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点击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当前位置: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2. 让历史告诉未来:孙中山的“军政、训政、宪政”三阶段方略及启示
    彭先兵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34 (4): 35-40.   DOI: 10.3969/j.issn.1007-4074.2013.04.005
    摘要25331)      PDF(pc) (534KB)(2310)    收藏
    孙中山提出的“军政、训政、宪政”三阶段思想,是实践“三民主义”和“五权分立”理论以实现近代中国资本主义宪政民主的根本方略,也是针对近代中国国情提出的一个渐进式(量变)与激进式(质变)相结合的宪政建设模式,为今天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提供了重要启示:必须以宪政民主为目标,必须有切实可行的路径模式,必须将世界潮流与中国国情结合起来。这样才能让那些患了宪政民主“饥渴症”的人增多一些理性认识和稳健意识,让那些借口国情而在宪政民主方面患了“麻痹症”的人增多一些进取精神和忧患意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 刘易斯二元经济结构理论与我国现实
    许经勇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33 (1): 105-108.   DOI: 10.3969/j.issn.1007-4074.2012.01.022
    摘要7283)      PDF(pc) (420KB)(2761)    收藏
    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是建立在以自由竞争为基础的市场经济的基础上。而我国现阶段的市场经济,还称不上是完善的市场经济,只能称为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因此被扭曲为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体制。由此而派生的农民工劳动力市场和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大发展以及出口导向型的发展模式。我国农村劳动力无限供给的“人口红利”时代即将结束,“刘易斯拐点”即将到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转变的“倒逼机制”越来越强化。建立在农民工劳动力市场基础上的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已经走到尽头了。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5. 古德诺:政治与行政二分及协调
    韩升,高健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DOI: 10.13438/j.cnki.jdxb.2016.05.012
    6. 胡塞尔先验现象学还原的两个步骤和三条道路
    朱耀平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DOI: 10.13438/j.cnki.jdxb.2016.04.008
    7.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哲学分析
    张艳涛,吴美川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DOI: 10.13438/j.cnki.jdxb.2020.01.002
    8. 荆浩《笔法记》“度物象而取其真”命题释义
    汤凌云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31 (4): 64-67.  
    摘要5320)      PDF(pc) (502KB)(1737)    收藏
    “度物象而取其真”是荆浩《笔法记》中最有价值的美学命题。“度”是一种当下圆成的直觉观照;“取”不是人为的获取,而是顺应地禀受,是心灵与物象的冥合为一。“度物象而取其真”是一种触物即真、即现象即本体的认知结构,它不求超越物象以获真实,亦非要艺术家赋予对象以生命,而是说艺术的价值在于生命与存在本身。艺术创造的至境是,让存在的意义自由自在地呈现。这在中国美学史上有其独特贡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9. 二语习得研究中的对比分析、错误分析和中介语理论
    侯民吉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32 (3): 159-162.  
    摘要5054)      PDF(pc) (406KB)(4591)    收藏
    中介语理论已对二语习得产生重要影响。学习者要经历的各个阶段中介语都具有系统性和可预测性;要了解二语习得中所涉及的心理过程,需要将学习者语言作为一个独立的系统加以研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0. 文化差异·文化冲突·文化调适
    周忠华, 向大军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32 (2): 151-153.  
    摘要4626)      PDF(pc) (367KB)(4576)    收藏
    从一定意义上讲,文化的存在和发展是一种差异性存在和多样性发展。文化差异既是导致文化冲突的内在根据,又内涵着文化调适的内在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1. 英语政治演讲的人际意义——“关于希特勒入侵苏联时的演讲”分析
    王馥兰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31 (6): 142-146.  
