批判三个维度。文化心理批判维度主要是在坚持唯物史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原理的基础上,援引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对极权人格、法西斯主义兴起的文化心理根源展开分析,探索了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中介机制;技术理性批判维度主要揭示了启蒙理性和工具理性的本质与缺陷,探讨了科学技术在当代西方社会异化使用的哲学世界观基础与现实根源,强调科学技术已经沦为一种控制和支配人的意识形态工具;大众文化批判维度主要揭示了以科学技术进步为基础的“文化工业”和大众文化的意识形态功能。法兰克福学派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不仅揭示了当代西方社会统治方式的变化,而且反驳了资产阶级学者所宣称的西方社会是一个物质丰裕、无矛盾的理想社会的观点,认为当代西方社会基本矛盾依然存在,不过其危机的表现形式已经从古典资本主义时期的经济危机或者转化为社会发展日益总体化和个人自由发展要求之间的矛盾,或者转化为合法性危机,因而西方社会仍然存在着革命的可能性。革命的前提就是通过对当代西方社会采取“大拒绝”的革命方略,并通过文化意识形态批判唤醒人们内心深处的政治意识和革命意识。法兰克福学派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的价值在于把唯物史观的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有机结合起来,揭示了当代西方社会统治方式的新变化和革命的可能途径。其理论的弱点在于不能把经济批判、政治批判、文化意识形态批判有机结合起来,体现为在寻求西方人自由和解放的现实途径上的浪漫主义和乌托邦色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6. 从消除贫困到共同富裕:《贝弗里奇报告》80年
    高和荣, 汤珍妮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43 (6): 12-18.   DOI: 10.13438/j.cnki.jdxb.2022.06.002
    摘要984)      PDF(pc) (749KB)(268)    收藏
    1942年发表的《贝弗里奇报告》试图解决英国社会的就业不足与贫困等问题。《贝弗里奇报告》的出台是英国社会结构变化的客观要求,它深受现代自由主义思潮以及凯恩斯主义的影响。该报告的发表推动福利国家在英国的实现,对欧美乃至亚非拉国家和地区的福利建设也产生了重要影响。但是,《贝弗里奇报告》本身蕴含着充分就业与福利供给互为因果、循环论证的矛盾,使得充分就业只是一种乌托邦,贫困、愚昧及无知等问题无法真正解决。克服对《贝弗里奇报告》的迷思,需要回归到福利乃至国家的社会性质,从共同富裕的高度探讨社会保险、社会救济与贫困等问题的关系,将实现充分就业、摆脱贫困置于共同富裕这一战略目标下,在普及教育基础上推动教育均衡发展,彻底解决充分就业与福利获得的矛盾、经济发展与贫困长存的矛盾。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7. 习近平关于坚持自我革命重要论述的四个主题
    齐卫平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44 (2): 1-10.   DOI: 10.13438/j.cnki.jdxb.2023.02.001
    摘要815)      PDF(pc) (800KB)(192)    收藏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要求始终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党的自我革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一个具有原创性的重大概念,是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形成的重大理论成果。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自我革命问题的重要论述内容极其丰富,鲜明的话语和深邃的思想形成了系统性理论。以“赶考”的历史性主题论述坚持自我革命,揭示了克服执政党的精神懈怠、防止“应考”失败危险、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深刻思想。以发挥马克思主义政党优势的政治性主题论述坚持自我革命,揭示了锤炼中国共产党人政治品格的深刻思想。以进行伟大斗争的实践性主题论述坚持自我革命,揭示了新时代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原则遵循。以开展“两种革命”的使命性主题论述坚持自我革命,揭示了勇于自我革命对引领伟大社会革命的内在机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论述,对全面从严治党,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8. 大型数字平台猎杀式并购初创企业的反垄断规制难题与破解进路
    刘桂清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43 (5): 61-74.   DOI: 10.13438/j.cnki.jdxb.2022.05.008
    摘要803)      PDF(pc) (897KB)(242)    收藏
    大型数字平台企业以消除潜在竞争威胁、巩固既有垄断地位为目的对初创企业的猎杀式并购,对各反垄断辖区的经营者集中规制是一个重大挑战。由于初创企业成立时间短、规模小,此类并购通常达不到事先申报标准而不能进入竞争审查程序,而且即便进入后续的竞争审查,也由于竞争损害评估与证明困难而难以被合法制止或得到救济。鉴此,欧美国家在补充事先申报制度漏洞、挖掘现有竞争审查制度进路下的执法资源之外,开始借助对大型数字平台的专门立法,为平台并购设置“特别化”规则。我国对大型数字企业猎杀式并购的反垄断规制,亦有必要双管齐下,两条进路并举:一方面完善事先申报制度,针对数字企业并购特点调整竞争损害评估方法,必要时将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制度引入事后规制之中;另一方面,针对特定关键企业,对超级数字平台的合并收购设定特殊的竞争审查规则,实行竞争损害举证责任倒置,从根本上缓解执法机构的举证困难。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9. 人类文明新形态:概念生成·科学内涵·实现机制
    尹艳秀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43 (6): 150-160.   DOI: 10.13438/j.cnki.jdxb.2022.06.016
    摘要787)      PDF(pc) (770KB)(184)    收藏
    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人类文明形态中的新形态,它是历史、现实和未来相统一的新型概念表达。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回溯历史发展的概念,以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为划分依据,可知人类文明新形态在历时性考察人类文明形态这一相近概念中呈现,在共时性对比前苏联创造的苏联式社会主义文明形态和资本主义创造的工业文明形态的对应概念中生成。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回答现实课题的概念,在中国式现代化维度和中国特色的语境下,它表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基础、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本质特征、以人民为中心、突出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地位、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科学内涵。人类文明新形态是面向未来发展的概念,推动人类文明新形态向前发展,需要在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实现机制中处理好道路与理论、传承与创新、全面性与协调性、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0. 高校思政课要讲好新时代中国的“五个必由之路”
    肖贵清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43 (4): 16-23.   DOI: 10.13438/j.cnki.jdxb.2022.04.003
    摘要781)      PDF(pc) (698KB)(111)    收藏
    基于新时代党和人民的奋进历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五个必由之路”的重大论断。“五个必由之路”深刻揭示了新时代中国为什么能够成功,也科学指明了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五个必由之路”在对新时代面临的挑战和需要解决的问题的回应中,引领新时代中国取得重大成就,体现了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高校思政课要深度阐述“五个必由之路”的理论内涵,深刻把握“五个必由之路”的内在联系,深入理解“五个必由之路”的重大意义。高校思政课既要结合新时代的丰富实践,讲好“五个必由之路”的中国故事,也要加强理论阐释,讲好“五个必由之路”的内在逻辑,以解疑释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1. 环境信息披露质量对绿色创新的影响
    朱鹏, 郭文凤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43 (6): 92-101.   DOI: 10.13438/j.cnki.jdxb.2022.06.010
    摘要774)      PDF(pc) (745KB)(235)    收藏
    以2010—2019年沪深A股重污染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对环境信息披露质量的绿色创新效应进行实证分析,并从融资约束和代理成本视角检验中介作用。研究结果表明,重污染企业中环境信息披露质量与企业绿色创新水平存在正相关关系,融资约束和代理成本在环境信息披露质量和绿色创新的关系中发挥部分中介效应,具体来说,企业环境信息披露质量的提高可以有效降低融资约束和代理成本,进而促进绿色创新。进一步研究发现,环境信息披露质量对绿色创新的促进作用仅在国企、大规模企业和东部地区成立。这为环境信息披露政策的制定、绿色创新水平的提升和推进企业绿色转型提供了经验证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2. “藏粮于地”战略:路径依赖与实施策略
    陈美球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44 (1): 106-112.   DOI: 10.13438/j.cnki.jdxb.2023.01.012
    摘要752)      PDF(pc) (766KB)(143)    收藏
    “藏粮于地”是我国面对时代发展需求不断优化而形成的核心粮食安全战略,客观剖析实施“藏粮于地”战略的路径依赖,明确相应的实施策略,对于切实落实“藏粮于地”战略、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我国“藏粮于地”目标实现的路径依赖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粮食安全是国家总体安全的基石,“藏粮于地”离不开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二是要立足于现有耕地的产能提升,聚焦于耕地的质量建设;三是要着眼于全球化的粮食保障,“藏粮于地”需要国内外的统筹;四是针对保护性耕作是“藏粮于地”的内在需求,配套制度创新至关重要。为此,“藏粮于地”战略的实施策略在于:一是提高公众耕地保护意识,形成全民为“藏粮于地”作贡献的社会氛围;二是严防耕地“非农化”,确保18亿亩耕地红线;三是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推进区域耕地质量整体提升;四是提高耕地实际耕种者的质量保护意识,严格规范耕种行为;五是加强相关制度创新,提升耕地质量建设工程的实效;六是加大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研发与推广应用,维持耕地生态系统的健康。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3. 中国共产党革命伦理:本原意义与本真阐释
    黄显中, 胡丹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43 (5): 1-9.   DOI: 10.13438/j.cnki.jdxb.2022.05.001
    摘要741)      PDF(pc) (779KB)(189)    收藏