    摘要4533)      PDF(pc) (439KB)(1824)    收藏
    人际功能是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三大元功能之一。根据Halliday等系统功能语言学家的有关人际意义的理论,从语气、人称、情态等三个方面分析丘吉尔“关于希特勒入侵苏联时的演讲”的广播演讲部分,探讨这篇政治演讲实现人际意义的各种语言手段以及所要达到的目的,以便更加深刻地理解其所蕴含的丰富内涵,帮助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敏感度。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2. 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压力测试
    杨胜刚, 刘亚之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36 (3): 30-38.   DOI: 10.13438/j.cnki.jdxb.2015.03.006
    摘要4391)      PDF(pc) (712KB)(1558)    收藏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在2007年金融危机之后越来越受国际银行业的重视。我国自2009年3月正式加入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后,积极推进新的风险监管标准。流动性风险压力测试是一种前瞻性的定量分析方法,它能预测极端经济情景下,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承受能力,并做出针对性的经营政策调整,预防流动性风险。虽然众多金融机构在金融危机后开始重视此测试,由于起步太晚,测试中在因子选择,模型构建和数据的完整性上与国际水平有一定差距。通过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压力测试的实证分析,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3. 雷蒙.威廉斯的“情感结构”理论析论
    李丽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36 (3): 123-128.   DOI: 10.13438/j.cnki.jdxb.2015.03.019
    摘要4380)      PDF(pc) (473KB)(2749)    收藏
    “情感结构”是威廉斯讨论最多的核心概念,指一种当下的、现实性的、不断变化的和具有某种建构意义的社会或个人的共同经验,具有总体性、多义性、主体性、建构性的特点。每一代人都会以自己的方式对所继承的那个独一无二的世界做出反应,并把自己的创造性反应塑造成一种新的情感结构。一个时期的“情感结构”,实际上就是这个时期的文化。“情感结构”是威廉斯文化唯物主义理论的“关键词”。研究这一概念,对于威廉斯文化哲学的理解和评价及一般文化研究、文化哲学研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4. 二语习得中的母语迁移现象
    张灿灿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29 (4): 122-125.  
    摘要4365)      PDF(pc) (530KB)(3967)    收藏
    研究表明,母语迁移是影响二语习得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通过系统分析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制约母语迁移的语言因素和非语言因素,尽可能地让学习者们在今后的二语习得过程中促进正迁移,避免负迁移,保证语言学习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5. 马克思主义与存在主义
    乔治·诺瓦克, 洪燕妮, 孙亮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34 (4): 9-18.   DOI: 10.3969/j.issn.1007-4074.2013.04.002
    摘要4210)      PDF(pc) (623KB)(1258)    收藏
    存在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在何种程度上能够被结合以及两者的综合能否有效,这需要对各自的理论要点进行梳理。存在主义主要坚持七个基本原则:即科学和现实都是荒谬的、模糊性宰制着存在本身、主体意识绝对优先于一切客观事物、通过摆脱决定论来解释和捍卫个体的自由、人类宿命论、现代社会是完全异化的以及对生存与死亡意义的追问。基于这些原则的分析,马克思主义则持有相对立的看法,即主张“客观的真实性”、“必然的确定性”、“人对社会的依赖性”、“道德的合历史性”、“历史进步的乐观主义”、“异化消除的历史唯物主义分析”以及“生存的实践性”。由此可以确定地指出,任何试图将存在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强行嫁接的研究都是失效的,因为二者之间存在不可破除的理论屏障。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6. 中日酒文化比说
    朱玲莉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32 (5): 124-127.  
    摘要4180)      PDF(pc) (447KB)(3517)    收藏
    酒文化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日两国酒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二者都是农耕文化的产物。由于酒文化受生活环境、传统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中日两国酒文化在酒名、酒德、酒礼等饮酒习俗上存在着差异。通过中日酒文化的对比研究,可以了解中日两国酒文化的特征,促进两国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7. 不作为的共同犯罪
    [德]弗尔克尔·哈斯/著,王德政/译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DOI: 10.13438/j.cnki.jdxb.2017.02.012
    18. 苗族服饰交鱼纹图案象征意义剖析
    刘锋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 22 (3): 74-79.  
    摘要4063)      PDF(pc) (579KB)(1274)    收藏
    以苗族服饰中频繁出现的交鱼纹图案为例,通过图案纹样的流变, 以及对该图案出现部位和组合关系的归纳演绎,揭示这一图案的原生象征意义在于凭借对鱼类交配情景的描绘, 从而寄寓了生生不息、代代繁衍的礼赞。这是一种高度抽象化了的生殖崇拜。将这样的图案融会到苗族服饰纹样中, 用意在于祈求个体的世代延续、家族的兴旺繁衍、民族的繁荣昌盛。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美学诠释所能揭示的苗族文化深层意念。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9. 视觉与权力:约翰·菲斯克的视觉文化理论
    章辉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DOI: 10.13438/j.cnki.jdxb.2018.05.016
    20. 马克思劳动教育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李雨燕, 曾茜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42 (2): 109-117.   DOI: 10.13438/j.cnki.jdxb.2021.02.011
    摘要3923)      PDF(pc) (734KB)(589)    收藏
    19世纪大工业生产下劳动异化状况是马克思劳动教育思想产生的历史境遇。马克思为工人争取权利而斗争、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而努力、为全人类的解放而不懈奋斗的革命理想是马克思劳动教育思想形成的内在动力。马克思之前的教育家、哲学家、经济学家等提出的劳动教育思想是马克思劳动教育思想形成的理论来源。马克思认为,劳动教育是劳动与教育的双向结合,劳动教育的目的是满足不同层次的需要,而教育与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马克思的劳动教育思想蕴含着劳动教育推动生产力进步的价值取向、劳动教育为无产阶级解放服务的价值立场、劳动教育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归宿。马克思劳动教育思想启示我们要高度重视劳动教育的战略意义,准确把握新时代劳动教育的育人导向,要办好与新时代特征相适应的劳动教育。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1. 《圣经》中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解读
    田霞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32 (3): 152-154.  