    在通达共产主义的革命道路上,革命者在“革命之中”守护党的初心,“革命伦理”因“革命”而成为伦理之家,形成初心不断凝聚的伦理世界。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伦理创新,中国共产党革命伦理具有整体性与具体性、生成性与超越性、内省性与持存性的伦理特征,具有本原伦理的先行筹划、实践伦理的自我造就、示范伦理的带动引领功能。营造中国共产党革命伦理,能够为传承和弘扬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提供现实支撑,为加强中国共产党的政党伦理建设提供前提基础,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革命提供伦理认同,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伦理秩序提供关键工程,为创造性构建中国特色伦理学提供方向指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4. 动荡变革期的风险世界:形成根源·表现形式·中国应对
    张艳涛, 陈惠莲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44 (2): 11-18.   DOI: 10.13438/j.cnki.jdxb.2023.02.002
    摘要730)      PDF(pc) (786KB)(159)    收藏
    当前,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相互叠加,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动荡变革期的动荡源和风险点明显增加,推动我们进入风险世界。动荡变革期的风险世界具有全局性,探寻其形成根源需从实践、制度、文明和现实等多维度进行全景式考察。动荡变革期的风险,集中表现为科技风险、生态风险、经济风险和政治风险,各种风险相互交织形成风险综合体。中国共产党人把防范化解风险摆在突出位置,统筹国内外两个大局,对内坚持独立自主办好自己的事情,坚持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对外摒弃二元对立思维,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走深走实。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5. 从“精细化”到“精准化”:乡村公共服务供给的逻辑转向
    曹海林, 任贵州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44 (1): 141-149.   DOI: 10.13438/j.cnki.jdxb.2023.01.016
    摘要712)      PDF(pc) (780KB)(149)    收藏
    “项目进村”是国家力量嵌入乡村社会治理的重要变量,也是重塑国家资源分配体制的重要渠道。现行资源下乡体制下,乡村公共服务“项目制”供给构筑了一整套“精细化”的公共产品分配、管理和输送体系。这在确保国家意图高效率投射乡村的同时,也因过度技术性的流程把控削减了对乡村实际面向的关照,从而出现产品供需脱节、服务目标替代、内生服务能力削弱等“公共服务弱化”的意外后果。对此,厘清涉及“需求识别”“定向配置”“长效管理”等价值的公共服务“精准化”供给逻辑,对改善“项目进村”效果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时下乡村公共服务“精准化”供给不仅应推动现有服务资源供给评价方式和多元参与模式的改良,也应促进公共服务数字赋能和内生机制的革新,实现“过程精细”和“结果精准”的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6. 数字经济时代个人信息保护的法治规范及机制构建
    刘雪婷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43 (4): 137-147.   DOI: 10.13438/j.cnki.jdxb.2022.04.015
    摘要710)      PDF(pc) (811KB)(396)    收藏
    数字经济时代个人信息全面数据化成为日趋明显的现象,个人信息的数据价值,特别是商业价值的比重骤增,如何协调并处理相关法律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冲突和数据权力的扩张,如何保护个人信息的数据安全成为数字经济时代背景下的重要问题。个人信息的法治规范虽已基本成型,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仍要求加强相关法律保障和救济,需要我国进一步完善相关机制的构建。这些机制应包括:通过做好数据溯源概念的延伸和拓展,强化数据溯源技术引导;借鉴西方的数据信托模式,建立静态与动态的个人信息数据信任“防火墙”;规范权力边界以破解数据权力的垄断,同时,用规范和机制的全面覆盖来筑牢个人信息数据链条的“安全屏障”,即我国应从多层次、多领域、多阶段为个人信息提供综合性法治规范,通过立法、司法和执法以实现对其协调、保护和促进之目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7.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钟启东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43 (5): 29-36.   DOI: 10.13438/j.cnki.jdxb.2022.05.004
    摘要705)      PDF(pc) (711KB)(134)    收藏
    作为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原则高度”的理论开端,《〈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在对宗教、思辨法哲学等迄今为止政治意识形式的否定性批判中,内在建构了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核心要素与理论逻辑:从意识形态生成根源、精神变物质原理、理论实现条件等批判维度,深刻揭示了“颠倒的世界决定颠倒的世界意识”“彻底的副本批判必然会专注于原本和实践”“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以及“理论实现程度取决于国家需要程度”等基本规律,初步确立了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和无产阶级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念。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8. 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的多维思考(笔谈)
    周海涛, 王艺鑫/王兆璟, 贺婧菲/田铁杰/刘文杰, 叶明裕/吴康妮, 颜芬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43 (4): 72-89.   DOI: 10.13438/j.cnki.jdxb.2022.04.009
    摘要670)      PDF(pc) (984KB)(130)    收藏
    国家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的战略是一以贯之、多措并举推进中西部高等教育现代化。站在新的历史节点,进一步全面理解与深刻把握中西部高等教育的政策旨归与本真内涵,激发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是中西部高等教育迈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紧迫课题。
    本期特推出“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的多维思考”笔谈,致力于深入反思探讨中西部高校振兴发展进程的难题瓶颈、最优方略和高效路径。笔谈中,《中西部高校振兴发展的政策渊源、意蕴和路径》一文,围绕政策的历史脉络,剖析中西部高校振兴发展内在意蕴,提出积极健全帮扶机制、夯实中西部高校振兴发展的骨架支撑,扎实做好补短板强长板、提升中西部高等教育质量效益竞争力,深入推进校内改革、塑造中西部高校高水平治理机制,优先部署人才振兴、培育中西部高校发展的骨干力量的优化路径。《教育情感: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的基石》一文,从作为教育个体的人的情感视角出发,提出发掘中西部教育情感的独特魅力,以中西部教育情感作为强大的情感拉力,促使具有教育情怀的人力资源牢固地扎根在中西部高等教育大地上。《中西部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使命与作为》一文,从中西部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角度,阐明了其发展过程中三组关系,提出深化多元化人才选拔机制改革,拓展全流程人才培育机制改革,倡导评价制度内容改革的三条路径。《中西部高校科技创新赋能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基础与路径》一文,提出中西部高校科技创新赋能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在于学科建设与行业产业结构相匹配、知识创新与经济服务相对接、人才培养与区域特色相适应,应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内生性发展机制,打造校地共生联动的资源配置体系,涵养多主体协同的高校创新生态系统。《区域发展视角下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战略》一文,指出非均衡发展是区域均衡发展的必要条件和必经阶段,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的历程也要经历从非均衡发展向均衡发展的转变,区域发展均衡化的实现是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的重要保障。
    中西部发展事关国家发展整体水平,事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总体进程。中西部高校应在把握历史大势中抓住和用好历史机遇,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新时代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的决策部署,全面提升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为中西部人民群众提供更多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忠实践行为国家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的重要使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9. 农村公社·东方道路·中国特色——马克思“农村公社”理论再探讨
    孙美堂, 张晓庆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43 (4): 53-62.   DOI: 10.13438/j.cnki.jdxb.2022.04.007
    摘要659)      PDF(pc) (762KB)(184)    收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觉,需要深入研究马克思晚年手稿,厘清“农村公社—东方道路—中国特色”的内在逻辑。马克思试图将农村公社视为东方社会的基础和本质,并将其上升为总体性范畴,有如商品在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中的功能。农村公社并不是资本主义体系之外的另一个问题,而是它的必要环节。马克思研究农村公社,是要确立“西方资本主义-东方社会”这个完整世界体系中的东方维度,是要找到一把解开东方社会奥秘的钥匙,以便解释东西方互动构成的资本主义总体危机。至于商品经济解构农村公社,进而影响东方社会发展的具体情形,马克思设想了两种模式:俄国社会的“跨越”模式,以及其他东方国家的“冲击-解体-重构”模式。由于某些特殊的历史原因,我国较早、较彻底地消灭了农村公社,建立了强大的宗法皇权体制,故我国的现代历史路径有较大的独特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0. 娱乐话语与主流话语的“接合”——“青春中国”语境下湖南卫视新综艺的意指实践
    吴果中, 龙清霖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43 (4): 108-115.   DOI: 10.13438/j.cnki.jdxb.2022.04.012
    摘要649)      PDF(pc) (786KB)(120)    收藏
    湖南卫视新综艺的文化转型是以“青春中国”为基本语境,围绕电视“文化综艺”的话语体系而展开的视觉符号使用与意义生产实践。这是一种典型意义上的接合实践。为了规避“泛娱乐”全民狂欢式的市场文化危机,湖南卫视新综艺善于激活、征用一系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公益、乡村振兴符号与“新综艺”话语之间的勾连,构建“弱娱乐、强价值”的“话语性场域”,以及“娱乐话语”与“主流话语”互动式的接合关系。这种意指实践不仅增强新综艺“新主流”文化话语的价值赋能,重塑民族共同体的集体记忆,激起人们深层次的情感认同和文化共鸣,凝聚社会力量的共同信仰,重塑“想象的共同体”,而且通过与主流价值观相勾连的视觉修辞策略来强化节目的正当性,赋予新综艺改版行为一种合法的意义阐释。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1. 新时代治国理政实践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及其创新转化
    刘恋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43 (4): 8-15.   DOI: 10.13438/j.cnki.jdxb.2022.04.002