    摘要3870)      PDF(pc) (363KB)(2204)    收藏
    《圣经》中包含丰富的生态思想,人与自然的和谐为其教义旨归,本文基于当今社会的生态危机,从生态学角度揭示了《圣经》中所蕴藏的绿色教义,对于重建人与自然和谐有序的新型关系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2. 晚清民国湘西屯政与白帝天王信仰演变
    龙圣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31 (4): 72-74.  
    摘要3781)      PDF(pc) (425KB)(1034)    收藏
    屯政是晚清民国时期强加在湘西人民头上的一项沉重负担,对湘西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表现在民众的日常生活上,就是民间对风调雨顺和农业丰收的祈求。因此,屯政实行后,白帝天王的神格和故事逐渐由对“审判”的强调转向对“祈雨”的强调,体现了地方官和湘西民众在屯政压力下对农业丰收的渴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3. 后情感主义理论:梅斯特罗维奇的社会情感批评
    沈宏芬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DOI: 10.13438/j.cnki.jdxb.2016.05.018
    24. 论伦理相对主义与伦理绝对主义
    聂文军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33 (5): 16-20.   DOI: 10.3969/j.issn.1007-4074.2012.05.003
    摘要3748)      PDF(pc) (428KB)(3320)    收藏
    伦理相对主义与伦理绝对主义是人类思想史上特别是西方伦理思想史上两种重要的致思取向。伦理相对主义强调道德的特殊性、不确定性、暂时性,伦理绝对主义则强调道德的普遍性、确定性、永恒性。二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背离的张力。廓清二者的复杂关系,有助于我们对当代社会伦理学的研究和现实道德的建设。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5. 关于道德的起源和目的四种理论
    王海明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30 (2): 7-13.  
    摘要3742)      PDF(pc) (524KB)(2004)    收藏
    道德与法一样,就其自身来说,不过是对人的某些欲望和自由的压抑、侵犯,因而是一种害或恶;就其结果和目的来说,却能够防止更大的害或恶(如社会的崩溃)和求得更大的利或善(如社会的存在发展),因而是净余额为善的恶,是必要的恶。美德与道德一样,是净余额为善的恶,是必要的恶。所以,道德的起源与目的不可能是自律的,不可能是为了道德自身、为了完善每个人的品德;而只能是他律的,只能是为了道德和美德之外的他物:人类与非人类存在物的利益和幸福。但是,只有道德的特殊的和直接的起源、目的以及标准,才可能是为了增进动植物等非人类存在物的利益;而道德终极的起源、目的和标准,则只能是为了增进人类的利益。这样,一方面,当人类与动植物等非人类存在物的利益一致时,便应该遵循道德的特殊的、直接的目的和标准,便应该既增进人类利益又增进动植物的利益,甚至应该为了增进动植物的利益而增进动植物的利益;另一方面,当动植物等非人类存在物的利益与人类的利益发生冲突不可两全时,道德的特殊的直接的目的和标准便不起作用了;这时,便应该诉诸道德终极目的和标准“增进人类的利益”,从而应该牺牲动植物等非人类存在物的利益而保全人类的利益。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6. 绝对自由与恐怖——黑格尔对法国大革命的理性批判
    李福岩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33 (2): 1-5.   DOI: 10.3969/j.issn.1007-4074.2012.02.001
    摘要3690)      PDF(pc) (459KB)(2144)    收藏
    黑格尔整个思辨的哲学体系可以视为是对法国大革命的哲学反映,而绝对自由与恐怖则是黑格尔对法国大革命理性批判系列中的一个典型意见。在黑格尔的政治哲学观念中,整个法国大革命的社会政治实践是对自由的辩证历险,它对抽象的绝对自由的追求导致了暴力与恐怖,要走出这种自由的困境,就必须经历现实的伦理国家的规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7. “以美育代宗教”:蔡元培审美信仰建构的双重价值追求
    潘黎勇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33 (1): 56-60.   DOI: 10.3969/j.issn.1007-4074.2012.01.011
    摘要3680)      PDF(pc) (478KB)(2068)    收藏
    蔡元培提出“以美育代宗教说”是意图在宗教精神阙如而儒家礼乐法度业已崩解的现代中国文化场域中,以美育为手段实施一种信仰重建方案。美育所含之审美精神的特殊性和现代中国的社会政治语境决定了“以美育代宗教”的信仰建构逻辑包含了某种双重性的价值追求,具体表现在信仰的世俗性与超越性、个体性与社会性这两组二元对立之中,这也反映出现代知识分子在信仰重建过程中复杂的文化现代性心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8. 论苏格拉底的法律思想
    李鼎楚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26 (1): 108-113.  
    摘要3615)      PDF(pc) (1166KB)(3372)    收藏
    针对苏格拉底的文献呈现出繁多杂乱、可信度不一的特点。笔者用有限材料来保障纯粹,放弃全面性而提高真实性的方法来研究苏格拉底的法律思想。并以苏格拉底的审判为分析对象,从赴死的理念和“不死”的昭示两方面论说了苏格拉底的法律思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9.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民族复兴进程中的历史作用
    李伏清, 张凯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41 (6): 10-17.   DOI: 10.13438/j.cnki.jdxb.2020.06.002
    摘要3605)      PDF(pc) (659KB)(478)    收藏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融理论创新、实践创新与制度创新于一体的复杂过程,在民族复兴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具体表现:实现民族复兴使命的传递、规定完成民族复兴使命的实现方式、确立新时代完成民族复兴使命的行动指南。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飞跃推动了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从根本上规定了完成民族复兴历史使命的实现方式,是一个包括锻造领导力量、开辟正确道路、发展科学理论与建构有效制度等在内的整体系统;在新时代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使命的新表达,为完成民族复兴使命提供了价值引领、思维导向与实践路向,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0. 西方美学关于艺术本质的三部曲(上)——艺术本质论:从自然本体论美学到认识论美学
    张玉能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24 (2): 31-36.  
    摘要3586)      PDF(pc) (1538KB)(1582)    收藏
    关于艺术本质问题,西方美学史大体经历了三大阶段:第一阶段是从古希腊到文艺复兴和新古典主义(公元前6世纪-公元17世纪),这是西方美学的古代自然本体论美学时期,这一时期的艺术本质理论以古希腊以来的“艺术摹仿自然论”为主旋律,以文艺复兴时代的“艺术是自然的镜子说”为变奏曲,突出艺术的客体性。第二阶段是从启蒙主义到德国古典美学(公元18世纪-19世纪中叶),这是西方美学的近代认识论美学时期,这一时期的艺术本质理论以经认识论观点改造过的“模仿论”和“镜子说”为主旋律,以“艺术的表现论”为变奏曲,高扬艺术的主体性。第三阶段是从马克思主义实践美学、俄国革命民主主义美学和西方现代主义美学到新马克思主义美学和后现代主义美学(19世纪中叶-20世纪末),这是西方美学的现代和后现代人类(社会)本体论美学时期,这一时期的艺术本质理论是一曲曲无主题变奏曲,形形色色的观点交混回响,新曲层出不穷,怪腔怪调甚嚣尘上。尽管如此,这三个阶段如同历时演进的三部曲,其间的种种声音都或多或少、或隐或显与人类、人类社会、人类的某种精神因素、人类的语言相联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1. 文化定义辨析
    陆扬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27 (1): 151-154.  
    摘要3529)      PDF(pc) (766KB)(3225)    收藏
    文化的定义从教育、艺术到日常社会生活的重心转移,揭示文化是意义和意识的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是社会意义和意识的生产、消费和流通的过程,它不光是静态的,也是动态的,不光是社会生活的产物,也是社会生活何去何从的一个决定性因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2. 《霍华德别业》中的意象与象征
    龙艳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30 (1): 162-165.  