    摘要641)      PDF(pc) (750KB)(115)    收藏
    国家治理理念的建构与形成都离不开本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便深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蕴含着以民为本、重视修身、崇尚和合、清廉从政、辩证统一、革故鼎新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在面临全新机遇与全新挑战的新时代,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到古为今用和推陈出新,有利于促进执政党治理、国家治理和全球治理,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能够在新时代治国理政的伟大实践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2. 文化资本视域下民族村寨文旅业的分化——基于湘西的考察
    蒲钰希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43 (4): 148-160.   DOI: 10.13438/j.cnki.jdxb.2022.04.016
    摘要626)      PDF(pc) (1004KB)(213)    收藏
    民族村寨是民族地区农村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少数民族农业文化的基础载体。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文旅业成为民族村寨发展经济、带动乡村文化振兴、产业振兴的主要路径,重要性日益凸显。从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入手,以湘西部分民族村寨为样本,结合场域分析,构建了包括场域、文化、经济和社会资本在内的资本分化行动逻辑框架,从文化资源、文旅业发展及其社会组织关系、村落精英能力、社会网络等方面,对两种不同类型的民族村寨文旅业分化场域作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治理策略。研究引入文化资本理论,拓展了民族地区村寨研究的路径与视角,深化了对民族村寨文旅业分化问题的理解和阐释。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3. 传统儒家文化视域下生命教育的意义与逻辑
    郭庆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44 (1): 150-160.   DOI: 10.13438/j.cnki.jdxb.2023.01.017
    摘要624)      PDF(pc) (840KB)(225)    收藏
    生命教育是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人生发展的重要课题,传统儒家文化因其蕴含着丰富的生命哲学思想,为生命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内涵。具体意蕴包括生命可贵与坚韧的生命意识教育,生命安顿寻求的生命情感教育,彰显生命价值所在的生命责任教育。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生命本身如需得到关照和滋养,必然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映照与教育的相互作用。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在历史演进和时代发展中传承和延续着对生命关注的精神传统,其过程在于以“文”的感化为本,塑造教育主体人文精神和生命意识,重塑生命教育价值的时代导向;以“仁德”的教化为基,丰盈生命内涵,渗透贯彻“精神生命”教育的核心保障;以“行事”的实践为要,扩展“社会生命”宽度,共筑和谐社会的根本动力。以此为基础,就传统儒家文化对生命教育的推进,可以生命的协作教育实现生命教育的内化,润泽生命底色;以生命的价值释放实现生命教育的深化,丰盈生命层次;以生命的诗意情结实现生命教育的升华,绽放生命雅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4. 习近平总体国家安全观:谋大局、应变局、创新局的理论遵循
    高翔莲, 杨俊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43 (4): 1-7.   DOI: 10.13438/j.cnki.jdxb.2022.04.001
    摘要619)      PDF(pc) (721KB)(195)    收藏
    总体国家安全观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关于构建和维护中国特色国家安全的一系列具有缜密逻辑结构的根本看法和观点,实现了我们党在国家安全理论上的飞跃。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全面安全与系统安全相统一、国家安全与人民安全相统一、中国安全与世界安全相统一,实现各方面的安全统筹治理、共同巩固,是新形势下开展国家安全工作的科学指南。深学笃行习近平总体国家安全观,能够牢牢把握国家安全工作正确方向,推进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建设,更好地统筹安全和发展。习近平总体国家安全观是谋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大局,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变局,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之新局的理论遵循。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5. 从思想引领到制度领导:中国共产党反贫困的百年探索与治理启示
    丁辉侠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43 (5): 10-17.   DOI: 10.13438/j.cnki.jdxb.2022.05.002
    摘要615)      PDF(pc) (704KB)(132)    收藏
    中国共产党的反贫困思想是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贫困治理制度体系中,凝结着中国共产党的反贫困思想,这些思想也是中国贫困治理制度建立与完善的基本价值遵循。从思想引领到制度领导,有效发挥思想引领力与制度领导力在贫困治理中的双重作用,是中国共产党反贫困成功的基本经验。中国共产党反贫困思想制度化不仅对相对贫困治理具有积极意义,对经济社会其他领域的治理也具有重要的启示,即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理念、坚持不断发展和完善治理制度体系和坚持党政目标的一致性。只有把中国共产党的治国理政思想融入国家治理制度之中,实现思想引领与制度领导的有机统一,才能取得卓越的治理效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6. 中国后经典叙事学发展回眸与反思
    孙毅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43 (4): 116-125.   DOI: 10.13438/j.cnki.jdxb.2022.04.013
    摘要612)      PDF(pc) (826KB)(301)    收藏
    后经典叙事学发端于西方,近年来在一众学者的引介下,在国内掀起了研究热潮。这一领域的研究主要分为解析经典叙事学与后经典叙事学的关系、厘清后经典叙事学的特征与研究热点、代表性叙事理论研究、典型文本的个案研究以及预测后经典叙事学的发展走向五大类。国内后经典叙事学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不少喜人的成果,但仍存在不少问题。当前国内叙事学研究的首要任务便是结合后经典叙事学的研究状况,实现中西方后经典叙事学的对话。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7. 城市民间信仰仪式的声景建构——以福州“游神”活动为例
    袁野璐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44 (2): 142-149.   DOI: 10.13438/j.cnki.jdxb.2023.02.014
    摘要603)      PDF(pc) (735KB)(204)    收藏
    民间信仰是传统社会生活模式的折射,城市是现代化生活方式上演的舞台,城市中民间信仰仪式的声景建构,是城市居民日常生活方式与传统文化观念之间矛盾与共生的体现。论文从福州民间信仰仪式中的“游神”活动入手,来探讨城市化环境下,传统民间信仰仪式声音景观的建构与变迁。一方面,在快速流动的现代化社会中,民间信仰仪式的声音空间被重塑,城市“噪音”为其塑造了新的声音基调,信仰仪式活动中民间艺术的传统性逐渐被削弱;另一方面,新的声音和新的“传统”不断诞生,丰富着城市的多元声音景观,而民间信仰及其孕育出的传统音乐文化,则是城市地方声景和文化记忆塑造中不可或缺的根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8. 数字经济赋能产业共聚的影响效应
    乔彬, 代沛鑫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44 (1): 65-77.   DOI: 10.13438/j.cnki.jdxb.2023.01.008
    摘要602)      PDF(pc) (875KB)(195)    收藏
    平台经济的出现使产业集群的形成和演进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形成了依托于社区化、模块化生产的无边界性的虚拟集聚,产业分工也呈现出与工业经济完全迥异的模式。基于此,使用新经济地理学模型推演数字经济赋能产业共聚的内在机理,以及数字经济通过放大区域比较优势影响专业化分工进而赋能产业共聚的作用机制。以2008—2019年中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为研究样本,采用广义空间面板自回归两阶段最小二乘法和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了数字经济赋能产业共聚的路径与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产业共聚具有正向空间溢出效应,数字经济显著促进了产业共聚,专业化分工是数字经济赋能产业共聚的主要传导途径;(2)东部地区的数字经济对于产业协同发展和区域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且数字经济对二三产业的空间共聚促进作用更强,更有利于一体化发展。研究贡献在于进一步丰富了数字经济与产业共聚的相关研究,为数字经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思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9. 人工智能助推多种监督类型贯通:逻辑·障碍·进路
    王凯伟, 汤棋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43 (5): 53-60.   DOI: 10.13438/j.cnki.jdxb.2022.05.007
    摘要601)      PDF(pc) (757KB)(152)    收藏
    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促进了政府治理方式的变革,助推监督方式向智能化方向发展。实现多种监督类型的贯通是党的十九大报告的基本要求之一。人工智能技术在推进多种监督类型贯通方面体现出符合现实需要的合法性逻辑,突显有效性的赋能逻辑和彰显人民主体地位的价值逻辑。然而,在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推进多种监督类型贯通时也遇到了多重障碍:数据黑箱、伦理风险、人工智能人才缺失、制度保障阙如以及贯通合力不足等。对此,应致力于破解数据黑箱、加强伦理反思、制度建设提升、人工智能人才培养以及多种监督类型贯通的促进机制的健全,以提升监督体系的贯通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0. 公正的网络道德审判是否可能?——基于旁观者视角
    蒋艳艳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44 (1): 134-140.   DOI: 10.13438/j.cnki.jdxb.2023.01.015
    摘要597)      PDF(pc) (688KB)(207)    收藏
    网络道德审判是对传统道德审判的继承与发展,存在着显著的伦理困境:它理应通过激发正向羞耻感来促进对行为者的伦理教化,但在诸多情况中却因引发负向羞耻感而产生对行为者的伦理排斥。网络道德审判作为一种典型的道德评价形态,可以利用情感主义伦理学中的旁观者视角来加以考察。据此可发现,网络旁观者的同情、想象、事实判断能力存在着诸多困境,同时其群体性特征又进一步加剧了潜在的风险。实现公正的网络道德审判,需要汲取和借鉴“公正的旁观者”的多重意蕴来构建可能的伦理进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1. 生态环境损害司法救济体系的优化路径
    于文轩, 孙昭宇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43 (4): 31-40.   DOI: 10.13438/j.cnki.jdxb.2022.04.005
    摘要596)      PDF(pc) (798KB)(152)    收藏