    摘要3521)      PDF(pc) (503KB)(1366)    收藏
    英国著名小说家E·M·福斯特的小说《霍华德别业》(Howards End)被文学评论界认为是一部反映爱德华时代英国现状的作品。本文通过对小说中的房屋、雨伞、宝剑、汽车和枯草热等意象编排和具有象征意味的情境描写的解读,来解析隐藏在这些意象之后的被作者赋予更深刻的社会的、人文的象征意义。福斯特借此意象微妙地向我们揭示了现代文明的两难境地:物质生产与精神文明的矛盾、冷酷的工商规则与温情脉脉的人文主义的冲突以及人与自然的日益疏离和工业化、机器文明与城市化进程对宁静的传统乡村生活秩序的压迫性冲击的忧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3. 胡锦涛“两个趋向”论断及其政策实践
    岑乾明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32 (6): 121-125.  
    摘要3455)      PDF(pc) (465KB)(1305)    收藏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六大提出的“两个趋向”论断具有深刻的时代背景,既是对我党一贯以来的“农业是基础”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同时也是对我国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之后宏观战略走向的思考,更是对新时期我国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方向的坚定。“两个趋向”论断从打破平衡发展到回归平衡发展,突出强调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标志着过去我们“城乡分割”、“城乡分治”的体制和政策的终结,城乡统筹发展的新体制、新政策的开始。在“两个趋向”论断下的指导下,我党在新时期主要通过落实农村减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及积极的公共财政政策三个方面来推进城乡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4. 美国对中苏的“楔子战略”:从预阻到分化
    朱陆民,翦丹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DOI: 10.13438/j.cnki.jdxb.2020.01.011
    35. 四要件视域下正当防卫出罪论
    陈伟,郑自飞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DOI: 10.13438/j.cnki.jdxb.2016.04.010
    36. 英汉语言中颜色词象征意义的对比研究
    李君丽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28 (4): 173-176.  
    摘要3408)      PDF(pc) (915KB)(1888)    收藏
    颜色词是人类语言中主要的感官词之一,是每一个民族文化和语言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它独特的语言功能和深广的文化象征意义,反映着一个民族独到的色彩意思和文化传统。其在不同民族语言中往往有不同的特点,有些特点甚至构成了人们对经过引申、转义以后颜色的崇尚和禁忌。这种差异是由于各自民族的文化历史背景、审美心理的不同而产生的,是在社会的发展、历史的沉淀中约定俗成的,是一种永久性的文化现象。本文试图从中西文化对比的角度,分析各民族文化发展对颜色词的象征意义的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7.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及其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秦位强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28 (1): 151-154.  
    摘要3408)      PDF(pc) (826KB)(1418)    收藏
    马克思主义认为,无产阶级政党解决民族问题必须坚持民族平等,反对民族压迫;要建立统一的不可分割的共和国;实行民族自决摆脱殖民统治;要根据实际情况实行地方自治或者区域自治。这些理论主张对中国共产党制定民族政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建国五十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为指导,在我国建立了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创立并成功地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8. 论隐喻与象征的关系
    朱全国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28 (4): 167-169.  
    摘要3332)      PDF(pc) (716KB)(3356)    收藏
    隐喻与象征的关系十分密切,隐喻是象征的基础,象征是隐喻的体系化。二者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象征指向观念,隐喻指向具体的事物;象征的意义是理性的、自在的,隐喻的意义则是关联的、经验的;象征追求主体的完整意识,隐喻则重在主体的具体感受与体验。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9. 胡文英与《庄子独见》
    李花蕾, 张京华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32 (5): 28-31.  
    摘要3261)      PDF(pc) (454KB)(2239)    收藏
    自清初以来,以文章之学评注《庄子》的著作纷纷涌现,造成了庄学的新局面,其中以林云铭《庄子因》、宣颖《南华经解》、胡文英《庄子独见》、陆树芝《庄子雪》等最为杰出。可惜学界有关《庄子独见》的专门研究尚不多,关于胡文英的生平事迹亦不甚了解。论文对胡文英的传记文献试加梳理,同时对其《庄子独见》等书的著述宗旨略作推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0.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
    周忠华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36 (3): 54-60.   DOI: 10.13438/j.cnki.jdxb.2015.03.009
    摘要3251)      PDF(pc) (503KB)(866)    收藏
    价值观自信是保持民族精神独立性的重要支撑。作为一种心理积淀机制,它特指以中国人民的价值实践能力为标志的关于自身利益所在和价值追求的积极肯定的态度和看法。坚守价值观自信,要有深厚的科学理论根柢、厚重的历史文化根柢、坚实的综合国力根柢、丰厚的人类文明根柢。在当下,鉴于维护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功能、中心地位与主导作用,必须在场反思,以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践行度、宽容度以及先进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版权所有 © 2021《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技术支持: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公众号 电子书橱 超星期刊 手机浏览 在线QQ