    针对生态环境损害,我国逐步形成了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三诉并行”的司法救济体系,旨在为生态环境公共利益提供全方位保护与监督。在生态环境损害司法救济体系的发展过程中,不同诉讼制度性质界分的论争和适用范围的扩张渗透、行政机关与司法机关的职能错位、检察机关公益诉权的内容模糊等问题逐渐暴露出其面临的内生困境,亟须作出精细化和系统化的规范设计。为此,应基于权利(权力)与义务的衡量,重新审视主体的角色功能和权责分配,合理设置不同诉讼制度的适用位序;基于制度功能的考察,根据“风险预防”“损害填补”“法律监督”等不同功能面向划定“三诉”各自的适用范围;同时,通过强化不同诉讼制度间的互动关系,确保体系性协同,从而构建层层递进的生态环境损害司法救济体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2.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伦理之维
    李建华, 江梓豪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43 (5): 45-52.   DOI: 10.13438/j.cnki.jdxb.2022.05.006
    摘要583)      PDF(pc) (719KB)(157)    收藏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种政治要求,也是一种伦理诉求,内含了诸多伦理价值和伦理精神。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需要从伦理价值的社会源头发掘其坚实基础,更需要把这些伦理价值落实到相应的具体社会实践中去。探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伦理依据,是新时代丰富民族理论的新尝试,旨在从伦理价值、伦理精神与伦理路径上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共生、友爱与团结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伦理价值,具有导向作用;包容、互助与尊重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伦理精神,具有价值支撑作用;责任与发展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伦理路径,具有具体的实践功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3. 《共产党宣言》时代观的革命意识和实践逻辑
    陈万球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43 (5): 37-44.   DOI: 10.13438/j.cnki.jdxb.2022.05.005
    摘要582)      PDF(pc) (730KB)(116)    收藏
    历史阶段不等于时代。在马克思看来,具有重大历史主题、典型社会矛盾的历史阶段才能被称为时代。时代不仅是人作为主体力量的发挥过程,也是对对象作为客体力量的利用过程,本质上是一个重大革命过程。无产阶级从普遍激动的时代,即具有无限革命热情的时代,跨入阶级对立简单化的资本主义时代,才获得政治解放的物质条件。只有进入“革命的社会主义”时代才能开启人的真正解放的大幕。只有认识哲学革命是时代社会革命的先导,才能把握用自我革命推动社会革命的思想路线的精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自我革命和社会革命相统一的时代,需要从《共产党宣言》时代观中,汲取革命意识,把握时代脉搏,倾听时代声音,坚持实践逻辑,回应时代之需和回答时代之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4. 国家文化公园的“国家性”建构研究
    冷志明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43 (5): 85-92.   DOI: 10.13438/j.cnki.jdxb.2022.05.010
    摘要576)      PDF(pc) (742KB)(149)    收藏
    建设国家文化公园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推动新时代文化繁荣发展,推进文化强国建设的重大文化工程,是实现物质与精神共同富裕的“国之大者”。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过程本质上是国家文化标识建构与文化空间生产的过程,“国家性”在其整体定位、建构意义与实现路径三个方面贯彻始终,并指导着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国家性”是国家文化公园的鲜明底色,也是建设国家文化公园的基石。因此,推进“国家性”建构是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的重要着力点。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5. “自然恢复为主”的规范内涵与法律实施机制
    李挚萍, 杨雷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44 (1): 33-43.   DOI: 10.13438/j.cnki.jdxb.2023.01.005
    摘要554)      PDF(pc) (874KB)(142)    收藏
    “自然恢复为主”是我国生态修复领域的指导思想与重要原则之一,指主要依靠自然的自我调节能力和自组织能力来恢复生态系统的健康状态。近年来,这一表述在各级政策、法规文件中被屡次提及,围绕相关要求衍生出的诸多释义与解读持续吸引多方关注。尽管“自然恢复”一词作为发轫于生态学界的专有名词已具备较为完善的科学内涵,但若对“自然恢复为主”同样基于自然科学视角进行同质化解构,恐将导致其难以为修复实践提供清晰、明确的法律指引。为进一步探究“自然恢复为主”的法律内涵,在梳理相关概念在规范性文件与生态科学领域的演变历程,对比其应用场景、本质要求及主要措施之后,重新阐释了“自然恢复为主”在规范层面的应有之义。在机制建构方面,“自然恢复为主”的法律实施须以法理层面的价值引导为前提,以自然恢复力之法律载体的确认与保护为重心,以制定规则化的适应性管理要求为保障,以实现社会-生态复合系统下的刚性约束为旨归。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6. 女权运动同盟会与中共妇女运动统一战线的初步尝试
    刘潇敏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0, (): 140-149.   DOI: 10.13438/j.cnki.jdxb.2022.05.015
    摘要546)      PDF(pc) (825KB)(189)    收藏
    1922年8月,北京女权运动同盟会成立,随后浙江、上海、天津、南京、山东、湖北等地相继成立,其主要活动为女权宣传、女权请愿、于民权运动中争女权,如参加取消治安警察法运动、裁兵运动、声援工人罢工、支持学生运动等,同时还致力于女工保护、争取男女教育平等、参加国民会议运动等,其斗争锋芒直指封建伦理道德和军阀统治。女权运动同盟会是中国共产党妇女运动统一战线的初步尝试,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青年团的指导和影响贯穿女权运动同盟会发起、成立、发展的全过程。女权运动同盟会在唤起妇女觉醒,影响社会舆论、引导妇女群众贯彻民主政治等方面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7. 从对立到共促:问责机制与基层避责的关系转向——以基层政府减贫实践为讨论中心
    孙良顺, 田泽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43 (6): 70-79.   DOI: 10.13438/j.cnki.jdxb.2022.06.008
    摘要542)      PDF(pc) (795KB)(139)    收藏
    完善的问责机制不仅是消解基层避责的重要手段,更是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抓手。然而,地方政府在强化问责机制过程中出现了问责过度“工具化”的现象,致使基层政府倾向采用事前避责、被动避责等应对策略。基层治理中的政府权责失衡和行为主体的有限理性共同引起了基层避责的倾向,而非正式关系、信息不对称和利益一致则为基层避责行为提供了可行空间。基层避责与问责不是“问题—手段”的单向关系,在问责消除基层避责的同时,基层避责也能推动问责的客体行为价值认知重塑、主体成效考核方式以及运行机制调适优化。需要结合治理实际需求优化问责制度的顶层设计、强化问责执行中的内部沟通、正视基层治理主体的有限理性特征,在优化问责机制和规避基层避责行为过程中,应寻找二者关系平衡的关键点。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8. 政治传播视野下习近平总书记的群众回信研究
    万忆, 齐卫平, 王钰淇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43 (5): 131-141.   DOI: 10.13438/j.cnki.jdxb.2022.05.014
    摘要539)      PDF(pc) (882KB)(116)    收藏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给人民群众公开回信,回信对象涉及青少年群体、基层干部群众、科技文化工作者以及官兵战士等。回信时机多处于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红色节日、国际节日、重大活动和一些重要时间节点附近,引发了全社会的广泛共鸣。回信内容涉及青年成长与成才报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升国家科技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新时代强军兴军新征程四大主题。回信具有短、实、新、亲的话语风格。这一工作方式是对中国共产党密切联系群众传统的继承与创新,有效增强了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畅通了党群之间的信息沟通与反馈渠道,增强了全社会成员对于主流价值观的情感认同,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伟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9. “复合型分离”:基层治理标准化实践的制度困境
    宋军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43 (5): 150-160.   DOI: 10.13438/j.cnki.jdxb.2022.05.016
    摘要533)      PDF(pc) (898KB)(162)    收藏
    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是当前治理体系的主要目标,标准化是其中的重要尝试。基层标准化实施经常出现“二重性”特征,带来治理成效的同时也催生了形式主义问题。建立层级结构、特殊情境以及社会三维平衡的分析框架,根据对G镇标准化治理改革的追踪发现,其出现了替代、“反构”与分离的过程,现象表现为政治动员取代专业化思维、组织行动“反构”执行策略、治理标准与现实情境相分离。因此提出“复合型分离”的理论解释,规制性支柱、规范性支柱以及文化-认知性支柱是制度支柱的基础,而不同制度逻辑平衡的破坏导致不同制度支柱间的相互分离,进而使得组织行为变异。制度逻辑的统一必须依靠系统整合和社会整合双向互动的过程。因此,面对当前基层标准化实施困境,需要提高系统整合中的专业知识能力以及创造社会整合中自下而上的组织机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0. 毛泽东关于认识运动的五重“循环往复”及其内在联系
    王向清, 黄倩柳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44 (2): 82-89.   DOI: 10.13438/j.cnki.jdxb.2023.02.008
    摘要531)      PDF(pc) (634KB)(138)    收藏
    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贡献之一是率先探讨了认识运动的五重“循环往复”。五重“循环往复”为:“实践—认识—实践”的循环往复,“物质—精神—物质”的循环往复,“特殊—一般—特殊”的循环往复,“群众—领导—群众”的循环往复,“民主—集中—民主”的循环往复。 “实践—认识—实践”的循环往复揭示了认识运动的本质和总规律,蕴涵了“物质—精神—物质”的辩证唯物主义原理、“特殊—一般—特殊”的唯物辩证法观念、“群众—领导—群众”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民主—集中—民主”领导原则。认识运动的五重“循环往复”体现了认识过程的开放性、主体性、方法性、同构性、上升性等特点。毛泽东关于认识运动的五重“循环往复”将认识论和方法论统一起来,开创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新境界。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版权所有 © 2021《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技术支持: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公众号 电子书橱 超星期刊 手机浏览 在线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